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荒”下工廠跨界樣本:70小時投產、僅2%工人到崗




新冠肺炎疫情的拐點還沒有到來,口罩和防護服依然是緊缺物品。


不僅僅是在湖北省,廣東、浙江、山東、昆明等地區的醫院,都紛紛發出醫療防護物資告急的求助,防護物資成了“盔甲”,無論是醫院還是個人,都希望能得到保護,生產企業開足馬達,開始全負荷運轉。


“目前,我們改造了10條生產線來生產防護服,原來的10條線上的生產全部暫停。以前我們主要是生產套件產品,現在其它生產都還沒恢復。”日前,水星家紡董事長李來斌在接受21Tech採訪時坦言,以前公司從來沒有做過防護服,現在也是臨時開工。


此外,雅戈爾、紅豆股份、報喜鳥等一批家紡品牌也投入到了口罩生產當中。目前,全國口罩生產企業產能利用率已經達到73%,其中醫用口罩產能利用率已達87%。中國石化、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等企業都開設防護物資生產線,但仍然不能堵上缺口,這是一場真正的攻堅戰。


“口罩荒”下工廠跨界樣本:70小時投產、僅2%工人到崗


70小時投產

從防護物資供給方面來看,國家發改委表示,到2月2號晚,已經按照需求一倍以上規模準備原料,組織產能,到2月3號,全國22個重點省份口罩的生產量已經達到1480.6萬隻,N95口罩產量達到11.6萬隻,其他醫用口罩產量998萬隻,此前,工信部稱我國口罩的最大產能是2000萬隻,疫情當前,1480.6萬隻口罩的成績來之不易,與此同時,醫用防護服的產量也在2月4號擴大到了3.16萬件。

服裝起家的紅豆集團,也在2月1號緊急加入這場攻堅戰中,2月1號成立指揮部,2月3號下午17點15分,第一件非醫用防護服就已經下線。不僅是紅豆,不少企業都在加速前進,水星家紡從接到通知到投入生產用了70多個小時,安徽合肥的一家醫療用品生產企業1月27號復工,10天之內實現防護服日生產量3000件的目標。

紅豆集團品牌文化部部長錢文華在接受21Tech採訪時透露,2月9號晚,“我們的產能統計已經突破2萬件,2月10號可能達到3萬件。”現在看來,基本上有條件的企業都陸續投入到防護物資的生產。

“其實我們當時在得到這個信息的時候,什麼都沒考慮,相關部門問我們能不能生產,我們內部評估了一下,原來我們做套件的工人,經過簡單的培訓是可以勝任來做這件事情的,我們就把活接了。”李來斌坦言,嚴峻形勢下,不容企業再三斟酌。

眼下,水星家紡投入到防護服生產的工人大概有40多人。“我們只能說有多少做多少,我們也在陸陸續續召集一些上海當地的工人,陸續回到崗位上。其他地方來的工人要隔離14天,必須達到要求以後才能投入生產。另外,之前召集回來的工人,我們都簽訂了責任書,承諾過春節期間沒有離開過上海,也沒有接觸過上海以外的人。”李來斌進一步透露。

這與工廠高峰時期的兩千多人相比,這個數字可謂非常少。但是,依然只能是每天逐步增加。


“口罩荒”下工廠跨界樣本:70小時投產、僅2%工人到崗


不僅是國內生產,進口也成為防護物資的重要補充。自1月24日起,進口的防疫物資有77.3%是防護用品,其中包括3.28億隻口罩,385.4萬件防護服,但是內外的全面調度仍然無法填補需求缺口。

2月7號,世界衛生組織表示,世界正在面臨口罩、手套等個人防護用品的長期短缺,需求量是正常水平的100倍,按照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我國法人單位和個人經營戶合計就業人口達5.33億人,這意味著每天至少需要5.33億隻口罩,即使生產一隻口罩僅需要0.5秒,但是從需求和產量間的巨大鴻溝來看,防護物資的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產能仍是挑戰

不僅限於醫療物資的生產企業,一些其他生產領域的企業也開始轉戰。截止2月7號,中石化簽約11條口罩生產線合作協議,初步估算到3月10號,新增產能將達到100萬隻以上。


“口罩荒”下工廠跨界樣本:70小時投產、僅2%工人到崗

此外,富士康也開始自產口罩,預計到2月底達到日產200萬隻,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等都投入防護物資生產,藉著對緊缺物資開闢的“綠色通道”,不少企業都積極籌備審批認證,準備投身戰“疫”。


在轉戰的企業中,一些紡織品生產銷售企業,憑藉自身資源及技術優勢,很快就投入防護物資生產中。

李來斌透露,投入生產的縫紉工本身就有豐富的生產經驗,在公司工藝技術師對防護服工藝進行拆解後,對工人稍加培訓很快就能投入生產。“主要是縫紉要求,以前的床單之類的產品更多以直角為主,防護服是穿在身上的,所以曲線會特別多,有些地方還需要彈力皮筋之類的,原來的技能經過一段時間的熟練是完全可以切換過去的。”

他並沒有透露具體的生產線改造成本,只希望儘快擴大產能。目前,這些企業生產出的非醫用防護服,將主要發放給街道清潔、公安、城管等戶外返工人員。

艾媒數據中心顯示,自2020年1月1日-2月12日企業新增與防疫物資相關的經營範圍中,醫療器械為4575家;口罩為170家,消毒液為35家。

但是,隨著復工潮的到來,這一問題依然嚴峻。2月17日是大部分企業正式復工的第一天:對企業來說,如何在特殊時期做企業管理,恢復企業運轉成為兩難的抉擇;對員工來說,怎樣做好上班及途中的防護,平衡好復工與防疫之間的矛盾,也面臨考驗。


多家中小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告訴21Tech,在復工之前,首先要準備好口罩、酒精等消毒物資,否則復工就面臨極大的風險。

有分析稱,中國二三產就業人口總計5.3億人,如每人每天一隻則需要5.3億隻口罩/天。按此推算,到2月底之前,保守估計口罩每天的缺口依舊高達數億隻。總的來說,企業利用閒置的生產線,去解決最緊要的防護物資問題。無論如何,都是一種責任與擔當。


“危險”還是“機遇”?

但是,轉產一事也並非適用於所有行業,企業還是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否可行,特別是受疫情影響較重的企業。

從目前來看,轉產對業績提振是有限的。如果不是企業本身主營業務,產能佔比不會很大,利潤也較為薄弱。採訪過程中,李來斌也直言,“目前正是產能緊缺的時候,我覺得要先把眼前的難關度過去。”

在疫情爆發期間,水星家紡幾乎沒有線下銷售量。“主要還是比較擔心線下業務,線下業務不能正常開展,一整條線都會受影響,跟我們配合的原材料供應商也不能及時供應。等到可以供應,那個產品可能已經不是當下需要的,錯過了銷售時節,供應上的節奏會被打亂。”他進一步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在此之前,水星家紡在第四季度的銷售額可能會佔比整體近50%,疫情蔓延意味著水星家紡很難能達到這近50%的銷售額。李來斌現在寄希望於線上銷售,。

他相信,疫情對電商的影響估計不會很大,但是前提是物流可以保證,除非整體消費都很低迷。而線下的銷售,從春節以來就幾乎陷入了停滯。如果疫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話,可能還會持續低迷下去。

“口罩荒”下工廠跨界樣本:70小時投產、僅2%工人到崗


當談到企業可能會面臨的危機時,他認為現在不是擔心危機的時候,企業還是應該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能夠做一點貢獻。類似水星家紡這樣可能在疫情過程中,遭受損失的企業不在少數,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可能會更難熬。

對此,相關部門及時出臺了政策,儘量降低企業損失。錢文華認為,企業的支持第一是對資金、股息,包括企業項目有支持,第二,要對人員就業復工提供保證,對社保和醫保各方面可以緩繳,稅收也可以往後延。“這對我們來說是很有利的支持。”

目前,部分省市也推出新舉措,許可一些已經進入破產程序的企業恢復生產,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法院緊急許可一家準破產的防護物資生產企業,爭取在一週內正式恢復生產,無獨有偶,山東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緊急許可一家破產重整的醫療企業全線恢復生產,預計日產能約為7萬件,這對於很多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除了政策加持,企業也要積極採取自救措施,縮減費用、減少不良業務,盡己所能降低成本,對企業來說,疫情的到來是“危險”還是“機遇”不僅是靠政策,更是要靠自己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