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国企招聘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毕业生?

中国阴山作家网


做人力资源行业多年,参与过大大小小的招聘。今天分析一下为什么大国企都招聘211、985。

第一、国企有国家背景,其天然优势让社会对国企员工有很高的认可度。所以,国企有信心培养高校毕业生,也有这个招牌吸引最好的学生。

第二、既然都是毕业生,211、985的学生就有天然的优势:能考进知名学府的孩子,学习能力绝对不会差,这样延伸下去,可塑性会更强,成材率就会更高。

第三、名校出来的学生,其气质绝对不一样。所谓优秀的人会一直优秀,好的教育背景和学校氛围,其实已经在进入社会时拉开了差距。

当然,不排除一般学校出来的学生不优秀,但相对比例会低一些。


职场菜根谭


如果你本人在国企工作,或者周围有在国企工作的朋友,肯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干专科生就能干的工作,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如果真的是“专科生就能干的工作”,为什么还要举办严格的入职考试,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毕业生”呢?以500强第二、中国企业第一的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刚刚过去的2016年招聘报名人次达136万,实际录取人次仅2万;其中一批考试严格要求“应届生、211及以上院校毕业、计算机等级水平二级及以上”;二批考试才允许二本及以上院校应届生报考,但是竞争非常残酷。这意味着大多数人连简历机筛都过不了,根本走不到后面笔试、面试的环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硬件条件”是筛选人才最间接方便的方式。这个硬件条件,包括学历、学校、获奖状况等等。HR手里每天要经过成百上千份简历,一个岗位可能有几百人竞争,如何从这么多人中挑出那个企业刚好需要的人才呢?学历是最直观的办法。成本(工资)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当然希望招到更优秀的人。

2.对于大部分学历不高的人来说,“高分低能”只是一厢情愿的猜测罢了,大学霸都是“高分高能”的。一个好学校就是一个好平台,985、211院校有很多普通一本二本专科院校没有的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师资、科研条件,也包括人脉。说起某某名人的时候他们会说是“我们的校友”,而且这些有成就的校友往往还会反哺母校,捐款捐楼,让学校的资源越来越好。不排除少部分“书呆子”,大部分985、211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更强的。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关注我以示支持!

关于职场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提问


贺嘉


这很正常,不止是国企,很多公司都是这样。如同你找工作时愿意去个条件更好的公司,那些觉得自己条件还好的公司都希望找到更优秀的学生。



01.学历是个很好的筛选器

从大概率上讲,211、985的学生整体上就是强于专科生,虽然不可否定有个别专科生也很优秀,但是要把他们找出来公司的筛选成本实在太高,得不偿失。
在中低端人才招聘时是买方市场,企业少、求职者多,而学历、学校、专业是很好用的筛选器,公司一般会利用这些标准先筛掉一大批不符合条件的,然后在留下的候选人里继续选。
如同,
求职者选公司先要看公司的规模、成立时间和发展趋势一样。
根本上讲,只是一种方法,没有对错之分。

02.我们自己决定未来的命运

想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它。
每个人的选择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走多远最终还是要看自己。
坏消息是,
如果你没出过国,如果你不是好学校毕业的,会比别人少一些机会,
好消息是,
人生不是一锤定音的买卖,如同高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后面机会还很多。每个人生命中很多节点,在节点上的选择很重要。
如果你不是好学校毕业的,那么进入社会之后,有机会靠自己证明实力,继而进入好的公司。
举个例子,
之前我一直认为第一学历不是本科的进不了500强,
直到2015年,认识个朋友——专科、500强高管,
他对我说:“还是看你做的怎么样!毕业十年之后谁在意你读的哪所学校?”

03.认知升级

积累优势
积累优势是科学领域中的一种社会选择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科学研究的各种机会、对成果的奖励和资源的分配往往为某些科学家个人或科研机构所积累,其结果是导致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和权威机构的产生。
社会中也有积累优势这种现象,今天你比别人强一些,明天再比别人强一些,等别人想追赶你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欢迎关注,让我们用更全面的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

张大志leo


这个问题的话!可以从几个层面分析,鉴于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接触过很多不同层次的高校学生,有些感触,简单的说下自己的想法吧。

985/211的院校毕业的学生因为他们在学术的样的不断学习、挑战、不断尝试的心,奠定了他们的基础,在家上这些重点高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好的,可以发现他们不会因为进了重点高校而不去学习他们会发现自己会的多,缺乏不会的也随之越来越多,一直都在学习的路上。接触的圈子越大你的受众范围也会随之扩大,在求实尚德方面也会有一定的提高。所以一些国企行业的招聘多数以这些重点高校招聘为主,在简历筛选的时候他首先会看你的学历资质,在看你的专业,经历等等是否符合要求来进行评定。

但是不一定说本科院校就会比985/211院校毕业的就差,如果你的大学经历多,接触过很多实习的项目经验,他们也有优先考虑你的,因为学历只是一个门槛,最是要的还是人才的培养,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例如烟草招聘,烟草属于国企也属于央企,他在招聘的时候多数以本科及以上学历进行招聘,少数岗位会要求211/985的研究生等等。这些行业招聘主要是以专业学历为主,会有简历初筛、笔试、面试来进行评定,根据成绩的高分来依次进行筛选出最优秀的人才。我认为,提升自身的能力还是最重要的,不一定不是重点高校的学生就会贬低淘汰,少些抱怨,多些真诚和谦卑,勤奋和努力是王道。


国企招聘看小锦


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明确提出应聘者必须要985或者211学校毕业的,特别是著名的企业。很多非985,211毕业的人才就很愤愤不平了:凭什么歧视我们?主要依据是:1工作还是要看实际能力的,学习好不代表能力强。2.某某大牛小学没毕业现在多牛多牛。某某博士后现在多惨多惨。看起来也很有道理啊!!!但是往更深层次考虑呢大公司的招聘专员每个人每天收到500封以上求职简历。假设花2秒钟点开一封邮件,再看一分钟,再用10秒钟时间决定要不要约这个人来面试。那么500封邮件就花费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正常工作时间是8个小时,那么招聘专员就得加班2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怎么办?好,就看985学校的。这个条件一设定,可能投简历的人缩小到100人(现实中更少)。那么招聘专员只要花2个小时来决定叫谁来面试,剩余的6个小时可以思考怎么去审核这个985的人是否符合公司岗位的需求。即使有个别非985学校的人不死心投了简历过来,招聘专员打开一看,哦,不是985的,点击删除。

这就有人抱不平了,我很优秀啊!你这是埋没人才!

谁让你高考前没人家努力,高考前拼死拼活的学习换来招聘单位优先选择,这样对985,211毕业学生来说很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大企业不招低学历的人还有一个问题,大企业一般待遇比较好,越是没能力的人越不想离开。反正去别的地方活的肯定没这里舒坦,那就混日子吧。而大企业一般不开除人,一开除就要赔钱的,这也属于用人成本啊!所以招聘专员的想法是我不求能招到天才,只求别招到渣渣。上面说过高学历的人成才率高于低学历的人。如果你是招聘专员,大把大把高学历的人给你挑,你会冒险去招一个低学历的员工吗?

另外还有一点,985院校的王牌专业很多都是垄断某某领域的主要单位。所谓进门全是校友。这样的环境下你招个有同等教育背景的人成才率肯定会高很多。新人来到公司,工作有问题,请教请教师兄师姐就差不多了。要知道,社会三大稳定感情:老乡,校友,战友。

有好的就有差的,985,211毕业学生肯定有不入流的,普通本科或者专科毕业的学生也不见得有多差,这就取决于在大学是否努力!如果真有才能,但麻烦在你岗位做出业绩混出名堂来,到时候大企业再去挖你过来。这时候就不看学历了。高分低能的有,高分高能大有人在,反之低分低能很多,低分高能的也很多,所以未来取决于你,你不是富二代,那就做让你孩子做富二代!!!!


水木清扬游戏解说


网友一:

经历过找工作的大学生都知道,在毕业找工作之际,很多公司会去大学进行现场宣讲及选拔招聘,基本上知名公司都会选择在211、985学校来进行招聘讲座,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这些公司更倾向于选择211、985的毕业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能进211、985的学生必定是非常优秀的,我们都知道高考是非常严格的,同时,高考也是需要承受较大压力的,那么能经受住高考的考验,并且最后能取得优异成绩被211、985录取的人一定是比较优秀的;我不相信有人纯粹靠运气能够进211、985,能进211、985,要么你真的非常优秀,有较为强悍的实力;要么,实力中上,加上逆天的运气。

再者,211、985的氛围比普通大学要好。相信很多人在高中的时候都被老师这样鼓励过:没错,高中真的很辛苦,尤其是高三,但是过了这个坎就好了,只要高考考得好,上大学就好了,没有人逼着你去学习,你完全是自由的……类似的话估计所有高中老师都说过,初中的时候老师说上了高中就好了,高中的时候老师说上大学就好了……大学真的很自由,很多人被大学的自由生活诱惑了,不再像以前那么拼命努力的学习,把时间都花在交友游玩上。相信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会反思自己大学的颓废。

网友二:

第一,我也是个大学生,普通本科大学,他们扔掉我简历我也认的,没办法,因为人家在高中的时候就比我厉害了。说实话,一张简历并不能说明问题,但在hr眼里,正是因为说明不了什么,所以才会从学历下手,至少这些985,211大学的毕业生在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上就比我强,人家在高中的时候展现出来的能力就比我强了。

第二,其次是教育资源的问题,重点大学的教学科研力量不是普通的大学比得上的。最明显的就是二者的保研名额的数量,一些普通大学甚至没有保研名额,而一些重点大学里的专业甚至有出国交流的机会。所以普遍重点大学出来的学生能力和见识上要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强。

第三,学历也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正如一些评论说的那样,高中成绩不好的无非两种人,第一种人学习能力不强,换句话说智商是硬伤。第二种,心思不在学习上的,没有自控能力的,高中三年都在混的。那么,你认为这些人能算得上人才吗?企业的竞争压力非常大,企业希望的是能培养一个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或者快速学会工作要领的人,那么当然,谁学习能力强,谁站优势。

网友三:

这是人事管理的基本功。并不意味着非985或211的毕业生就差,而是当应聘人数远高于招聘人数时,招聘人员又没有能力或是时间来逐一了解每个应聘都的实际能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设立更高的门槛先淘汰一批,以减轻工作压力和成本。

如果你不是985或211的毕业生,就需要曲线救国了,在应聘前就要想办法先行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那怕能认识个别能说上话的人也算,设法绕开招招聘单位的硬性规定。

网友四:

因为应聘的人多,我也许只要两个人,同样条件,如果不设这个门槛,可能要收到两万封简历,HR根本看不过来,拦一个211 也许就只有5千份简历了,再加个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这样只有两千份简历了。再筛选个专业,几百份简历挑也足够了。当然,某些”萝卜坑“职位除外。

网友五:

学历不代表能力,是,这是实话!但我想说的是,同样是十几年青春岁月,就学习这一件事儿,你都搞不过985,211的,已经说明你脑子没人家灵活了,现在还在,跟人家妄谈能力?这不搞笑呢!不排除,低学历有成功的,高学历也有傻子,但这牵涉到一个概率问题,所以不要以偏概全!虽然我学历不高,但我很敬佩学历高的人,人家就是聪明,就是脑子灵活。

网友六:

985.211虽然代表不了未来的工作能力,但是至少能证明,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成绩是合格的,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你们只看见对学历的要求,太肤浅了,深层次是有什么能在茫茫人海中让用人单位通过最短的时间判断你之前的经历是值得认可的?除了学历但凡有一条你也就不用担心学历条件对你的限制了 想就业成功 要多站在人才使用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抱怨没有任何作用 学习都不努力的人 你如何让别人相信你能在其他领域努力?


切记:

不管你在什么大学,一定要把英语学好,这样才能去外企。看上图右下角,找到它,那里有英语角,都是外国人、大学生、上班族,英语角里会伦敦腔、美音、印度腔的人都有!


187223519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企甚至是私企在招人的时候都明确提出要求应聘者必须是985或211学校毕业的,特别是一些比较有名的企业。虽说情感上看起来有一些对于不公平的愤懑,但说起来还是有企业自己的考虑的。

1.相对优势,降低筛选成本。虽然非211、985学校的学生里不乏优秀的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在这样的学校当中的比例还是少数,企业通过简历、面试等手段去了解这样人才的成本实在不低,而在985、211院校中,生源质量好,老师也好,校园氛围等都具有比较大的相对优势,企业当然设门槛来减少招聘的工作量了,毕竟是花更少的钱招到更多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才是正事。

2.优化人员结构,优秀的人更容易吸引优秀的人对于一些公司而言,招985、211院校毕业生,是一种主动优化人员结构的方式,不谈这些学生多么优秀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多大贡献,仅仅只是在对外宣传上,对客户的形象上,都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比如,我们公司80%员工来自国内985、211高校,就比来自普通本科对于客户有着更正面的影响。试问,作为客户的你,你是愿意跟前者合作呢还是跟前者合作呢?

当然,这不是否认普通本科学生的未来的可能,而是说,当我们能够有所选择的时候,不妨多一些努力,考一个985或211学校。


心理咨询师叶先森



老王之前写过这么一篇文章,这次就贴出来分享给大家。

前段时间,某卫视节目中,一位HR和一个高校应届毕业生怼起来了。

HR说,招聘会收到太多简历,就只能把985的简历带走,非985的简历就全部丢桌子上。

“简历帝”就不爽了,他参加过150场招聘会,每场投简历超过100份,但是大部分简历都石沉大海。对他来说,最致命的缺点,就是非985高校出身。

这个片段在微博上引来众多评论和探讨,有人认同HR的观点,也有人觉得HR太以偏概全了。

简历帝这样反问HR:「我们这样都是大学毕业的,都没经验,985也没经验,您为什么只用他们不用我们呢?」

得到的答复却是:「这个区别就是,比如英语,你英语过4级,但985的同学是雅思托福多少分;比如你们都是学金融的,你说没时间去实习,可是985的同学都会去大银行实习,至少6个月。」

HR还反问简历帝:「在大学里你觉得自己做过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听到对方回答是学生会主席。HR说,「985的同学当中,有的人很专业,可能在这个行业顶尖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职业规划非常清晰,会参加一些国际性的交流;

甚至有一些同学,他们会向社会去寻找一些天使投资基金,他们已经开始在这个行业里创业了,所以在这个行业里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思维。

「你跟我讲这是你最骄傲的事情、最成功的事情,我觉得你的人生其实也是蛮苍白的。」

她其实并不是歧视非985出身的学生,而是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了更优秀的那个人。如果你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却还觉得是这个世界歧视你的学历,才是懦弱的表现。

//2 就业歧视是一直存在着的,只有弱势者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处于优势地位的人们,是很难意识到就业歧视的存在的。用知乎的话来讲,就是「何不食肉糜」,没法理解真正非985高校毕业生的困境。

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对比985学生可能更像一张白纸,他们更能感受到实力不足带来的自卑,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去弥补这些差异。

企业倾向于选择名校毕业生,是因为名校一般要求高,资源好,能读上去的,一般都在能力保底线之上。从学校整体角度来看,985毕业生里优秀率会更高,风险会更低。

当然,并不是一看学校就确定给offer的,面试中企业会进一步衡量他们的能力是否匹配岗位,是否值得聘请,最后才会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最优秀的人选。

虽说用学历硬条件卡人不太厚道,但是即便没有了这个「潜规则」,你又有多大的把握赢过别人?别觉得985的毕业生抢了你的饭碗,人家都是凭真实力碾压的。

//3 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象牙塔之外还有别的世界。

以为按部就班努力学习就能改变一切,但其实视野的差距才是最致命的。

985学生在职业规划和方向比非985的学生更清晰和努力,难道说非985的就不努力吗?不是的,只是很多人相对来说没有明确的方向,今天向左明天向右,所以走了很多弯路。

你考着大家都在考的证,做着大家都在做的学生会任务,学着大家都在学的英语和编程,却从没想过自己适不适合,需不需要。如果你的职业目标是做翻译的话,根本不需要这么急着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以为考证是留了后路,殊不知是舍本逐末。

当你毕业求职的时候才会发现,HR其实只在乎你能不能适配岗位,有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有没有为未来三年详细的人生规划?

如果想要考研,有没有提前去了解心仪学校,了解教授们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如果想要工作,有没有提前去招聘网站上看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你这四年又应该怎么办?

没有一样东西是「为时过早」的,四年转瞬而过,只剩「悟已往之不谏」的自我安慰。

//4 学生时代的我们,太在乎所谓的「努力」了

除了感动自己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作用,因为现实在乎的是「结果」。没达到目标,老板是不会因为你天天加班而感动的,他只会为你完成度为150%的KPI而感动。

但是更让人感受到碾压的是,部分985高校的学生,看上去没有你那么努力,拿到的结果却比你好。不过这些道理,大概都要自己吃过亏才会懂。

从舒适区里走出来,去看看其他专业、其他学校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去尝试你感兴趣的职业、研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充实简历而不是跟风去做事;

放下学生思维,不要觉得「才大一还早着」、「我还是学生没必要去看招聘网站」,因为每一次你嫌麻烦逃避的东西,都可能成为以后错过的风景。

如果努力让你感到痛苦,那就证明你其实走错了方向。既然在高考的时候落后于人,那就接受现实,在大学四年里明确目标,高效追赶。

人生不是马拉松,每一条路都各自精彩,但不要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王锐旭,欢迎点击我的头像或你能看见的名片按钮,关注我的个人头条号,更多干货与你分享,我是王锐旭,一个专注研究互联网招聘和社会问题思考的青年企业家。<strong>


王锐旭


您好,2018年差不多有超过800万本科专业高校毕业生,而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在这800万名本科毕业生中挑选自己想要的人才要比以前简单很多了,而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国家重点985工程高校和国家重点211工程高校。

985工程高校也是211工程高校,目前有39所,假如每一所高校都有大概3千人(按照复旦大学的单届本科生招生规模),那么每年就有11.7万名高校毕业生来自于985工程高校。而国内的本科专业中超过70%的专业都是理工类专业,文史类占据不到30%。也就变成了这11.7万名985工程高校毕业生中有最少8万名毕业生是理工类毕业生,大概3万多名是文史类毕业生了。

211工程高校目前有112所,扣掉这39所985工程高校的1学生,还有73所。而211工程高校的招生规模通常要比985工程高校还要多,所以预计每一所高校有4千人,那么每年从211工程(非985工程)高校的毕业生就有29万多名了,而实际上很多211工程高校的招生规模达到了5千名左右的。那么以29万计算,就有差不多20万是理工类毕业生,大概8万5是文史类毕业生。

把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加在一起,规模超过了40万人,理工类大概有28万多,文史类大概有11万多名。那么在2018年的800多万本科毕业生中,这些就算是最优秀的了。

而对于国企而言,都是本科毕业生,付同样的薪资和同样的待遇,为什么不多录取更多的985工程高校毕业生,或是211工程高校毕业生,而去录取普通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呢。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而言,教学质量、师资质量、新生质量、毕业生质量、院校科研研发、院校硬件设施都要比普通本科高校更好更优秀,那肯定是这些高校的毕业生优先聘请为其员工的。

现在其实不仅仅是国企,私企也是如此。就连这8万名985工程高校毕业生中,比如土木工程专业,有超过30所都有开办这个专业,那么每个班级有50名毕业生,也有1500人是这个专业在全国属于最优秀的。但是如何在这1500人中再进一步的筛选更好的呢?就看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分数、计算机等级考试、或是有没有雅思或是托福的英语成绩等等。

现在国内处于本科毕业生泛滥的时期,就好比一个高考生不计算分数高低,都愿意到更好的高校就读一样,国企也好,私企也好,不可能每年聘请上百人毕业生进入到该企业工作,而在庞大的毕业生人群中,肯定会挑选他们自认为是最优秀的人才,所以985工程高校毕业生会是首选,满足不了降低到211工程高校毕业生,在满足不了,部委直属高校毕业生,在满足不了,省属重点高校毕业生,在满足不了,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超过800万的本科毕业生,对于他们来说不愁找不到想要的人才。

以上所提到的,还不包括硕士学位毕业生和博士学位毕业生。加上这两个,那每年最少有超过1千万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了。再加上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函授半颗毕业生、远程教育毕业生、网络教育毕业生、成人教育毕业生;然后再加上专科毕业生,这人数基本上是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了。


吉林国企资讯


对待这个问题,我也来客观评论发表一下我自己的意见。很多人看到身边可能很多学历较低的人自我发展,到了经理,技术骨干,总监什么的,就会说学历有什么用。也有人看到清华北大,名校的学生流落街头,找不到工作的,也会说学历有什么用!我们是否就能否定学历的存在?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我想说的是,学历确实不能体现个人能力,但是学历在很大一个程度上可以保证在人才挑选中出现大概率优秀人才的可能。

总的来说,从中学到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成绩的好坏学历的好低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低,努力的程度,自制力的强弱,学习能力的好坏等等,经过这样的筛选,必定大部分人在这方面都是优秀的。

那么对待对于学历低发展很好,学历高却发展极差的情况,这种情况肯定会出现的。只是一个概率高低的问题。从事劳动,重复性机械性,低端工作的人群主要还是以低学历人群为主,而从事高端工作,工作选择性高,轻松多金,社会中高端人群里高学历还是占主要。

我们不能看到一个低学历的人发展优秀,走上人生巅峰就能否定学习,学历的存在。也不能看到名校学生流落街头,就否定学习,学历的存在。我们得清楚的认识到,1000个低学历的人中可能有10个发展的很好,而1000个高学历的人中可能有10个人不能发展的不好,换句话说可能有990个人可以发展的很好。

发展的好不好真的和个人的努力以及自我完善有很大的联系,我相信任何一个发展良好的人都是自己付出了很多汗水,所以说在学校的时候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得到了更高的学历,那么他确实该受到更好的对待,所谓天道酬勤(实事求是,没有感情色彩,玻璃心的人勿喷)

个人能力是个不好量化的东西,对于刚刚大学毕业或毕业没多久的人来说,自己没有过多的经历,作品和展示,学历就成了筛选条件就是公平不过的事情了。同时随着年限的增长,学历反而会弱化,因为个人可能从谈吐经历,个人作品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能力,学历的存在就弱化了。我们也会发现大部分公司校招会设立较高门槛,因为对于大学生而言没有过多的评判依据和维度,而社招一般学历会门槛低一些。

总得来说就像是我前天去买苹果,有便宜的有贵的,光看外形便宜的普遍长得比较畸形不好看,但是也不乏个大红亮看起来就特别好吃的。

贵的普遍外形靓丽,但是也不乏一些长得歪瓜梨枣的,应该是分货的人不小心弄进去的漏网之鱼。

我想如果我要买到比较好的苹果,便宜的估计要翻翻检检挑选很久,不如买贵一点的,虽然也有几个不好的,那么我只要不选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