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狂歡背後的探究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法國人古斯塔夫•勒龐。全書基於法國大革命的背景,細緻的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並詳細闡述了群體呈現出“盲目、輕信、衝動、狂熱”等特點的原因。自1895年出版便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雖然其中一些思想不乏有些偏頗,但這並不妨礙該書在群體心理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影響力。


在《烏合之眾》一書中,作者將“群體”定義為個體中的一部分人為了行動的目的聚集在一起。他認為,當個體湊在一起時,就產生了新的心理特徵,個體的差異被隱藏而個體的思想情感全部指向一個方向,這使得群體具有了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例如這次疫情剛剛爆發時,部分鄂牌車在外省受到打砸,平時守法的公民們形成一個共同的心理群體,並在人數和強烈情感的驅使下行使著所謂的“正義”。個人的理性被群體的非理性替代,群體的無意識行為代替了個人和有意識行為。這也是群體的基本特徵。


群體的心理學特點主要有四點。

一是衝動與急躁。群體在面臨問題時通常不會做預先的安排,在群體的庇護下,個人無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往往理性和思考被情緒和衝動代替,人類自原始時代繼承來的野蠻本性便得到了更加徹底的釋放。就像最近的227事件,有多少人是在不知道事情原委的情況下隨大流的去指責某個人的,這便是因為在網絡匿名的情況下,因不用負責任而產生的無所顧忌。

二是易受暗示和輕信。群體成員之間通過暗示等方式加快了無意識行為的傳播,使得情感傾向也隨即建立,當群體中發生一件簡單的事情,也可以在瞬間被改得面目全非。而達維先生的事例則展現出讓群眾輕信進而上當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情。

三是情感的誇張與簡單化。“無論群體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是好是壞,它們都具有的雙重特點就是:極為簡單和極為誇張”例如在武漢因疫情即將封城時,有部分武漢人提前離開,民眾便將武漢人置於口誅筆伐的境地,而忽略了絕大部分的武漢人是自覺在家中自我隔離的,部分網友處於群體情感的狂暴中,對自己的言行沒有足夠的責任感,更加激化了群體情緒的誇張。

四是偏執、專橫和保守。勒龐認為,群體對於意見、想法或信仰,要麼照單全收,要麼全盤否定。群體對於是非對錯毫不懷疑,同時又非常清楚自己的力量,因此群體常常是專橫的。勒龐將群體中個體的從眾心理稱為“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定律”,同時認為這是最易滋生出如教條主義、摒棄責任等心理。


最後一部分則是對犯罪群體、陪審團群體、選民群體以及議會群體四類人群進行了分析,並就文明的產生與發展進行了總結。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它最初級的形態便呈現出來,此時人群中唯一的紐帶便是對頭領意志或多或少的遵從。時間和環境造就了一個種族,此時人群的紐帶得到了強化,於是文化、制度開始形成和發展。但是當文明達到一定程度時,政治和社會結構開始被破壞,最終是革命的開始和新文明的建立。因此,書中說沒有對傳統的破壞,進步便是不可能的。

總而言之,對勒龐而言,群體的智力是低於個人的,因為在群聚狀態下,人們處於非理性的無意識狀態,使人們失去自我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群體易於為人所操控,從而產生極大的破壞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