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就沒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嗎?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就得手了?

盜帥夜留香YE


柴榮如果和趙匡胤在黃泉相見,柴榮的第一句話就應該是:

“萬萬沒想到,你小子居然叛變了!”作為柴榮手下的第一心腹,柴榮本身對他的防範就過於疏鬆,這直接導致了趙匡胤能夠兵不血刃的篡奪政權。

趙匡胤是柴榮一手扶植起來的政治力量,柴榮將他作為心腹忠臣,卻不料自己被心腹忠臣給出賣。

柴榮做皇帝時候的處境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穩當,而是處處暗藏殺機。後周太祖郭威傳位給養子柴榮,然而自己的女婿張永德與親外甥李重進卻掌握著京畿戍衛的重要職責。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檢,掌握著殿前禁軍,親外甥李重進為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也就是說,京城內外的軍權基本上都沒在柴榮手中,這樣的皇帝如坐針氈。

郭威不僅給了柴榮帝位,更是給了他一副枷鎖,將他牢牢鉗制。柴榮自然不能長久的生活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政治格局之下,於是,趙匡胤出現了。

趙匡胤是後軸比較能徵尚戰的將軍,因為和先帝的郭氏集團沒有什麼利益關係,所以名正言順的成為了柴榮的心腹。在趙匡胤軍功的配合之下,很快便被柴榮提拔成為了親軍二把手,地位僅次於張永德。

“點檢作天子”,張永德“落馬”

“點檢作天子”這一歷史事件已經廣為人知,大概意思就是柴榮在征討契丹途中得病了,臥病之際在文案上發現了一個袋子,袋子裡面赫然出現一塊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點檢”指的就是殿前都點檢,也就是張永德。柴榮頓時生疑,懷疑張永德要謀逆,所以將其罷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關於這件事情,史學界一直有所爭論。一種觀點是柴榮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賊喊捉賊“,藉故罷免張永德;另一種說法是趙匡胤為了獲得更多權利,故意為之。總之,這件事情的直接結果就是趙匡胤成為了親軍最高統帥。這是的柴榮雖然病入膏肓,但是畢竟終於大權在握,不必瞻前顧後,所以一股腦的將郭氏集團的勢力清除乾淨,死後傳位給兒子柴宗訓。

柴榮對趙匡胤並不是沒有防範,死前的柴榮做了很多約束趙匡胤的舉措。

首先,柴榮提拔了很多將領,包括為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禁軍副總司令);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親軍副總司令);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騎兵總司令);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袁彥(陸軍總司令)。這四個人都是用來分權制衡趙匡胤的,以免柴榮自己的遭遇複製到自己兒子身上,除此之外,柴榮還在朝堂之上維持了很多終於柴氏家族的文臣,以及利用外戚符彥卿的力量牽制內廷。

柴榮打好如意算盤之後便離開人世,柴宗訓也順利繼位,但是柴榮千算萬算沒有算到,這一點點制約手段根本沒有辦法限制趙匡胤。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本來就是趙匡胤的黨羽,只有韓通和袁彥可以稍微做一點抵抗。

”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揮師回京。韓通在一陣慌亂之中被殺,抵抗力量頓時瓦解,朝堂之上的文臣雖然有錚錚鐵骨,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全部趙匡胤清理。剩下的外戚勢力面對如狼似虎的趙匡胤,只能自保,後周王朝覆滅,宋朝開始。

聽到這裡,大家或許也都明白了為什麼趙匡胤會“杯酒釋兵權”,因為他太明白軍權的重要性了。掌握的部隊越多,越有話語權,自己是親身經歷過的。

結束語:柴榮其實留下了很多忠臣來維護柴氏王朝的統治,但是趙匡胤兵權實在是太大了。後周的滅亡並不是柴榮沒有準備,而是執行效果不佳。毛主席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在長遠的封建統治之中,趙匡胤就是一個典型。


楚南青史君


周世宗不是沒有給兒子周恭帝留下一些心腹,而是他看走了眼!周世宗雖然是英年早逝、年不滿四十就掛了,卻不是像後來宋太祖那樣猝死。在臨終之前,周世宗還是有大把時間安排身後事的,而且他也的確作出了相應的安排。但是,周世宗彼時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了對皇位威脅最大的張永德和李重進身上,以至於忽略了宋太祖可能存在的威脅。



張永德是周太祖的女婿、李重進是周太祖的親外甥,而周世宗雖然名為養子,實際上卻只是周太祖的內侄(柴皇后的親侄子)而已,這兩個人與周太祖的關係實際上比周世宗要近得多,李重進與周太祖甚至還有血緣關係!單就前面說到的這些,已經足以讓周世宗如芒在背、寢食難安了。但是,二人對周世宗的威脅遠不止如於此!張永德手裡握著禁軍殿前司,擔任著殿前都點檢,也就是後來宋太祖乾的那活兒!而另一支禁軍侍衛親軍司則掌握在李重進手裡,李重進擔任著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換言之,周世宗雖然坐在皇位上,但身家性命卻掌握在兩個對皇位有著直接威脅的對手手中!



正是因為如此,周世宗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防這兩個人上。加之宋太祖在周世宗面前一直襬出了一副“忠臣”的嘴臉,以至於周世宗如此精明之人,居然忽略了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周世宗晚年為了防患於未然,利用“點檢做天子”的小木牌發難,免去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職務。有很多人認為,那塊小木牌很可能是宋太祖為了搞掉張永德上位而玩出的把戲。但是,個人倒是覺得未必。即便搞掉了張永德,宋太祖憑什麼就那麼肯定周世宗會讓他出任殿前都點檢?個人認為,這件事很可能就是周世宗為了拿下張永德而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大戲!至於李重進,周世宗則上演了一出明升暗降,將其晉升為了歸德軍節度使兼同平章事,即所謂“使相”。職務高了、事情自然也就多了,雖然李重進仍然兼任著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主要精力卻被分散了。於是,周世宗主動為其“分憂”,派出自己的親信韓通出任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間接控制了侍衛親軍司,逐步架空了李重進。



在暫時“擺平”張永德和李重進之後,周世宗的身體也每況愈下,不得不開始為身後之事作出相應安排。首先是將禁軍交給了自己認為可以信任的宋太祖和韓通,讓二人相互牽制,不至於一家獨大。之後又對宰相進行了分權,讓範質、王溥、魏仁浦分權,相互牽制。同時,又以宰相節制禁軍,企圖讓文臣與武將相互牽制,形成權力平衡。除此之外,便是周世宗的岳父符彥卿了。符彥卿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曾出任忠武軍節度使、天雄軍節度使、守太師等職,爵封魏王。不僅位高,而且在軍中頗具影響力。更重要的是,他是兩位符皇后(小符皇后即後來的符太后)的父親、周恭帝的外祖父(周恭帝非符太后親生,而是她姐姐大符皇后所生),為了自家的利益符彥卿也會盡力為外孫周恭帝鎮住場面!



但是,周世宗忽略了幾點,而這幾點恰恰是致命的!首先是韓通,周世宗的出發點是沒錯的,用韓通和宋太祖相互牽制。可是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韓通的性格。韓通這個人性格比較孤傲,雖然對周世宗忠心耿耿,但是和同僚的關係卻都不怎麼樣!相反,宋太祖和同僚的關係卻相當融洽,甚至和張永德的關係也非同尋常。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的上中層軍官,很多都是宋太祖的“好哥們”“好兄弟”!單單這一點,宋太祖足以架空韓通,變相控制侍衛親軍司,周世宗的第一個權力平衡就這樣被打破了!



再說第二個平衡。韓通本身與幾個宰相關係就非常一般,仗著自己是周世宗的心腹,根本不把幾個宰相當回事。而且,韓通自己也掛著同平章事的宰相銜,不甩那老幾位也很正常。同時,幾個宰相雖然有些節制禁軍的權限,可手裡根本沒有直屬軍隊,無論什麼事也繞不開宋太祖和韓通。這種相互牽制實際上非常牽強,幾個文臣宰相根本無力制衡兩大禁軍統帥。第二個平衡先天不足,不久之後便形同虛設。



這之後便是符彥卿了。周世宗對這位岳父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是他卻忽略了一點,符彥卿不僅是自己的岳父,而且還是宋太祖胞弟宋太宗的岳父!符彥卿的小女兒嫁給了宋太宗。說起來,符趙兩家也同樣是兒女親家。雖然說外孫當皇帝,符彥卿和老符家最得益。但是,符彥卿已經封王了,對於外戚家族而言,已經到頂了,而且是“超編”了!宋太祖當皇帝,老符家後人依然可以高官厚祿,損失並不是非常大。更何況,如果像後來那樣,宋太宗當上了皇帝,那符彥卿仍然是皇帝他岳父,沒區別!當然,建隆元年符彥卿還不可能預見到自己小女婿也能當皇帝。如此一來,如果是其他人篡位,符彥卿和符氏家族肯定會拼死一搏,可當皇帝的偏偏是自己另一位親家趙弘殷的兒子!符彥卿這支殺手鐧也失去了作用……



最後就是宋太祖了,周世宗當初設計這一套權力平衡體系時並沒有把宋太祖列入野心家的範疇,而是把他列入了可以信任之人的行列。如果是其他人,這一套權力平衡系統還是會發揮相當大作用的,只可惜,周世宗遇上了宋太祖、看錯了宋太祖,到頭來一切努力全部白費……所以說,並不是周世宗沒有給兒子留下心腹,而是周世宗看走了眼,錯把白眼狼當託孤之臣了……“陳橋兵變”,宋太祖黃袍加身,整個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大部倒戈,韓通獨木難支,被王彥升誅滅了滿門,成為了宋太祖這場不流血政變的唯一一點遺憾。在軍隊倒戈之後,文臣已然沒有了討價還價的本錢,範質、王溥、魏仁浦這些人只得接受既成事實以保全自己的富貴和全家的性命。而被周世宗寄予厚望的符彥卿,直接被小女兒(宋太宗符皇后)、小女婿拿下,保持沉默……一切順利,宋太祖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實質性抵抗便輕而易舉當上了皇帝,順利到宋太祖自己都沒想到會如此順利,以至於最後連周恭帝的禪位詔書都沒有預先備好……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不流血政變就這樣陰錯陽差地發生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北宋的建立與趙匡胤登上皇位,在現代人看來,是比中國歷史上大部分開國皇帝登基建立新朝代是容易很多。而且,趙光胤的班底與人才隊伍,都是後周周世宗柴榮辛辛苦苦培育的將領。我們不禁有了疑問,柴榮在患重病的時候,為什麼不擔心趙匡胤會篡奪皇位,沒有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心腹忠臣嗎?現在我們分析一下趙匡胤為啥能輕易篡奪柴榮打下的江山:

一 皇帝年少沒主見,這也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必然條件

後周周世宗柴榮一生雄才大略,在臨終之前,為年幼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皇位都做了一些安排的。尤其在人事方面做了不少調動,為年幼兒子登基保駕護航。如他任命了三個人為託孤大臣,其中就沒有趙匡胤。這三個人的能力與資歷,都能夠完全鎮壓文官集團,也可以壓制武將集團。所以這個人事安排也沒什麼毛病。

但是,後周的滅亡也不是心腹和一兩個忠臣所能阻止的。主要是當時七歲的皇帝,再加上二十歲的太后,年幼經驗不足是很難在亂世中立足的。年輕的皇帝與年輕的太后很難駕馭大將,更加難以駕馭託孤大臣,再加上主少國疑,處理事情都是優柔寡斷。趙匡胤也因為皇帝年少沒有主見,在帶兵打仗時候也要面臨很大風險。即使趙匡胤不黃袍加身,其他大將黃袍加身也是必然,到時候後周的皇室也必然會滅亡。

二 柴榮過於疑慮,不信任託孤大臣,沒有忠臣支持

柴榮過於疑慮,不信任一切託孤大臣。死之前相傳要調離張榮德,並不是把兒子託孤給趙匡胤,卻是把兒子託孤給岳父。但是,柴榮又不是很信任自己的岳父,於是就又託孤給以符彥卿為首的三個宰相,以及韓通和趙匡胤。

柴榮的如意算盤就是,通過大臣的互相牽制,使沒一個人能夠掌控全局,盡心盡力去輔助幼主。但是這一種互相懷疑,必然讓大臣之間互相猜忌,對皇帝幼主也是猜忌,使大臣很難樹立對後周王室的信任感。簡單來說,後周沒有對皇帝忠誠的力量。再加上後周的國運也太短,從建國到後來被趙匡胤篡位,只花了短短九年時間,根本就沒有培育一支效忠於柴氏家族的忠臣骨幹,這也為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提供了機會。

三 後周的皇位也是篡位的,也為趙匡胤的篡位營造輿論契機

後周的皇位也是篡位來的,是靠殺戮起家。郭威殺了漢隱帝,立無辜的劉贇為皇帝。然後劉贇沒到京都的時候,郭威就把劉贇殺掉,黃袍加身,自立為皇帝,之後傳給養子柴榮。這一種靠殺戮起家的,無疑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也為其他大臣篡位提供了示範作用。

雖然柴榮也沒預料到自己死之後,年幼的兒子會面臨主弱臣強的境遇,更沒想到自己信任的趙匡胤在武將中有著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兒子的皇位居然“和平過渡”在異姓大臣的身上。不過,趙匡胤在“黃袍加身”篡奪後周皇位之後,對柴家人照顧也算是很不錯,沒有做得太過分,照顧有加,也算是對得起知遇之恩。這也是趙匡胤“篡位”能為世人認可的重要原因。


七彩飛揚


周世宗柴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雖然他十分信任趙匡胤,但在自己去世前,還是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以制約趙匡胤。

他讓趙匡胤主管殿前司,卻讓韓通主管侍衛司。趙匡胤和韓通私人關係不佳,這一點柴榮是心知肚明,而這樣的安排,就是讓二人互相牽制。

另外,手握兵權的符彥卿、張永德等大將,也都是制衡趙匡胤的力量。 在臨死前,柴榮還給兒子安排了三個輔政大臣範質、王溥、魏仁浦,讓他們去約束所有的武將。


不過,這看似“三保險”的操作,雖然顯示了柴榮高超的御人之術,可這是建立在柴榮沒死的前提下。一旦柴榮嚥氣,情況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首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後,包括符彥卿、張永德在內的後周大將,都向趙匡胤表忠心,成為了大宋的忠臣。因為這種故事,在五代時期發生了N回,“新桃換舊符”而已。

其次,本來能跟趙匡胤較量一番的韓通,卻因為勢單力薄,再加上趙匡胤突然發難,成為了後周的陪葬品。

再次,三個輔政大臣,也是能力堪憂、智商捉急,他們沒有調查“契丹入侵”這個消息是否真實,就貿然建議趙匡胤帶兵出征,給了他絕佳的篡位時機,而在趙匡胤從陳橋驛回開封后,三人也沒有絲毫應對之策,範質、王溥都搖身一變成為大宋臣子,唯有魏仁浦稍作了一下抵抗,但一個文人,又能怎麼樣呢?在趙匡胤的感化下,魏仁浦也投了降。

就這樣,三個輔政大臣又開始為趙匡胤穩定局勢,鞍前馬後、日夜操勞了。 想想他們的前輩馮道,也是如此啊,馮道老先生在五代時期,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

國家換了11個皇帝,馮道照樣當他的官。 這就是五代時期的一種生存之道,而柴榮的這些老部下,都深諳此道。不能說柴榮用錯了人,是當時的大環境,總會塑造出這樣的人。


深夜聊齋


留下了,因為在柴榮心中,趙匡胤就是那個忠臣。實際上,柴榮臨死之前一頓神操作,防的根本不是趙匡胤,而是張永德和李重進。而趙匡胤正是柴榮用以防備張永德和李重進的棋子之一,只不過沒想到“這枚棋子”卻最終篡位了。

一.後周的禁軍系統

後周禁軍分為兩個系統:殿前司系統和侍衛親軍司系統。前者統帥為殿前司都點檢,下設副都點檢,殿前司都指揮使。後者統帥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下設副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等。原本,侍衛親軍司是最重要的禁軍系統。柴榮登基後,窩居太原河東地區的北漢政權欺負柴榮年輕,勾結契丹南下。柴榮御駕親征,在“高平之戰”中大勝北漢軍。但是高平之戰中,曾經發生過大將樊愛能、何徽不聽號令、不戰自潰的事情,柴榮深感五代以來驕兵悍將的危害,於是大力整軍,“選天下精狀補充殿前諸班”,從此殿前司地位壓過了侍衛親軍司,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位在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之下,高於殿前都指揮使。而具體負責為殿前司選拔精壯士兵和基層軍官的,就是當時柴榮的心腹將領,趙匡胤。

周世宗柴榮畫像

二.柴榮臨終前的權力設計

後周顯德六年,柴榮御駕親征遼國,意圖奪回自後晉石敬瑭時期就割給契丹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結果柴榮在後周軍已拿下三關十七縣,節節勝利之時,突患重病,不得已而撤軍。回軍途中,軍中出現了“點檢做天子”的流言。而當時任殿前司都點檢的,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雖然柴榮不相信這個預言,並且自信的評價張永德說“吾觀之,終不是富貴之人”,但是古人還是十分在意這種讖語的,最終還是免去了張永德殿前司都點檢之職,而新任的都點檢就是未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這個流言是誰傳的,又是誰在柴榮病重這個關鍵節點上,將“點檢做天子”五個字寫在了三尺長的木板上呢?有人根據最後受益原則,推斷是趙匡胤導演了這一幕。但是,我個人覺得,導演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趙匡胤,而只可能是另一禁軍系統的統帥,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的李重進。

如果是趙匡胤傳的“點檢做天子”,以當時趙匡胤的資歷,正常情況下,位高權重的都點檢一職是根本輪不到他接任的。周世宗柴榮讓趙接任都點檢,是純粹的破格提拔。趙匡胤沒必要在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繼任殿帥的情況下,導演這樣的鬧劇。而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親外甥,當年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郭威怕他反對柴榮,在生前就讓李重進跪拜了柴榮,為二人定下了君臣名份。李重進在朝中,最大的政敵正是張永德。二人一度劍拔弩張,關係十分緊張。李重進在此時陷害張永德,是完全有可能的。

宋太祖趙匡胤像

趙匡胤是柴榮心腹,雖然已經在後周軍隊中多次為統帥出征,獨當一面,但是和張永德、李重進等宿將比,資歷太淺。那麼為什麼柴榮要破格提拔趙匡胤呢?這就是柴榮自以為自己設計權力的巧妙之處:

柴榮病危,太子年幼。因此,他真正要防的人是在軍中威望資歷甚高的張永德和李重進這兩位禁軍大帥。張永德被閒置,啟用了資歷淺的趙匡胤,這本身就是削弱殿前司禁軍的信號。然後,李重進當年是跟柴榮爭過皇位的,誰知道強悍跋扈的李重進會怎麼對待未來的小皇帝?張永德已廢,那麼失去制衡的李重進也不可以留在中央。於是柴榮讓李重進在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同時,兼任淮南節度使,出鎮揚州,將其排擠出中央,讓其實際上脫離了侍衛親軍系統。最危險的兩人,都被廢掉了。那麼對於接任殿前司統帥的趙匡胤,柴榮真的就一點沒防備嗎?當然不是。

侍衛親軍司的實際指揮權,落入了副都指揮使韓通手裡。韓通,這個人,“性剛而寡謀”,不善於拉幫結派搞關係,柴榮出征時,多次委任韓通在京師汴梁留守。因此柴榮對其十分信任,自然放心的把兵權交給他。有了韓通坐鎮侍衛親軍司,殿前司是掀不起大浪的。

其次,柴榮新立符彥卿女兒為皇后(小符後),拉名將符彥卿為外援為小皇帝護航。符彥卿出身武將世家,自後唐起就是名將,已經出仕五代,此時是天雄軍節度使,魏王,真正的位高權重。

最後,讓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範質為首相,另兩人為副相。同時,三大宰相不光管政事,其中魏仁浦仍保有原職樞密使,統管軍政,另兩位宰相加“參知樞密院事”頭銜,協管軍政。三大宰相親密合作,牢牢掌控了行政權和調兵權。沒有他們的首肯,趙匡胤、韓通想調動一兵一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總結一下週世宗柴榮臨終前的權力設計,就會清晰的發現,禁軍統帥兩個都是心腹,但是一個資歷淺(趙匡胤),一個不會處關係(韓通)。三大宰相平分相權,又同時參與軍政,合作卻又互相制約,同時可以牽制兩位禁軍統帥。之後再拉符彥卿為外援,如此穩固的權力結構,可謂天衣無縫,試問,誰還能威脅小皇帝?

三.天算不如人算

然而,柴榮低估了趙匡胤的社交能力和野心。

我們來看一看,柴榮駕崩後,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主要將領:

兩大禁軍統帥,韓通不善交際,跟誰都不對付。趙匡胤很善交際,跟誰關係都好。

侍衛親軍司中,三把手韓令坤“素與太祖(趙匡胤)親善”,四五把手高懷德、張令鐸跟趙匡胤關係也很好,雖然沒到結拜為兄弟的程度,但是至少是沒有矛盾的。後來陳橋兵變,二人均態度明確的擁立趙匡胤,趙匡胤還將妹妹嫁給了高懷德。

殿前司,就更不用說了,全是趙匡胤的人。二把手慕容延釗是趙匡胤的結拜大哥。三四把手石守信、王審琦,是著名的“義社十兄弟”,最早和趙匡胤結拜之人。可以說,整個禁軍高級將領,跟趙匡胤關係不太親近的只有掛名遠離中央的李重進以及韓通。

如此的軍隊結構,就算趙匡胤之前沒有野心,柴榮死後,野心也該生出來了吧?

其實,柴榮選的宰相團隊也有問題。首相範質為人過於自負跋扈。柴榮病危之時,覺得權力拆分的還是不夠,想再加一個副宰相。這個人就是柴榮還不是皇帝時候的潛邸舊人王著。柴榮當著趙匡胤(名義上的武將之首)、範質(文臣之首)的面說“王著藩邸舊人,我若不諱,當命為相”。但是範質不想再分權,而且範質討厭王著,認為其嗜酒如命,結果公開違背柴榮詔命。柴榮駕崩後,範質對此事一拖再拖,最終王著也沒有被任命為副宰相。前面我講過,三宰相控制著調兵機構樞密院,沒有他們首肯,趙匡胤一兵一卒都是無法調動的。但是後來,傳言契丹入侵,範質也不經查證,就匆匆將大軍交給了趙匡胤,最終使得趙匡胤輕易獲得軍隊控制權,進而發動陳橋兵變。

另外,外援符彥卿也有個致命問題:符彥卿的二女兒雖然被柴榮立為皇后,但是符彥卿的小女兒嫁給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陳橋兵變,你讓符彥卿幫誰呢?而且滿朝文武,柴榮沒看走眼的只有韓通,也只有韓通聽說兵變後想著組織兵力抵抗,但是還沒到家就被趙匡胤心腹王彥升截住殺死了。這種情況下,符彥卿又能做什麼呢?

所以,柴榮臨死前看似將權力層層分割,互相制約,但實際上,對趙匡胤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限制。這隻有一個解釋,就是趙匡胤作為柴榮心腹,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柴榮根本沒想過他會篡位,也根本沒有防著他。在柴榮心中,趙匡胤是保護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選。只能說,柴榮這次是看走眼了。


杜少說歷史


每位皇帝在位期間做的最重要的大事首先是防範一切可能謀反的潛在力量或人事,其次是培養和確定皇儲併為之鋪好繼位之路。

皇帝身上發生的幾乎所有事,都是圍繞這兩年事展開,柴榮當然也不例外!


比如為兒子選好的導師,培養一批忠臣心腹留給太子,甚至還會為了讓兒子順利登基提前掃清障礙,這些柴榮都有做,可是,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居然還是輕易的就被趙匡胤得手了,這是為啥呢?

主要原因兩點:

一、柴榮死得太突然,幼子來不及得到鍛鍊!

柴榮是郭威的養子,英勇善戰,勤於戰事國事,他是歷史上少有的文能治國武能打仗有為之君,但也正是因為他把一切的精力都鋪在了國事上,反而錯過了對孩子的手把手教育和培養,而趙匡胤先是跟著郭威學到了不動聲色黃袍加身的一系列政治權謀操作,郭威稱帝后他又跟著柴榮,一路獲取了柴榮的信任並建立了自己的威望,有了自己的擁護者,這樣他既具備了政治鬥爭的實際經驗,又具備了知已知彼的優勢,還有柴榮的信任。

而他的對手柴崇訓沒有經過任何歷練,沒有兵權,沒有威望,根本不是趙匡胤的對手,縱然有幾個文臣的擁護,也實在不是趙匡胤的對手,繼位不一定非要打仗,但沒有兵權和威望,繼位只會困難重重!

二、趙匡胤會隱藏自己的野心,善權謀,柴榮錯信於他!

這並不是貶低趙匡胤,實話說趙能從普通士兵做到宋朝開國太祖,政治眼光,能力,人格魅力自然是非凡人能比,但我們以柴榮的角度來說,趙匡胤便是個篡位者,作為柴榮最信任的心腹重臣之一,他最終做出了背叛舊主之事,這是柴榮之不幸,柴榮猶如把一隻老虎放在自己兒子的身邊,本意了是為了保護兒子,最終卻變成了屠龍刀。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

過於注重個人成就的父母往往會錯過孩子的養育,最終導致一生拼命的心血最終變成了為他人做嫁衣,用現在的話說:再大的成功抵不了教育子女的失敗!

一些大事往往是天命,就算是知道結果,刻意避免,也不會改變結果!柴榮當初就是因為看到一塊木牌上寫著“都檢點為天子”擔心前任殿前都檢點謀位,才提拔了趙匡胤,因為他覺得這樣就可以避開上天的安排,誰知換了趙匡胤做都檢點,反而才真正被謀位了!


歷史隨筆


柴榮作為一代英皇,雖然英年早逝,為了讓年幼太子順利繼承皇位,北征回汴京城以後,做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安排,提拔的都是心腹之臣,其中就有趙匡胤和三宰相以及三個諸侯王。


柴榮,廟號世宗,被史學家評為“五代第一明君”,而五代十國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繁榮的唐朝之後的一段大分裂時間,諸侯分裂,互相攻伐。柴榮出身商人家庭,其父是富商,養父周太祖郭威,郭威死後以養子身份繼承大統。


柴榮可以說是英年早逝,三十九歲病逝,但司馬光朱元璋、乾隆等給柴榮的歷史評價很高,這個商人出身的皇帝,文治武功都有明君的勢頭,也是周世宗開啟了天下一統的大幕,而不是繼任者趙匡胤、趙光義兄弟。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紀第十二》中記載“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這是柴榮的繼承大統的第一年所說的話,“我應該用十年的時間開拓疆土,十年的時間讓百姓休養生息,十年的時間讓天下太平盛世,三十年足夠了”,這一年的柴榮三十三歲,年富力強精力旺盛,宛如赤壁之戰之前的曹操,他的雄心壯志是一統天下,建立百年盛世之開端。

趙匡胤一戰贏得柴榮信任,作為親信。


繼承大統的第一年,就面臨一場大戰,這一戰初步確立了趙匡胤的親信地位,並作為有極大皇位競爭力的周太祖女婿和外甥李重進一派的平衡力量。北漢和契丹這一次的進犯,很多朝臣反對柴榮御駕親征,甚至包括宰相馮道。


作戰過程中,很多將領畏縮退兵,只有趙匡胤和李重進和柴榮勇猛作戰,並取得大勝,這一戰有著很大的政治作用,是柴榮的立國立威之戰,趙匡胤的表現讓他成為後周重要的親信力量,尤其是代表軍隊。

柴榮病危臨終人事安排託孤,趙匡胤作為重要位置親信,有三方掣肘力量


從這以後,趙匡胤開始成為柴榮的親信,並逐步以此掌握後周的軍事力量,當然趙匡胤還要面對很多掣肘力量。 一方面是周世宗柴榮留下的三丞相,分別是範質、王溥、魏仁浦,這代表的是文官勢力,也是朝政運轉的核心決策層,用來輔佐幼主。


另一方面就是後周的兩任皇帝的皇親國戚,比如郭威女婿原殿前都點檢張永德、郭威外甥李重進,以及柴榮自己的兒子諸侯王,但是柴榮一直防範著郭威的親戚勢力,臨終前將殿前都點檢張永德換為自己的親信趙匡胤,這是掌握三萬精銳禁軍的關鍵職位,也是柴榮的一招錯棋。

最後一方掣肘力量就是忠於柴榮的將領,比如韓通等人,歷史證明也確實忠心耿耿。

趙匡胤多點佈局,兵不血刃黃袍加身


核心幕僚趙普,疏通關係,打通人脈,一人頂十萬兵。要說趙匡胤“黃袍加身”的第一功臣,趙普當之無愧,“累封韓王,賜諡“忠獻”,並配饗太祖廟庭”,由此可見趙普對於趙家奪得後周政權的重要作用。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就來自趙普之口,趙宋建立之後的“杯酒釋兵權”同樣來自於趙普的計謀。

當然,更大的功勞是趙普對趙匡胤取代後周的重大作用。趙匡胤兄弟行伍出身,不善於交際,而趙普從始至終扮演著這樣的角色,把宰相等人拉為趙匡胤的陣營,串聯百官,最後時機成熟獻計“黃袍加身”,和翰林學士陶谷準備“禪讓書”,功勞居偉,開啟了宋朝文人治國的開端。


十結社兄弟,趙匡胤陳橋兵變的底氣。前面提到趙匡胤多年行伍,帶兵打仗,自被柴榮引為親信以後,地位官位不斷上升,加上趙普的活動,趙匡胤有了結社十兄弟,個個都是軍隊中的重要將領,在趙匡胤篡位後周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尤其以石守義最為重要,也是趙匡胤自己的親信,在兵變之後打開城門的就是石守義,也是趙匡胤兵變之前留守在京城的最核心心腹,控制京城防務,打開城門迎接趙匡胤大軍進城。建朝之後,石守義先後帶兵打敗多處節度使叛變,顯然無論建朝還是之後,都是趙匡胤的左膀右臂。

總結

綜上,並不是一代英主周世宗柴榮沒有心腹忠臣,而是掌握軍事的核心心腹就是背叛之人,並輔以文臣武將一套班底,取代後周黃袍加身,可以說是天命難違,水到渠成。


白楊說史


五代時期,兵強馬壯者為天子。柴榮作為一代明君,怎麼可能在自己身後不留後手呢?而且趙匡胤也不是輕易得手的。

早在柴榮病重之際,他就開始對有可能威脅到政權安全的將領作了重點防範。

比如,柴榮解除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職務。張永德掌典禁軍,戰功卓著,另外有個身份是周太祖郭威女婿。世宗本來對他十分忌憚,結果他又在回師途中,發現了一個長三尺餘的木條,上書“點檢作天子”。所以世宗考慮到張永德是個潛在威脅,加上覺得他並非真正的輔政之才,乾脆免去其殿前都點檢之職,改任其為澶州節度使。

但是張永德留下的空缺卻由趙匡胤擔任。因此從黑色幽默的角度上說,柴榮為了鞏固其政權,反而讓趙匡胤有了奪取其政權的契機。

當然,就任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雖然掌握了三萬左右的精銳,但僅依靠這些力量,尚不足發動一場宮廷政變。

柴榮當時也留下了其他制衡趙匡胤的心腹重臣。比如當時任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的李重進能征慣戰,手握重兵。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後周的立國與發展中居功厥偉,被郭威、柴榮“委以心腹”,雖有勇而寡謀,卻誓死效忠周室。步軍都指揮使袁彥,也是趙匡胤的死對頭。

但可惜的是,世宗殫精竭慮安排的輔政格局,在其子恭帝即位不久就破壞無遺。先是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袁彥被排擠出汴梁,改任陝州節度使。袁彥離開後,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改任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高懷德升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張令鐸升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鐵騎右廂都指揮使王審琦升為殿前都虞候。

此後不久,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也被排擠出了權利中樞,改任淮南節度使。

在此之後,殿前司的實權派人物如下: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鐵騎右廂都指揮使劉廷讓、控鶴右廂都指揮使馬全義。其中石守信、王審琦、劉廷讓三人,是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中的盟兄弟;慕容延釗與趙匡胤私交甚篤,趙匡胤“常兄事延釗”;馬全義則是趙匡胤心腹,可以說恭帝即位月餘,殿前司就變成了趙匡胤政變的大本營。

而本來應該制衡殿前司的侍衛親軍司的情況也大有變化: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暫缺 、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馬步軍都虞候韓令坤、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

這四人當中,韓令坤、高懷德、張令鐸三人都以趙匡胤馬首是瞻,這樣一來,侍衛親軍司中,除了韓通一人,大體上也被趙匡胤勢力控制了。

後世有人認為,年幼的恭帝和符太后不可能主動做出這種自毀長城的決定,一切都是趙匡胤在暗中操縱。理由就是趙匡胤的胞弟趙光義的妻子是符太后的姐妹,趙匡胤通過符太后這個沒有絲毫政治鬥爭經驗的女子,達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過這些人事調動,趙匡胤才藉著所謂“契丹南侵”的這個理由,將部隊帶出了汴梁城,並將其掌握在手中,才在京畿之外發動政變,“黃袍加身”。

而趙匡胤最後的成功,要結合五代的具體情況來看。五代是一個誰握有軍權,誰就等於擁有了政治發言權的時代。合格統治者首先的條件是能打,比如柴榮。但上個合格統治者的心腹重臣,未必會忠於這個統治者的兒子。雖然歷史上是趙匡胤成功了。但如果最後掌握權力的是其他柴榮的心腹重臣,一樣會想辦法造反奪權的。

這就是“主幼臣疑”必然會導致的情況。


冷兵器研究所


趙匡胤為什麼能夠輕鬆即位 和柴榮死前的人事安排關係不大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輕鬆即位主要原因是:

1、五代時,握有兵權的大將都不會絕對效忠,而是憑兵權說話,誰有兵權誰有就話語權。這有是趙匡胤得手後,立即杯酒釋兵權的原因——雖然江山得來太易,但趙匡胤非常珍惜。

從唐朝藩鎮割據開始,節度使以兵權奪位的事蹟並不少見。

比較下週恭帝即位時冊封的節度使名單:

王仁鎬、袁彥、李繼勳、陳思讓、韓令坤、高懷德、張鐸、李重進、向拱、韓通、張永德、趙匡胤、慕容延釗、石守信等14人。

趙匡胤即位時冊封的節度使名單:

韓通(起兵過程中以謀主身份被殺)、石守信、高懷德、張鐸、王審琦、張光翰、趙彥徽等,其他節度使不變並加爵位。

趙匡胤即位時,周恭帝即位所冊封的大臣就有5人參與,佔據總數的36%。

2、趙匡胤以北伐為名將京城所有精銳都掌控在手,輕鬆控制後周恭帝、太后和滿朝大臣。

“詔今上率兵北征。癸卯,發京師,是夕宿於陳橋驛。未曙,軍變,將士大噪呼萬歲,擐甲將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馬,擁迫南行。”

趙匡胤在率兵北伐出發的第二天清晨就立即兵變,回京控制經常即位,完成改朝換代。其他節度使根本不可能反應過來。

48小時不到,大周的天下就成為了大宋天下!

由於趙匡胤控制後周恭帝和太后,其他節度使即便不服趙匡胤,也難以興兵勤王。

3、五代時期實力說話,禪讓即位的也不少,趙匡胤不過是其中一個。

後梁太祖朱溫,禪讓即位;

後梁朱友珪殺朱溫即位,後梁末帝朱友貞殺朱友珪即位;

後唐莊宗李存勖滅後梁即位;

後唐明宗李嗣源在李存勖被刺殺後被擁立,算是兄死弟及;

後唐閔帝李從厚,因哥哥李從榮過早奪位而死,進而得以即位;

後唐末帝李從珂,以養子身份殺兄弟李從厚而即位;

後晉高祖石敬瑭,藉助契丹擊殺李從珂滅後唐即位;

後晉少帝石貴重,繼承即位;

契丹耶律德光,俘虜後晉末帝石貴重即位;

後漢高祖劉知遠,反叛契丹自立;

後漢隱帝劉承佑,繼承即位;

後周太祖郭威,禪讓即位;

後周世宗柴榮,繼承即位;

後周恭帝柴宗訓,繼承即位。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人們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在一個朋友圈的幾乎都是比較接近和相近的。趙匡胤的朋友圈就有兩個大神,一個是後周太祖郭威,一個就是牛逼哄哄的柴榮。

郭家和柴家原本是扯不上關係的。都是因為柴榮的姑母而扯上了。柴榮的姑母柴氏一開始是唐莊宗的妃嬪,唐莊宗掛了以後,唐明宗就把唐莊宗的妃嬪都遣散了,讓她們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當然還看在她們沒有功勞有苦勞的份上,給了她們每人一筆遣散費。柴氏在回家的路上就碰到了郭威,雙方看對了眼,緣份來了門板都擋不住,柴氏的第二春就這樣來了。柴氏把自己所有的遣散費分了一些給自己的父母后,就把剩下的做為嫁妝,把自己打包一起嫁給了老郭。

郭威因為自己的兒子都被後漢隱帝劉承佑給殺沒了,無子,所以就收養了柴榮。這樣柴榮就從郭威的侄子成為了養子,公元954年郭威死了,柴榮就成了後周的老大。柴榮和郭威關係這麼親近,趙匡胤和郭威,柴榮也早有交集。公元948年郭威還是後漢的樞密使,趙匡胤就來投身其下,公元953年柴榮擔任開封府尹時趙匡胤擔任開封府馬直軍使,此時,柴榮就是趙匡胤的上級領導。柴榮只比趙匡胤大六歲,公元954年北漢契丹入侵後周柴榮御駕親征,趙匡胤作戰英勇,北漢契丹大敗。公元956年,柴榮徵南唐淮南,大敗南唐軍,得勝回師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公元957年,趙匡胤隨柴榮徵南唐,最終平定淮南。南唐李璟想用離間計,離間趙匡胤和柴榮的關係,幹掉趙匡胤。趙匡胤把物證交給柴榮後,柴榮更覺得趙匡胤可靠,每次柴榮御駕親征時趙匡胤都有跟隨一起。可以看出,柴榮是把趙匡胤當成自己的心腹的。殿前都指揮使雖然職位不是最高的,但是是皇帝的心腹,又掌握著軍權。柴榮身邊能與趙匡胤抗衡的文武官員幾乎沒有,所以,趙匡胤的真實野心暴露出來時後周滿朝文武幾乎沒有怎麼反抗,就順利交接了。

柴榮是一個有野心,想成大事的人。他的理想是統一中原。趙匡胤跟隨柴榮在一起,耳濡目染,也成了一個有野心的人。有野心的人碰到有野心的人,歷史才會產生耀眼的火花,光芒萬丈。柴榮用他的野心開創了一個朝代,可惜半途而廢。趙匡胤用他的野心開創了一個朝代,一個繁華富庶而又讓人又愛又恨的朝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