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中煎熬過年

在災難中煎熬過年

—— 一位父親在新冠肆虐期的日記

正月初一 陰

庚子年正月初一清晨,凜冽的寒風吹得窗外的樹枝不停的響著,發黃的樹葉被寒風吹著在院中紛紛揚揚滾落在地。李家的父親李明亮,凌晨就起床了,人常說:初一起得早,來年運氣好。按往常他要先放鞭炮,然後上香敬拜天地,祈求新年萬事太平。可他今年卻沒有那麼做,政府不讓放鞭炮,起床後,他拿起手機,在自家的親戚朋友圈發了一條石破天驚的消息,這消息的內容也就是一個重要通知,通知內容是:

”今年春節不走親串友通知書

各位親戚朋友大家好:

根據新型冠狀性病毒疫情發展情況,根據鍾南山院士今年春節不走親戚訪友的建議,李氐家族的李家特告知所有親戚朋友:

一、從2020年1月25日(農曆正月初一)起,至2020年2月13日(農曆正月二十日),全體家庭成員在自家過年、休息。在此期間,謝絕所有親戚朋友來訪。農曆正月二十一日以後,根據疫情發展情況再作出行決定。

二,所有家庭成員,只能在屋內和院子走動,不允許出門。若要去街道,必須帶口罩,家中的毛巾、口杯、碗筷等每人一套,要勤洗手,洗臉、洗衣服、洗澡,防病毒感染。

三、廚房堅持每天消毒打掃,做飯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穿工作服,戴口罩,戴手套,杜絕一切傳染源。特別要注兒童的飲食。

四、望所有家庭成員嚴格尊守,希望親戚朋友理解萬歲。

特此通知:

李氐家庭 :

祝親戚朋友鼠年新春快樂

家長:李明亮

2020年1月25(農曆正月初一)早晨六點整。

微信剛發出一會兒,李明亮就收到了外甥打來的電話:

”舅舅,你家今年不招待親戚了嗎?”

”不招待親戚朋友。”

”為啥嗎?”

”鍾南山院士說了,武漢發生的新冠肺炎病毒,肯定人傳人。”

”哦!”外甥慢慢地說。

”你認真看一下,我今早晨六點在親友圈發的通知。”

過了一會兒,妹夫又打來電話說:”別人家能招待親戚,你家咋就連親戚都不招待哩?”

”好。”

緊接著,李明亮又收到同樣內容的電話,他默默地望著陰沉沉的天,看著在滿院亂躥的樹葉,怎麼也高興不起來,自言自語地說道:”唉!看來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要把這過年給攪黃了……”

正月初二 晴

初二的早晨,村道上冷冷清清,路上少了行人和車輛。按照往年傳統習俗,應該是走親訪友最熱鬧的時刻。可今年沒有了往年那份熱鬧的氛圍,到處沉浸在一片防控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阻擊戰之中。病毒肺炎感染這次來勢兇猛,傳播速度快,傳播渠道尚未查明。因此,鍾南山院士親自趕赴武漢後,提出要居家自防,防止人傳人,並說這是現在最好的防控方法。

其實,早在臘月二十六,從武漢就傳出新冠病毒感染確診者已達到291例,國家衛健委報告:到大年三十日23時至24時,全國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確診者為830例,到今天初二確診病例已達到1287例,死亡41例。看著這急劇上漲的病例和死亡人數,李明亮和他的家人就只能堅守在家,自行安排各自的活動內容,尊守著各自管護自己的土辦法。

在這災難的危急時刻,人人都處在束手無策的情境中,心情當然是惶亂的。但越是在這樣危難之中,人們越能爆發出一種無形的自救力量,這種自救力量就會激發人們抗擊新冠病毒的決心和信心。而對於目前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迅猛趨勢,卻只能用老辦法,那就是——隔離,李明亮和他的家人也只能在希望與抗擊交織的煎熬中度過今年的春節……

正月初三 晴

一大早,李明亮吩咐老婆給全家人安頓好吃的,自己則按照傳統習俗,高高興興地送走了臘月三十迎到家中的財神爺。自己和家人已經在家整整呆在三天了,心裡有點煩,電視上報告,初三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確診病例又上升到2744人,李明亮覺得自己的心跳越來越快,為了讓心靜下來,他今天選擇了另一個方式,就是讀書,用讀書來打發呆在家中無聊的時間。李明亮順手從書架上取出了張夢陽著的《魯迅全集》讀了起來,讀著讀著他頓時感覺到自己的心靜了下來,也舒服了好多。李明亮從書上得知:魯迅是上個世紀初期的”民族脊樑”,也是今日的”民族魂”。魯迅等最早提出了”個”的概念,也就是五四時期提出的個性解放的觀念。從那以後,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權力,得到了社會認可,個體生命價值也得到了尊重。

在這場亙古未有的災難中,全家人在蟄居在家中煎熬過這個年,實在是有點難為,確實也讓人煩躁。可李明亮始終覺得還是魯迅說的:”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是至高無尚的真話,是實實在在的。

是的,在災難中,不但要敬畏生命,更要尊重生命。他一再叮嚀家人,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消好毒、按時洗澡,並強調每天要有好‘心理去面對災難,不要恐惶,只有聽黨的話,只有在心理上戰勝疫情,才能全面打嬴新冠肺炎病毒這場沒有消煙的阻擊戰。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他的精神值得今日人們好好學習。魯迅先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不斷的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是的,這次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疫情難道不是和每個人有關嗎?難道不值得每個人在堅守防控嗎?

(作者系:陝西省當代陝西研究會會員、西安市雁塔區作家協會會員、西部大開發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資深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