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孔子生前看过老子的《道德经》吗?为什么?

行动家


看过的,老子是孔子的师傅,从孔子五次问道于老子看老子对孔子的巨大影响

孔子五次问道于老子、孔子学问精进的时间线对照

第一次问道:《礼记》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

孔子17岁的时候,老子在鲁地巷党主持葬礼,孔子跟随学习了一段时间。

于是孔子17开始治礼学,到34岁时,在当地已经颇有名气。

第二次问道:《史记》孔子31岁问礼于老子

地点在洛邑。孔子大谈礼制,老子毫不客气的批他:你所说的,已经与人的骨头腐朽了,只有言论还在。况且君子得其时则出来做事,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并告戒孔子要去掉“骄气与多欲”。

孔子回去闭门3天没说话,弟子问其故,孔子称老子犹龙。

于是孔子转而治史,到39岁时,成功编订了一批历史典章书籍,以求圣王仁义之道。

第三次问道:《礼记》孔子37岁问道于老子

地点在老子故里苦县。孔子大谈仁义,老子再次批他:标榜仁义是舍本逐末的浮华虚伪的言辞,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要懂得顺势而为,直面人生。

于是孔子转而习阴阳,到51岁,历时十余载,仍觉得一无所获。

第四次问道:《庄子》孔子51岁问道于老子

地点在宋地沛。孔子长叹十几年研究典制、阴阳,结果仍无所得,听说老子在沛地,于是再次前往问道。老子给孔子指出仁义只是先王住宿过一夜的旅社,并不是永恒的真理,希望孔子能够顺任自然的变化而不为物欲所滞塞。

于是孔子转而开始习周易,研究天地万物之变,以至于韦编三绝,写了易传十翼,发扬光大了周易。孔子感慨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第五次问道:《庄子》孔子59岁问道于老子

地点在陈地。此时孔子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已经有了深入研究,自以为理解了其中的道理,然而他周游各国,讲解先王的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却没有被一个君主所取用。于是他向老子感叹道:太难了!是这些人难以说服呢?还是道理难以讲明呢?于是到陈地再次问道于老子。老子指出《六经》只不过是先王的陈迹,并不是“所以迹”之道;孔子之所以不遇于诸侯,并不是道之不是,而恰恰是因为孔子并没有得道。孔子回去闭门不出3个月,然后携20名弟子再次拜见老子,并说我以前没有能跟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又怎么能教化他人。老子听了后说,孔丘你得道了,有凤的品质。

孔子五次问道于老子,几乎是每拜访一次老子,就转换了一次研究方向,可见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之大。

第五次问道时,老子80岁了,次年老子回洛邑即辞官,骑青牛西游于秦,


农村风水探子


孔子是一定拜读过《道德经》的。众所周知,孔子曾专门拜访过老子,并向老子问礼。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过这件事情。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其实并没有见过老子,因为《论语》一书中没有记载这件事。《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撰写的,记录了孔子一生的重要言行。如果孔子真的拜访过老子,《论语》里不大可能不记录这一重要事件。

但是,不论孔子有没有见过老子,居士我认为根据《论语》来看,孔子肯定受到老子很大的影响,孔子也一定读过《道德经》。

《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曾经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我只阐述前人的思想却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去爱好古代文化,我觉得自己可以同老彭相比了。对于“老彭”,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这是指老子与彭祖两个人;有人说就是老子,因为老子生于彭城,所以孔子将他称为老彭;也有人经过详细的考证指出,“聃”和“彭”在当时的方言中读音一样,所以老彭就是老聃!而老聃正是老子。



壹文雅舍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 现在没有证据证明孔子看过老子的道德经,但是有证据表明老子给孔子讲过“道”。 这个证据是什么?? 这个证据背很多的专家教授讲过。

相信我们都听专家教授讲过“老子张开自己的嘴给孔子看的故事……”。 专家教授认为这是老子在给孔子讲“柔弱胜刚强”。 即使是老子在给孔子讲“柔弱胜刚强”,也是老子在给孔子讲“道”。 但是“柔弱胜刚强”不会是“舌头的柔胜了牙齿的刚”。 “柔弱胜刚强”只能是“舌头的柔胜舌头的刚”、“牙齿的柔胜牙齿的刚”。 能够做到“自己的牙齿的柔胜自己的牙齿的刚”才是“强其骨”,。 老子为什么张开自己的口给孔子看?并不是老子没有牙,哪一本书记载的老子没有牙? 可以猜测,但是要告诉我们是猜测的 那么老子到底为什么张开自己的口给孔子看呢?是因为“老子的舌尖是始终伸向自己的喉咙方向的,象初生的婴儿一样”,这种能力与“辟谷”有关。 我的这个猜测可以找能够辟谷的验证,但是老子有没有牙齿已经永远只能是猜测,没有办法验证。 为什么打坐的人“舌抵上腭”就是为了获得自己的舌头不需要意识控制而永久的伸向自己的喉咙方向,虽然有些打坐的人并不知道“舌抵上鄂”的目的是什么 不管老子张开的口在给孔子讲“柔弱胜刚强”还是在讲“舌抵上鄂”都证明了老子给孔子讲过“道”,但是孔子用了一堆的什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话掩盖了真相,不是吗?


华民学读道德经


没看过。道德经把已知未知视为整体,取易经之精华。

孔子只强调正面积极作为,不知道假大空变样的正面更可怕。孔子只知道阳,不知阴。其一生并不算成功,而是后来皇帝发现这个正面太好用了,故推崇之为圣贤。孔子言论相比道德经金刚经,智慧上实未得究竟,未得究竟。


天空灵净


孔子没有看过老子的道德经,因为孔子和老子为同一时代的圣贤,据史料记载,老子和孔子一生中有三次会面,孔子每次都以学生的资态向老子请教,而老子的话语总是神秘莫,让人扑朔迷离,每次谈话后孔子总会陷入许之的沉思,其中有许多地方二者的观点不太一致。

同为公元前四五百年的圣贤,老子的道德经即道教和孔子的三字经即儒家思想,一直引领着中华人民族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永远抹不去的光辉。


光华之声


应该说没有。

老子出关为尹喜所困才写了道德经。尹喜也只是个人拥有并未传播。

孔子及门徒在言行中并未有相关记录,可见当年并未见过。


羽衣云裳


没看过,《道德经》老子到函谷关才写的,孔子怎么能看到,但是里面的精神内容应该从问道老子是能了解些。不敢妄轮先贤,都是乱猜的。


用户109114086096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但老子写完就出走了,说明是出走前的交情,所以不一定看到过《老子》。

和庄子的关系,似乎也不咋的,所以可能没有……


乌托邦遇上桃花源


应该没有看过,道德经按传说是老子出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恳求老子留下的语录。之前老子只有思想,没有整理成集。

孔子见过老子,但应该没有读过道德经,论语和道德经两书对比,思想还有很大差异。


仲邈


应该没有,这不是他的思想;只不过孔子向老子请教过问题是真的,孔子承认老子的智慧是无穷的,他自配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