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催催,越催越慢,孩子磨蹭拖拉誰的錯?父母反思,幫孩子改正

“快點,你再這樣又該遲到了”一早就聽到鄰居媽媽特有的大嗓門“你這孩子,天天都這樣,做什麼都磨磨蹭蹭,以後找個婆家不是懶到家”

每天早上上學的日子,我都會聽到鄰居媽媽對孩子的這種催促,一開始孩子有過改善,但鄰居媽媽沒注意孩子的進步,依然還是催,導致孩子天天還是這麼慢。

孩子拖拖拉拉是孩子的錯嗎,看鄰居媽媽這種就可以知道未必是這樣,鄰居媽媽沒有找到與孩子如何平衡的方法,才會一直催,孩子反而更磨蹭。

催催催,越催越慢,孩子磨蹭拖拉誰的錯?父母反思,幫孩子改正

孩子並不是不想提高自己的速度,受到一些條件限制也會出現這種拖拉現象:

  • 父母的催促

父母的無理性越催讓孩子反感,他們會故意的不去完成這些他們需要立刻完成的目標,只是為了作對。

  • 孩子惰性

孩子受到自身特性影響,認識不到事情自身的意義與價值,他們會在無意之中變得磨蹭,這是孩子或者人們特有的那種惰性,有一定的關係。

  • 環境使然

環境分為內在環境與外界環境,不管是哪一方面出現情況,都會導致孩子不能夠真正地意識到這種行為的不妥。

孩子自己年幼,內心對此認識不足,外界環境中,比如接觸最多的爸爸媽媽自身懶惰無比,鬆鬆垮垮,怎麼可能讓孩子變得勤奮,再比如四周的朋友也有如此的磨蹭現象,彼此之間互相傳染,自然也有這種拖拉現象的集體化。

催催催,越催越慢,孩子磨蹭拖拉誰的錯?父母反思,幫孩子改正

孩子知道不拖拉、不磨蹭會讓自己更好,但有的時候並非孩子一己之力所能解決。父母在遇到孩子這種拖拉、磨蹭的時候,可以這樣做,更好地幫助孩子克服惰性。

1.協商約定

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找到最根本的原因,然後約定一下每項事情的大約時間,並每日進行強化,時間久了會形成習慣。

協商約定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孩子會因為這種“平等”更好地要求自己,直到形成良好的習慣。

2.父母配合

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是平等的,不是孩子需要做而家長不需要,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與孩子一起完成目標,孩子更有動力。

孩子不是沒有這種改正的勇氣,有的時候可能只是缺父母的這種配合而已,這種配合讓彼此之間變得更加親密。

催催催,越催越慢,孩子磨蹭拖拉誰的錯?父母反思,幫孩子改正

3.可選擇性

孩子喜歡趣味性、遊戲性,父母將這種孩子需要形成的好習慣變成遊戲,孩子就會很容易被“套路”還會樂在其中。看似給了孩子自由選擇,實則是限制性選擇,孩子依然心滿意足。

每個人都喜歡自由,孩子更需要,父母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孩子會更加信服父母的行為,在以後的行為中會一次更好地要求自己。

4.肯定孩子

孩子在日常中,因為努力或者其他方式做到了這些行為,父母不要淡漠的忘記,而需要給予足夠的肯定與鼓勵,更有效的幫助孩明確目標,更好的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進一步的變得更加勤快。

催催催,越催越慢,孩子磨蹭拖拉誰的錯?父母反思,幫孩子改正

孩子磨蹭、拖拉是一種通病,父母需要先反思自己再去要求孩子,並在父母自己做到完善的情況下,再去與孩子談條件。

孩子克服這種拖拉很簡單,前提是父母極力進行配合與共同遵守。孩子不拖拉,父母也安心。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用愛分享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