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煦明: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

短期來看,毋庸諱言,疫情將對今年第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的宏觀增長、企業經營、家庭收入與消費造成一定的負向衝擊,但總體影響是可控且可對沖的。總體來看,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

如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之際,“醫療與公共衛生補短板工程”也將是一項系統工程、社會工程,且意義更為廣泛和深遠。它不僅會在短期成為“穩增長”的一個有力抓手,而且符合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長期守衛國人健康的堤壩。

一、短期影響可控、可對沖

從短期來看,毋庸諱言,疫情將對今年第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的宏觀增長、企業經營、家庭收入與消費造成一定的負向衝擊。尤其是對餐飲、旅遊、住宿、零售、交通等服務業行業,以及製造業小微企業,受到的影響會相對更大。但我們根據現有信息的模擬測算顯示,總體的影響是可控且可對沖的。首先,在基準情形下,疫情可能導致一季度GDP增速下降1.7個百分點,影響在二三季度將漸次衰減,預計全年對GDP增速的影響約為0.6個百分點。

其次,考慮到逆週期調控政策將有所加強,預計2020年實際經濟增速仍可能接近6%。為應對此次疫情,相關部門已經採取了包括財政補貼、稅費減免、貨幣流動性投放、債務展期、以及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在內的一系列總量及結構性政策措施。隨著春節結束和天氣轉暖,去年底計劃中的基建投資籃子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很快就能體現出來。如果未來疫情進展超出預期,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逆週期調控的空間都還是充足的,進一步的應對措施很快就可以跟上。

總體來看,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我們對照“十三五”規劃的四大類目標和第一個“百年目標”進行逐一對標對錶,發現除了極個別指標不及預期外(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即便考慮進疫情的負面影響,絕大部門指標仍然能夠如期完成。

疫情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將是高度結構性的:一是口罩、消毒液、肺炎治療藥物等少數與防疫直接相關的物品,由於短期內需求急劇上漲而供給難以跟上,容易出現價格上漲。甚至在個別地區和個別時段,出現短缺、搶購、有價無市的局面。二是蔬菜、水果、肉類等對物流依賴度較高的商品,由於物流受阻,儘管產能充足,但供給傳導至需求面臨困難,導致出現:一方面,消費者面對的菜價、肉價上漲,買菜買肉難;另一方面,生產者卻面臨庫存積壓,賣菜賣肉難。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養雞戶、養豬戶可能由於銷售難而出現資金鍊斷裂,從而停產,導致中期內的供給下降和價格上升。事實上,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養雞戶、養豬戶關停的現象,值得引起重視。三是對於大部分其他商品和服務而言,疫情對需求面的影響相對而言大於對供給面的影響。除醫藥之外大部分的工業品,以及餐飲、住宿、旅遊、交通運輸、電影等大部分服務品,都屬於這種情況,疫情會通過降低需求對這些商品價格會產生向下壓力,這意味著結構性通縮仍可能持續。

二、中長期建議推出“醫療與公共衛生補短板工程”

在短期衝擊可控、可對沖的同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確也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的短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醫療服務供給不足,公共衛生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有待提升。儘管短期內,疫情防控毫無疑問是當前的第一要務;但著眼於長期,如何補足這些短板、更好地服務於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健康美好生活的嚮往,則是這次疫情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為此,我們建議發展改革部門在統籌盤算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推出“醫療與公共衛生補短板工程”,從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運作模式、體制機制等方面有針對性地補短板。具體而言,提出如下四點對策建議:

第一,提升醫療衛生專業人才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增加優質醫療服務供給。

我國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總量供給嚴重不足。看病難看病貴、醫患矛盾突出等問題長期存在,固然存在多方面原因,但根本原因在於優質醫療服務供給小於需求。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止2018年,全國執業醫師總人數為301.04萬人,平均“每萬人擁有執業醫師數”為21.5人。而根據WHO的統計,美國的這一數字為26人,日本為24人,歐洲國家多在30人以上。也就是說,即便不考慮新冠病毒疫情導致的短期激增需求,我國的醫療服務供給仍然是相對不足的。加之未來二十年老年人口數量會持續增加,全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仍將持續上升,因而對醫生的需求會更大。

此外,在總量供給不足的同時,質量不高和結構欠合理的問題也較為突出。質量方面,臨床執業醫師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僅佔58.8%,且大量臨床醫師未接受過規範完整的住院醫師培訓。結構方面,一是全科醫生供給嚴重不足,截止2018年全科醫生人數為30.9萬人,每萬人擁有的全科醫生僅為2.2人,距離2030年每萬人擁有5名全科醫生的願景還很遠。二是兒科、婦產科、精神科、護理、康復等專業人才供給短缺。三是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省會以上城市,縣城及鄉鎮醫療服務水平尤待提升。

初步測算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還需再淨增50-60萬名職業醫師。“十四五”期間,一是應增加高水平醫學類院校的招生規模,優化供給;二是要採取多方面綜合舉措,留住人、用好人,防止醫學類畢業生向其他行業流失。

第二,擴大醫療及公共衛生事業基礎設施投資。

一是順應醫療保健服務需求擴張之勢,一方面增加政府在醫療資源上的公共投入,另一方面放開市場準入,鼓勵更多的民間資金投入醫療領域。雙管齊下,增加醫療保健服務供給。二是在各大中型城市應規劃建設合理數量的分級、分標準的公共衛生防疫醫院,與民防設施、石油儲備庫等一樣,成為國家應急戰略性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平常時期作為他用,一旦有大規模傳染病疫情暴發,確保能在很短時期內用於防疫治療。

從更廣義的層面而言,醫療健康領域也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領域。這是由經濟規律和基本面因素決定的。近年來,全國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的增長速度持續高於總消費支出增速。2014-2018年,醫療保健支出的平均增速為13.08%,而同期總消費支出的平均增速僅為8.47%。預計未來我國醫療保健需求將呈現快速擴張之勢。

除了老齡化因素之外,消費結構變化也是促進醫療需求快速增加的原因——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人們對醫療保健的需求往往上升的更快。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講,醫療需求的收入彈性大於1。2016年,中國醫療支出在GDP中所佔比重為4.98%;與此同時,OECD國家的平均值為12.59%,法國、德國、日本、英國分比為11.54%、11.14%、10.93%和9.76%。我國醫療支出在GDP中的佔比不僅低於這些發達國家,而且低於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未來,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醫療需求的增長速度會超過GDP增長速度和總消費的增長速度。

第三,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和老年護理機構,加快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老齡人口服務體系。

未來我國老齡人口還會持續加快增加,導致養老服務和護理供給不足的短板將逐漸凸顯。根據聯合國的數據測算,“十四五”期間,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增加約5000萬人,7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將增加3400萬人。到2035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14億人,為當前的1.6倍以上;7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將達到1.92億人,將近當前的2倍。

第四,健全畜禽養殖衛生防疫、鄉村垃圾處理等鄉村環境治理體系,築牢鄉村公共衛生事業的第一道防線。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就逐步建立了以“赤腳醫生”、“保健站”、“衛生院”為代表的鄉村醫療衛生體系,長期以來發揮著積極作用,為數億農村居民提供了基本醫療服務,並有效遏制了天花、血吸蟲病、結核病等疫情,一度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的對象。但近年來,多方面原因導致鄉村公共衛生體系不能跟上新時代的需要:

一是鄉村規模化養殖的快速發展。由傳統的一家一戶散養的模式,發展為中小規模的專業戶養殖模式。養殖規模在50頭以上的養豬專業戶以及萬隻以上的養雞專業戶大量出現在全國各地的鄉村。然而,相應的畜禽衛生防疫設施及體系仍然普遍缺乏。一遇雨雪天氣,畜禽糞便、養殖殘留垃圾流入農田、村社的景象屢見不鮮。近年來禽流感、豬瘟疫情多發易發的情況與此不無關係。

二是塑料、電池、手機、家電等工業品大量進入農村,生活垃圾和生產垃圾的規模空前擴大。然而,直到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農業地區仍採用直接焚燒或就地填埋的方式進行垃圾處理,對土壤汙染和地下水汙染造成了不可低估的隱患。

三、“醫療與公共衛生補短板工程”是系統工程和社會工程,是守衛國人健康的堤壩

一個國家在向現代化社會奮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邁過一道道坎,補齊一個個短板。猶記1998年我國長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發生了特大洪澇災害,沿岸人民和全國人民在抗洪救災中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汗水伴著淚水。在那之後,全國範圍啟動了一項加固堤壩、整頓“豆腐渣”,提高防洪抗洪基礎設施可靠性和體制機制有效性的系統性工程。當時的這項社會工程讓此後的國人長久受益。也需,這就是“多難興邦”的真正含義。

如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之際,“醫療與公共衛生補短板工程”也將是一項系統工程、社會工程,且意義更為廣泛和深遠。它不僅會在短期成為“穩增長”的一個有力抓手,而且符合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長期守衛國人健康的堤壩。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綜合經濟研究部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馮煦明)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