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不称为李朝?宋朝不称为赵朝?创始人是依据什么命名?

万行一悟


中国古代王朝的名号,没有一个是按照姓氏来的,如果你姓李,建立的朝代就叫李朝,你姓赵,建立的朝代就叫赵朝,那是要被笑掉大牙的,因为有一种土包子的既视感。

中国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夏朝是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皇帝难道姓夏?当然不是,他们姓姒,可是大禹的封地在阳翟,那里当时以夏为名,所以大禹就是从夏这个地方的诸侯进一步升级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到他儿子启再把这个选举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改成世袭制的后(请注意:当时的国王不叫王,而称为后,死后则升级为帝)。

这种从诸侯到帝王的模式,被后世所遵循。商替代夏,商这个名号,也是封地名,商人的始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 。周替代商,周这个名号,也来自地名,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而后再接受商朝的册封,成为商朝的诸侯。而最终扫灭六国代替周天子君临天下的秦,更是周的诸侯,当初西周孝王说:"伯益的后人替我养马,我就分给他土地,让他作为一个附庸国。"便把秦地赐给秦的第一代掌门人非子,号称秦嬴。

当然在秦之后,诸侯直接做皇帝的情况少了,演变成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农民起义发家,但是农民起义军一旦成了气候,他们的领袖也会称王,作为日后称帝的第一步,而这实际上就是对上述模式的模仿。譬如说刘邦,原本只是一个秦朝的基层干部亭长,可是后来发达了,便先称沛公(沛是地名),后称汉王(汉也是地名),最后升级为汉高祖。

第二种则是贵族大臣身份起家,最终往往以禅让的方式实现更替。譬如曹魏替代汉,就是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曹丕,而新朝代的名字,则来自曹操、曹丕父子的封地魏。之后晋代魏,也来自司马家的封地晋。此后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宋,都是这个模式。

而到了晋末,又出现一种新情况,即少数民族的入侵。他们的国号又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种是选择与自己有关系的朝代名,譬如匈奴人刘渊就说自己跟汉朝有亲戚关系,所以他的国号就是汉。努尔哈赤自居金朝后裔,所以国号后金。

第二种是依据自己的起源地来起朝代名,譬如耶律家认为自己起源于辽水,所以朝代名辽。李元昊认为自己老祖宗是从夏州这个地方上起家的,所以国名夏。

第三种用特殊含义的文字来起名,譬如女真人认为最好的金属是“金”,不变不坏,所以他们的朝代就以金为名。蒙古人忽必烈则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

大元"。而到皇太极那个时候,考虑到汉人因受历史影响,对金人素怀恶感,于是把国号从后金改名为谐音字清,为什么是清呢?因为清的右边上为主,下为月。月代表明朝。而主的意思就是要成为“明”的主人,要高高在上,这就是“清”的用意。

当然在中国历史后半段,还有一个特例,那便是朱元璋,他早期的称号是吴王,按照正常逻辑,他的朝代本该叫吴朝,可为什么最终改名叫了明朝呢?这头一个原因,是因为历史上的吴国都是割据局部地区的小政权,感觉有些不符合天朝大国的派头。次一个则是因为朱元璋早期跟随郭子兴,郭子兴又属于白莲教,白莲教的首领称“明王”,后来朱元璋淹死了小明王,这个字号便夺为己用。第三是这个字眼也确实大气,有一种“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的感觉,比吴确实强多了。

还要说的是,南朝有一个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那么这个朝代是不是用姓氏起名的特例呢?

不是的!陈霸先并不是因为姓陈而把自己的朝代起名为陈,而是因为他的最初爵位就是陈公,他的封地是南豫州之陈留等十郡。所以这个朝代取名,和秦汉唐宋,那是一个思路,没啥特别。

以姓氏指代朝代名,其实更多见于朝鲜越南,譬如李朝、吴朝。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王朝开创者立国的重要一件事便是选择一个国号,确立了国号也就是名正了,也就是代表一个新的王朝从此诞生。《史记五帝本纪》说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古代王朝名字由来由原先封爵名称继承而来,也有部落名而来,也有就是为了寓意,也有是发迹,统治地区的地名而来等。今天我就来简介一下,唐,宋朝代名的由来。

唐朝,来自于李渊袭封的“唐国公”。

唐朝是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令中华民族骄傲的时代。可是有人会问唐朝的皇帝姓李,为啥不叫李朝而叫唐朝?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隋文帝的先祖也是八大柱国之一),最初因公被封为陇西郡公,后来因为拥立辅佐周(后周宇文氏)有功,被追封为

“唐国公”。

不幸的在

李渊七岁的时候,他爹便去世了,李渊早早就承袭了“唐国公”爵位。后来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被杀,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李渊更是乘机快速进入长安后立代王为帝(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隋恭帝,李渊自己也水涨船高由唐公加封唐王、丞相(恭帝就是个傀儡,和汉献帝有点像)。李渊大儿子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后来天下基本已大定,恭帝利用价值不大了,就让恭帝禅让,然后李渊称帝。

因他袭封唐国公后又为唐王,所以国号为唐。又因为李渊的封在是上古尧帝的发祥地(主要在今太原一带),而历史上尧帝又称“唐虞”,故称此地为“唐”,再加上李氏王朝为证明自己是承天受运(古代王朝都是这个说法),还追认老子李耳为自己的祖先,声称自己是李耳的后代,以此强调政权的合法地位。

唐初局势图

其实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他的母亲是北周重臣独孤信的第四女,独孤皇后名叫伽罗,是独孤信的第九女)的侄儿,也就是隋炀帝的表哥。可他叛隋建唐,毕竟不符合传统“忠义”的价值观。于是立国号为“唐”,“唐”是远古圣人的国度,也是为了证明李渊受命于天,给自己找个正当合法理由。所以,唐朝的皇帝姓李,却不叫李朝,而叫唐朝。

宋,来自于赵匡胤发迹之地,宋州。

赵匡胤早年比较落魄,后来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参军,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被封为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今商丘),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更是成为了禁军最高统帅。

显德年(960年)正月初一,听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抗击契丹。赵匡胤统率大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陈桥镇)。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将领在军中煽风点火,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们经这么一忽悠大都信了。第二天,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拥立他为皇帝。

准备一番后便率军回开封。而守备京城的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之前的把兄弟,知道是赵匡胤便开城门迎接。很快便控制了全城,太后等没法只得宣布柴宗训禅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改封柴宗训为郑王。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也发迹于此,遂以宋为国号,即位诏书中就说:“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故宜国号‘大宋’。

为了便于和赵构建立的区分又被后人“北宋”。又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开封,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仍以“宋”为国号,史称“南宋”。

这就是唐,宋的由来,有时候也为了更好区分也把姓和国号合在一起称呼,比如三国的曹魏,唐朝的李唐、武则天的武周。


柘4011


我认为唐朝不称李朝很大的原因是要避讳,这里的讳不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而是使国姓不至于人人都可以说,假如皇帝姓李就叫李朝,也就是说别人对外说都可以叫李朝,而皇帝的姓氏是何等的尊贵,直接叫是大不敬,我们知道皇帝的姓名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和皇帝同名,那么你只有改名,独一无二的姓名才能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

虽然唐朝不称唐朝,但后人经常称唐朝为李唐。因为是李氏建立了唐朝,而历史上国号相同的朝代也不在于少数,后人这样称呼是为了区分,比如魏朝,就有曹魏和北魏。

假如如果国号根据创始人的姓氏来命名,那么国号将不能更改,如果小国林立在前,首先建立李朝,而李唐建立大统一的唐朝,他也不得不叫李朝吗?那么前李朝和后李朝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还好,没有关系岂不是乱套了。

朝代的命名和人的姓名差不多,都是要算命先生算好,大家讨论,如果你五行缺木可能会叫木林森,假如觉得这个名字导致你一生不好,也可以改名。


那把弯刀似明月


古时的礼法观念是皇权天授,天子只是受命于天,奉天承运,替天行道而已。也就是说天下一切,都归属于天道,天子只是天道的代理人而已。因此一个朝代的称谓,必须通过一套仪轨,由天道来进行“天授”,所以朝代的称谓,不能与天子的姓氏,来代替。否则就会变成天子“监守自盗”,窃取了老天的权力,这就有违天道了,必受天罚。

以上说辞,是明面上的托词。实际上,中原天子,不但是中国的皇帝,也是众多藩国的主子。

天子统万邦而拥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倘若天子以家姓作为朝代的称谓:

1,天子直辖中国,各藩国与中国相处就只有二个选择。要么不承认天子,要么被中国吞并。如此一来,矛盾就会爆发,于天下也不利。

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只是由中国皇帝来担任而已。各藩国与中国,在国家地位上还是平等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英女王是英格兰国主,也是英联邦的女王。但是澳大利亚丶新西兰丶加拿大与英国的地位,是绝对平等。

2,天授的朝代称谓,既有利于天子维系天下的政治体系,也有利于东方各国的平等交流,这是一个双赢的好事。

当中原王朝强盛时,世界东方各国也繁荣昌盛。当中原王朝没落时,世界东方各国也逃不过灾祸。这是世界东方史的铁律。

大唐兴盛时,日本、南诏丶吐蕃丶新罗…也随之发展。

清朝垮台时,除了日本兴盛,其他亚太国家全部陷入了祸患之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唐朝不称为李朝,宋朝不称为赵朝。既是古代礼法上的需要,也是维系古代东方国际政治体系的需要。符合精神和实际,两个方面的需求。

至于越南丶朝鲜出现过,君主以家姓代朝号的现象。那是因为在当时的东方体系中,这两国不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没有那么大的权势,也就没有那么大的责任,当然也就不必有那么多的顾忌。


鬼影147951010


唐王朝的国号——“唐”,来自山西。

表面上看,“唐”国号取之于唐高祖李渊曾袭封“唐国公”,他称帝后自然以“唐”为国号,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朝代国家定名的惯例与范式。如汉高祖刘邦曾封“汉王”,其王朝国号为“汉”;曹操封“魏王”,其后立国号“魏”;司马昭封“晋公”,其国名“晋”;杨坚袭爵“隋国公”,称帝后国号“隋”;李唐王朝也不例外。但实际上,“唐”及“唐国”均出自山西。“唐”即陶唐氏,传说为远古部落名,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尧乃其领袖,故后人称“唐尧”。到商代,尧的后裔仍封在山西,成为方国。周成王时灭了唐国,封其弟叔虞,称唐叔虞,今距太原西南约25公里处的晋祠即唐叔虞家祠。叔虞传子燮父,改“唐”为“晋”,延用至今。但实际上,“唐”及“唐国”均出自山西。“唐”即陶唐氏,传说为远古部落名,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尧乃其领袖,故后人称“唐尧”。商代尧的后裔仍封住山西,成为方国。周成王时灭唐国,封其弟叔虞,称唐叔虞,今距太原西南约25公里处的名胜古迹晋祠即唐叔虞家祠,内有唐叔虞庙。叔虞传子燮父,改“唐”为“晋”,延用至今。

不管“唐”及“唐国”的故旧治有几处,其封地、辖境都在今山西境内,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唐国”虽早在春秋时期作为方国已经灭亡,但文化的传承是有继承性的,李氏得姓本出自皋陶,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子孙相袭,代为理官,以官为姓,故称“理氏”。后“理氏”子孙因避纣王之害逃到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延续至今。

周代李氏以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为采邑,老子即生于此,故唐王朝尊老子为先祖。尧的生活范围在山西,李氏又源于尧的理官,自然也根在山西,并且与唐存在如此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李唐肇基山西,确实是历史与现实共同促成的。因为“唐”及“唐国”出自山西,李氏的根源在于山西,而当时袭封唐国公的李渊又留守在山西的太原。李氏的崛起,除山西而外,再无它处能形成如此充足的条件和机缘了。

“唐”的故治旧有六说:一说在晋阳,《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晋阳,故称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二说在鄂,《史记.晋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集解》:“马因案,《世本》曰居鄂,宋曰鄂地,今在大夏”。三说在平阳,《史记正义》:“然封于河汾二水之东方百里,正合在晋州平阳县,不合在鄂。”四说在永安,《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晋阳注:“臣瓒

说实话宋朝确实得国非常不光彩,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根本没有来得及走前朝那一套封公、封王然后受禅的礼数,那么宋这个国号怎么来的呢?因为赵匡胤虽然没有被封公封王,但是人家好歹是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宋州。于是在即位诏书中也腆着脸说: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故宜国号大宋。宋之后的中原王朝,『辽』还勉强沿用着龙兴之地的地名做国号的规矩,而『金』就尴尬了。因为金和辽发源地差不多,灭了辽国总不能还叫辽国吧?于是无奈之下,完颜阿骨打就说辽国的国名在契丹语中是镔铁的意思, 而金是诸金属之首,真金不坏,故此能克制辽国,国号就叫金吧!





Hai子君


历史上的朝代称号,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小编就简单说下朝代的命名及唐宋命名的依据。

朝代命名大致分类

历代王朝的命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 第一类是使用最初发起时的地名。

如秦朝,秦朝是由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她取最初的秦国之名而称秦朝;再如汉朝,刘邦在攻占秦朝国都咸阳后,被封为汉王,统领汉中及巴蜀一带。刘邦以汉王国为根据进而一统天下,故用汉朝命名。

  • 第二类是使用所封的爵邑。

如隋朝,隋朝创立者杨坚之父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因功受封随国公。杨坚子袭父爵,成为了新的随国公。杨坚之后代北周而自立,故定国号为隋。

  • 第三类使用特殊的物产。

如契丹,契丹意思为镔铁,取其坚韧之意。再如金朝,国号金得名于生产黄金的按出虎水。

  • 第四类使用文字的含义。

如元朝。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 以“大元”为国号。“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唐宋国号命名的依据

唐朝,依据是所封的爵邑。唐朝的创建者是唐高祖李渊,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父李昞、李渊先后袭封唐国公,所以,李渊建立的新朝定国号为唐。

宋朝。依据是发起时的地名。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在后周时期是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节度使藩镇的治所在宋州(河南商丘),所以定新朝国号为宋。


时光山人


国号,即国家的称号,或一个朝代的名称。

  国家或朝代创建者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

  《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国号很早就有了,《史记·五帝本记》:“自皇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在奴隶制封建制时代,国号就是王朝(朝代)之号,亦即政权之号。综合考察我国古代历史,国号的由来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是根据发迹的地方定国号。无论是周代以前的由后人追记的国号,或是周秦以后由开创者所定的国号,都存在这种情况。如《史记·五帝本纪》的《集解》中说:“号陶唐。”盖固其相继受封于限陶(今山东定陶县陶丘)唐(今河北省唐县境)而来。周的国号,也是来自其始祖活动过的周原。国号曰周”。秦汉以下历朝国号,很大部分也是这样。如秦为汉王,活动在巴、蜀、汉中一带而来;宋是因其创建人赵匡胤在后周时曾为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而来。

  二、是根据所封爵名定国号。这种国号直接来自创建人的爵名,而爵名又往往和某一地名相一致。隋的国号来自创建人杨坚称帝前曾承袭父杨忠的随国公之爵。随原为地名,在今湖北随县南。及杨坚称帝,因随字从是,训走,征兆国家政权不稳定,就改随为隋。

  这种定国号的形式来自其创建人的爵位名称,而爵位往往又与某一地名相一致。如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他在平定天下以后,便以“汉”为国号。三国时魏国的实际创建者曹操曾受封为魏王,其子曹丕先袭魏王爵位后建国,仍以魏为国号。历史上类似的朝代最多,如晋、刘宋、梁、高齐、北周、隋、唐及后梁等国。除汉高祖刘邦外,上述朝代的建立者大都是以迫使前代帝王“禅让”的方式交出政权的。

  三、是根据发迹地的特产定国号。契丹人耶律阿保机所建王朝名辽,辽意为镔铁,因耶律阿保机的发迹地产铁,即用以为号,取其坚也,象征国家政权如铁一样坚硬。

  夏、商、周、秦、孙吴、后晋和宋等朝代均以其发迹地为国号。夏部落的酋长启建国,以夏为国号;商酋长汤灭夏建国,以商为国号,后迁都于殷,又称殷商。周酋长姬发(即周武王)灭商建国,以周为国号,都于镐,后期迁都于洛邑,故有西周和东周之分。秦的祖先为嬴姓,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遂以秦为国号。后又升为诸侯,仍以秦为国号,秦王嬴政灭六国称始皇帝,继续沿用秦为国号。三国时的吴因在古吴国故地,遂以吴为国号,史称孙吴或东吴。后晋的建国者石敬塘的发迹地太原属古晋国,故在他降契丹之后,契丹扶持他建立的傀儡政权以晋为国号。宋太祖赵匡胤在称帝前曾为后周归德军(今河南商丘)节度使,因该地原属古宋国,便以宋为国号。

  以发迹地之特产为国号的朝代多见于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人所建的辽国。“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镔铁之意,辽太祖的发迹地盛产镔铁,故该国第六代皇帝辽圣宗在位时,改国号为辽。金太祖认为,“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坏,”为显示其国比辽更坚强,便以金为国号。清朝统治者是金人的后代,因为金国曾消灭了南宋,后金统治者为缓和与中原汉人的矛盾,特将后金改为清。

  四、是根据谶语或文义定国号。南朝齐的国号就是来自谶语。《南齐书·崔祖思传》:“宋朝初议朝太祖(尚道成)为梁公,祖思启太祖曰:'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实应之。从之”。元朝的国号则系源于文义,它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由蒙改称为元的。

  五.以其他原因确定国号

  以建国者姓氏为国号: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于是建立了以这三家姓氏为国号的国家。南朝陈国的建立者陈霸先在梁末曾被封为陈王,建国时也以陈为国号。冒称前代亲戚以沿用其国号:西晋时,匈奴人刘渊自认为是汉朝刘氏的外甥,因此以汉(后世改为赵,史称前赵)为国号。后汉的刘知远也认定自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而沿用汉为国号。后周太祖郭威自认为是周朝王族姬姓的后裔,便以周为国号。因尊崇某前朝国家而沿用其国号: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个周朝,其建立者大都尊崇周礼、欲效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续长久,故而寄予厚望。如宇文觉所建的周(史称北周)和武则天改唐为周均属此类。王莽标新立异,篡汉时,以为自己的“改革”是开一代新宇,使万象更新,便以新为国号。




枫夜刷剧


命名的一般都是开国君主在前朝(以前)的爵位,以姓命名你不是在告诉世人,这个国家就是我的?

但是实际上皇帝并没有绝对权力这样做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不是说说而已的,何况还有很多巨商大贾、豪强、世家大族来制约,皇帝一般也不敢这样。

传说这样做的只有陈国的陈霸先,但是,严格来讲,陈国还真不能算以国君姓氏为国号的,只是因为原来被封为陈国公的陈霸先正好也姓陈而已。

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所以叫汉朝;杨坚被封为随(隋)国公,所以叫隋朝;李渊被封为唐国公,所以叫唐朝,都是以原领主封邑为国号的。

秦始皇最开始是秦王,宋朝赵匡胤是归德军节度使驻地在宋州,曹魏是曹操封魏王,晋朝是司马昭封晋王。。。

但是实际上,历史上还真有以国君的氏(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姓)为国号的国家,而且曾经有3个。

那就是春秋时期的“三家分晋”的“赵、魏、韩”三国。这3个国家的国君分别是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


南朝居士




首先,中国古代国号虽多,其实有规律可循。不过,肯定不会因为皇帝姓啥就叫啥朝,那不是文化之邦该做的事。

我们研究发现,历朝历代定国号的规矩,也非一成不变,它分为两个阶段:一、在元朝之前,以先秦古国之名,为朝代名称,(比如齐、楚、燕、秦、赵、魏、韩、晋、周、吴等,这些古国名,往往也是地名,今天大多变成了省份的简称)。



二、根据开国太祖皇帝在前面一个朝代所封爵位、地理区域名称作为国号,(比如十六国时期的五燕、五凉、三秦,五代时期的梁唐晋汉周都是如此)。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来他建立的朝代叫汉朝,唐高祖李渊被杨坚封为唐国公,他建立的王朝就是唐朝,宋太祖赵匡胤被后周世宗柴荣封为宋州节度使,他建立的王朝就叫宋朝。

在这里,我们容易有个疑惑,明明前朝往往是被后朝打败的,怎么后面建立的朝代还念念不忘前朝给予的封地爵位之名呢?两个解释——规矩!



三、也就是说,建立国号,也得守文化规矩,规矩何来?我们看看《史记·五帝本纪》如何记载,它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国号古已有之,它是彰显国德的一个政治符号。另外,前朝虽然多被后朝打败,但基本还要搞一套禅让的仪式,让末代皇帝下诏书自愿把江山过度给请建立的王朝的开国皇帝。新王朝的皇帝还必须“三让”,最后搞成不得已的样子,无奈之下接受。这样政权就有了合法性,保证了史学家们不至于给他们扣上乱臣贼子的篡位谋逆之嫌。所以,从王朝的合法性上,也要尊重封地和爵位之名,以延续做新王朝的国号。



四、文化经典角度:但是,这个规矩到了元朝被破坏,蒙古人打败了南宋后,建立的元朝,不是接受禅让制而建立的王朝。于是,元世祖忽必烈突发奇想,从中原人的《易经》里找到一句很牛的话“大哉乾元”作为国号“大元”的依据。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从古代经典、宗教教义、民族特色等方面取材作为国号。

五、五行阴阳角度: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在皇太极之前叫“后金”。后来为何改为清?原因在于汉族大臣告诉他,明朝的“明”字在五行中属火,根据五行学说和王朝替代的五德终始说,水能灭火,所以改用“大清”的国号可以彻底灭了明朝。


综上所述,国号的来源可以从先秦古国名、开国国君封地、爵位、古代经典、宗教教义、民族特色、五德终始等多个角度出发。

如果你喜欢以上回答,请关注记得关注头条号“文史包袱铺”,欢迎点赞转发评论留言!您的鼓励和支持对我们很重要!

1、《辽朝国号考释》,刘浦江,《历史研究》2001年06期

2、《说大朝:元朝建号前的蒙古的汉文国号》

3、《正名中国·胡阿祥说国号》,胡阿祥著,中华书局

4、《中国历代王朝的国号解析》 5、《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史包袱铺


中国古代的朝代命名大致来源于五个方面:

1.由部落的名字而来。

2.由自己的发迹地而来的。

3.取名于自己所封的爵位或者世袭的爵位。

4.用当地的特产来命名的。

5.根据古代书籍中的某个字而来的。

唐朝不叫李朝的原因是李渊的封号是唐国公,所以称为李唐,这也是唐朝的来历。宋朝的来历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为宋州节度使,所以称为宋朝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