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除了地動儀,我還做過官

一個地動儀需要太多的知識來支撐,以至於今天都不知所以然。兩千年的張衡居然造出來了,還準確地預測了地震,無怪乎張衡是個全才、通才。張衡不用做官也可以名垂青史了。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最先了解張衡應該是他的地動儀,當時的地動儀可以精準的測出哪個方位發生地震,原模型失傳,張衡也沒具體講述這個地動儀預測地震的原理;

以至於今天,我們只能根據歷史記載的地動儀的外形描寫造出地動儀的外形而因為不清楚內部原理仿製不出原物,在今天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居然造不出兩千年前的東西而被某些人質疑地動儀是否真實存不再過。


張衡:除了地動儀,我還做過官


通覽後漢書找不到地動儀預測地震原理的記載,只有外形和內部簡單描述: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根據《後漢書.張衡列傳》的記載:地動儀又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張衡掌握很多門的學問,對天文曆法是很有研究的。


張衡:除了地動儀,我還做過官


古代造出來的一些東西今天仿製不出來,沒有什麼奇怪的,不僅僅是張衡的地動儀。

張衡對於許多事都有自己的見解,是個大學問家,對政局的見解只是張恆觀察後的所思所想罷了。《禮記》評價張衡還是很到位的,就是其德行和才智相匹配。

“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量斯思也,豈夫藝而已哉。何德之損乎。

張衡生於南陽地方大姓,早年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年紀輕輕就可以著述文章,童年過得還是不錯的,青年時還可以到京師洛陽和西京長安遊歷。

張衡生活在東漢早中期,歷經東漢六朝皇帝(也可以說五朝);張衡生活的年代同樣有宦官和外戚爭權奪利。


張衡:除了地動儀,我還做過官


張衡不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前事的書生,相反很是關心政局,對政局也有自己的看法。

漢和帝因利用宦官對付外戚,最後導致宦官勢力做大。

張衡被舉孝廉,朝廷徵召數次都不去。當時的大將軍鄧騭請他還不去;張衡對當時的政局很是不滿,並且因為世風日下,奢侈成風普遍,更要張衡痛心。張衡就發揮自己的文學特長用了十年時間寫成了《二京賦》諷刺這種現象。

張衡精通天文曆法,算數、機械、文學……

漢安帝繼位後看張衡這麼有才,就特別徵召張衡做郎中,這已經是第三次給官做了;張衡這次對做官態度大轉變,沒有拒絕,而是去做官了,於是就獲得了與皇帝更近接觸的機會。

這麼一來,張衡把自己這些年的所思所想上疏給皇帝,張衡這個上疏還是很講究的。張衡先是指出了皇帝執政得當與否的標準,

故能一貫萬機,靡所疑惑,百揆允當,庶績鹹熙。宜獲福祉神祗,受譽黎庶。“

就是說國泰民安就是皇帝治理國家得當;“而陰陽未和,災眚屢見,神明幽遠,冥鑑在茲。”如果是災害不斷,民不聊生就是皇帝乾的不行;


接著指出當下的問題,

雨常不足、又前年京師地震土裂和爭學圖緯,兼復附以訞言。都是失政的表現。並說福禍應驗很快,

“福仁禍淫,景響而應,因德降休,乘失致咎,”


最後開出自己的藥方。一氣呵成,是很完整的一個上疏。

威不可分,德不可共;威自上出,不趣於下。

願陛下思惟所以稽古率舊,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若恩從上下,事依禮制,禮制修則奢僭息,事合宜則無兇咎。然後神望允塞,災消不至矣。


張衡:除了地動儀,我還做過官


具體說一下這個上疏:

張衡說這些年天下災禍不斷,就是神明不滿意的暗示,藉此來委婉提出皇帝執政不當;

接著說天下權柄應該皇帝一個人獨掌,不應該要他人代勞。

這顯然是張衡觀察到宦官外戚輪流專權現象禍國殃民,根源在於皇帝要別人獲得了皇權。並說眼前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近世鄭、蔡、江、樊、周廣、王聖,皆為效矣。

或者是張衡說的通過“政事漸損,權移於下”形成一片糜爛的局面。張衡用神明災禍(古人都是認為有神明的)來佐證自己的看法:蒼天雖遠,但沒有遺漏。靠災害警示已經好幾次了,可既不見挽救措施,也不見反思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希望陛下根據以前帝王施政理念,不要導致權柄下移。

天鑑孔明,雖疏不失。災異示人,前後數矣,而未見所革,以復往悔。自非聖人,不能無過。願陛下思惟所以稽古率舊,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

張衡還指出一些人用圖緯、讖言(多指沒根據的預言,這個辦法常被用到政治鬥爭中),來迷惑皇上,竊取皇權。“衡以圖緯虛妄,非聖人之法。這是導致“權柄下移”的開始”

但張衡並沒有徹底否定讖言這類東西(古人嘛,是堅持有神論的),認為這只是預測吉凶的一種辦法,還間雜有多種辦法相互佐證要結果更加真實。

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訞言。

張衡反對的應該是那個“妖言”,而不是圖緯。

臣聞聖人明審律歷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經天驗道,本盡於此。或觀星辰逆順,寒燠所由,或察龜策之佔,巫覡之言,其所因者,非一術也。

臣聞聖人明審律歷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經天驗道,本盡於此。

最後張衡提出自己的辦法,一切都按照制度來,皇帝不要怠政,臣下不要越矩,什麼都理順了,災害自然也就沒了。

若恩從上下,事依禮制,禮制修則奢僭息,事合宜則無兇咎。然後神望允塞,災消不至矣。


這個上疏雖沒將具體的事情,但指出了東漢面臨的問題。

張衡非常像全才,啥都會。朝廷編寫漢朝的歷史,皇帝還要張衡參與編寫。後來因為變故完善原有史籍。張衡指出一些與司馬遷和班固記載有出入的地方;也認為更始帝在光武帝之前就有了,據此就認為更始應該寫在光武之前,但皇帝沒批准這件事。

發明東西有張衡的事,寫篇賦也有張衡的事,做官憂國憂民還有張衡的事……總之,張衡很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