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醫的不傳之祕?

HealthBAR


中醫的不傳之謎在於經驗應用,中藥方劑一層不變,變在通用於症,中藥的量的變化與方劑藥效的改變有多少影響?沒有數據能說清,不要把量神奇化……

中醫的不傳之迷在於手法……經驗都記於古書之中,把文字變成技術。是一個很難的事情。……讓我回憶起白巖松先生的一句話。“知識的獲取是容易的,把知識變成技術是不容易的”這是中醫不傳的秘密。


無為一生2


回答問題:小的時候經常看到祖輩人經常給人看病,祖輩三爺是個民間老中醫。在民間很大名旺,他家的藥房是不讓外人和孩子進去的。從窗戶看裡面半面屋的草藥箱子緊閉著,但是從那裡發出濃濃草藥的味道。半面牆上掛滿了錦旗,都是贊醫術高名的。那時候我真想學醫!

有一年發現房子無人悄悄進房間,發現桌面上放著幾本發黃很厚的古書,裡面的字跡不是很認識。

後來上學了,才知道那就是醫學珍貴的:傳家之寶:藥性賦,經絡學和秘方集。叔叔每天苦學手抄幫助抓藥,後來也成了遠近知名名醫。他在針灸學具有深造。

到了我這一代,無人繼承。哥哥曾經學醫,也都是手抄本,書不能拿回。後來哥哥任教師半途而廢,以後無人再學了。所以說中醫博大精深,沒有傳幫帶,失傳的主要因素。


民農歌者


所謂的中醫不傳之秘,個人理解就是其獨有的絕活。

歸納總結了一下,有幾個方面:

一,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這是公開的秘密,因為經典驗方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的方子,針對同樣一位病人,張醫生用了,就效若桴鼓;李醫生用了,就效果不佳,原因就是藥量使然,如同做菜,如雞蛋炒西紅柿,雞蛋與西紅柿的比例不同,其味道差別很大。

二,中醫的引經藥用之得當,往往會讓藥直達病所,提升療效。

三,中醫有句名言:治病要給病邪以出路,有的疑難雜症用外治法來治,效果不同凡響。

四,中醫還有一個不傳之秘,就是治療疑難雜症要擅用蟲類藥,因為蟲類在地球上起源早,與人同屬血肉之軀,所以嘛,用之得當,效果顯著。

五,就是中醫一些整骨手法,看似疑難一些頸椎與胸腰椎疾病,只需要短則三五分鐘,就讓病人頓減痛苦了。

總之,獨有的中醫絕活民間很多,一招鮮,吃遍天嘛!


盧軼稱心


這個問題我不時也有所思考,挺有意思的,在此淺談一二。

我是專精湯藥的師承類型中醫,不是科班出身,平時接觸的很多中醫知識都屬於秘傳範疇,日常圈子交際中,難免會觸碰到秘傳是否外傳的問題,漸漸的,我也略有些總結。

在湯藥領域通常絕不輕傳的有:

1、藥材的獨特效果認知。例如某些藥材治療腰頸椎間盤突出非常強效,增生的骨質都能迅速收縮回去,類似這種藥物的認知掌握經驗,是絕對不會輕易外傳的。

2、藥物的安全使用劑量。同樣的藥材,不同的劑量,效果差異有時候是非常大的,例如大黃這味藥,用6g、30g、60g、500g分別是什麼效果?什麼情況下可以用什麼劑量?諸如此類,有些劑量的運用是用命換來的,所以這類經驗是有一個內在心理分量的,沒有第1條保密那麼嚴格,有時候圈子之間交流會告知他人,但基本也限於一個比較窄的圈子。

3、配方。配方的保密層次實際上不算高,尤其是內科,患者就診時,中醫當場開方對方通常都能看到,這個時候自然是不保密的。不過其他時間場合,貿然問一箇中醫要方子,大部分時候人家是會拒絕的。曾經有個小夥伴根據武術中點穴解穴的資料,整理了一套藥引的運用技巧,我很眼饞但不好意思不勞而獲,一直不好開口討要。後來小夥伴在某次交流的時候分享給了我,當時我也是分享了一套自己的對等技巧經驗給他,算是投桃報李。在此不得不說一下市面上很令人憎惡的一種自以為是觀念,很多人表面關心著中醫發展發揚,指指點點的抨擊中醫不肯公開自己的秘方,不負責任的亂帶帽子說中醫狹隘落後。拜託,知識有價的基本道理懂不懂?對知識的基本尊重都沒有,還想站上道德的制高點?!無私分享中醫知識的人固然高尚,但不代表不願意分享的人就卑劣吧?哪怕我自身,想要別人的中醫知識也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等價交換,有些人感情分享的是別人的秘方所以就站著說話不腰疼,到底是誰狹隘卑劣?大家心裡應該都是看得清的吧。

4、配方思路。配方思路通常有狹義和廣義兩個不同層級,狹義的通常保密程度偏低,廣義的保密程度極高,差不多兩個不同極端。例如感冒這個病症,主要病因就是肺氣失宣,治療思路即是宣肺清熱解表。這種就是狹義的配方思路,基本上不會有人刻意保密。而廣義性的配方思路則觸及到了一定程度的哲學,再以感冒為例,感冒可以分成五種類型,但實質上可以用一個方子通治,即風寒風熱感冒的治療方子也可以是一樣的,這種操作對普通中醫知識是具有顛覆性的,違背了一直以來的中醫常識。不過存在即是合理,這種配方簡化糅合涉及到很多高深的中醫思維認知,算是中醫傳承中最核心精髓的部分,是真正的不傳之秘。

綜上,大致就是這些,最基礎(第1條)和最高級的知識點保密級別最高,中間的知識點開放性根據具體中醫個體的性情差別不一,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公開的。


探花233


中醫的不傳之秘總結起來就是:四診八綱,辯證論治,臟腑經絡,針砭石藥,心法祝由這二十個字,別小看這二十個字,很多人窮盡一生也只能窺其皮毛而已,更不要說成為大家了!






靈緣康身心靈


咱這兒就有現存的“不傳之秘”,西醫的“骨髓炎”好治嗎?很難,卻有位中醫專治此病,在川中地區小有名氣。這位老中醫叫張X堂(已故),生前帶有倆徒弟,一個虛浮,一個踏實(中厚老實),此中醫治骨髓炎需煉製“丹”藥,倆徒弟都熟知丹藥組成成份,但練“丹”俱說“火候”掌握很重要。此老中醫最後選留了踏實的弟子,單獨親傳了“火候”掌握要點,徒弟結婚時,老師送徒兒的禮物是:一隻碗,一雙筷子。這徒弟也待師如父,並養老送終,而得其真傳,78年曾因此參加“四川省科技大會”,平常病人也多。這練“丹”的火候,就是不傳之秘,其徒尚在。而“浮”徒雖然將師傳藥方,練了千百次,卻無療效。


用戶7964097313442


中醫不傳之秘;

那是1981年,餘在家鄉註冊一個《貿易信息公司》做一些中藥材銷售,同時組織同仁對雲南昭通,貴州遵義,四川成都三個省內的六十名中醫進行專題訪問。其中赤腳醫生22名,師承和自學者17名,家承者21名。

全是40週歲從業20年以上先生。60人中有38人在縣以上人民醫院執業,13人在區醫院,9人自開藥店。

通過我們將近一年的時間走訪,請教,收穫當時暢銷藥材,五年以後藥材走向等等可靠信息。也收穫了43款經驗處方。

這些處方,信息多是來源於在人民醫院執業的中醫生。(如道真縣人民醫院自制止咳平喘藥《棕色合劑》,外用藥《抹一抹》十餘年一直是該院當家內服,外用中藥劑,療效顯著)就是在職家承醫生獻的方。

真正有價值的處方驗方都是來源於師承,家承的執業醫生。

另需強調的是秘方,精方的確存在於家承之中!

想一想,一箇中醫世家執業百年之久,如果沒有一技之長,幾個好方劑的支撐,可能嗎?抱著這一關點我們重點深入請教還在自業的家承醫生。

其實收穫並不大。就其原因;就是保護性設防。例如成都有一個藥堂,主家姓陳,數代行醫。陳先生不客氣的說:我們收學徒都需嚴格審查,包括人品和家世,悟性和追求……。數年後才能讓他介入核心。

前幾年餘因風痛不能下地,一同年友人來家看視,贈餘一小藥瓶,餘看後大吃一驚;此藥吾曾在五十年代見過,已經過去半個世紀,居然還有幸得到,問其所以:原來好友雖然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祖輩卻是中醫世家,此藥是他家傳專制外用藥,對皮膚病,腫痛特效。

餘用兩日腫痛即消,便能下樓行走,一瓶藥水末用完,至今無復發。

我多次與好友聯繫,想讓他申請專利,批量生產,為中醫學做點供獻,但被他拒決。

餘在此述說的主要目的是;中醫不傳之秘顯然存在!要搶救,保護,利用,提高還需努力!

供參考 tu





tu醫海拾遺1942


供針灸練習的小銅人失傳了,上面分佈著經絡穴位,用針的深淺,比如扎哪裡可以止血等等,小銅人可以直觀的反應出來。

宋天聖四年(公元1023年),宋仁宗命宋代著名的醫學家王惟一編撰了《新鑄銅人胎穴針灸圖經》。而後,為了方便直觀地顯示這些穴位,宋仁宗再次下令,著全國的能工巧匠鑄成了兩具一模一樣的針灸銅人,即“宋天聖針灸銅人”由青銅鑄成,以青年男子為原型,身高1.75米,面部俊朗,體格健美。呈正立姿勢,兩手平伸,掌心向前。頭部有頭髮及發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褲及腰帶。銅人被澆鑄為前後兩部分,利用特製的插頭來拆卸組合。銅人全身標有354個穴位名稱,所有穴位都幽穿小孔。體腔內有木雕的五臟六腑和骨骼。不僅可以應而“宋天聖針灸銅人”最為精妙的地方在於它的實用性。在其身上扎針,如果穴位準確的話,水銀就會從穴位中流出。醫學史書把這一奇特的現象稱之為“針入而出”。針灸銅人一具放在朝延醫官院,用於學醫者觀摩練習之用。另一具放置在京城大相國寺的仁濟殿,供百姓前來參觀。


禪悅鐘聲


什麼是中醫的不傳之秘?

中醫的不傳之秘主要有二:

一是中藥用量的配比,一個組方相同的藥方,各種中藥的劑量不同,就使藥方的君臣左使發生變化,使藥方的主治功效不同,甚至相反。如大青龍湯,桂枝、麻黃跟生石膏的用量比例不同,功效不同或相反。

二是單方一味,氣死名醫。有些中藥只要一味,在加大劑量的情況下,對某些病症有奇效。如黃蒿治療瘧疾是就如此。

當然由於現在的科技水平有限,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研究沒有新的突破,使中醫顯得神秘和用現代科學無法完全解釋,還有很多不傳之秘。如中醫把脈,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針炙的手法及什麼時間行針。中藥炮製時間、溫度和輔藥的不同,產生效果不同。中成藥及藥膏在製作時的先放後下等。


阿新飛


中醫不傳之秘在於人性,俗話說,教會徒弟殺師父,是民間一句俗語,傳子不傳女也是怕外性人學了去,和做生意一樣,做同行生意的會互相折檯,同行都具競爭力!

就是幾個兒子的,他也只會選其中一個傳承,而不是全部兒子都教,教的都並非最拿手的,我外公幾代都會些民間藥方,我母親就只學得幾樣治小毛病的普藥,這就是老代人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