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通过“七观法”选拔人才,为何寒凉了蜀汉年轻人的心

前言:

一个君主或者领袖的用人之道,决定了他的政权和势力能否走的长远。君主可以没有显赫的才学,也可以没有超凡的武功,但一定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识人、用人的方法。

刘备死后,随着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的下野,诸葛亮成了蜀汉政权的实际君主。众所周知,诸葛亮非常优秀,可以说才能卓越,千百年来能出其右者寥寥无几,而正是这种优秀,让他在选拔、培养人才时出现了巨大纰漏,而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掌舵人,这是一种致命的错误。

诸葛亮通过“七观法”选拔人才,为何寒凉了蜀汉年轻人的心

刘备死后,李严下野,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掌舵人”


01 “七观法”选拔人才的偏颇之处

说起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不少人一定会拿他的“七观法”称道,认为这是一套教科书般的人才鉴别方法。

所谓的“七观法”的内容是这样的: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智;告之以祸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明离子每每读到诸葛亮的“七观法”,总是会有一种错觉:这哪里是挑选人才,分明是在选三好学生或者七好员工嘛!

没错,“七观法”对人才的要求过于苛刻!也侧面反映了诸葛亮过分追求完美的性格缺陷,“七观法”的践行,导致了他认为蜀汉人才凋敝,似乎除了他自己,没有一个能称得上人才的。

其实选人才又不是选全才,哪有那么完美的?把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放在他最合适的位置,发挥他最大的作用,才是他作为蜀汉领袖应该做的。一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只是因为不善言辞,难道就不是人才了么?没有这个道理。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在这方面做的就非常好,不论出身,各阶层的人士,哪怕你有些瑕疵,甚至是陋习,只要你的特殊才能恰好能为朝廷带来效益,就一定会得到重用。

诸葛亮通过“七观法”选拔人才,为何寒凉了蜀汉年轻人的心

曹操的用人之道要比诸葛亮高明


02 “小集团意识”让诸葛亮得不到蜀汉人才的真正拥护

早在刘备健在之时,蜀汉就已经分作了两派:以诸葛亮、蒋琬为首的荆楚集团,和以李严、法正为首的益州集团。

两派明争暗斗,蜀汉绝非小说中描写的那般“人和”。作为君主的刘备从中斡旋,以使两集团实力均衡,相安无事。但随着刘备的去世,再加之同为托孤重臣,代表益州势力的李严下野,诸葛亮独自掌握了蜀汉的权柄,两大势力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最近听到几个合作单位的人聊自己新上任的大领导,说领导不公平,自己上去之后,任人唯亲,只提拔曾经的嫡系老部下。

事实上,诸葛亮也像这位大领导一样,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整个蜀汉的领导人了,而依旧我行我素,大批量提拔荆楚集团的人,却一下子寒了巴蜀地区士人的心。

诸葛亮通过“七观法”选拔人才,为何寒凉了蜀汉年轻人的心

李严下野,打破了蜀汉两大集团的平衡


别忘了,蜀汉又没在荆楚,而是在巴蜀,诸葛亮英明一世,此举却真有点自掘坟墓的意思。

03 身兼数职,人才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要说既符合“七观法”,又是荆楚嫡系的人不是没有,但优秀的诸葛亮,对他们的能力仍持怀疑态度,所以他身兼数职,既做三军统帅,又领益州牧,把举国的军政扛在自己肩上,包揽了几乎所有的事务,“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本来对军政持有独到见解的年轻人,愣生生被诸葛亮培养成了无脑执行者,他们的创造力被扼杀,只会按照诸葛亮指明的路线办事。

诸葛亮的这种“事必躬亲”固然值得尊敬,但所带来的恶果却是不可估量的,常年的超负荷工作压垮了诸葛亮的身体,也阻塞了其他人的能力上升之路,以至于在诸葛亮死后,众人都没了动脑子的习惯,整个蜀汉朝廷在茫然种度过了好几年。

04 马谡之死,寒凉了蜀汉人才最后一丝进取心,也进一步僵化了蜀汉政权

种种迹象表明,马谡是通过了诸葛亮的“七观法”的人才,他有着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如果他能遇到一个愿意从基础教起,慢慢将他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我相信马谡非常有可能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帅才。

但正如前文说过的,诸葛亮的事必躬亲,同样也害了马谡,在军中帐里,马谡成了诸葛亮的“活兵书”。我们有理由推测,马谡能把兵书倒背如流,得到了诸葛亮的夸赞和认可,却没有得到他的讲解和指点,否则也不会出现后面的悲剧了。

也许是觉得马谡在身边久了,沾了自己的仙气儿,在建兴六年的北伐中,诸葛亮放着魏延、吴壹这样的宿将不用,“违众拔谡”,临时起意,让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马谡统军,和曹魏名将张郃对决,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

诸葛亮通过“七观法”选拔人才,为何寒凉了蜀汉年轻人的心

马谡之死,寒凉了蜀汉士人的心


于是马谡不负众望的败了,诸葛亮却并不给他丝毫改正的机会,又是在众人的求情中,毅然斩了马谡。

其实街亭之失对整个北伐虽有影响,但却并非诸葛亮说的那般严重。但他的决策失误,注定要找一个人背锅,而昔日最看好的得意门生,符合“七观法”的人才马谡,不幸得被选中当了背锅人。

其实相比这次北伐的失利,更严重的后果是,马谡的下场,让蜀汉的人才的心彻底寒凉,因为他们看到,马谡之所以被杀,并非只是因为输了战争,而是在统兵在外时,没有执行诸葛亮的谋划,而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才导致了战争的失利。换句话说,诸葛亮杀马谡,不是因为失了街亭,而是因为他不听话。

于是蜀汉的其他人更不敢造次,再不敢灵活变通,更加严格的执行着诸葛亮的命令,因为他们觉得灵活变通下,就算成了事,也不一定得到夸奖;而如果老实听话,就算把事情办砸了,也不会受到太多责罚,毕竟我是按照丞相的谋划执行的。

结语:

诸葛亮是一位好丞相,却不是一位好君主,以人臣之力,行君主之事,失败的用人之道,是诸葛亮的悲哀,更是整个蜀汉政权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