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吳三桂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為帝?而是反清復明被滅了?

沒有好聽名字啦


你是不是把滅亡一個國家看的太容易了?把滅亡後統治一個國家也看的太容易了?

想想看,隋唐兩朝打一個高句麗有多難?隋朝傾全國之力,二百多萬大軍,打一個只有二百萬人口的國家,把自己打亡國了,

唐朝李世民,盡是當年打天下的精銳,居然也敗下陣來,

還是高宗時代,高句麗、百濟都內訌了,帶路黨把唐軍帶過去打自己的兄弟,才亡國的,如果沒有內訌,唐朝是打不下高句麗的。

你區區吳三桂,敢去打他們?你是不是以為他們是弱雞?他們可是世界第三啊,也是驍勇善戰的國家啊,

退一萬步,打下來就能統治得了?

當年大遼耶律德光厲不厲害?遼軍厲不厲害?

石敬瑭去世後,他的兒子石重貴不想做兒皇帝,耶律德光於是親征,滅亡了後晉,耶律德光想,我打下的江山,憑什麼給別人?就想統治中原,結果呢?馬上就被打翻船了,自己也死了。

而打敗他的那些節度使,都是想做他兒子的人,如果他退回草原,中原的節度使,都想做兒皇帝,但是他想佔領中原,那就對不起,

再比如李自成,也有百萬大軍吧?滅亡明朝吧?能統治得了嗎?沒有當地地頭蛇的支持,打下來也沒有用。

想滅亡一個國家,很不容易,想統治這個國家,那就難上加難了,這種事只能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可以做,

以偏安的吳三桂的實力,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中國通史視頻


關於吳三桂的功過,史學界爭議不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吳三桂是個人物。在投降清朝之前,吳三桂人生際遇非常好,可謂春風得意,官運亨通;在叛變明朝後,吳三桂做錯了很關鍵的一件事,殺錯了一個人,最後導致三藩起義失敗。

1673年,吳三桂起義,殺巡撫朱國治,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令部下“蓄髮,易衣冠”,起兵雲南。直到1681年,三藩起義最終失敗。後來,清朝給的定義是:三藩之亂。

在史學家眼裡,應該這麼描述:“清朝同撤三藩的決定粉碎了吳三桂‘世鎮雲南’的美夢”!

於是,吳三桂氣急敗壞,通過各種手段讓清廷停止撤藩,結果遭到拒絕。最後,與心腹將領密謀發動叛亂。

在《康熙王朝》中,吳三桂貪念權貴的醜惡形象躍然熒屏。後來,殺了大氣凜然的雲南巡撫朱治國,祭旗造反。

姑且不談朱治國在江南有“朱扒皮”之稱,貪得無厭,在吳三桂殺他的時候,也沒有大氣凜然,而是磕頭求饒。但說康熙要求撤藩的行為,算不算違約呢?要知道,開始讓吳三桂賣命時,清王朝可是封他為平西王,給了他藩王權位。

另外,關於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至今仍有人說民國違約。如果對比吳三桂、明朝投降宗室等的遭遇,可以得出一條結論:只允許滿洲權貴違約,不允許別人違約。更何況,溥儀復辟本來就違約在先。

1673年,吳三桂正式起義。在戰爭之處,吳三桂勢如破竹,當時滿八旗已經腐朽了,不堪一用。

只是,除了吳三桂戰略部署有大錯誤之外,吳三桂還有一個傷心之處,即很多漢人也不支持他,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按理說,當時漢人備受滿人壓迫,矛盾尖銳,吳三桂起義,不說一呼百應,但至少響應者應該很多。

然而,當吳三桂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華夏之乾坤”旗號時,很多漢人卻冷眼旁觀。當然,那些漢人不支持他,也不支持清王朝,屬於兩不幫。為什麼會如此呢?這就和吳三桂錯殺一個人相關。

1662年,緬甸將永曆獻給吳三桂。隨後吳三桂上書,稱如果將永曆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奪的危險。經過清廷批准,在當年的6月1日,朱由榔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

在這裡不得不說吳三桂很愚蠢,這種髒手的事情,別人恨不得扔掉,但吳三桂卻硬要攔下來。永曆即便再無能,但也是南明的皇帝。對清廷來說,很希望吳三桂親手殺掉永曆,這樣吳三桂就更不可能回頭了。

果然,吳三桂殺掉永曆之後,被各地抗清義士徹底恨上了。坦率的說,吳三桂正是從這個時間開始,才讓明朝遺民看清了真相,對他也不再抱有絲毫幻想。當吳三桂起義時,很多漢人才冷眼旁觀。

吳三桂在投降清軍之後,一直幫助清軍攻略西部地區。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的是,相比東南地區的四處屠城,吳三桂的部隊幾乎沒有屠城。同時,由於吳三桂曾經正統的大明官兵身份,以及手握重兵。所以,士紳對他重新反正的期望很大。

然而,當吳三桂絞殺了永曆的那一刻起,就徹底和大明遺民劃分了界限,不可能再得到明朝遺民勢力支持了。

1678年10月2日,吳三桂去世,這對吳氏集團的打擊很大。他死後三年,吳氏集團起義徹底失敗,康熙開始了他的神話之路。

列為讀者朋友們,如果吳三桂不殺永曆,你認為聯合明朝遺民的實力,吳三桂能翻盤嗎?

清史學家說,“當時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矛盾”,那個時代有幾家幾戶的漢人,沒有人死在清兵手裡?在這種情況下,說民族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豈非信口開河?





北國曆史


南明的永曆帝最後也是想要逃到緬甸,但最後的下場是什麼樣?永曆帝直接死於緬甸、吳三桂雙方的聯合絞殺。

吳三桂如果逃到越南(安南),下場恐怕也不會比永曆好多少。

畢竟,早在順治十七年(1660),安南國王黎維祺就向清朝奉表投誠。如果吳三桂逃到越南去,沒準就是安南和清朝一起搞死他。

敗軍之將,無處可逃。

戰場既然是在中國大陸展開的,就不是你想要逃到外面去就能翻盤的。

事實上,三藩之戰是一場此起彼伏的拉鋸戰,並不是吳三桂的逃亡戰。三藩目的,是與清朝一決高低。

所以,吳三桂自然是不可能輕易逃走。如果他逃了,清朝自然是勢如破竹地追擊他,就算是逃到越南,清朝和越南有封貢關係,照樣可以攜手搞死他。

康熙十六年(1677),隨著尚之信、耿精忠、王輔臣等先後降清,吳三桂已經沒有任何依仗了,只是還佔據著幾個省份。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露出敗相,但吳三桂不可能直接逃走。

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登基稱帝,,國號為周。同年八月,他就在長沙病逝了。

由此可見,吳三桂根本就沒有逃到境外的機會和時間。

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清廷攻陷雲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結束。


HuiNanHistory


先明確一個重要的概念,吳三桂反清了,但是絕對沒有復明!吳三桂一直被後世鄙視唾罵,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個孫子一輩子做過的幾件大事都是罵聲一片。

第一,剃髮降清,這是一個被永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選擇。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煤山自縊。手握重兵的平西伯吳三桂此時打算投降李自成,但是他又首鼠兩端秘密跟多爾袞談條件。當得知李自成搶了他的愛妾之後,便開始倒向滿清,只是因為一家老小還押在李自成手裡,並沒有徹底降清。但是當李自成帶大軍逼近山海關,4月22日雙方在一片石打的難解難分的時候,吳三桂情急之下去了多爾袞大營,剃髮盟誓才換來八旗兵助陣。農曆1644年4月24這天,吳三桂以一個平西王的價格,把華夏民族給賣了兩百年!

第二,充當滿清走狗,在入關之前,滿清所有人都想不到他們可以入主中原,即便野心最大的皇太極也不過是想效仿遼金。但是吳三桂這一幫鐵桿漢奸的表現,讓滿清看到了曙光,漢奸帶他們輕而易舉的入了關,輕而易舉的佔領了北京,輕而易舉的一路打到雲南。吳三桂打著為君父報仇的名義一路追殺農民軍,他在前面攻城掠地,滿洲八旗就在後面接收地盤,配合的天衣無縫。

第三,殺死永曆皇帝。1657年,孫可望降清,作為嚮導帶吳三桂攻下了貴州,隨後又進入雲南擊敗李定國,自此吳三桂佔據了雲貴兩省。為了得到滿清許諾的“世鎮雲南”這塊大餅,吳三桂不遺餘力拼命表現,屠殺明朝最後的遺民向滿清邀功。洪承疇曾經私下告誡他“要想世鎮雲貴,不可使雲貴一日無事”,已經變相的告訴他狡兔死走狗烹了。但他覺得滿清是講信譽的,於是在1662年4月15日,他親手絞死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朱由榔。果然,這個永曆帝的性命換來了他期盼已久的東西——世鎮雲南兼領貴州。

第四,再次起兵造反。他在雲南當了十年的土皇帝,這十年裡清廷內部矛盾解決個差不多了,康熙覺得拿清廷的信譽換幾個省還是很划算的,於是準備搞這些漢奸,反正用不著他們了。除掉鰲拜之後立即收緊三藩權力,穿小鞋,逐步瓦解他們的力量。終於在1673,這些漢奸們嘗夠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滋味之後,舉旗造反。吳三桂裝模作樣的蓄髮,易衣冠,雖然號稱是復明,但打出的旗號確是“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擺明了是為自己以後登基做鋪墊的。

原本以為能得到天下的響應,他又一次失算了,放滿清入關,屠殺前朝遺民,殺死永曆帝,他做的一件件事都讓人無比痛恨,這回表演的再精彩,裝的再像,除了那些投機分子,也沒人相信他了。這也是為什麼他打到長江就進攻不動了,因為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擁護,全靠自己從山海關帶出來的那幾萬人,能支撐8年也算他燒香燒對了地方。

這種毫無底線的背叛者,下場註定不會好,唯一讓吳三桂安慰的就是他沒死在斷頭臺上,最終臨死前還上杆子當了幾天皇帝。總的來說,歷史給過他很多次機會,但是他每次都選擇了那個最沒底線的那個,所以一直被罵下去,真是自找的。


百勝刀王胡逸之


吳三桂幫著清朝征戰西南,鎮守雲南,1656年,引兵入緬甸,逼迫緬甸王交出逃到緬甸的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南明徹底滅亡。

其實吳三桂並無反清復明的大志,只想保住他的榮華富貴,世代做雲南王。他自負功高,料想清廷必不會奪其封土,故上疏聲請撤藩,其實並未做造反準備,等朝廷真的下達撤藩令,全藩震動,遂決定謀反。

當時,清廷內有鰲拜之亂,外有蒙古察哈爾部密謀反叛,更兼沙皇俄國虎視遼東,可以說是吳三桂叛亂的有利時機,所以吳三桂起兵之初,連下雲、貴、川、湘及廣西五省。至此他卻擔心在北京做人質的兒子吳應熊受誅,欲與清廷保留講和餘地,先割據江南,而不是乘勝北伐。致使清廷得以喘息之機,最終反敗為勝。

後世史學家評論,吳三桂實一笨拙之戰將,專制一方已非其器,根本不足當國家棟樑之選,更別說打江山稱王稱帝了。其請清兵入關,卻還保留漢明裝束,最後被多爾袞逼著剃髮易服,足見其毫無心機,更無遠慮。

在他追擊南明永曆帝時,洪承疇曾對他說:公與我今雖同為滿清的官吏,實是一時隱忍而已。您追擊永明王務必要從寬,(給他一個逃脫的機會)我等不得不曠日持久,以待天下之變。結果吳三桂沒能領悟,在緬甸之戰,竟弒殺永曆帝,致使後來起兵反清,口號不響,其愚而自用,還不如山賊有眼光。

自古打天下者不顧家,當年項羽用劉邦的老爹威脅劉邦,劉邦卻說,你我曾結拜為兄弟,我老子就是你老子,你要煮他也“分我一杯羹”。吳三桂既然反清復明,不論怎樣,都與清朝成致死冤仇,再無講和餘地,若欲講和也是勝利在握時,迫敵和談,獲取交換條件。吳三桂欲劃長江而請和,希望能保全質子,卻不提交換條件,反倒促使清廷誅殺質子,真是愚不可及。

當清兵進至荊州襄陽時,並無名將統帥,且力薄情怯,無一軍敢渡江迎其鋒芒,吳三桂原可一戰而下,他卻不能乘勢進取,反倒坐失良機。有人建議他渡江全軍北進,也有建議直下南京扼守運河以絕南北糧道的,吳三桂都不能用,坐等敵人來打,真是爛泥扶不上牆。當然,此時吳三桂生了大病,不久一命嗚呼了,接班人是他孫子,是個小孩子,兒子被殺。

三藩聯合反清,並非為了復明,只是想保持撤藩後的共同利害,其作戰目標與中國人民毫不相干,更無國家民族利益可言,尤其是吳三桂最後自稱周帝,足見其皆是反覆無常之輩,政治綱領全無,怎麼能收攬天下人心呢?

總之,吳三桂並無問鼎天下的大志,只求封王封爵當臣子,可是康熙要削潘,為了實現他的美夢,他極不情願的反清復明,可惜太遲了,節節勝利卻身體不允許他繼續擴大戰果,結果死在路上了,自己又沒有李世民這樣厲害的接班人,也沒有像趙匡胤這樣力挽狂瀾的下屬。所以,吳三桂失敗了。


尋找歷史的truth


導讀:吳三桂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野心家,他叛明降清無外乎是因為利益。吳三桂正應了那句老話,無所謂忠誠看背叛的籌碼如何?無論是叛明降清還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發動三藩之亂,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說吳三桂毫無忠誠和底線所言,在明末清初這段歷史時期反覆猶如變色龍的行為讓人唾棄。至於為何吳三桂沒有攻佔越南自立為帝,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叛亂之處,吳三桂胸懷天下看上的是大一統王朝的帝王之位。根本看不起越南這個藩屬國的地盤。第二、吳三桂一旦叛亂,三藩和大清王朝之間就是不死不休的結局。大清王朝是不可能讓吳三桂從容撤到越南建立政權的。況且越南當時也是大清王朝的藩屬,清王朝不會坐視吳三桂叛軍在越南興風作浪的。


吳三桂其人做事確實沒什麼底線,朝秦暮楚。吳三桂玩欲擒故縱,主動向清朝上書請求撤藩。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早有撤藩之意的康熙沒有按照套路出牌順水推舟就答應下來。這讓吳三桂非常的惱火,因為他本來是打算養寇自重模仿明朝時期的沐王府那樣時代永鎮雲南。但是這下騎虎難下,吳三桂被迫倉促起兵。


吳三桂叛亂時期的越南的歷史背景

其實如果吳三桂不耍小聰明,在叛亂之前就誠懇上表陳情表示入主番邦越南願為大清藩屬還是有可能獲得大清王朝冊封的。因為大清為徹底掌控雲貴,而不是現在通過平西王府轉達的隔靴搔癢。另外一個此時的越南處於後黎朝兩大權臣鄭氏和阮氏對峙時期,情況類似日本的幕府。尤其是鄭氏不篡位,但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行實際掌權之實。

當時後黎朝皇帝沒有絲毫的地位,形同傀儡。國內兩大權臣北方鄭氏、南方阮氏互相爭雄。鄭氏、阮氏分別有自己的幕府和行政體系,後黎朝大權都操縱在兩位權臣手上。兩位權臣權力膨脹,凌駕於後黎朝皇帝之上。為了調停二者之間的矛盾,大清王朝在1673年主持下雙方達成協議分為南北兩部分。諸位想想,作為宗主國的大清王朝連儒家如此不容的悖逆的情形都可以諒解,更何況吳三桂離開雲貴入主越南這樣的請求呢?

論吳三桂入主越南建立政權的可能性

所以說根據當時越南的國內形勢以及宗主國對後黎朝當時的態度,如果吳三桂申請入主越南後黎朝是很有可能被大清王朝接受的。因為後黎朝的鄭氏和阮氏的行為形同謀逆,和儒家正統的觀念格格不入。這種情況清王朝都可以默認,可見當時大清對後黎朝的重視程度。既然根據我們的推斷大清是會允許吳三桂入主後黎朝建立政權的,那麼吳三桂有沒有這種打算呢?可以肯定的是,吳三桂沒有。理由如下:

吳三桂自視甚高,看不起越南這個藩屬國。在他看來,他在改朝換代中左右了明朝的滅亡、推動了清朝的興起。自己替清朝打下了偌大的江山,如果自己要反的話這江山就應該有自己一份。所以他瞄準的是中原王朝的皇位,而不是一個番邦藩屬國王的位置。

其次吳三桂雖然不是詩書傳家,但是依然保持著中原王朝上國的優越感。怎麼可能自降身價去越南棲身呢?況且吳三桂的親兵很多是來自東北,包括原來的關寧鐵騎。所以如果發動叛亂都想殺回老家,如果能成功才能衣錦還鄉。所以從將士們的心裡來說也不願意征伐瀕臨熱帶的越南。

況且當時清朝天下初定,人心不穩。東南的盤踞臺灣的鄭經不斷襲擾江南財稅重地;北方的沙俄蠶食北方領土;西北的葛爾丹虎視眈眈,還有民間各種反清復明的勢力此起彼伏。這讓吳三桂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自己趁機起兵推翻大清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所以他的心思也絕對不會放到越南這麼一塊彈丸之地。


叛亂陷入不利局面的時候,吳三桂是否還有放棄國土進入越南割據的心思?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叛亂對於任何一個王朝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是說一旦叛亂開始,雙方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直到一方徹底倒下為止,誰也不可能輕易退出。戰爭一開始果然如同吳三桂判斷的那樣,叛軍進展順利。戰火漫延了大半個中國,雲貴、廣西、湖南、四川、陝西等省份都被納入了吳三桂的掌控之中,清朝感到了很大的壓力。我們看《康熙王朝》中的情節,康熙都愁的後悔削藩了。

但是吳三桂的名聲太臭,無論是擁戴明朝的勢力還是清朝統治者都仇恨吳三桂(吳三桂親手殺了南明永曆帝朱由榔)。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清朝頂住吳三桂的三板斧後開始了戰略反攻,吳三桂只能短暫匆忙稱帝來鼓舞士氣。最後吳三桂病逝在前線,叛亂大軍也在隨後被徹底平定。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不知道吳三桂是否後悔沒有當時不如選擇一個藩屬建立政權過過癮了。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不是復明呀,他自己稱 大周皇帝,年號 昭武

,這樣說吧,如果他敗了,只要清朝找的著,就會窮追

清朝一開始和他合作時,封他為王爵,又安排他兒子 娶 皇太極的女兒,做駙馬來收買他,他遂給清朝盡力做事,順治帝在位時,很信任 吳三桂,他也沒有反心,康熙親政後,雙方互不信任,矛盾激化,最後反了


枝枝葉葉


吳三桂就是一個亂臣賊子,三姓家奴,反覆無常的一個小人,精於算計,欲壑難平,手握重兵,不思報國,三藩割據,為一己私利塗炭百姓,毫無底線,此等敗類,不足掛齒。


上帝的救贖一夜鶯


一、中原觀念打天下做皇帝,番邦不足以征討,贏了不過是個異域國王;二、清初滿人尚未坐穩龍椅,反攻存在一定民意基礎;三、各地遺臣遺族呼聲高漲!


鄖陽一劉嘉明


\t公元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了清朝雲南巡撫朱國治,隨即發佈討伐滿清檄文,自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反清。

  最開始造反時,吳三桂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一起與清朝為敵,當時吳三桂帶領的叛軍已經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對建國10年的大清朝產生了直接的威脅。

  吳三桂的造反,對清朝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挑戰,如果處理不好,整個清朝都會面臨滅頂之災。但康熙畢竟是康熙,他沒有絲毫驚慌,迅速組織兵力進行平叛,與反軍展開戰鬥。

  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但他剛當皇帝不久之後就病逝了,他的孫子吳世璠繼位。公元1681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璠自殺,至此,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康熙平定。

  在叛亂初期,吳三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清朝的半壁江山,清朝大半領土都落入他的手裡,而且此時他手中掌握的兵力更是清朝的兩倍之多,所有人都認為這一次吳三桂是可以“反清復明”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最終吳三桂還是被康熙打敗了。

  雖然吳三桂的失敗在意料之外,但其實也在情理之中,他舉兵後的所作所為就註定他會失敗,而且最後他竟然與天下為敵,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首先,吳三桂在戰略上就有了一個很大的失誤,因為他想的不是統一天下,重新建立大明朝,他想要的只不過就是和清朝劃江而治,平分天下。

  在叛亂之初,吳三桂迅速佔領了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與清軍形成了隔江對立的戰略態勢,如果吳三桂能夠一鼓作氣繼續帶兵渡江北上,完全有可能也有機會繼續侵蝕清朝的領土,將戰線不斷向北推進,甚至可以打到北京城下滅亡大清朝。

  但是吳三桂在打到長江邊上的時候,竟然不想繼續領兵北伐,他想重現他當年在山海關向多爾袞借兵的時候提出的“劃江而治”的方案,現在的他依然只想繼續保有對於長江以南的統治,並不想統一全國,因此吳三桂停下了北伐的腳步。而他這一停止給了大清王朝和康熙皇帝喘息之機,康熙帝一面假意與吳三桂議和,另一方面立刻組織兵力進行防禦,而吳三桂也因此錯過了滅亡大清朝,一統天下的最佳時機。

  其次就是盟友的牽制,吳三桂的兩個盟友耿精忠和尚可喜就是“豬隊友”,他們不但不能助吳三桂北伐,反而還給吳三桂拖後腿,致使他無法全心全力進行北伐。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是“三藩之亂”,但實際上吳三桂自始至終都是在單兵作戰,尚可喜和耿精忠由於軍隊兵力過少,戰鬥力不足,所以他們對吳三桂所能提供的呼應和支持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尤其是耿精忠,他不但不能支援吳三桂,反而還需要吳三桂對他進行戰略支持,因為他除了要面對康親王傑書帶領的清軍外,還要面對臺灣的鄭氏集團,最終在兩面夾擊的情況下,耿精忠還是投降清朝了,這對吳三桂部隊士氣絕對是一個打擊。

  而且除了耿精忠、尚可喜拖吳三桂後腿外,吳三桂的舊部王輔臣也是一個兩面派,他時而降清,時而降吳三桂,模稜兩可的態度讓吳三桂徹底陷入了獨自面對清軍的戰略境地。

  其實吳三桂當初就不應該拉攏耿精忠和尚可喜一起叛亂,雖然這樣造反的聲勢可以大一點,但卻是華而不實,最終他們不能不能錦上添花反而只能拖後腿。而對舊部王輔臣態度的不明朗,就應該直接將其除掉,以絕後患。

  還有就是吳三桂叛亂時非常不得人心,除了軍隊對他進行支持以外,百姓很少支持他的叛亂行為。

  吳三桂發動叛亂的時,清兵已經入關近三十年,大清朝的建立也已經十多年了,此時的天下已經逐漸穩固,百姓也接受了滿清政權的統治和治理,這個時候天下百都在想著維持平穩的局面,恢復社會生產,過上好日子,誰也不願意再次生活在水深火熱的戰爭中。

  而就在這個時候,吳三桂起兵造反,發動了“三藩之亂”,這一舉動重新將天下百姓拉入到了戰爭的泥潭之中,這使天下百姓根本不支持他的叛亂行為。

  而且吳三桂在發動叛亂之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任人唯親,雲貴地方官場早已成為他的一言堂。再加上他為了叛亂不斷加收賦稅、充軍擴營,極大的增加了百姓負擔。這使得吳三桂非常的不得人心,再加上吳三桂起兵之後,一路上燒殺擄掠,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失去民心、沒有百姓支持的吳三桂註定是會失敗的。

  而吳三桂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衡州稱帝,這一行為得罪了天下萬民,他此時的形象不再是一個“反清復明”的英雄,而是一個利慾薰心的反賊,所以他和天下所有人都站在了對立面上。

  由於吳三桂先前為滿清滅掉南明朝廷立下汗馬功勞,所以吳三桂在廣大南方地區的百姓和士大夫階層中名聲非常的差,而他起兵後打出“興明討擄”的口號,更讓人覺得啼笑皆非,非但沒有獲得支持,反而受到了極大的排斥。

  而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臨死之際,選擇冒天下之大不韙,竟然在衡州稱帝,進而再一次拋棄了對於明朝政權的擁護,也將自己徹底推向了整個天下萬民的對立面,所以他最終造反失敗了。

  吳三桂其實是有機會一統天下的,可是機會被他白白的浪費掉了,而且他非但沒能統一天下,還留下一個非常不好的名聲,現在我們提起吳三桂,都會他的名字前面加上“漢奸”二字,可見他的名聲有多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