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閣詩》在唐詩中處於什麼水平?

封夜雪


《滕王閣詩》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大概在25歲時所作!據說王勃六歲能文,當時被贊為“神童”,十六歲時,就已經中了進士,後被授朝散郎,從這看至少王勃的文采還是非常出眾的!

我們先來看看王勃是如何的出名!王勃在十六歲時,應試及第,授職朝散郎。之後王勃撰《乾元殿頌》引得唐高宗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名聲也為之大振,位列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之首。但是好景不長,王勃為討好沛王李賢,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不巧傳到了唐高宗手中,高宗怒批:“歪才”!於是乎,王勃被逐。這樣苦心經營仕途,就這樣毀於了。21歲時又因恃才傲物,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曹達而犯罪,終結仕途,同時也連累他的父親從司功參軍貶成縣令。

其實從王勃的詩句與從政經歷來看,他渴望功名濟世,但是又恃才傲物,也許是因為出名太早,處事不精吧,最後成了詩壇曇花一現的人物!

《滕王閣序》的確是不朽之名篇!其中一句“檻外長江空自流”中的一個“空”字,能讓南昌都督閻大人驚歎“一字千金”,可想而知!後來長安城都在傳頌《滕王閣序》,當唐高宗也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是驚歎:“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可惜這首佳作之後一年王勃就溺水而亡!

文史學家鄭振鐸先生評價王勃“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佈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至於說《滕王閣詩》處在唐詩的什麼水平,大多數學者認為《滕王閣序》拓展了駢文的藝術境界,宋代大詩人和文藝批評家胡應麟稱“唐人短歌之絕”最合乎評價,畢竟王勃所處的年達是唐初,這首作品並不能代替整個唐詩!


古典文學揭秘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說明的是:滕王閣詩不屬於唐詩,而是駢文,因此不好與唐詩相比較。

滕王閣詩確實寫得好,就當其是詩,但要與唐詩、特別是與盛唐時期的詩相比,只能說是“稍遜風騷"。

閣王閣詩寫於唐代初期,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一生中寫過不少詩,收錄了70多首,最著名的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的詩也有很高水準。

附;簡介一下駢文與唐詩在文體上的區別。

駢文是一種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采、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附: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肖雙柒


滕王閣詩成於唐初。是大唐立國後四十幾年。詩人在詩中的遣字用詞,組合排列等技巧對後來唐詩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影響。在唐詩中應該具有很高的地位。

我們先來欣賞一下

滕王閣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閣》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閣序》後,概括了序的內容。

首聯點出滕王閣的形勢並遙想當年興建此閣時的豪華繁盛的宴會的情景;

頷聯緊承第二句寫畫棟飛上了南浦的雲,珠簾捲入了西山的雨,表現了閣的高峻;

頸聯由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季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聯;

尾聯感慨人去閣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全詩在空間、時間雙重維度展開對滕王閣的吟詠,筆意縱橫,窮形盡象,語言凝練,感慨遙深。氣度高遠,境界宏大,與《滕王閣序》真可謂雙璧同輝,相得益彰。

至此,詩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達方法上,還是比較隱藏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沉著的韻腳之後,立即轉為“悠”“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上半首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

“閒雲”二字有意無意地與上文的“南浦雲”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雲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還是在寫空間,但接下來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季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閣的人而今安在。

這裡一“幾”一“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情緒。最後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恆地東流無盡。“檻”字“江”字回應第一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

這首詩一共只有五十六個字,其中屬於空間的有閣、江、棟、簾、雲、雨、山、浦、潭影;屬於時間的有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何在,這些詞融混在一起,毫無疊床架屋的感覺。主要的原因,是它們都環繞著一箇中心──滕王閣,而各自發揮其眾星拱月的作用。

唐詩多用實字(即名詞),這與喜歡多用虛字(尤其是轉折詞)的宋詩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三四兩句中,除了“飛”字和“卷”字是動詞以外,其餘十二個字都是實字,但兩個虛字就把十二個實字一齊帶動帶活了,唐人的善用實字,實而不實,於此可見。

另外,詩的結尾用對偶句法作結,很有特色。一般說來,對偶句多用來放在中段,起鋪排的作用。這裡用來作結束,而且不像兩扇門一樣地並列,而是一開一合,採取“側勢”,自然流動,不露痕跡,顯出了王勃過人的才力。

後來杜甫的七言律詩,甚至七言絕句,也時常採用這種手法,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可見王勃對唐詩發展的影響。

歷史上的後入對滕王閣也是大加推崇。從後人的評論裡也可以看出滕王閣對唐詩的影響。

摘錄幾段附下:

明·郭浚《增訂評註唐詩正聲》:流麗而深靜,所以為佳,是唐人短歌之絕。

明·凌宏憲《唐詩廣選》:只一結語,開後來多少法門。

明·《》:王勃《滕王閣》、衛萬《吳宮怨》自是初唐短歌,婉麗和平,極可師法,中、盛繼作頗多。第八句為章,平仄相半,軌轍一定,毫不可逾,殆近似歌行中律體矣。

清·郎廷槐《師友詩傳錄》:蕭亭答:若短篇,詞短而氣欲長,聲急而意欲有餘,斯為得之。短篇如王子安《滕王閣》,最有法度。

清·周容《春酒堂詩話》:王子安《滕王閣》詩,俯仰自在,筆力所到,五十六字中,有千萬言之勢。


聿遠


王勃《秋日登洪府騰王閣銭別序》簡稱《騰王閣序》,是駢體文中一篇素負盛名的作品,現在騰王閣雖然早已不存在了,可是它的字還依然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這不能不歸功於王勃的這篇序文。而王勃這篇序文之所以能成為千百年以來遐邇傳誦的名作,則是由於它的藝術構思廻異尋常。

下面就思想內容和景物描寫兩個方面來著重談談它的藝術構思。

本來,這是一篇錢別的文章,如果照一般人的寫法,一定會對設宴的主人和被錢的客人歌功領德,可是本文卻不是文樣,如"都督閻公之雅望,𣘼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雖然對主人閻公和客人宇文新州也作了一點頌揚,但著墨不多,只是輕輕帶過而著重的卻是抒寫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對唐最高統治者的憤懣情緒。

從景物描寫方面著重寫了騰王閣,洪府和錢別宴會,但是寫法不同:騰王閣釆用的是詳寫的方法,洪府採用的是略寫的方法,錢別宴會採用的是穿插寫的方法。

騰王閣,因為錢別宴會就設在它這裡,所以寫的很祥細,而在進行寫作的時候,有正面寫,也有側面寫,也有動太寫有素描,也有藻飾。下面就是王勃寫的騰王閣序四韻八句。

騰王高閣臨江渚,

佩王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朱簾募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無論是思想內容的表達,還是景物的描寫,都是經過了作者的匠心獨運的,在唐宋四六體中可以算是翹楚了。


秋閣一憑欄


杜甫詩云“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說得就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四人以文章齊名,扭轉齊梁綺靡文風,開創盛唐氣象,於當時文壇,功勳猶著。

王勃作為四傑之首,其詩文俱佳,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作。“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就是出自他的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已成千古名句,廣為傳頌。而王勃最為人所津津樂道,千百年來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中即席所賦的《滕王閣序》。

在這篇後無來者的駢文末尾,王勃寫到“臨別贈懷,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在《滕王閣序》中這樣記載了當時寫這首詩的情況。

這首詩附於《滕王閣序》之後,“四韻俱成”指的就是這首詩。只是由於序文的影響太大,堙滅了這首詩的藝術價值。以至於很多讀者,只知道《滕王閣序》,而不知曉這首《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詩歌開篇寫景,直接點題。一個“臨”字,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之勢。第二句由眼前之盛宴遙想到當年滕王“佩玉鳴鸞”舉行奢華盛宴的情景。一個“罷”字,讓人悲從中來,充滿了盛衰無常的惆悵。三、四句,詩人運用誇張和對比的手法,寫出了滕王閣曾經的豪華繁盛,如今的冷落寂寞。第五句,詩人筆鋒一轉,由空間轉入到時間。“悠悠”二字指明瞭時間之漫長。第六句就很自然地發出了星移斗轉,世事變幻的慨嘆。最後兩句,詩人提出疑問,以景作答,更進一步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恆的感慨。

全詩以凝練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文的內容。無論是在詩詞內涵上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都屬上上之作。與《滕王閣序》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只是由於序文的影響太大,堙滅了這首詩的藝術價值。以至於很多讀者,只知道《滕王閣序》而不知曉《滕王閣》詩了。

所以,以王勃“四傑”之首的才情,和這首詩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價值,此詩單獨放在唐詩裡面比較的話,應當也算得上是佳作了!


老貓一九七一


《滕王閣》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閣序》後,概括了序的內容。全詩跨越時空,從多個維度對滕王閣進行吟詠,筆之所至,情之所至,筆意縱橫,窮形盡象,語言凝練,感慨遙深,氣度高遠,境界宏大,與《滕王閣序》真可謂雙璧同輝,相得益彰。文雖四韻,氣足長篇,短短五十六字基本上概括了序言中七百七十三字的內容,富麗中見冷落,呈有千萬言之勢,全詩豈一個“妙”字了得!難怪明代著名詩論家胡應麟如此說:只一結語,開後來多少法門!明·郭浚如此評:流麗而深靜,所以為佳,是唐人短歌之絕!可見《滕王閣詩》在唐詩中的份量和位置!



劉香芝


王勃的《滕王閣序》以詩結尾,與之前的華麗駢賦相融一體,未稍顯絲毫弱勢,足見其水準之高。作為初唐四傑之首,此詩展示的文采和意境與全唐詩相較,亦屬精妙絕倫之作!

初唐,格律詩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從該詩的平仄、韻腳和對仗可見一斑。

此詩展示的高妙如下:

一、聲韻上,前兩聯押仄聲韻,後兩聯押平聲韻(後期格律詩統一押平聲韻)。這是表達詩人由沉重寫實到悵寥虛空心境轉換,用聲調來表現的一種高超手法。

二、作為駢儷高手,對仗信手而拈,不著雕飾痕跡。頷聯工整,尾聯屬高難度的流水對(非有的老師所言扇面對),問答間,虛實結合,妙不可言。

三,“起、承、轉、合”的落筆格式堪稱教科書級別。頷聯在承接首聯的基礎上,極具高遠意象:遠近、高低、動靜、大小、虛實充分融合,也為頸聯的轉調作好充分的鋪陳。頸聯從閒雲、潭影飄浮之景轉入空曠的物換星移之遐想,讓尾聯的感嘆隨之出現。這種起手間即達的超妙手法,非一般唐詩可比!

四,展現出上天入地、遼曠深遠的高古之意境。寫實時,畫棟與南浦雲齊飛,珠簾共西山雨同卷,何等豪邁!寫虛時,閒雲潭影幾度秋,帝子長江空自流。這種虛實抒情手法足足影響全唐乃至今日。像“唯有一輪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弧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眾多婦孺能吟的名句均源於此。

後來在格律詩完善後,要求帶著“官制的鐐銬跳舞”的詩壇限制了該詩的普及。但並不能湮滅其彰顯的精妙文采。


周易無極


王勃短暫一生的最大成就是《滕王閣序》,這裡就不說了。本題問的是其中的詩。

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

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

一言均賦,四韻俱成。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四韻,其實是兩首絕句。兩絕八句,寫出了滕王閣的雕樑畫棟,周邊的景色,以及對物換星移的感慨。在唐詩中亦為上乘之作。個人認為,詩雖好,但和他自己的《滕王閣序》的文學地位相比較還是有差別的,此詩只是全文的一小部分而已。


毒霸一芳441


王勃的《滕王閣序》屬於駢文,不屬於唐詩,所以,你的問題就相當於,拿著相聲比歌曲一樣,完全不是一條線啊,沒法比啊!

詩是有寫作規範要求的,比如,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還有樂府等等,它們的寫作要求也都不一樣,怎麼押韻,怎麼對仗,怎麼抒發情感,內容太深奧了,你可以找一些詩詞賞析類的書目來看看,就知道了。


予諾的清歡


《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是同時創作的,《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是一篇駢文,寫得生動感人,千古傳誦,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但其內容並非介紹詩歌,(介紹的東東比詩還長的例子還是有的),只是附於詩前的序文而已。

《滕王閣序》具有真摯的情感和濃郁的詩意,所以它的影響遠遠超過《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詩語凝練,內容含蓄,概括性很強,且又極富詩的形象與詩的韻味。但它畢竟不能像序文那樣,大開大合,縱橫出沒,規模崇麗而又氣象清新。

作為主體的這首《滕王閣詩》,只有參讀附於詩前的序文才能更深地把握其內蘊。反過來,正是因為有了這篇序文,又使這首詩的藝術價值被序文的光彩掩沒了。很多讀者,但知有序,不知有詩,其中的奧秘是很值得探尋的。

《滕王閣序》寫作背景: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的需要。這座江南名樓建於唐朝繁盛時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而很快出名。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寫於何時,有兩種說法。唐末五代時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那時,王勃的父親可能任六合縣(今屬江蘇)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又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勝餞”之語,也可佐證。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滕王閣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現在越南河內西北)看望父親(那時他父親任交趾縣令),路過南昌時所作。

從這篇序文內容的博大、辭采的富贍來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輕無知的謙詞。何況序文中有“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的話,“弱冠”是指二十歲。

所以,關於寫作時間,課文的註釋解說採用後一種說法。《新唐書·文藝傳》記滕王閣詩會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可見當時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語驚四座的情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