汉武帝是如何找到张骞的,张骞对汉进攻匈奴的功劳大不大?

用户7277547835719


引言:

公元前139年,适逢汉武帝刘彻即位的第二年,京城长安何处贴满了皇帝刚刚颁布的诏书,一时间人头攒动,可却没有一个人敢揭那块皇榜。只见那皇榜上分明的写道:“朕初登大宝,倍感匈奴之威胁,为大汉千秋计,特向天下招募忠勇之士出使大月氏,以结秦晋之好,共同讨伐匈奴!”皇榜上给的条件非常丰厚,什么封妻荫子,加官进爵都不在话下,可大月氏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更不要说上哪去找了,这是个九死一生的差事,正当老百姓们议论纷纷时,一个年轻人突然涌上前去,一把揭下皇榜,一时间,所有人都呆住了,居然会有人去览下这等差事,在众人的目瞪口呆中,青年被两边的士兵迎去了皇宫。没几天,青年手持符节,带着一百多人组成的使团缓缓向西离去,谁知这一去,竟是整整十三年!

张骞剧照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张骞!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在那个没有GPS,没有汽车,没有完整的地图的时代,张骞靠着两条腿和那颗勇敢的心,步行数万里,用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凿空拓荒,硬生生走出来一条绵延数万里,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那么,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张骞是如何被汉武帝发现的,他联合大月氏对匈奴作战功劳大不大呢?

一.张骞出使——无奈之举

张骞来自陕西汉中的一个小地主家庭,家里人为了让他出人头地,花钱给他在长安买了一个郎官,虽说品阶不高,可郎官跟在皇帝身边,升迁机会大,可张骞却非常不走运,几年下来还没有升官,身上的钱倒是花的差不多了,家里人几次写信问他近况如何,这些都让年轻的张骞倍感压力,家里已经没有足够的钱继续给他买官了,自己也不甘心只做一个默默无名的郎官,想要飞黄腾达,只能铤而走险。

刚巧,那两年正赶上新皇帝汉武帝即位,汉武帝一上台就举办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选,并从其中提拔了董仲舒等人才,董仲舒因为他的天人三策被任命为诸侯国国相,连写了一封吹牛信的东方朔也被提拔做了待诏公车,这让张骞看到了希望。很快,汉武帝以他出色的战略眼光希望与西方的大月氏国联手(大月氏与匈奴之间有世仇,这是汉武帝看到的机会),为后期他出兵匈奴做准备。

大月氏的位置示意图

正如前面所说,这是一个九死一生的差事,谁也不知道大月氏在哪,面对未知的领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这是个出力还不讨好的工作。但这份工作对张骞而言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张骞此时已经没有退路了,与其这样灰头土脸的回老家,不如拼死一搏,如果能够成功自己必然飞黄腾达。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抱着这样的梦想,张骞揭下了皇榜,成为汉武帝派遣出使大月氏的正使,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二.歪打正着——“失败的外交家”

张骞一生,曾两次出使西域,一次是在建元二年,任务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另一次是元狩四年,任务是劝说乌孙国叛匈归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张骞这两次出使都没能完成任务,却阴差阳错的开辟出一条通往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可谓歪打正着!

1.第一次出使

建元二年,张骞带着汉武帝的命令率领一百多人出发了,要到达西域就必须经过河西走廊,彼时匈奴实力强大,河西走廊还在匈奴的掌控之中,张骞一行人在经过匈奴领地时被匈奴人以非法入境罪扣押。

张骞剧照

为了瓦解张骞的意志,匈奴人给他提供了住所和食物,还安排匈奴女子嫁给他,渐渐的,张骞的生活和匈奴人没什么两样,匈奴对他也就放松了警惕,张骞趁机逃出了匈奴的领地,继续向西,终于抵达大月氏,可大月氏人在被匈奴击败后迁居大夏故地,那里土地肥沃,大月氏人早已经忘记了与匈奴的仇恨,张骞几次劝说无果后无奈返回,结果又遇到匈奴的扣押,在匈奴待了几年后,趁着匈奴内乱逃了回来,等他到达京城长安时,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三年时间。

2.第二次出使

元狩四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希望乌孙能脱离匈奴,与汉朝达成战略同盟,这一趟,张骞的旅行要顺利的多,彼时汉武帝已经打击匈奴多次,河西走廊已经并入汉朝的版图,张骞带领着队伍一路上顺风顺水到达乌孙。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可惜事与愿违,张骞到达乌孙时正赶上乌孙内乱,国家处于动荡之中,根本无暇与张骞等人沟通交流,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又失败了。但是,张骞的副使们先后到达了西域的其他国家,转达了汉朝与之交好的夙愿,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张骞两次出使,均未能完成任务,作为外交家,他是“失败的”,但是,他却用他的双脚走出来这条丝绸之路,为有心对外交流沟通的中国人与外国人搭建了桥梁。自此之后,不断的有中国人西出阳关,又东归中土,这条丝绸之路始终焕发着他的生机与活力!

三.宁折不弯,张骞的勇士精神

作为外交家,张骞是“失败者”,因为他两次出使的既定任务都没能完成;作为将军,张骞也是“失败者”,汉武帝认为他滞留匈奴多年,熟悉匈奴的一切,因此任命张骞领兵出征,结果却贻误战机,最后落得个削职为民的结果。因此,当初那个郎官张骞想要飞黄腾达的理想最后实现的结果却是昙花一梦。

但是,张骞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却是不可磨灭的。面对未知的领域,张骞敢为天下先,向充满危险的西域前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往往就在于你不敢迈出那一步,而其他人却敢。仅此一点,张骞就无愧于民族的英雄。其次,张骞出使西域,两度被匈奴扣押,面对匈奴人的酷刑与消磨,张骞却始终能坚持本心,外出十三年毅然决然返回汉朝,要知道,时间是最能消磨一个人意志的东西,因为时间,大月氏人可以忘记仇恨,鲁滨逊在荒岛生活了数十年最终回到了英国,但那毕竟是小说里的人物,而张骞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能做到这些的,历史上又有几人?

张骞与汉武帝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张骞,这个两千年前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郎官,靠着他一生的信念与追求,完成了几千年人不曾完成的伟业,这份功绩,比出击匈奴所带来的好处要多的多!

四.凿空西域,过在当代,功在千秋

张骞出使西域,是夹杂着汉武帝好大喜功的特点在里面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除了与乌孙结盟外,还要在西域各国宣扬汉朝的国威,为此,张骞的使团带着无数的金银财宝和数万匹驴马牛羊来送给西域各国,以示汉朝的强大,可这些财富的代价,却是汉朝老百姓辛苦劳动的结晶,因为这些举动,让汉朝的老百姓们不堪重负,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但是,汉朝与西域的沟通,却是一个过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举动,随着双方沟通交流的不断深入加强,无论是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还是民族大团结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政治:加强对外交流,扩充汉朝版图

自张骞通西域始,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交流就不曾断绝,汉武帝也曾派李广利亲征大宛,希望可以一举拿下西域,但武力在当时已经是下策,尤其是汉与匈奴之间交兵数十年后再度对西域发兵,其结果也是李广利损兵折将而告终。

西域地图

随着武帝的离世,汉朝开始了昭宣中兴,尤其是汉宣帝时期,在匈奴发生内乱出兵攻打西域之际,派精兵二十多万解救西域诸国于匈奴威胁之下,使西域各国真正领略到大汉的强大与包容,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2.经济:欧亚交融,互通有无

随着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逐渐加深,双方在各方面的优势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彼此。西域各国的芝麻,胡萝卜,蚕豆,哈密瓜摆上了汉族的餐桌,出色的金银制造技术流入中原,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汉族人民的饮食与文化,同时,汉族人民的冶铁技术,凿井技术等也纷纷传入西域,今天新疆地区所使用的坎儿井就是汉族人与西域少数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

结语:

张骞的出现是一个偶然,是汉武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择,但他所代表的勇气与坚毅却是每一个中国人民骨子里所必备的。即使没有张骞,也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无数的人走向西域和更多未知的世界,因为中国人的心是无限大的,思想有多远,我们就可以走多远!


相城历史小学生


回答这个问题呢,首先明确标题,张骞不是汉武帝找到的,是他自己回来的。

其次呢,先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西汉王朝自建国后就一直受到匈奴骚扰,汉武帝从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西边呢还有一个大月氏国,和匈奴人有世仇,并有报仇之意!汉武帝一听,这好啊,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啊,便决定沟通与西域的联系,准备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在此历史背景下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再次呢,我们看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历程。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及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请注意,这个堂邑父虽为匈奴人但对大汉王朝却是忠心耿耿,后面还会出现的。就这样,张骞领着队伍出发了,可是当走到河西走廊时,碰上了匈奴的骑兵,全部被抓走送到了匈奴王庭,于是乎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匈奴人为了软化张骞,打消其出使西域的念头,又是送媳妇又是美酒佳肴,可张骞呢,媳妇我要了,美酒佳肴我要了,但就是不能改变我出使西域的使命,就这样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年之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骞趁匈奴人不备带领随从逃跑了,他没有跑回大汉王朝,而是继续向西跑到了大宛国,一路的艰辛与苦难暂不与说,单就这份意志已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匹。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种种遭遇和来意后,并表示若今后返回汉朝,奏明皇上,定重重酬谢,但是呢,你得先派人护送我到大月氏国去。这大宛国王也是很想和大汉王朝通使往来,就很高兴的答应张骞了。可当张骞来到大月氏国后,大月氏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无意复仇匈奴了,张骞呆了一年多也未说动大月氏国出兵匈奴,于公元前128年开始返国,回来时,张骞改变了归途路线,没想到还是被匈奴骑兵俘虏了,就这样,又在匈奴呆了一年多,趁着匈奴为争夺王位内乱,张骞和堂邑父逃回了长安,看看,这个匈奴人是不是很忠心,说明我大汉王朝确实民心所向!张骞出使西域共历十三年,可谓伟大之极!

最后呢,看一下对进攻匈奴的功劳。其实呢,张骞回安之后又二使西域,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等国宣扬了汉朝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大汉联手,打破了匈奴对大宛国的控制并获得大宛的汗血宝马,功劳还是有的!




木金木火


大家好,我是调侃历史,历史问题我来答。

张骞通西域。如果大家翻开史书,仅凭字里行间中也能看出张骞那坚韧不拔的探险精神,那十年如一日对大汉的忠诚。

历史背景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游牧部落。在秦末汉初中原大战的时候,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帅下逐渐统一了草原各部,将目光投向了中原。

在汉王朝建立后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201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进攻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在第一场胜利后不顾手下劝阻乘胜追击,结果中了匈奴的诱敌之计,被困在了白登山七天七夜。汉朝与匈奴的第一战以汉王朝失败收场。

经此一战,汉王朝只得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并送去大量物资来还取休养生息。

到了汉武帝刘彻登基后,经过了文景之治的汉王朝此时已国富民强,汉武帝也开始着手准备进攻匈奴。

《史记·平淮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就在汉武帝在与大臣们探讨如何进攻匈奴的时候,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帝国的边境部队所俘虏,汉武帝从俘虏口中得知在匈奴的西面有一个叫月氏的部落,这个部落与匈奴有血海深仇。

汉武帝觉得,如果能与月氏部落结盟,两年夹击匈奴,不仅能减少汉朝面对匈奴的压力,反击匈奴的胜算也增加了不少。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开始寻找前往西域的人选。

张骞出使

在公元前138年的一天,长安未央宫前的金马门旁贴出了一张招贤榜。榜单的内容就是招揽出使月氏的使者,最后这张皇榜被刚刚成为宫廷侍卫的张骞揭了下来。

司马迁评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

公元前138年,长安西北120公里外的甘泉宫外,汉武帝刘彻亲自为张骞送行,张骞带着100多人的庞大使团向西出发了。

九年如一日的张骞

月氏自从被匈奴赶出河西走廊西迁后,张骞的使团中包括从匈奴投降过来的向导堂邑夫都不知道此时的月氏究竟在哪里,只能按照细微的线索一路向西。

在出了陇西之后,一行人就进入到了匈奴境内,只不过100多人的使团要想在不被匈奴人察觉的情况下穿越9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廊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快,在祁连山脚下,张骞率领的使团被匈奴人发现了。

张骞一行人西去未成,反而被押送到了匈奴王城(呼和浩特附近)。匈奴的军臣单于想拉拢张骞为匈奴效命,张骞的不合作与不妥协让匈奴只得一直囚禁他。

《史记》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被匈奴软禁起来的张骞一边想着如何逃跑,一边观察着匈奴的生活方式与习俗。为了瓦解张骞的意志,军臣单于还给张骞娶了一位匈奴女子为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对张骞的戒备也渐渐放松了起来。

九年后,张骞带着自己的随从堂邑夫在外出打猎的时候趁机逃跑了。讲着匈奴人的语言,穿着匈奴人的服装,张骞很容易的穿过了匈奴人的重重关卡。

而月氏因为匈奴的打压下分裂成了两支,大部分选择西迁到阿姆河流域成为了“大月氏”,少数留在敦煌南山地区的成为了“小月氏”。

张骞得到消息后,继续向西南方向行进寻找“大月氏”,经焉耆、库车、疏勒等地,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月氏。

大月氏王听过张骞的经历后,对张骞感到格外的惊奇和钦佩,但此时的大月氏已经稳定下来,安居乐业,对汉朝的夹击策略并不感兴趣。

张骞在大月氏滞留了一年后,决定带着他在西域总结的资料回到长安。

东返之路

在返回长安的道路上,为了避开匈奴,张骞选择了从青海地区回国。张骞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经莎车、于阗迂回北上。不过羌人此时也投靠了匈奴,张骞再次被匈奴俘虏。

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去世,张骞趁此机会带着妻子与堂邑夫回到了长安。

距离他出使西域已经整整过了13年!

张骞归来的消息震惊了整个长安城,在朝堂上,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的地理、物资、习俗等,让汉王朝的视野一下子拓宽到了西域地区。

司马迁在史书上赞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功。

随军北上

公元前123年2月开始,汉武帝派卫青率6路大军进攻匈奴,张骞作为向导也随军出征。

张骞多年的匈奴生活使他熟知匈奴的作战特点,为汉军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张骞因此被封为“博望侯”。

《史记》:“张骞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消灭了浑邪王的部队,并越过了焉支山1000多里,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匈奴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张骞,他的功绩足以让世人铭记。


调侃历史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

        汉武帝想派遣使者到月氏,于是招募可以胜任的人才。汉武帝为何会派遣张骞,史记里没有说明。

        但我们可以分析探讨一下。月氏距离大汉数千公里,路途遥远,而且匈奴是必经之地。可以想象在当时的环境下,此行及其凶险,非有勇之士不可胜任也。

        外交使者需要面见月氏首领,熟悉外交礼仪,擅长外交辞令,陈述利弊,引导月氏与大汉结盟,共伐匈奴。非有谋之士不可胜任也。

       张骞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合适人选。据说有次汉武帝与平阳公主外出打猎,一个士兵无意中惹出一只老虎,虎发怒,见人就咬,士兵毫无办法,争相逃命,这个时候张骞挺身而出,制服了老虎,给汉武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张骞毛遂自荐去月氏时,汉武帝就任命于他了。

      月氏之路一波三折,张骞二次被匈奴抓住,但都没有屈服,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无数个夜晚,遥望东方,那里有故乡和亲人。张骞也没有忘记大汉天子对自己的光荣使命。

        就这样坚持了十三年,精神的折磨没有压倒张骞。反而张骞利用在匈奴的机会,不断熟悉匈奴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了解匈奴的秘闻和军事动向。逃脱回到大汉之后,参加了卫青大将军对匈奴的讨伐战,张骞熟悉匈奴当地水草,对军队的后勤补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远伐匈奴做好了物质准备。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静看水


汉武帝登上皇后开始实行“察举制”以选拔人才,也就是最早的“举孝廉”,张骞就是汉武帝第一批选拔而来的人才。由于张骞有胆识、忠诚,所以被选为汉武帝的侍卫,又称郎官。在汉武帝打算派人出使西域的时候,张骞已经到了汉武帝的身边了,所以汉武帝并没有专门找张骞,而是张骞自告奋勇,近水楼台先得月。

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119年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的目的地是大月氏,共历时13年;第二次是造访乌孙国,四年后返回长安,不久便去世。两次出使的目的都相同,即与月氏与乌孙结成“断匈奴右臂”的联盟,但收获却各不相同。

由于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是河西走廊,而当时河西走廊尚控制在匈奴人的手中,所以张骞一行离开汉朝边境不久便被匈奴捕获。结果,匈奴并没有杀张骞,反而给他送位漂亮的匈奴妹子。不得已,张骞只好娶妻生子,在匈奴一住就是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张骞并不每天混吃混喝,而是一直念念不忘两件事情。一是熟悉匈奴人的民俗习惯,地理风貌,军事组织形态及战术阵法;二是伺机逃走。所以,后来张骞终于得到了逃跑的机会,一路向西辗转到了大月氏。当然,到了大月氏碰了一鼻子灰,因为月氏人早已习惯了安逸,不想再招惹麻烦,所以张骞只好返回。结果,归途中又被匈奴捕获,直到军臣单于去世时,张骞才趁乱逃回汉朝。

那么,张骞对进贡匈奴人的功劳大不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大将卫青之所以能在后来的“河南之战”及“七将军伐匈奴”的战争中斩获颇丰,全得益于张骞这个“军师”加“向导”。否则得话,卫青就如同一个瞎子,到时候估计比李广还容易迷路。只可惜河西之战,卫青失利,张骞受牵连被贬。沉沦一段时间之后,张骞又开上了武帝二次出使西域的列车。而这次西域之行,张骞并没有说服乌孙马上与汉朝结盟,但却开辟了丝绸之路。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不是汉武帝找的张骞,怎么找?没法子找,在张骞之前又没有人去西域。最后是张骞自己回来的,在外奔波了13年才回来。

张骞是我一直特别佩服的,他是陕西汉中是城固县人。13年里两次被匈奴抓获,还娶了匈奴姑娘,可张骞不改其志,努力回到长安,走的时候带了100多人出使西域,回来的时候就带着匈奴翻译堂邑父和匈奴妻子。

张骞出使使时27岁,本是一个低级官员,回来后就被封侯了,功劳不大不会封侯。

背景

西汉一直饱受匈奴骚扰,汉高祖刘邦都攻克不下,只好通过和亲来保平安。可汉武大帝不能忍,但是他对匈奴也不了解啊,而且听说被匈奴驱赶的大月氏想报仇,就想要向西去找大月氏联合一起打匈奴。

首次出使西域

沿河西走廊出发,这一片属于匈奴管辖,于是很不幸,张骞一伙人被抓了。

匈奴想要拉拢张骞,就一直让他住在匈奴领域,并给他找了媳妇儿,可是他一直没有忘记心中的使命。

在匈奴这里呆了10年的时间,他也对匈奴人有了深刻了解。某天他找准机会带人跑了出来。

那个时候啥交通工具也没有,只有马,而且那一片路多难走啊,又是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又是翻帕米尔高原的,现在就是开车走这条路都不好走。这一行人风餐露宿,死了不少,历尽千幸万苦终于到了大宛,大月氏人居住的地方。

大月氏人现在住的舒服,已经不想着报仇的事儿了,但是很佩服张骞(我也佩服),张骞劝说无果,只好返回。回来的时候又被抓了,惨的很,又被抓了,过了一年才逃回来。回来后看到长安城痛哭不已。

张骞13年在外,对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都有了了解,并且带回了地图。还有石榴,葡萄,汗血宝马等好东西,并为后来卫青攻打匈奴做出了汗马功劳。

张骞凭借顽强的意志出使了西域,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看世界的人”,司马迁也是称赞不已。


美妹观历史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等十几种植物,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冷铭131


您好

张骞当时只是一个侍卫级别的人,名不见经传,他自荐前往西域。而当时的汉武帝急于了解西域状况,加之满堂文武皆不同意,这时候出来一个报国心切的张骞,两人一拍即合,举行盛大仪式为张骞践行,这样张骞出使西域就开始了。张骞前往乌孙再归长安,来回有十一年至十二年之久,这期间汉武帝对张骞的状况一无所知,处于杳无音讯状态,心态已从满怀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再到最后都有点遗忘了。

张骞刚好绘制完了地图后,匈奴人起了内讧,他乘机带妻儿逃跑。可是最终逃回来的只有张骞和那位导游。虽说他的任务失败了,但是却带回来一样极其重要的东西:西域的地图。刘彻苦苦等了他十三年,终于得到了这件宝物,而这张西域的地图也成为了汉武帝成功击败匈奴的最至关重要的武器。



a梦回唐朝


张骞出使西域太重要了,为巩固中华民族的团结做出来不可估量的贡献。张骞去了匈奴就被扣留了,是他自己回来的。


悦耳a18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张骞对于进攻匈奴的功劳大不大?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常大。

说到张骞,功劳最大的肯定是出使西域对后世的影响。我们去点这些,单独来说张骞对于匈奴的影响。

汉武帝时如何找到张骞的,这一点没有记载。只是说汉武帝登基时张骞就在做侍从官,来历很神秘,父母家人都没有记载。

张骞抗击匈奴的功劳,我们就要看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西域诸国共抗匈奴。但是张骞的第一次出使,是不完美的。张骞第一次出使的目标就是被匈奴冒顿单于赶走的大月氏,虽然大月氏给了张骞足够的尊敬,但是相对的张骞并没有带回大月氏的支持。

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则更加亮眼,这次的张骞碰到了乌孙,一个西域国家。并且极力邀请乌孙国人出使汉朝,而见识了汉朝强大的乌孙国,请求与汉和亲。汉武帝也是把一位翁主嫁给了乌孙国王,乌孙不止使汉朝打开了与西域诸国的交流,同时也是牵制匈奴的重要力量。

这就是张骞对于抗击匈奴的功劳,使得汉朝不至于孤立无援。不管力量强大与弱小,只要不是帮助对手的,就是胜利。而张骞出使各国,同样带来了各国的友谊。虽然可能没有乌孙那么重要,也胜在使他们保持中立,在关键时刻不成为敌人就行。

并且张骞的出使,也使得汉朝多了很多新的粮食。无论是任何一种,只要是能饱人,就是好粮食。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为汉朝的农耕和经济也有重大贡献,对于抗击匈奴来说,就是提供了粮草支援,只不过相对比较隐性。

实际上张骞还带兵上过战场,跟随的是飞将军李广。虽然并没有在战场上如同卫青、霍去病般长驱万里如虎,也是真正带过兵的将军。

其实仅仅针对匈奴,张骞的功劳和成就是被无限放小的。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等等才是张骞最大的功劳,这也为隋炀帝和西域通商,唐太宗成为天可汗打下了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功劳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