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深刻認識群體心理學

我們今天解讀一本非常知名的暢銷書《烏合之眾》

。這本書是一位法國作家寫的,寫於什麼時候呢?說出來大家可能會有點驚訝,寫於1895年,離今天已經將近120年的時間了。


在給大家解讀這本書之前,我也做過一定的瞭解和深入的分析,也聽了一些其他講書人的講解,每個人講的角度都不同。我講解這本書還是結合我們的主題——財商。所以,我還是圍繞著投資理財、財商這方面的角度,來給大家講解這本書。


《烏合之眾》這本書,其實它是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書,它是第一本講解「群體心理學」方面問題的書。後來隨著心理學的發展,研究群體心理學的書越來越多,但是都沒有這本書知名,也都沒有這本書暢銷。


這本書還有一個背景,這個作者他生活的年代,給了他非常多的觸動和思考,才促使他去寫這本書。


作者是個法國人,他1895年寫這本書,之前法國一直處於大革命時期,推翻路易十六的皇權、人民革命團體的各個派別的輪番上場、雅各賓派的大屠殺等等,社會處於這種混亂無比的狀態。這些歷史都是他所處那個時代剛剛過去的,所以他結合整個發展的歷程,去研究和分析整個群體心理學的。


大家知道整個背景,有利於理解它的來源。


01


那這本書最主要的觀點,通俗易懂的觀點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傳統邏輯上認為:“人多力量大”。人多的時候,集思廣益,把大家的意見彙總起來,選擇的方案多,一定是好的。一定比我們個體所做出的決策更好的。


作者認為恰恰相反,當群體聚在一起去做出結果或得出結論,那個結果或者結論將遠遠低於個體理性的判斷。換句話說就是,人越多,聚起來越多,最後可以說智商越低,越不理性,越容易犯極端低級或者惡劣的錯誤。


第二點非常重要的是,

當一個個體在某個群體當中,會被洗腦、被支配,這個個體就不再是他個人了,他變成了一個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喪失掉了理性,喪失掉了自我的判斷。


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本書關於群體的兩個判斷,是不是跟我們很多平常頭腦當中的觀念很不一樣呢?

作者認為,群體中的個人不但在行動上和他本人有著本質的差別,甚至完全會失去他的獨立性,他的思想和感情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甚至如此之深刻,它可以讓一個守財奴變得揮霍無度。


舉個例子,比如有個人是守財奴,很節儉,捨不得花一分錢,當他加入某個享樂群體後,你會感覺他變了,變得亂花錢,揮霍無度,它可以把一個懷疑者變成信徒。


舉宗教的例子,比如原來這個人根本就不相信這些,宗教的故事、傳說,或者一些論斷,但是當他在這個群體當中待到一定的時間,被洗腦了之後。你會發現,他會變成忠實的信徒。


大家想想,很多極端宗教裡面的一些信徒,可以把一個老實人變成一個罪犯。


很多少年犯,你根本想不到他可以做出這種殺人放火或很嚴重的事情,甚至在家裡壓死個螞蟻他都沒有。但是當他加入一個群體,這個群體都是那種出去打架鬥毆的。你會發現,他可以做出極其傷天害理的事情來。有的爸媽會說,我們家孩子在家裡甭說一隻老鼠了,連一個螞蟻都不碰,但是結果他隨著一群人出去打架鬥毆的時候,竟然發生了嚴重對別人傷害的事件。這樣的事情是不是非常多。


這就是特別典型的,一個個體在一個群體當中,喪失掉了他自己的這種判斷、意志力獨立性、思想、感情等等,可以把一個懦夫變成一個豪傑。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當中,群體當中,很多這樣的案例。


我重複一下最重要的兩點,

第一點就是:一個群體它的判斷力、它的決策、它的理性,遠遠會低於個體的這種判斷力,它甚至會犯極其低級的錯誤。第二點,一個個體在一個群體當中,會被洗腦,會被支配,會喪失掉他的理性判斷和獨立的意識。


我們站在商業的角度,再舉幾個例子。


大家發現沒發現,在傳銷組織體系當中,你就感覺那個人被洗腦了,被支配了,處於一種迷幻狀態,你跟他說的道理他都不相信,他腦子裡就是賺錢。而且他就認為,組織給他傳達的賺錢模式是對的,別的都不對,你很難給他反洗腦,拉得回來。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新聞報道,微信群裡50個人,49個是騙子,只有一個是客戶。當我在這個群裡有50個人,這49個人都說這個事好,這個事對的時候,你就會懷疑你自己的判斷了,就有點像皇帝的新裝。


因為這50個裡面有49個都認為他是對,我要說我是這種,我不成了異類了嗎,這不證明我沒腦子了啊。所以他就放棄了他自己應該堅持的,或者獨立的判斷,而去相信大多數人的判斷了。這就是群體對一個人的影響,大家想想,可怕不可怕?


同樣的,整個群體它的很多判斷會犯很多嚴重錯誤,很多是個體根本就不可能犯的錯誤,群體就經常犯。


很多這樣的案例,書裡也給講了很多,比如說有個陪審團的案例。比如在一個陪審團當中,這個案件如果讓他獨立做判斷,很多陪審員都說,我絕對不會做出這樣的審判,這樣的判斷。但是在陪審團體當中,他受到了其他人的感受,受到了其他陪審員的情感感染,他會得出一種完全跟自己獨立判斷不一樣的結論,這樣的案例非常多。


作者當時正好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看到群體犯的那種錯誤——濫殺無辜。做很多事情沒有任何道理,然後這種情感的宣洩,這種暴躁、易怒、偏執、專橫、誇張,所有的這些群體性犯的錯誤,他都看到了,整個歷史當中都看到了。


大家回想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其實也是一樣的,各個時代都有這樣的。群體犯的那個錯,是個人只要有理智是絕對不可能做的,但群體就可以做得出來。


所以,《烏合之眾》這本書講的最核心的兩個道理,一個就是群體不是聚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更優秀的結論,群體得出的結論極有可能是更差的,更無序的,更惡劣的;個體在群體當中會被洗腦,會被支配,這是非常重要的兩個觀點。


02


那群體有什麼樣的特徵呢?


群體,並不是說我們大家都站在廣場上,我們就是一個群體了。群體它有一定的心理方面的一個共性。


舉個例子,比如發生地震了,我們都在逃難,那這時候,逃難的人群就是一個群體。比如大家都炒股,那大家都是股民。就是心理上有共同的目標或共同的方向的,聚起來就是群體了。


群體最典型的一些特徵,就是群體很衝動,群體易變,群體急躁,群體感覺完全無意識,群體做出很多決策的時候,它的行為主要不是靠大腦支配的,而是受這種叫脊椎神經影響的,就是隨機反應。


群體特別像原始人,大家理解原始人就是,他都是隨機的反應的,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就是那種不受大腦的支配感覺。我們個人不是的,個人一般都會有一個分析,有一個判斷,有一個刺激,我們會控制我們的很多言行、很多舉止。群體是這種極易受衝動,不約束自己,也無法約束到自己。群體缺乏這種約束力,所以群體很容易這種傳染。


剛才我也講了,比如說一個年輕人他平常很膽小,但是他在這個群體當中,就很容易顯得,大家都暴躁的時候他也暴躁,大家都敢做的時候他也敢做,一下感覺跟他平常不一樣一樣。我給它起個名字叫群體性洗腦。


群體當中的個體,比如說他比較笨,比較低能,愛嫉妒的一個人,他在群體當中就,突然他就這種無能的感覺就消失了,好像找到了自信,然後群體這種情緒是誇張和單純的,容易得到暗示,容易得到輕信,偏執、專橫、保守。


我概括一下,我覺得群體是更控制不住情緒的。一個成熟的人,最典型的就是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但是群體最大的一些特徵,我認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的情緒波動將遠遠大於個人N倍。


比如個人情緒爆炸的時候,很生氣的時候。群體就乘以N,個人很單純、很幼稚的時候,群體再乘以N,所以這麼理解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群體呢,它的這個情緒的上下波動,就造成了這個群體具有巨大的作用,大家想想。


破壞起來了這個作用相當之巨大,它一旦想破壞什麼事情的時候,作用相當之巨大。


我相信大家能夠理解。一個群體亢奮的時候,它的破壞力是極其強大的,群體如果極其壓抑,極其這種偏執、專橫的時候,它有可能傷害到自己。


比如說最近的一些新聞,本來這個孩子他有點悲觀,有點厭世,有點自卑,有點抑鬱,但遠遠沒有達到要自殺的情況。但是他加入了一個自殺群,大家互相傳染,互相影響,結果這孩子自殺了。


這種案例最近也比較多。所以群體的這種情緒的大幅波動,完全脫離了個體的理性。個體這種對情緒的控制,個體被裹脅其中,嚴重的會做出極其惡劣的勾當。


大家回想一下整個歷史當中,遠了我們想想,作者當年經歷的法國大革命時期,近了想想我們歷史上犯的很多錯誤當中,這種群體犯錯,文革時期的這種錯誤,其實都跟群體情緒的極端亢奮有關。


群體情緒表現出來的,它不管是好還是壞,它的特點就是簡單和誇張,它會讓這種膨脹。群體全然不知懷疑和不確定為何物,它一下就會陷入那種極端,要麼就勃然大怒,要麼就很壓抑。


舉個例子,大家發現沒發現,比如同一個人,當你加入一個集體,很陽光很向上的時候,你就會很陽光向上,很輕鬆。


當你加入一個集體很壓抑的時候,比如說你去參加某種活動,一群人是那種負能量特別足的,你立馬就會覺得很不對勁,很不舒服,這就是一種對情緒的感知,對外部情緒的感知。


群體的這種誇張傾向,常常會做出一些惡劣的事情來。


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原始人本能的隔代遺傳的殘留。我們的原始社會的人,本能的隔代殘留給我們了,我們孤立的個體,我們擔心受罰,我們擔心犯錯,我們有約束。群體就很容易幹出這種極其惡劣的事情來。


聽了我剛才的講解,很多人可能會說:老師,群體智商會比個人低,個人在群體裡面也會失去理智,好像群體都不好對不對?


其實各位,翻回頭說,群體是有很多的問題,應該說是無奈的一面,或者說是我們不可擺脫的一面。


雖然群體沒有推理能力,群體不能辨別真偽,群體不能正確判斷,想象力誇大,但是我們回望歷史會發現,

恰恰推動人類進步的不是個體的理性,恰恰是這種群體的情緒的失控,這種暴漲,只有這種力量才能推動社會的前進。


03


大家是不是聽得有點暈了?群體又無法做判斷,又沒法判斷真偽,怎麼群體又推動社會的前進了呢?


其實,正因為群體這種情緒的失衡,有時候會做很愚昧很極端的事情。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當它有強大的這種意志的領袖引領的時候。它的某些情緒又會佔為最上風,比如說榮譽,比如說愛國主義,比如說這種捨身的精神,情緒又可以放大出來。


這就講到了一個群體的道德


群體在爆發出它的這種非理性、偏執、專橫、保守的時候呢,它可以殺人放火,可以無惡不作。但它在某些時候,也可以表現出極崇高的獻身、犧牲,不計名利的舉動,個人是根本做不到這種極崇高的行為的,所以個人推動不了歷史的前進。


正是因為這種獻身、犧牲和不計名利,包括名譽、光榮、愛國主義的號召,才會在歷史的一些關鍵時期、一些困難時期、一些轉折點上,發揮出重大的作用,而推動歷史的前進。


我們的建國,包括歷史上很多時候,是不是這樣的?正因為在歷史大轉折時期的,有這種捨身、犧牲、不計名利這種群體性的亢奮,才帶來了歷史的轉折,帶來的重大事件的推進。


所以這種群體性的力量,才能推動歷史的前進,而不是個體,個體也沒有這種力量。群體有這麼多的缺點,背後也有它巨大的優點,關鍵看誰引導,關鍵看它的時期。


聽到這裡,我相信大家有感覺了。群體如果被利用了,那真的是可以做出無窮的惡事。但如果它在合適的歷史時期,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和判斷,它又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


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義和團運動就特別的典型。


由於中國人民很長時間以來受到洋人的欺負,所以形成了民間的群體。但這個群體被一定的蠱惑,被一定的引導,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但其實做出了巨大的破壞作用。


但是在我們建國,在我們推翻過去的封建統治,建立新的政府的過程中,這種群體又發揮了它巨大的作用,包括我們抗擊外敵入侵的時候,抗日戰爭中,這些群體又發揮出了重大的作用,才抵禦了侵略,保障了我們的獨立。


這些所有都歸結到了一點,群體是不能隨便爆發這種群體性的運動的,或者說群體是不能隨便失控的,如果失控那就太嚴重了。


04


這裡就引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誰去領導或者是影響這些群體呢?我們知道了群體的這些特徵,那如何增加我們的影響力呢?


這位作家提了三點,我覺得可以引薦。


他說,領袖一般有兩個最大的特徵,第一個就是堅定的信仰,這個領袖肯定是在某一個方面,是有堅定的信念或者信仰的,這個堅定超過了一般人,不會隨便改變,不會隨便調整,哪怕是錯的他也會堅守一生。


第二就是他堅強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絕對不是撞到南牆就回頭的,是撞破南牆都不回頭的。領袖一般是具備這兩種,意志力和堅定的信仰。


一般領袖為了增加自己的影響力,一般會做三件事。


第一個就是斷言法,因為群體它不需要思考,需要你告訴它怎麼做,所以領袖一般告訴結論,我們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


大家看古往今來,領袖都是這樣的。“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只有這樣才能怎麼地”,語言是斷言式的。


第二就是重複法,在各種場合、各種機會反覆重複,重複21次就是真理了。


第三個就是傳染法,用情緒去感染。希特勒當年為了影響整個德國,那種激情澎湃,那種感染,影響了整個群體。


所以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用情感去傳染,反覆反覆,這就增加了領袖的影響力。


剛才我講了很多,從群體的非理性、個體的迷失、群體的一些特點,情緒的大幅波動,包括群體的這種簡單化、低俗化,沒有推理能力等等。我也講到了,如何面對群體增加自己的影響力,群體也有很多正向的作用。


05


最後我想說的一點是,看完這本書,我覺得還是挺震撼的,我覺得這本書真的是可以作為一個床頭書經常翻。


雖然它寫的很多是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些東西比較難理解,但是我覺得寫得很深刻,現在的很多書都沒有超越這本書的邏輯。


這本書裡講到,政治制度跟群體的關係,其中有一個例子,我覺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家認真聽。


一種政治制度的形成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改造它也同樣如此。各種制度並沒有固定的優點。就它們本身而言,它們無所謂好壞。


在特定的時刻,對一個民族有益的制度,對另一個民族也許極為有害。


比如有人說,西方民族多麼多麼完美,不可能的。那我們的這種中央集權的特點,是不是有什麼缺點?其實,各種制度並沒有固定的優點,就它本身而言,它們無所謂好壞,很容易看得出來。


大家看,中東地區,美國給很多國家移植了所謂的“美國民主”。最後,大家可以看到,各個國家打得一塌糊塗,內亂一塌糊塗。對於中東很多國家來說,它最適合的就是君主制,英國現在還是君主立憲制。它最合適的就是君主制,你給它安排其他制度,根本就不可能成型。


就像在中國,你給中國安排一個這種所謂的西方的民主制,中國近代史上已經做過這樣的嘗試了,都失敗了,只會造成內亂,而不會造成團結,不會發展。


這本書寫於1895年,我覺得對今天的很多事情都有預判性。


它講到了群體心理學的根基,那它講的是什麼?其實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並沒有真正改變其各種制度的能力。


那什麼決定一個民族的未來?其實不是換一種制度就更好了,因為決定著各民族命運的是它們的性格,是它們千百年來形成的性格當中的秉性,而不是它們的制度。


所以,只有適合了這種民族性格秉性後的制度,才能發揮出它的作用,而不是強加給它某種制度。


我真的是覺得,作者在1895年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需要我們經歷了這麼一百多年的驗證和論證,真的是欽佩作者在這個領域當中的專業性。


06


講了這麼多,我做個小總結。


《烏合之眾》這本書,它是一本講群體心理學的書,我建議大家買一本放在床頭,沒事的時候翻一翻,有利於大家理解很多問題。


我講了本書最核心的兩個觀點,第一個是,群體是沒有推理能力的,沒有這種辨別真偽的能力,沒有正確判斷的能力,所以會犯很多的錯誤。那個體在群體當中會被洗腦,會被支配,會喪失掉它本身所具有的這種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理性的判斷能力。


第二點,群體具備了很多特徵,易怒、急躁、衝動、容易被暗示,情緒誇張、單純、低俗化、簡單化,所以群體會做出很多惡劣的極端的勾當來。


當然,在某些特定的時期,它也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這就看它爆發出什麼樣的力量了。


對於群體的領導對群體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有堅定的信仰和堅定的意志。還有一些方法,就是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


最後,作者在1895年通過社會心理的分析,就能得出很正確的關於政治制度對各民族影響的結論,我覺得這點是非常非常難能可貴的。


好了,希望大家在這本書當中收穫智慧。謝謝大家。

《烏合之眾》深刻認識群體心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