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一部可不多得的經典之作


《烏合之眾》,一部可不多得的經典之作

烏合之眾


時代背景下的多重面向

如果我們要了解《烏合之眾》這本書,首先要了解這本書的時代背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這本書是圍繞著法國大革命中出現的群體現象來研究的,主要分析大革命中群眾的行為和心理,是一部大眾心理學佳作。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法國大革命有多重面向!

在資本家那裡,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是理性的勝利,是資本擺脫皇權、教權和貴族等級束縛,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的歷史轉折點。

在思想家如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孟德斯鳩等等那裡,法國大革命是自由、平等、博愛理想的實踐,是政治制度的變遷的開始。

《烏合之眾》,一部可不多得的經典之作

在法國大歷史學家托克維爾那兒,法國大革命似乎要摧毀一切舊制度,然而大革命卻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情感、習慣、思想,一些原以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實是舊制度的繼承和發展。

而在古斯塔夫·勒龐這兒,法國大革命是一場宗教信仰式的群氓運動,“群體中累積起來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並非天才的智慧。”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烏合之眾》,一部可不多得的經典之作


《烏合之眾》的思想主線

如果你想理解勒龐《烏合之眾》這本書,你首先要能領會,什麼叫宗教信仰式的群氓運動。因為宗教信仰式能解釋很多難以置信的行為。


1.情緒化認同。

宗教信仰很大一部分與道德倫理有關,這與法國大革命中的道義訴求不謀而合。我認同你的觀點並不是你說的多麼理性,而是我情感上贊同你,比如沒有把統治者描述為邪惡、為富不仁更能引起共鳴的宣傳了,因為這樣才能讓大家群情激昂,情緒贊同!所以情緒化是群氓運動的第一特徵。

事實上,我們通常認為一件事情的對錯並不都是基於理性,而是基於情感認同。

勒龐:人們經常說起那家大眾劇院,它只演令人壓抑的戲劇,散場後,必須保護扮演叛徒的演員,免得他遭到觀眾的暴打。他所犯的罪行,當然是想象出來的,引起了群眾的巨大憤怒。我覺得這是群體精神狀態最顯著的表現之一,這清楚地說明,要給他們什麼暗示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假與真幾乎同樣奏效。他們明顯地表現出真假不分的傾向。

2.信仰的排他性。

宗教信仰的排他性是另一大特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或者說異教徒不被接納。勒龐:“專橫和偏執是一切類型的群體的共性,但是其強度各有不同。但這個方面,支配著人們感情和思想的基本的種族觀念,會一再表現出來。”


這就是解釋勒龐的第二個觀點:無異議!極端的例子比如邪教組織有理性嗎?沒有,它依靠的是不間斷的洗腦。也就是勒龐說的:重複、重複、重複!一千次的重複謊言也變為真理,凡是異教徒統統都被拋棄了。這樣剩下的只有最忠實的信徒,正如勒龐所言:“自覺地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是就要變成組織化群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徵。”

《烏合之眾》,一部可不多得的經典之作

3.集體無意識。

勒龐:“從長遠看,不斷重複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在這裡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被重複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移。”

信仰的一大特點就是通過週期性強化,形成條件反射式的服從,比如做禮拜、五功、誦經,信徒如同巴普洛夫的狗,經過不斷的強化形成條件反射式的服從。這種條件反射式的服從就是集體無意識現象。這種現象在宗教信仰裡是最基本的現象。

勒龐”究竟該如何影響群體的想象力?我們很快就會知道。首先要掌握這種本領,萬萬不可求助於智力或推理,也就是說,絕對不可以採用論證的方式。”

這個論證方式就是勒龐所言的: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4.一個虛幻的上帝。

勒龐:但凡能夠成就大業的領袖人物,他重要的品質不是博學多識,而是必須具備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這是一種極為罕見,極為強大的品質,它足以征服一切。群氓為什麼能夠輕信,有一點就是他們的內心有一個虛幻的“上帝”,不可質疑的“上帝”

勒龐:身為一位領袖,如果想要讓自己創立的宗教或政治信條站住腳,就必須成功地激起群眾想入非非的感情。


偶像崇拜的五大標識:

第一,偶像總是凌駕於信徒,處於高高在上的地位,這一點有著決定性地作用。

第二,信徒總是盲目服從偶像的命令。

第三,信徒沒有能力,也不願意對偶像規定的信條進行討論。

第四,信徒有著狂熱的願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條廣加傳播。

第五,信徒傾向於把不接受它們的任何人視為仇敵。

當群體符合第一條,其形式就等同於宗教,而這種情感就變成了宗教信仰。

《烏合之眾》,一部可不多得的經典之作

最後

這本書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1895年寫的,但是看完之後你可能會有一種錯覺,感覺這是二戰之後寫的,因為你看過這本書之後你會發現德國納粹行徑簡直就是以《烏合之眾》為藍本。由此可見《烏合之眾》這本書多麼富有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