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經典繪本導讀系列-第356號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一、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了“自然生態”、“環境、科學教育”的知識,使繪本擁有美學欣賞及自然教育的特性。全書以鏡頭拉遠的方式,從一隻瓢蟲背上的紅、黑斑紋,拉遠至白鷺鷥、臺灣藍鵲、黃肩長角花金龜、金豔騷金龜、高砂蜻蜓等昆蟲或哺乳動物的相貌,乃至整個森林的林相。

二、繪本信息

書名:我們的森林

文圖:[臺]邱承宗

適讀年齡:3-6 歲(僅供參考,並非絕對)

獎項: 2013年8月獲臺灣地區環保署綠芽獎!

選題策劃:耕林圖書

出版社:江蘇鳳凰少兒版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

三、繪本導讀

【封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封面是一隻大眼睛的特寫,而眼球上映射出鷹擊長空的鏡頭,眼中的森林就是作者眼中的我們的森林。

大眼睛暗示作者的明察秋毫,暗示作者對自然界動植物的認知。

這本書裡呈現了臺灣陽明山上的一個公園裡的動物和植物,我們希望孩子們閱讀這本書時,不會因為物種的陌生產生疏離感,而是好奇地打量新奇陌生的事物的同時,也審視周圍,把關注點落實到我們身邊的尋常動植物,在心底繪製一幅《我自己的森林》。

【前環】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昆蟲或哺乳動物的不同的足跡,儘管我們不能分辨出來自那些動植物,但前行的大大小小的腳步讓我們腦海中似乎看到了它們的身影。

【扉頁】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大扉頁中遼闊的天空幾乎佔據了多半畫面,以展示飛鳥飛行的廣域的空間,而它們腳下的這片連綿的群山就是它們生存的空間。

《我們的森林》就是大冠鷲俯瞰的森林,臺灣的陽明山。這本書裡呈現了臺灣陽明山上的一個公園裡的動物和植物。

大冠鷲是一種中型猛禽,棲息和活動於山地森林及其林緣開闊地帶,常在高空翱翔和盤旋,停飛時多棲息於較開闊地區的枯樹頂端枝杈上。

大冠鷲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處,或者盤旋於空中窺視地面,發現蛇後,便從高處悄悄地落下,用雙爪抓住蛇體,利嘴鉗住蛇頭,翅膀張開,支撐於地面,以保持平穩。當蛇失去進行激烈反抗能力時才開始吞食。

大冠鷲是“一夫一妻制”,哺育下一代後各自分飛,每年3月,大冠鷲在空中盤旋另覓新對象,“看對眼後,公的俯衝而下,用腳爪去勾母冠鷲的腳爪,雙雙在空中翻滾,接著就‘入洞房’了。”

【第1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純黑的畫面,從後續的內容中,知道這是瓢蟲烏黑的甲殼,只是作者採用近距離的特寫鏡頭,局部烏黑的甲殼就呈獻給讀者了。

採用全黑的頁面開始給讀者一種玄機和猜測。

【第2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這個亮光的小點兒是什麼?是從一個巫婆的臉部開始的,就像夜空中眨眼的發散的燈光照射四方。兩邊巨大的橢圓形紅色的斑點,中間有隆起的條紋,這是一個怎樣的空間背景呢!讀者還是如置五里霧中。

本書採用“生態無字書”的出版形式,它不同於自然科普書,讓孩子不用侷限於文字的固定解說。透過“圖像”的閱讀,孩子可以自由地闡述獨有的自然生態故事。

作者既不借文字敘述,也不編織情節說故事,而是運用精心構築的畫面帶領讀者進入自然,身臨其境地完成一次生態之旅。

我感嘆作者的周密的考量,文字對於小讀者是一個模糊的符號,而畫中的小動物是他們喜歡的,只要大讀者下足功夫,給小讀者看到的動物一個伸縮的外延,讓動物在小讀者內心豐滿起來。顯然區區的文字是滿足不了讀者的需求了。

【第3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嗷!作者採用了緩慢拉遠鏡頭的敘述方式,從最近的鏡頭捕捉到的滿眼的黑色,到巫婆臉上的白點,再到瓢蟲背上的小白點,視野逐漸向上升,逐步從宏觀上觀察世界,以至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角色。綠色有紋路的背景是綠葉嗎?身邊還有一隻象鼻蟲,泥土色陰影又是什麼呢!

像不像一頭水牛呢!而相對而站的就像是一頭綠色的魚了。這條魚叫雀鯛,生活在熱帶海洋中,雀鯛顏色豔麗,身體嬌小,是十分美麗的魚。

這是一隻赤星瓢蟲,體型為半圓形,體背黑色,前胸背板兩側有白色圓點,翅鞘左右各有一塊紅色大圓斑。

赤星瓢蟲的顏色和斑紋多種多樣,大都是赤、黃、黑等色,並生有黑、赤、黃、白等顏色斑點,有的根本沒有斑點。常見的瓢蟲有2星瓢蟲、6星瓢蟲、7星瓢蟲、12星瓢蟲、13星瓢蟲、大紅瓢蟲、赤星瓢蟲等都屬於益蟲。只有11星瓢蟲和28星瓢蟲屬於害蟲。

這裡有一個簡便的鑑別方法,就是凡是鞘翅的表面,生得非常細膩,特別光滑,亮晶晶地閃閃發光的,就屬於益蟲。凡是鞘翅上生有密密麻麻的細絨毛的,就都是害蟲。

如果有一天你拿起一隻瓢蟲來觀察它,你會發現,每一隻瓢蟲都是上帝制作的精緻的小玩意兒,因為它的殼非常光滑,顏色也很均勻,很好看。春天你再見到瓢蟲時,請你把它放在手心裡,好好端詳端詳啊!

對於象鼻蟲,其中“鼻子”佔了身體的一半。看到這類昆蟲令人不由得想起大象的長鼻子,因為它們的口吻很長,所以這類昆蟲被人們稱為象鼻蟲。不過可別把長型的囗吻當成象鼻蟲的鼻子,何況看生於末端的並不是鼻子,而是它們用以嚼食食物的口器。它需要用鼻子把葉子捲起來在裡面產卵。

由此我們聯想到一些蟲子產卵,比如柳樹,春天在柳樹的葉子上,就會掛著一些硬疙瘩,那就是蟲卵。開春再見到小疙瘩,可以解剖了看看啊。

還有在紅葉李等其它落葉喬木上,落葉之後可以看到,一些兩頭尖尖的小包,俗稱吊死鬼,掛在枝頭,隨著北風顫顫巍巍地來回晃,那是蓑蛾的蟲卵。冬天的時候,它就躲在裡面,春天會變成鑽出來,長啊長,變成蝴蝶。

【第4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視角拉遠,畫面增大,我們看到更多的昆蟲出現在視野中。原來在瓢蟲左下方的泥土色陰影是泥土的一部分,是葉子邊沿的泥土。可對照上圖仔細辨認的,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反覆前翻和後翻,因為前後頁是逐漸拉遠的鏡頭的再現,前後頁存在有機的聯繫,這樣我們才能看明白整個故事的脈絡。

螳螂亦稱刀螂,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標誌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

螳螂的生活週期均在一年內完成,一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凡是昆蟲中的小型種類都可被螳螂捕食,有“螳螂在前,黃雀在後”的成語。

許多品種的母螳螂會比公螳螂大,因為公螳螂不需要為保護種群戰鬥,只要自己生存下去就行,所以體格較小,而母螳螂為了產卵需要多捕食,為幼體發育提供營養,所以體格會更大,攻擊力當然也就更強。

母螳螂在交配後吃掉公螳螂是出於生存捕食的本能,公螳螂並不想被吃,也會抵抗和逃跑,但體格太小了。明知危險的情況下,也願意和比自己大許多的母螳螂交配,這是動物繁衍的本能。

你在畫面中找到了螳螂的身影了嗎?後續的環節介紹的動物都要讀者在畫面中確認啊!

我的解讀只是對畫面中的主要動植物進行有限的外延,並不是無限的解讀,留有更多的空間給讀者去發現。

竹節蟲(左下角)又叫樹精,因為人經過樹下時,會發現竹節蟲在動,就像樹成了精一樣。

竹節蟲體色多為綠色或褐色,高溫、低溫、暗光可使其體色變深,相反,則體色可變淺。白天與黑夜體色不同,成為節奏性體色變化。

竹節蟲行動遲緩,白天靜伏在樹枝上,晚上出來活動,取葉充飢。竹節蟲在夜間活動,白天,它們只是靜靜地待著。由於它們看上去非常像小樹枝,所以一般不會被敵人發現。竹節蟲偽裝得十分巧妙,它只有在爬動時才會被發現。當它受到侵犯飛起時,突然閃動的彩光會迷惑敵人。但這種彩光只是一閃而過,當竹葉蟲著地收起翅膀時,它就突然消失了。這被稱為“閃色法”,是許多昆蟲逃跑時使用的一種方法。

竹節蟲算得上著名的偽裝大師,當它棲息在樹枝或竹枝時,活像一支枯枝或枯竹,很難分辨。竹節蟲這種以假亂真的本領,在生物學上稱為擬態。有些竹節蟲受驚後落在地上,還能裝死不動。

【第5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畫面繼續拉遠,斑斕的綠色是蒲公英,周邊是泥土和其它小葉植物。畫面採用無邊框設計,因為這是公園內小小的一個角落,無邊的設計讓讀者聯想到廣域的空間。右下角有一亮色的區域,仔細觀察枯葉的下方像極了一個石頭人。而頁腳的署名應該是作者的手記,這在一些繪本中,為體現作者對自己作品的深愛而配置的。

原來這些動物出沒在一棵綠色的蒲公英上,蒲公英春天裡最常見到的野花,春天的標誌性植物。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後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十六歲的大姑娘患了乳癰,乳房又紅又腫,疼痛難忍。但她羞於開口,只好強忍著。這事被她母親知道了,姑娘見母親懷疑自己的貞節,又羞又氣,更無臉見人,便橫下一條心,在夜晚偷偷逃出家園投河自盡。事有湊巧,當時河邊有一漁船,上有一個蒲姓老公和女兒小英正在月光下撒網捕魚。他們救起了姑娘,問清了投河的根由。第二天,小英按照父親的指點,從山上挖了一種小草,洗淨後搗爛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癰上,不幾天就霍然而愈。以後,姑娘將這草帶回家園栽種。為了紀念漁家父女,便叫這種野草為蒲公英。蒲公英花語:“無法停留的愛”。

蝗蟲和螞蚱一樣嗎?蝗蟲是吃草的,蝗蟲的破壞力比螞蚱要大。蝗蟲的頭是方的,螞蚱的頭是尖的。螞蚱的翅膀是綠色的。蝗蟲的翅膀是透明的。有的表面的翅膀是褐色的。蝗蟲破壞力更強一些,有的地方鬧蝗災,好幾年都沒有收成。

著名的草原飛蝗就是這樣,它們善於飛翔,一大片漫天卷的草原飛蝗飛過來,就像一片烏雲一樣,所過之處,寸草不生。我們在花壇裡經常可以逮到一些螞蚱,有的胖胖的,頭尖尖的,很可愛,還有一種通體瘦長,個頭也要大一些。

最熱的夏天,我們聽到的最吵的那種昆蟲是什麼,知了,它通體發黑,個頭最大、嗓門最響,叫起來不是那種“知——了知——了”的聲音,而是“知——”這樣的聲音。鳴叫的蟬都是雄蟬,雌蟬不會叫,雄蟬的叫聲是為了吸引雌蟬。

右上角的八星虎甲蟲體色深藍綠色,具有金屬光澤,翅鞘左右共有6枚大而明顯的白斑,另外在前端外側尚有2個小白點。夜晚偶有趨光性,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八星虎甲蟲很像天牛,天牛有一對有力的顎,我小時候被它咬到過,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你見過天牛的幼蟲嗎?

本頁中最大最漂亮的動物是孔雀蛺蝶,體背黑褐,背棕褐色短絨毛。觸角棒狀明顯,端部灰黃色。翅呈鮮豔的硃紅色,翅反面暗褐色,並密佈黑褐色波狀橫紋。前翅後翅各具一大型眼斑,前翅眼斑中心紅色,周邊呈現從黃色到淺粉色再到粉藍色的過渡。

孔雀蛺蝶身上的眼睛有什麼作用?威懾,恐嚇。孔雀的羽毛也是這個作用。孔雀蛺蝶是鳥類最愛吃的一種美味,它們經常先一動不動地裝死,然後把帶有眼狀斑紋的翅膀突然展開。這足以把捕食鳥嚇退,保住自己的性命。一條石龍子沿著一根樹枝悄悄地逼近蛺蝶,石龍子爬行迅速,蛺蝶性命能夠保全嗎?

瓢蟲旁邊的是大擬步行蟲,大多數步行蟲食用對人類有害的昆蟲,所以一般認為是益蟲。步行蟲還有個別名,叫"傍不肯"。意思是這種昆蟲的旁邊容不得害蟲。步行蟲喜歡棲息在潮溼涼爽的地區,受到騷擾的時候,它們靠腿逃跑。

【第6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畫面繼續拉遠,蒲公英的整個形狀露出來,更多的大葉植物進入讀者的視線,孔雀蛺蝶也變得很小了。連續性的畫面彷佛是電影,從畫面與畫面之間的空間推移,傳達出了時間的概念,讓讀者感受山林中晨昏和白晝的光線、天氣陰晴形成的氛圍,以及動靜之間季節緩緩的流轉。

蹲在芋頭葉子上的是雨蛙,背面皮膚光滑呈綠色,腹面淡黃色,體側及股前後具有黑斑。指、趾末端具有明顯吸盤,趾間有蹼。雄蛙在嚥下有單個外聲囊,鳴時膨脹呈球狀。雨蛙白天伏在樹根附近的石縫或洞穴內,夜晚棲息在灌木上,以蟻類、金龜子等為食。

在正常情況下,處於繁殖季節的雨蛙喜歡縱聲歌唱。在環境不好的市區池塘、河灘附近生活的雨蛙極少歌唱。9~10月開始冬眠。

畫面頂端的過山刀是一種身體細長的大型蛇類,背中線有一列偶數鱗片,軀體上有明顯的黑色直紋,長大後會逐漸模糊退去,最後軀體後半部就會全轉為黑色,無法再看出原來所具有的黑色條紋。頭部及眼睛部分較大,瞳孔呈圓狀。

你們覺得蛇怕人還是人怕蛇?大家都覺得蛇更怕人,多數的蛇,哪怕是毒蛇,都是儘量想躲開人的。主動攻擊人的蛇非常少。

整個全書的圖畫都是作者一筆筆畫出來的啊!其實,生態繪畫並非畫得很“像”照片就是成功,當畫家想把自然生態的動態畫面搬進圖畫中,從第一筆開始就已充滿想象的詮釋,而經營每一畫面的取捨還涵蓋畫家本身的內在情感喔。

具體來說,畫家透過繪畫傳達的自然世界已經過篩選,生物也經過安排,這種經營畫面的能力、想象力和專業生態知識的累積,超越了文學類繪本許多範疇,繪畫能力反而只是科學類書籍必備的條件呢!

【第7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畫面繼續拉遠後,芋頭和蒲公英已經不是畫面的主角,原有的小動物也已經隱藏起來,兩塊大石頭和淺淺的水窪進入我們的視線。那兩塊石頭的動物頭像受否像極了非洲母獅和北極熊呢!作者慣用這種讓讀者聯想的方式,在畫中增添了想象的空間,增加讀者的興趣。

白痣珈蟌(中間),頭、胸、腹都是鮮豔的墨綠色,具有金屬光澤。生活於清澈的溪流環境。白痣珈蟌這個名字是以雌蟌來命名的,只有雌蟌的翅上有白色的翅痣,所以要分辨雌雄是非常容易的。再者,雌蟌的身體金屬光澤較沒有雄蟌那麼閃耀明顯.仔細看雌蟌翅膀上的白色翅痣。 雄蟌身體的金屬光澤較為閃耀明顯。

烏鴉鳳蝶(下邊),雄蝶下翅表面具若干藍色片狀斑紋,外側內緣具橙色弦月形斑紋。雌蝶翅膀顏色較淡,下翅表面弦月形橙色斑較雄蝶明顯且多。

鉤紋春蜓(石頭邊)雄蟲胸部側視底色黃色,具有二粗二細4條黑色條紋,胸部前視底色黑色,左右各有1個鉤狀黃斑,鉤紋外側另有1黃色條紋,腹部黑色,第9節背側具明顯黃斑。雌蟲腹部兩側黃斑較發達。

薄翅蜻蜓(右邊)秋季族群非常龐大,到處可見成群飛舞,但較少停棲休息。

薄翅蜻蜓堪稱“洲際轟炸機”:單程飛7000公里跨越大洋,從一個大洲遷徙到另一個大洲。一種體長不足4釐米的小蜻蜓是世界上飛行距離最長的生物。這種蜻蜓是跨越了相對於它嬌小的身材而言異常遙遠的距離。

薄翅蜻蜓需要潮溼的環境以便繁殖,出於這個原因,這種蜻蜓才會鼓起勇氣,嘗試一段危險的旅途,這就像是一次自殺式任務。但這個種族依賴於這項任務。儘管許多薄翅蜻蜓會死在途中,但只要有足夠多的蜻蜓活下來,這個種族就將存活下去。

一對長腿進入畫面足足有半個頁面的高度,這是什麼鳥類呢?

【第8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視線抬高,我們看到了小白鷺的全貌。“一行白鷺上青天”“漠漠水田飛白鷺”,就是對它的美譽。白鷺喜歡生活在水田邊,因為水田的水不深,又能給它提供食物。

小白鷺體態纖瘦,乳白色。長著一身雪白的羽毛,伸著長長的脖子,張著一雙長長的翅膀,還有兩條烏黑的長腿。在藍藍的天空中,它們成群結隊,翩翩飛來了,時而展翅在高空中盤旋,時而拍翅降落在地上。它們撲扇著翅膀奔跑在大河邊的淺水裡,把雪白的身影映在清澈的水中,它們邁著長腿走在水中,悠然自得,還向人們展現自己獨特的姿態,昂頭挺胸提起一隻腳,用另一隻腳站立在水田中。


白鷺有鳥中貴族和白衣仙子之美譽。郭沫若先生說:小白鷺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在郭沫若先生眼裡,小白鷺實在是太完美了。更是把小白鷺稱之為一首精巧的詩。

白鷺的爪子有什麼特點?長,細。它爪子上有羽毛嗎?站在水裡時羽毛吸了水會增加重量,白鷺的爪子是沒有羽毛的,這一類鳥,叫做涉禽。

“涉”就是站在淺水裡的意思。涉禽就是站在水邊捉小蟲子、小魚、撈水草等為食。還有什麼小鳥是涉禽呢?

【第9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鏡頭拉向水邊,水域已經佔了畫面的一半,飛行的小鳥成為畫面的主角,只有岸邊的一條大魚把頭探出水面,仔細一看原來這是一頭巨龜的石像,好逼真啊!

水面之上兩隻蜻蜓躺著相互拖著身體前行,它們這是做什麼呢!

蜻蜓是動物界中的一種神仙情侶,我們常看到一對對蜻蜓,一前一後地拉著飛,或者會形成一個“心”形,它們是在空中交配。你知道這兩隻蜻蜓,哪隻是雄的,哪隻是雌的麼?


這個“心”形場景堪稱是世界上最甜蜜的交配方式,它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一般來說,前面的是雄的,用尾巴夾住後面雌蜻蜓的頭或胸部。然後,雌靖蜓把腹部彎過來,伸到雄蜻蜓的腹基部進行交配。原來蜻蜓的雄蟲和其他昆蟲都不一樣,它的交配器官生在腹基部第二、三節處,而生殖孔仍在腹末端第九節上。雄蜻蜓要先把精子輸送到自己的前腹部,然後用身體末端抓住雌蜻蜓的頭,雌蜻蜓將身體末端與雄蜻蜓的前腹部儲存精子的地方相連接,雄蜻蜓再把精子輸送進雌蜻蜓身體,交配後,又恢復原狀,一前一後地飛到水邊去“點水”,尋找適宜的水體產卵了。

巨龜的石像是畫中畫,你在畫面中還看到別的畫中畫嗎?叢林中露出的那個狼的頭部,非常專注的盯著眼前的水面和飛行的小鳥。

【第10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巨龜和狼都漸漸隱去了,水面也更加開闊,岸邊的叢林更加濃郁。突然間在綠色的叢林中看到一個袋鼠和海獅的造型,袋鼠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到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都有存在,而海獅怎麼會出現在叢林中了。當然只是作者的隱喻了,給出豐富的畫面視覺讓小讀者更加津津有味了。

單條深山天牛(左下角),體長40~50mm。體色土黃色,最大特徵是背板中央有一條寬大的黑色縱紋,畫面中我們看不到。雄蟲觸角遠長於雌蟲,以是否過身為區分,這個天牛是雄蟲還是雌蟲呢。

畫面中的深山天牛各個部分都清晰可見,給小讀者一個清晰的認知。

即將飛離畫面的翠鳥,自額至枕藍黑色,密雜以翠藍橫斑,背部輝翠藍色,腹部慄棕色,頭頂有淺色橫斑,嘴和腳均赤紅色,從遠處看很象啄木鳥,因背和麵部的羽毛翠藍髮亮,因而通稱翠鳥。

鳥類的特徵是嘴粗直,長而堅,嘴脊圓形,鼻溝不著,翼尖長。棲息於有灌叢或疏林、水清澈而緩流的小河、溪澗、湖泊。性孤獨,平時常獨棲在近水邊的樹枝上或岩石上,伺機獵食,食物以小魚為主。

【第11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寬闊流淌的瀑布成為本頁的亮點,是不是畫中的鳥類與昆蟲被嘩嘩的流水聲吸引而來呢!

臺灣蜻蛉目昆蟲中,就屬“無霸勾蜓”體型最大,體長可達11公分,展翅寬更可達13公分,可說是蜻蜓界的巨人,追捕獵物的瞬間可飆出50到100公里的速度,是昆蟲中飛行速度最快的種類。雄性常在水邊遊弋,飛來飛去尋求配偶,隨意降落休息。

許多蜻蜓色彩豔麗,是觀賞昆蟲的一大類。“碧玉眼睛雲母翅,輕於粉蝶瘦於蜂”。人們印象中的蜻蜓,小巧輕盈,或翩翩於花間,或輕略於水面。

北埔陷紋金龜(左下角)展翅飛翔在瀑布上方,畫面巨大且清晰,前胸背板底色橙色或黃褐色,具2條黑色斜紋,特徵是翅鞘為亮麗的黑色,羽翅為褐色。

金龜在飛行中把頭轉向右下角的藍鳥,它伸長脖子在和藍鳥互動嗎?飛流的瀑布與金龜的互動讓畫面動感油然而生。

茂密的叢林中隱隱約約呈現出一個非洲大象的影像,你看到了嗎?

作者很喜愛昆蟲,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能隨心所欲地描繪、拍攝、調查昆蟲生態。不僅如此,他常常會獨自上山,帶著一大箱的礦泉水和食物,就待在那裡和一花一草作朋友,和青蜓和蝴蝶小鳥對話,更多的時候,就是靜默,安靜的觀察著,或是用相機紀錄,或是單單用眼睛定睛地觀察,偶而徒手憑空畫起畫來,早晨也觀察,黃昏也觀察,有時近看,有時遠觀,觀察什麼?觀察光線,觀察葉片,觀察蜻蜓,觀察鳥類,觀察大自然的一舉一動,細微的變換著。他說,大自然就是他的老師。他向大自然學畫畫。

【第12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如果說上頁我們看到的瀑布體現的是近景大面積錯落的流淌,反過來的就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氣勢了。故事到此,作者只是描述了一個局部的小水窪及岸邊的生態和棲息的動物,採用鏡頭拉遠的電影手法,從微觀的那個小亮點入手,一步步把視野拉大,讓我們看到更加豐富的自然生態、和諧的動物群落。

臺灣藍鵲優雅地從瀑布前飛過,已經把小蜥蜴叼在口中。而岩石邊的猴子一家卻享受著那份幽靜,兩個小猴子互相打鬧嘻逐,完全就是自己的世界。

臺灣藍鵲,體長64至65釐米,翼展18至21釐米,尾長約40釐米,尾羽長佔了總體長的三分之二。頭、臉、頸、喉、胸都是黑色,黃色的眼珠包圍黑色的瞳孔,鮮紅色的鳥喙、雙腳,身體上半部可目視處及下半部的腹部呈鮮藍色。

為臺灣地區特有品種。性喧鬧,鳴叫聲粗大而聒噪,常發出“嘎…鏘、嘎…鏘”或“嘎嘎…穗”之聲。飛行時總以直線前進,非常優雅高貴。在樹間滑翔,兩翼平展開,顯露出醒目的黑白色圖紋。

臺灣獼猴,身體的毛色呈棕灰色,頭圓毛厚,面部比較平坦,呈肉色或比肉色稍微深一點,但不象其它猴類那樣呈紅色或白色,頰部生有濃密的鬚毛,頂毛向後披散,全身被厚而軟的毛覆蓋。

【第13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鏡頭離開水邊,來到行人來往的路邊。還是一個近景的特寫,一棵巨大的斑駁的樹幹橫亙在書頁中,一個禁止的辨識讓讀者看到人類豎起善良的警示標語:請勿餵食動物。這是公園管理者對動物的善意的關懷和對人類自是心態的警示。動物自有它們的食物鏈,人類的好心未必有好的結果。

當人類為了方便進入森林,蓋起棧道等人工設施,森林開始產生變化。當人類為了自己的喜好來餵食好玩的動物,動物受到史無前例的侵擾。人類和動物是生息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但我們肆意的殺戮就等於在殺害我們自己。

【第14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請勿投餵食物的標牌上,是對畫面中出現的旅行者的警示。究竟是什麼動物呢?比如獅子、老虎、豹子、大猩猩、猿猴,狒狒、黑猩猩。

警示牌上方是扁鍬甲蟲也就是大鍬甲,一個角的叫做獨角大仙。

在《夏日的一天》繪本中,一個小男孩在夏天的午後跑到樹林裡去用網子捕捉大鍬甲,他努力地夠高處的大鍬甲,摔了好多跤,最後終於夠到了,他在田野裡奔跑,下雨了,他拿著心愛的大鍬甲往家跑。

這頁最大的特點是動物的卵包,巨大的樹幹上,卵包附著其上。右上角樹幹上黃色的長方形包包就是螳螂的卵包,蟬也會把卵產在樹幹上。

夏天將要結束,秋天樹葉還沒有變黃的時候,如果你在一棵高大茂盛的樹下看,發現其他的地方沒有任何異樣,只有個別的樹梢最末端的地方,有一些枯萎的枝葉,這個地方就已經被蟬產上了卵。等到春天的時候,它就會從樹上掉下來,變成一隻小小的白蟲子,落到地上,鑽進土裡。它們就靠挖到有根的地方,吸食根裡的營養慢慢長大。這段時間最起碼要三年呢?因為它要不斷蛻皮、蛻皮再蛻皮,才能慢慢地長成一隻知了猴。在夏天傍晚七點多天擦黑的時候,它就會鑽出來,爬到樹上,然後仰頭趴在那兒。它的翅膀剛出來時是淺綠色的,像一團揉皺的紙,逐漸地伸展開,迎著風,身體逐漸變硬,翅膀越來越透明,準備好了,它就飛走了。這就是蟬的一生。如果你非常敬畏這種生靈,請你以後不要傷害它。

有人說蟬的一生=十八年的地下生活+一個夏天的飛翔。好像蟬是有一個前面潛心修行,然後有一個燦爛的夏天,然後走向生命的盡頭,所以說蟬是很可敬的,希望大家不要吃它。但是也有人覺得它應了一個成語叫做“金蟬脫殼”,願意嚐嚐,也無可厚非。

【第15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我們的森林》就像是一個介紹陽明山的旅遊專題片,用攝影師獨有的視角把陽明山的特色介紹給大家,讀者也做了一次免費的坐在家裡的旅行。

遊者行走的廊道,隱隱約約蜿蜒在森林中穿梭著,而林中的主人——那些乖巧玲瓏的昆蟲也穿梭在林中,自由自在的生活著。

視角一轉,還是讓我們俯身看到了那片水域、還是那條瀑布和叢林,似乎又回到了走過的地方。只是鏡頭拉高、拉遠,讓讀者看到更寬闊的空間,看到了水邊的行人廊道。

這是臺灣大蝗(左邊),是一種蝗蟲,膜翅是粉色的,很漂亮。如果有機會捉到大個的螞蚱或蝗蟲,一定要掀開看看裡面的膜翅,顏色非常自然。

豹紋蝶(右邊),翅膀表面底色為橙黃色,全身佈滿大小不一的花豹般黑色斑紋,其中下翅外半段的黑色斑呈圓弧狀排列。雌雄蝶外觀差異不太明顯。喜歡訪花吸蜜、吸食腐果、樹液,偶爾也會在溼地上吸水。幼蟲的寄主植物為臺灣朴樹,雌蝶偏好將卵產在低矮樹苗嫩葉的葉青。

金豔騷金龜和前面出現的黃肩長腳花金龜、北埔陷紋金龜同屬,但差異的體色為亮麗的翠綠色。瞪圓的小眼睛、收起的後肢、舞動的前肢和展開的羽翅,讓整個飛翔在空中的身體有了律動,綠色的甲殼也讓金龜融合在森林中。

【第16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水域就像是一窪池水,在周圍綠樹的映襯下,水面綠意盎然,而靜謐的森林無人光顧,成為動物與昆蟲的樂園。

白頭翁(左上角),我們觀察它的頭頂,有一撮白色的毛,故名白頭翁。在我國北方的山上,有一種植物也叫白頭翁,這種植物的花是紫色的,有六片花瓣,全身都有一層絨毛。最奇特的是花謝之後,會像獅子一樣,蓬鬆著一頭的白毛,有長有短,很像個白色的絨球,又像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所以叫白頭翁。

江崎波紋蛇目蝶(左下角),為什麼它叫“蛇目蝶”?因為這種蝴蝶的翅膀上有一些圓形的斑點,就好像是蛇的眼睛一樣。這種眼睛有什麼用呢?有殺傷力嗎?它的作用就是迷惑敵人,可以虛張聲勢,嚇到敵人,但是傷害不到敵人。

鳥類是怕蛇的,看到這個會誤以為是蛇,就不敢吃了。毛毛蟲身上會有各種鮮豔的顏色,有的毛毛蟲的一端就像蛇一樣,會嚇退想吃它的鳥兒。

豆芫菁(中間下方低端)是一種看上去很有趣的小蟲子,看著就像是黑樹枝上結了一枚紅果子。又像是一隻被氣紅了頭的黑蟲子。

小小一隻松鼠藏在樹洞裡,很難被人發現。它們生活在樹上、有毛茸茸的大尾巴、會抱著松果啃食。松鼠大部分時間獨居,利用樹洞和鳥巢為巢。在大樹上的松鼠旁若無人地下來散步,還會跟人要吃的。

【第17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我們懷抱一本書就像是去了臺灣陽明山旅遊了一趟,我們現在的位置就在桃源亭。這是一個旅遊的導遊圖,我們剛才在大屯瀑布區遊覽了一番。我們依然還記得金豔騷金龜還有閃光玫燈蛾,它們在此迎接著一波又一波的遊者。

邱老師長期醉心於昆蟲生態的調查,也出版了許多介紹昆蟲生態的圖畫書,這次卻選擇了以‘無字書’的方式創作,為什麼呢?我想讓更多孩子關心自己生長的土地,關心同樣住在這塊土地上的生物,他想證明科學類圖畫書並不是只有硬梆梆的知識傳遞,它依然有無限的想象空間,畫家結合了自身的攝影與繪畫兩項專業,呈現《我們的森林》時間與空間的轉換,帶領讀者認識臺灣的森林生態。

為讓更多人也能毫無顧忌地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也為喚醒人們對森林的記憶,希望父母能多利用假日的時間,帶著孩子走進自然中,重建孩子對森林的喜好,他在書中大量運用鏡頭拉近拉遠的方式,從一隻瓢蟲背上的紅,黑斑紋,拉遠至白鷺鶯,臺灣藍鵲,黃肩長角花金龜、金豔騷金龜、高砂蜻蜓等昆蟲或哺乳動物的相貌,乃至整個森林的林相,帶領讀者從森林中的細微處開始,展開一趟自然觀察之旅。

【第18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這是陽明山公園的導遊圖嗎?或許是,或許是作者的指向。我們從近及遠的看到了大屯瀑布區的自然的生態。畫面中呈現出時間、空間的轉換,有夜晚、清晨的時間交替,亦有云霧繚繞的畫面,傳遞出霧林帶的特色。

為了創作《我們的森林》,你可知道畫家是如何構思的嗎?首先,邱老師會先做足了功課,利用表格設計每一跨頁昆蟲的出場順序,從一百多種生物中精挑出低海拔且常見的物種,然後在腦中開始設計腳本,安排每一跨頁的場景。接下來,開始進入‘草圖製作’階段,為了完美呈現,邱老師利用描圖紙描繪每一跨頁的場景,再用鉛筆轉印到畫稿紙上。最後來到‘上色’階段,一般畫家通常都是先畫背景再畫主角,但他並沒有限制啟筆位置,而是依照自己當時的情緒,一小塊一小塊慢慢地畫,每天安排工作進度,今天不會上到色料的區域就用白紙蓋住避免弄髒了。如此堅持而有原則的畫家,你能想象嗎?光是小一片的翅鞘就花了他一整天的時間,而一幅畫作少說也要花上一個月以上呢,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本書竟然歷時了兩年以上。再者,你知道邱老師是用哪種顏料畫的嗎?是壓克力顏料,畫筆是一號筆,很訝異吧。創作到後期時,聽說邱老師手都長繭了,貼心的兒子用布包裹畫筆,讓父親得以繼續創作。

【第19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最後一幅,是大冠鷲的眼睛。這一切的一切,都被枝頭和天空中展翅高飛的大冠鷲盡收眼底。

作者在《我們的森林》這本書中運用電影鏡頭Zoom in的方式,從大冠鷲的視角出發,投射到一隻瓢蟲的黑點揭開序幕,畫面慢慢拉遠,帶進整個森林的全貌,隨著鏡頭的移動,眼前的景象漸次變化,由自然的森林景觀,進入人為開發的地帶。藉此傳達出:森林原本是所有生物的棲息地,它們自己物競天擇,卻不會消失。當人類為了方便進入森林,蓋起棧道等人工設施,森林開始產生變化。錯誤的生態觀念,造成外來種的入侵,可能引發生態失衡。

由森林的變化,延伸至整個社會環境:空氣質量越來越差、霧霾頻頻籠罩在我們頭頂,曾經唾手可得的藍天白雲、清新的空氣、清脆的蟲鳴、甜美的花香,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都將警醒: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本書適合引導孩子認識森林的特色、物種、生態,學習從觀察中找出隱藏的細節及意涵,培養孩子美學欣賞的眼光及環境觀察之能力,進而學習尊重、愛惜自然環境。

書讀完了,我們之前只是注意瞭解了各種動物的外形特點,但是沒有注意過它們的運動方向和動態變化。我開始根據導讀往前翻,提示大家尋找瓢蟲,它究竟去了哪兒。然後觀察其他的點。從腳印開始,到開始的大冠鷲,瓢蟲的斑點,蝴蝶,蛾子飛走了,瓢蟲的幼蟲爬走了,螞蚱,蜥蜴,蛇也來了。因為蛇會來吃誰?所以蜥蜴逃走了。瓢蟲會不會被青蛙吃掉了?來了一隻藍色的蝴蝶,落到水邊喝水。鳥沒有吃蝴蝶,蛇也離開了。小白鷺飛起來了,來到湖面,蜻蜓,翠鳥,翠鳥飛走了,也許是看到了魚,獼猴……

【第20畫面】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書末的附錄中,作者貼心地設計了“隱藏式的圖碼”,幫助孩子能更好地探索大自然的生態奧秘,比如瞭解生物的擬態、生物的保護色等特點。

《我們的森林》是臺灣生態繪本作家邱承宗的一本無字繪本,沒有字的繪本,有什麼看點呢?這本書裡呈現了臺灣陽明山上的一個公園裡的動物和植物,與我們讀者的生活環境相去甚遠,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的閱讀熱情。我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回憶我們常見的植物和動物,我希望孩子們閱讀這樣的書時,不會因為物種的陌生產生疏離感,而是在抬起目光好奇地打量新奇陌生的事物的同時,也低頭審視周圍,把關注點落實到我們身邊的尋常動植物,在心底繪製一幅《我自己的森林》。

【後環】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相較於前環襯腳印更加密集,一行白色的腳印出自我們人類,自然生態發生了交織的變化,似乎更多的腳印發散了,它們有意遠離著人類,這就意味深長了。

【封&底】


奔馳於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間——《我們的森林》導讀

解析:

臺灣生態繪本作家邱承宗結合“自然生態”、“環境、科學教育”的知識,首創了“生態無字書”的出版形式,透過“圖像”的閱讀,培養孩子美學欣賞眼光和觀察能力,進而學習尊重自然、愛惜環境。

《我們的森林》讓我有驚豔的感覺,書裡頭沒有文字,卻透過畫面讓讀者對森林豐富的生態面貌可以有更多想象,美學的欣賞與自然觀察力在翻閱間悄然增長。

透過閱讀《我們的森林》,讓小讀者有了很棒的視覺美感體驗。他們會找尋畫中畫的動物蹤跡,也增進了圖像閱讀的觀察力和敏銳度。因為本書是無字書,所以他們並不是進行直線閱讀,而是隨機隨意,時而往前進,時而往後翻,依照自己的興趣和提問,去找尋答案的非線性,用對話式閱讀。

感謝作者花費如此精力,為孩子們提供了一本生態、視覺、藝術與美感兼具的優質圖畫書。

這本美麗的繪本很適合親子共讀。標註了符碼的圖畫不僅能提升彼此的審美經驗,進行視覺追蹤遊戲,還能訓練專注力,測試能否發現種種明顯卻容易忽略的改變。

四、作者信息

邱承宗,臺灣生態繪本畫家。1954年出生,生長於臺中,畢業於日本東京攝影專門學校,回臺灣後創辦紅番茄出版社,並開始創作以本土素材為主的兒童繪本。曾經以《蝴蝶》一書入選2000年意大利博洛尼亞兒童插畫展,為臺灣以非文學類作品入選的第一人。2006年以“昆蟲新視界”保育類昆蟲畫作再次入選意大利博洛尼亞兒童插畫展。還被臺灣《講義》雜誌評選為2014年第十一屆年度作家中的“最佳插畫作家”。

年過半百,仍像個孩子似的對昆蟲世界充滿好奇。他最大的心願是能夠隨心所欲地畫畫、拍攝、調查昆蟲生態,並能毫無顧忌地奔馳於想象的空間。他自認:“生命的過程,因不懂人性,而對人類有畏懼感。雖然是活了一甲子的老怪物,依舊喜歡優遊大自然與昆蟲為伍。”

個人作品有《我們去釣魚》《你睡著了嗎?》《池上池下》《我們的森林》《蝴蝶》《啊!蜻蜓》《獨角仙》《光腳丫的爸爸》《大洞洞小洞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