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12岁的乾隆,康熙为何惊得放下酒杯?

147895600


康熙、乾隆这对爷孙俩的第一次见面,是两个盛世的接替,同时也为雍正坐上帝位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康熙是满清入主中原后第一位明君,摆平了顺治帝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同时身体健康的康熙成为历史上长寿皇帝之一。或许也正是如此熬死了自己的几个儿子,暴露了立储君的问题。

康熙年轻的时候经历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等,风光无限,可到了晚年也悲凉了起来。看着自己的骨肉至亲相互逐鹿,残杀,二十几个儿子也所剩无几,心中的凄凉又有谁人可懂呢?


腹黑宅男雍正却深深了解自己老父亲的想法,他通过自己与世无争的表现来麻痹自己的兄弟,同时他父亲也正喜欢这个安静、整日烧香拜佛的雍正,常常来到他的府邸静修。一日夜晚两人聊的正盛时,雍正向他父亲康熙提议说:自己的两个儿子,年长的已经12岁了,不如改日见一面,康熙欣然同意了。


第二天,两位小阿哥来到老皇帝跟前,按满人的规矩行礼问安,康熙一看吃惊地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康熙作为古稀之年的天子,一生阅人无数,但他今天看到的自己孙子其中哥哥弘历觉得非同一般。康熙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容貌清秀,气质高贵,从远处走来到近处行礼一点也不紧张局促,丝毫没有同龄孩子的拘束腼腆,举止之间透着一股灵气和自信。


后来弘历开始吟诵诗典,康熙看的入迷,仿佛想起了自己十二岁早已登基的时候也是这般年龄,憧憬无限,随后就把弘历接进宫里,住了近一年,有人说这是在培养未来的小皇孙,也有人猜测雍正就是康熙的准继承人了。


一代帝王也是人啊,更何况是年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心也会变得仁慈,共享天伦之乐,只可惜他的儿子们生在帝王之家,就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作者:安夏丨history。关注不迷哟!


淡墨青史


康熙帝第一次见到乾隆据说是在乾隆帝10岁的时候,康熙帝亲临雍亲王府,康熙帝在与胤禛交谈时,胤禛乘机向康熙帝提了一个请求,胤禛说:“我的两个儿子已经快十岁了,都还没见过皇爷爷呢,求父皇开恩,召见他们。”

康熙帝本是出宫散散心,一路走到雍亲王府,心情愉快,于是很爽快的答应了雍亲王的请求。随后,雍亲王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弘盼、弘晖早逝,弘时过继给允禩)叫了出来,弘历和弘昼赶到庭院中,平生第一次看到皇爷爷,大家都表现得很激动,给皇爷爷行完礼之后,便站在一旁。

康熙帝看到这两个器宇不凡的孙子,心中很高兴,看他们这么大了,学识应该掌握得不少了,于是决定考一考他们,康熙帝一试,发现这个弘历和自己小时候很像,学识也掌握的很强。

康熙非常喜爱,于是将弘历带到宫中养育,亲自教授弘历功课,之后还带着弘历去热河避暑山庄。这些是出自清史稿的,《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纪一》记载:“圣祖见而锺爱,令读书宫中......木兰从狝,命侍卫引射熊......”

清史稿没有康熙帝惊得放下酒杯的介绍,如果有,那就放下酒杯检验弘历们的学识或者是弘历表现太好,康熙帝放下酒杯让夸他,他进宫读书。

题主说康熙帝见到12岁的乾隆,惊得放下酒杯。那我就讲讲乾隆帝12岁与康熙见面的情况。

乾隆帝12岁与康熙帝见面,则与天下的老人有关,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22年正月,康熙帝为了预祝自己七十岁生日,在乾清宫举行了他在位时期的第二次千叟宴,也是最后一次千叟宴。

康熙帝宴请天下年满六十五岁的老者,这次宴会皇亲宗室都要参加,十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皇子、皇孙都要出来给这些老者斟茶倒水、敬酒,分食。

康熙帝办第一次千叟宴是在康熙五十二年,当时乾隆帝才出生两年,没有参加这次宴会,这次宴会,乾隆帝已经12岁的,他被要求去给老者敬酒、分食,12岁的弘历看到这次白发的老者都来给自己爷爷祝寿,心中满满的羡慕。

这次宴会,康熙帝一直在和老人们饮酒作乐,宴会之后便是看戏,康熙帝在这次宴会中放下酒杯的次数肯定很多,但是因为弘历放下酒杯的情况应该没有吧。

这次千叟宴之后,康熙帝便去世了。


司马长史


第一次见到12岁的乾隆,康熙为何惊得放下酒杯?(关注葛大小姐 ,天天历史故事!)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帝王家大业大,有三宫六院的嫔妃,如果是很能生育的皇帝,子孙辈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大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如此,康熙皇帝的孙子一共有97名,实在太多了,他整天忙于国事,老皇帝只见过不到其中一半的孙子辈,并且作为一国之君,阅人无数,但是在第一次见到孙子弘历时,却惊得放下酒杯!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封胤禛为和硕雍亲王。 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 。胤礽再立后,为巩固储位又进行了一些非法活动,引起康熙帝的不快,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将他废黜。以后不断有朝臣为他复位奔忙,均遭康熙帝处罚。胤礽被遗弃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却未令人替补,惹得诸皇子为之大动心机。胤禩有资本,继续活动,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责。他的同伙胤禵“虚贤下士”,联络各方人士,“颇有所图”。 十四皇子胤禵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为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北,指挥两路清军入藏,送达赖六世至拉萨,驱逐了一度盘踞在西藏的准噶尔人的势力,稳定了西藏局势。他的声誉日高,有可能成为储君。三皇子诚亲王胤祉受命开蒙养斋馆,身边聚集着一群学人。他也“希冀储位”,以至胤礽再废后,竟“以储君自命”。

胤禛善于治国、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帝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赢得康熙帝的信赖。据《清圣祖实录》中记载,这个康熙爷经常去“不争”皇位的四阿哥雍亲王的府里,可能是不论紫禁城,还是其他阿哥府中,给康熙爷太多的立储压力。但是康熙爷没有察觉,一个蓄谋已久的计划正在悄然进行中。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的几个儿子都在为他屁股下的龙椅想着法子,而这个时候四阿哥却表现的极为平淡,他更加懂得自己的父皇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在自己的院子养上了很多的牡丹,在开得最好的时候,他便将被国事、家事弄得晕头转向的康熙请到自己院子里来赏花。据《清圣祖实录》统计,皇帝晚年共幸临胤禛的赐园圆明园11次。其他皇子从来没有享受到过这样的恩荣。这当然是因为四阿哥的家让他感到安全和放松。

三月十二日傍晚,皇帝驾临牡丹台,把酒临风,心情愉快。在父子闲聊之际,胤禛闲闲地提起:"您的两个孙子打生下来还没机会见到圣颜呢。"老皇帝随口答道:"好啊!上次我听侍卫说你有个儿子书读得很好。把他们俩叫出来我看看。"这是,只见两个孩子翩翩走来,一见到这两个孩子,老皇帝不觉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弘历在时人眼里绝对属于美男子,容貌清秀儒雅,从小善读书的弘历还属于能说会道的那种,见到皇帝也不紧张,落落大方的和康熙打招呼。而弘展见了康熙吓得直打颤,明显的对比让康熙一下子喜欢上了弘历这个孙子,他顺口考察了一下弘历的功课,发现他的功课也很优秀。康熙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容貌清秀,气质高贵,从远处走来到近处行礼一点也不紧张局促,丝毫没有同龄孩子的拘束腼腆,举止之间透着一股灵气和自信,而他的弟弟弘昼相形之下就显得单板晦涩。

在与胤禛谈到这个皇孙弘历的过程中,康熙要了弘历的生辰八字,弘历的生辰八字为:辛卯 丁酉 庚午 丙子。在拿着弘历的生辰八字回去之后,一向信佛的康熙根据弘历的生辰八字暗地里找人推算,最后的结果是:此人命富贵天然,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没几天,康熙再次到了胤禛那里,他告诉胤禛要将弘历“养育宫中”,简单的一个决定,但是在当时是康熙对这些皇孙最大的区别了。要知道康熙有近百个皇孙,被“养育宫中”的只有太子长子,而这四阿哥的儿子弘历成为了第二个被康熙看重的皇孙。

被接进宫中的大半年,康熙一直都陪着这个小黄孙,爷孙两个一直都是形影不离,这也让后面乾隆皇帝对于自己的祖父康熙非常的思念,乾隆认为只有自己的祖父比自己做皇帝做得好,他的偶像就是自己的祖父。都说母凭子贵,胤禛也凭着自己的儿子,成为了皇帝最有利的竞争者,弘历也被默认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这个生辰八字在故宫博物院公开的内阁档案中能看到,康熙就是确定了小弘历会有这个优秀的“命”,为了大清的将来,而且四阿哥胤禛也有帝王之才,才安心将大清的未来交给了他们一家子。

最终,经过雍正乾隆父子两代的努力,呈现出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可见,一代明君康熙大帝看人也是很准的。





葛大小姐


乾隆皇帝可谓是清朝皇帝中命最好的一个了,没有之一。

康熙皇帝打趴了鳌拜,平定了三藩,巩固了皇权,随后又打下了台湾,打沙俄,打噶尔丹,定青、藏、疆之地,为清朝创造了一个能够将更更多精力用于发展农业和经济的环境,或者说为清朝打下了一个更有利于他们的统治的环境。

雍正皇帝接了康熙的班之后,不仅填上了康熙留下的经济窟窿,还攒下了丰厚的家财,让皇帝的私库和清朝的国库统统充盈了起来。

只不过,雍正这个人不怎么舍得花钱,所以钱也只能留给他儿子花了。

所以,乾隆当了皇帝之后,手里的钱很多,当然他自己前期也赚了不少钱,所以花起钱来那叫一个肆无忌惮。

乾隆生生地花钱砸出了一个“乾隆盛世”,花完了钱之后,则又生生地将清朝带入了衰落之中。

可是,他一生始终无忧无虑,即便当了太上皇,也仍然一手掌控着皇权。

乾隆皇帝之所以这么好命,实则离不开他年少时候和康熙皇帝的一次见面。

康熙六十年,康熙皇帝突然来了兴致,跑到了老四雍亲王胤禛的府上,他的这个举动引起了所有人的怀疑——难道康熙皇帝在释放政治信号?

自从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度被废了储君之位后,康熙便没有再说过立储之事,这也就意味着他可能是想考察考察自己的儿子们,看看谁更适合接他的班,这一考察便到了康熙六十年,眼看康熙就要进棺材了,储君却还没定下来。

所以,他的儿子们一个个争着抢着在他面前表现自己,以图让康熙立自己为储,为此斗得不可开交,也即“九子夺嫡”。

对于夺嫡之事,雍正当然也不会错过,康熙这么多儿子,又有谁不想当皇帝?只是看他们有没有资格,有没有本事罢了。

此时夺嫡之争已经白热化,康熙却突然来到了雍亲王府,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康熙是在释放一个政治信号,他或许会选择胤禛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康熙到底有没有这个意思呢?也只有康熙自己才知道了,可不论如何,除了康熙之外的人都会这么揣度康熙的这个举动。

雍正一见皇帝爸爸来了,心里当然也很高兴,皇帝爸爸这么多个儿子,可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幸运地得到皇帝爸爸的驾临。

雍正让人准备好了好酒好菜,还有美婢,康熙当然也不会和儿子客气,来,坐,咱爷俩喝两杯,顺道说说话。

雍正也不笨,他不可能猜不到康熙此行的用意,皇帝爸爸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肯定也在为选谁作为皇帝继承人而发愁和纠结,所以皇帝爸爸这次来呀,绝对少不了要考察考察他,通过了考察的话,皇帝宝座也就到手了。

可是,怎样才能给出一份让康熙满意的答卷呢?

想来想去,雍正决定和康熙打一打亲情牌,也可以说他是处心积虑,只听他对康熙说,爸呀,我儿子听说您来了,想见一见您。

雍正小心翼翼地看着康熙的神情,只要康熙答应见自己的儿子,那么自己的目的就成功了一半。

雍正是什么目的呢?显然,他是想探一探康熙的口风,看看康熙到底有几分立自己为储的想法,如果不够的话,他的儿子也会给他加分。

他想让康熙见的是弘历,弘历这小子不仅允文允武,模样俊俏,性格还颇为开朗,很是讨人喜欢,对于康熙这个年纪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康熙一点头,雍正便迅速吩咐下人去叫弘历。

弘历听说能见皇帝爷爷了,也很激动,跑了过来,谁知康熙一见弘历这孙子,吃了一惊,急忙放下手中的酒杯,看着弘历竟一时不知道说什么了。

康熙为什么会这么吃惊呢?

这得说一说弘历的外貌了,弘历这小子“隆准颀身”,这个外貌绝对了不得,上一个“隆准颀身”的是刘邦,这说明“隆准颀身”是帝王之相!

弘历小小年纪便已现帝王之相,这还了得?所以,康熙看见弘历的第一眼便惊住了,随后他又问了弘历不少问题,弘历竟然能够对答如流,也就更喜爱弘历这孙子了。

为了印证弘历的帝王之相,康熙又问了弘历的生辰八字,让人一算,确实是贵不可言的天生富贵相。

难道将来清朝的皇位得落到弘历的手上?康熙再看看雍正,又偷偷给雍正加了几分。

后来,康熙去热河围猎的时候,将弘历也一块带过去了。

当时,他们看到了一头熊,康熙让弘历和侍卫一块去射熊,可没想到弘历才一上马,那头熊却突然疯了一般向他冲了过来,这时候的弘历也不过十一二岁,顿时被吓住了。

这眼看着熊要扑向弘历了,康熙急忙一手拿起枪对着熊打了过去,熊瞬间倒地身亡,弘历这才得救。

康熙气喘吁吁地回到营帐后,想起方才那一幕,忍不住对身边的和妃感叹道:“弘历这小子真是天生贵人命,将来他的福气恐怕要超过我咯!”

康熙这话一出,等于定了调,让雍正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将来弘历才能当皇帝,当了皇帝之后,弘历的福气才会超过自己。

所以,康熙见到弘历的这一惊,惊出了一个勤政治国的雍正,也惊出了一个“败家皇帝”乾隆。

纵观乾隆一生,他也确实当得上康熙所说的八个字:“是命贵重,福将过予。”


宁糊涂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说是唐代宗李豫刚出生的第三天,唐玄宗李隆基就跑去看李豫,并赐了金盆让给李豫洗澡。不过因为李豫的生母体弱,因此李豫也不是特别的壮实,需要特别的看顾,所以奶娘们就找了宫中同一天出生的体格强壮的孩子来顶替李豫,抱出来给李隆基看。

李隆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李豫,让她们赶紧把真正的李豫抱出来,至于为什么李隆基能看出真假来,他是这么说的:“非尔所知,取吾儿来!”,于是奶娘们只得把李豫抱了出来,李隆基一看就笑了,特别珍视的抱了起来,说:“此儿福禄远过甚父。”

这还不算,等李隆基回宫后,又对高力士说:“比一殿有三天子,乐乎哉!可与太子饮乎。”一个殿内有了三个天子,这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一个刚出生三天的孩子就真的能看出他的未来吗?

唐玄宗喜欢李豫这个孙子确实是真的,这种喜爱完全超过了对李豫父亲李亨的喜爱,不由得就给人这样一种感觉,正是因为李豫得到了李隆基的喜爱,李亨才被李隆基认可,坐稳了太子之位,又在后来成为唐肃宗。

但略一想就知道,李隆基立李亨为太子和李豫这个孙子完全没有关系。要知道李豫出生于727年,当时的太子还是李瑛,从哪里看,李亨都不可能会成为皇位继承人。而李瑛要等到十年后才被武惠妃害死,后来李亨能被立为太子也是李隆基权衡利弊后的结果。

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就是想说一个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会考虑很多的因素,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但基本不会因为孙子在小的时候有什么特质或者表现特别优秀而让他的爹来做太子,以及将来的皇帝。

如果有,基本可以判断是硬扯上的故事,这就和开国皇帝或者拨乱反正的皇帝或者得位不正的皇帝们出生的时候都有异象或者身体特征异于常人一样,都属于人为加戏。

说起来,清朝的康熙帝也很喜欢乾隆帝这个孙子,他们中间夹着的是雍正帝,雍正帝实际上是清朝历史上一位非常具有争议性的皇帝,无论是他的继位、他在位期间的施政措施还是他的去世,都有很多谜团。

就拿继位来说,雍正帝得位不正的是后世很多人都持有的一种看法,毕竟康熙在位时的九子夺嫡实在太过激烈,而康熙一去世,居然是雍正继了位。

这里面的腥风血雨已经被隐藏了很多,人们很难窥见真正的事实。不过康熙帝在位的时候,雍正确实是想做太子,但他太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了,他将野心藏了起来,在康熙帝面前他是没有野心的、忠孝的、非常靠谱的皇子,早兄弟们面前,他又是温和的、友爱的。

他采取的是春风细雨式的慢慢渗透和筹谋。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雍正为了投其所好,在府中种植了很多牡丹,到了牡丹花开的时候,康熙帝就常常跑到这个四皇子的府上赏赏花清静清静。

有一次,康熙又到了四皇子府上,在父子二人闲聊的时候,雍正对自己的父亲说起了自己那两个年纪相仿的儿子,其中就有后来鼎鼎大名的乾隆皇帝(弘历),雍正帝就对康熙说两人的趣事,说着说着康熙也想见见这两个孙子。

于是雍正就让弘历和弘昼出来见见他们的皇爷爷,当时康熙帝一见到弘历,心中一惊,这个孩子和自己长得太像了,不仅外貌像,行为举止也想,言语间又极为大方得体,康熙忍不住考了考弘历的功课,没想到弘历对答如流,颇有见解。

康熙不由得放下了手中的酒杯,然后将弘历拉到自己身边,祖孙二人其乐融融。之后,康熙帝就将弘历带进宫中教养,再然后大家就都知道了,康熙死后,雍正继位,而雍正死后,弘历继位,即乾隆帝。

很多人认为弘历这一次见到康熙帝是雍正可以安排的,不排除这种可能,既然雍正有心夺嫡,自然会好好教养自己的儿子,毕竟将来会有皇位要继承,但他并没有想过依靠弘历来夺嫡,难道康熙会因为觉得弘历优秀继而为了让弘历做将来的皇帝所以让他爹做太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康熙是什么人,他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有见过,那些儿子们的动作他岂能不知,倘若雍正真的用弘历来夺嫡的话,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实际上,雍正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就是让康熙享受到天伦之乐,让他在被继承人的事情弄得心烦意乱的时候,能在孙子身上得到久违的快乐。而弘历也的确很会讨康熙的欢心,祖孙相处的比较愉快,当然,康熙能喜欢上弘历,对于雍正来说确实是锦上添花的好事。


尚宫女史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在圆明园牡丹亭第一次见到了雍亲王胤禛(雍正帝)十二岁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表面上看,这是祖孙两代人一次自然而然的乐享天伦,但帝王家无寻常事,十二岁的弘历之所以能站在老皇帝康熙面前,其实是雍正处心积虑引荐的结果。

由雍正处心积虑地引荐,到康熙答应见,其中其实隐藏着不少政治信息。

有一种说法,雍正对弘历施加的帝王教育是历史上最全面,也最成功的。有理由相信,当弘历长到十二岁的时候,雍正已经意识到他这个儿子可以为他夺嫡献一份力,否则他绝不会有意将弘历引到康熙面前。

康熙一见而惊,那是因为雍正已审视栽培弘历很多年了,都是帝王级的人物,眼光自然错不了。

另一点,雍正在这个时候向老皇帝提出这个想法,其实是对康熙的一次试探。康熙答应见他的儿子,说明他在夺嫡过程中的韬光养晦、置身事外是成功的,因为这个想法背后隐藏的小心思,康熙不可能察觉不到,如果对他有戒心,康熙大概不会答应见弘历。

另外,如果不认可雍正的能力,康熙大概也不会见弘历,毕竟庸子之荐,无足轻重。

但贤子之荐就不同了。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傍晚,康熙驾临牡丹亭,雍正把弘历、弘昼两兄弟领到了康熙面前。

据记载,康熙见到弘历时,不觉地放下了手中的酒杯,为何会如此呢?

老皇帝一生阅人无数,弘历欣长的身材,清秀的容貌,透彻的眼神——说到底就是乾隆的面相“征服”了康熙。

反观弘昼,却没能给康熙留下什么印象。

看过面相,接下来再看举止仪态。

康熙注意到十二岁的弘历一举一动敏捷得体,从容而有静气,一点没有这个年龄常有的紧张局促,跟在他身后同龄的弟弟弘昼则明显拘束的多。

由此,康熙又觉得弘历将来的格局一定错不了。

看完举止,接下来就是考察功课了。

命中注定的东西都过关了,背几段经书对弘历来说就太容易了。让康熙满意的是,弘历不仅落落大方地背诵了几段经书,而且在背诵之后还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这一点无疑加深了康熙对弘历的好印象。

康熙是一位颇为相信生辰八字的帝王,这次见面之后,因为对弘历的印象太好,康熙特意命雍正写下弘历的八字给自己审阅。

而乾隆的八字才是真正让康熙“惊得放下酒杯”的东西。

1929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首批公布的内阁大库档案中,其中便有乾隆八字及康熙六十一年时写的批语——

”乾隆八字,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此命贵富天然,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正格祯祥。“

按命相理论,乾隆八字,天干庚辛丙丁,火炼秋金,是天赋甚厚的强势命造,术语称为”身旺“;地支子午卯酉,局全四正,男命得之,为驷马乘风,主大富贵。

因为批得了这样具有帝王相的八字,几天后,康熙宣布了一个不同寻常得决定:将弘历养育宫中。

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还有另一个信号也很是意味深长,康熙破例点名要见乾隆的生母,见完乾隆生母后康熙给出的评价——你是有大富的人,更是耐人寻味。

此后,还发生一件事让康熙认定弘历是命大福大之人。有一次,康熙带弘历去狩猎,往常弘历的胆子都很大,康熙射下猎物后,他从来都是大胆前往察看。

但这一次,当康熙射倒一头熊后,任凭谁人催促,弘历硬是不迈腿。

正当康熙生气让旁人前去察看时,那头被射倒的熊忽然蹿了起来,场面一度十分惊险,小小年纪的弘历若是去了,凶多吉少。

虚惊一场后再看自己弘历,康熙越发觉得自己这个皇孙吉人自有天相。


黑句本


雍正之所以能够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最终当上清朝皇帝,据说与他的儿子弘历有关,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帝。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雍正、弘历祖孙三人在圆明园牡丹台相会,这是康熙第1次见到年仅12岁的乾隆,坊间传言,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便惊得放下酒杯。究竟发生了何事,让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在孙辈面前如此失态呢?

康熙画像

其实祖孙相会的这一年,也是彻底改变了雍正帝和乾隆帝二人命运的一年。当时的雍正,只是众多为争夺皇位厮杀的四阿哥,由于康熙晚年对于下一任继承人迟迟未定,导致原本手足情深的兄弟为了皇位明争暗斗、互相残杀。为了立储之事发愁不已的康熙,于康熙六十一年的春日,前往圆明园牡丹台赏花散心。觊觎皇位已久的雍正,为了能够成为大清的未来君主,他这次决定剑走偏锋,决定让自己的儿子弘历在父皇面前替他争宠。

雍正画像

康熙与乾隆牡丹台相遇,其实就是雍正一手策划而成。康熙整日疲于应付朝堂之事,儿孙众多的康熙,对于孙子辈的疼爱就更加的少。雍正前往牡丹台给康熙请安,闲聊之际谈起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自他们二人出生以来,未曾亲自到康熙身边侍奉,他们兄弟二人都想着有机会一睹圣颜。对于此事,康熙便随口答应了下来,决定见一见他这两个未曾蒙面的孙儿。

乾隆画像

没过几日,雍正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弘历、弘展出现在康熙面前。雍正之所以要挑选两个儿子一同前去拜见康熙,其实就是为了凸显儿子弘历的优秀之处。据说弘历出现在康熙面前时,这位年仅12岁,但是气度不凡、眉清目秀、谈吐稳重的翩翩少年,竟然让康熙惊讶地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其实康熙是被弘历的才华与气度所惊讶到了,弘历、弘展都是初次与康熙见面,弘历表现的落落大方,在这位帝王面前说话头头是道,丝毫没有畏惧之态;而他的兄弟弘展,在康熙帝面前竟然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两兄弟的天壤之别,更加突出了弘历的优秀。

康熙、乾隆剧照

康熙本就到了日薄西山之际,这时候皇位继承人未定,弘历的出现,让康熙看到了大清未来的希望,或许这个谈吐举止皆有帝王姿态的12岁少年,让康熙看到了从前的自己,也让他惊讶于后辈的杰出才华。原来他的孙子辈中还有如此卧虎藏龙之辈,想必将大清的江山托付于这样的人才手中,他也不会带着遗憾而终。正是因为康熙帝诞生了这样的想法,可能才让他惊讶地放下手中酒杯。康熙在众皇子中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但是弘历的出现,终于让他眼前一亮,有了可以托付皇位之人。自打康熙见过这位爱孙后,他专门请人核对了弘历的生辰八字,此后便将弘历接到宫中养育,祖孙二人形影相随,雍正也托儿子弘历的福,顺利的登上皇位。


鸢飞九天2018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历经政治斗争和各种战乱,创下了诸多功绩,一直受到后世的崇敬。

一代明君见证了臣子间的不少明争暗斗,在看人识人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据说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时就惊得放下酒杯,一个12岁的孩子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竟然令康熙如此惊喜。

康熙第一次见乾隆究竟是什么样子,到底有没有惊得放下酒杯,我们不得而知,很多人都觉得这件事是乾隆自己编的,希望通过这件事来吹嘘抬高自己。

众所周知乾隆十分崇拜康熙,可以说康熙就是乾隆的人生信仰,乾隆在位期间的表现和康熙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可否认的是,康熙确实十分喜欢乾隆,甚至将乾隆带回宫中亲自抚养,这对皇孙来说是莫大的荣幸,我们姑且不论“康熙见到乾隆时惊得放下酒杯”的真实性,就说一下康熙为什么独宠乾隆。

乾隆一直到12岁才见到爷爷一面,这一年正好是康熙人生的尽头,康熙活了68岁,这个年龄在皇帝中已经算是高寿,他早已打算传位给雍正,但是根据清朝的制度,皇帝只能秘密立储,等到皇帝驾崩后才能公布继承人,康熙宠爱乾隆,就是在暗示他会将皇位传给雍正。

康熙打了一辈子仗,搞得国库空虚,他需要人把国库搞起来,雍正深知朝廷弊政,而且重视务实,登基后便实行新政,虽然得罪了满朝文武百官和八旗子弟,但是让国库充实起来了,事实证明,康熙的眼光是正确的。

康熙爱屋及乌,器重雍正,所以对雍正的儿子也格外宠爱。有人会说,雍正又不是只有一个儿子,为何康熙会独宠乾隆?

这就要抛开雍正,单看乾隆的闪光点了。首先乾隆的颜值很高,长得眉清目秀,眉宇间透露着英气,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宇不凡,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其次,乾隆天赋异禀,自幼博览群书,在学习上超出了同龄人,当康熙考他诗文时,乾隆从容不迫、对答如流,让康熙格外高兴,乾隆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举止上,都胜过了其他皇孙,难怪康熙宠爱他。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乾隆的生辰八字,分别是辛卯、丁酉、庚午、丙子,古代人十分迷信,皇家尤其看重生辰八字,乾隆的生辰八字对应的是天生富贵命,适合做帝王,乾隆的命运如此之好,康熙和雍正都很器重他。

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人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使大清国达到鼎盛时期,康熙的眼光不错,儿子和孙子也没有令他失望,但是乾隆之后,清朝就开始走向衰败。


历来现实


公元1722年,三月十二,这是清朝历史上非比寻常的一天。

就在这一天,清朝最著名的三位帝王,康熙、雍正、乾隆,风云际会地聚到一起。这一聚,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它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九子夺嫡的结果,因此也为历史上最长时间的盛世埋下伏笔。

当时的背景

康熙晚年,被皇子们的夺嫡整得心力憔悴,经常情绪失落。1722年的春天,胤禛邀请老爷子到圆明园赏花。康熙一听可以赏花,愉快地接受了,他根本没想到这是胤禛为了夺取皇位设的一个局。

康熙到了圆明园,胤禛将他带到一座叫牡丹台的殿里,父子俩面对盛开的牡丹,把酒临风,聊点与朝政无关的家常话,气氛十分融洽。聊着聊着,胤禛不失时机地安排弘历出场。康熙看到乾隆,惊讶地放下手中的酒杯。

深刻的第一印象

《清高宗实录》记载,康熙当时对乾隆就已经“见即惊爱”。康熙发现,弘历相当与众不同。弘历身材挺拔,皮肤白皙,眼如秋水还清,面如满月尤白,标准的龙凤之仪。尤为引起康熙注目的是,弘历的眼神里,闪烁着灵气与沉静。

给爷爷行礼的时候,弘历举手投足既敏捷得体,又落落大方,丝毫没有同龄小孩子的紧张与局促。接着弘历又在康熙面前从头到尾地背诵讲解了一遍《爱莲说》,背的一字不差,讲得准确无误。

康熙一辈子阅人无数,很善于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才干。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把文章讲得头头是道,康熙惊讶于弘历的聪明,他没想到自己有一个如此高智商的皇孙。

英雄惜英雄

男女初次相见可能会一见钟情,英雄初相遇的“一见钟情”叫惺惺相惜。康熙看到年少聪慧的乾隆,可能想到年少的自己。

想当年,自己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对抗噶尔丹,还和俄国干了一仗,将大清推向了盛世。如今,老爷子为继位人的事头疼,大清也止步不前。

康熙是千古一帝,思考形势就如同高手下围棋一样,不会只考虑下一步,往往会多考虑几步。所以,康熙在考虑后继之君的时候,必然也会关心皇子们的下一代,这关系到第三代皇帝的素质问题。

康熙晚年,曾经对太子胤礽两废两立。康熙之所以如此反复,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康熙非常喜欢胤礽的长子弘皙,所以对是否完全放弃胤礽心里矛盾。虽然不喜欢胤礽,但康熙又觉得弘皙是当皇帝的好材料。如果不传位胤礽,弘皙就上不了位。

皇孙的素质如何,是康熙选择继位人的一条重要标准。乾隆的出现,让康熙看到,大清后继有人,盛世的光辉还能延续。

回宫后第二天,康熙就叫人去取弘历的生辰八字。康熙对西方科技很有兴趣,但这是他的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他对算卦也很热衷,曾经还专门命令年羹尧帮他找一个京城的算卦高手。

乾隆的八字,辛卯、丁酉、庚午、丙子,按照命相理论,叫火炼秋金,是天赋特别厚的强势命运。有这样八字的人,极为聪明,文武双全并且仁孝,将来长寿多子,贵不可言。

《清高宗实录》记载,康熙看过乾隆八字后就决定,将弘历养育宫中。这对于皇孙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殊荣,康熙很有可能将弘历视作隔代之君培养了。弘历后来的表现也不负众望,将大清推向更高的层面。


秋媚读史


晚年的康熙,对于弘历这个当时年仅10岁的孙子,确实是非常的喜爱。

民间野史中,有着这样的说法,康熙再两度废黜皇太子胤礽之后,对于立嗣已经是心灰意冷,不知道选择哪个儿子继承自己的皇位,直到他见到了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觉得这个孙子将来必有一番大业,功绩不输自己。所以,正是因为对自己这个孙子的喜爱,才最终将皇位传给了雍正,并且留下遗言,要雍正去世后,必须要皇位传给乾隆。当然,这只是民间的说法,雍正的继位到底是“遵诏继位”、“改诏篡位”还是“无诏夺位”,历史上始终没有定数,而这种说法就明显的肯定了“遵诏继位说”,理由非常的牵强,可能性也不太大,大家也就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听听就好。

但是正史中的康熙,确实对于弘历这个孙子是非常的喜爱。尽管爷孙两人从第一次见面到康熙去世,仅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康熙对于弘历的喜爱却表现在了诸多的方面。

首先,康熙询问弘历的生辰八字,并且对此甚是惊喜。

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在雍亲王府上第一次见到弘历之后,根据史书的记载,此时的康熙是“见即惊爱”,而后康熙又询问弘历的功课等内容,弘历落落大方的回答,让康熙非常满意。回宫后的康熙就专门安排人询问了弘历的生辰八字并名人加以解析。

想想八阿哥胤禩,直到二十岁了,自己才被康熙认可,母亲卫氏才被康熙封为良嫔,这有了名分,与弘历相比,待遇可谓是天壤之别。

而拿到弘历生辰八字的康熙,命人解析后得出弘历的命数:


辛卯、丁酉、庚午、丙子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午时(公历1711年8月13日9月25日23点到26日凌晨1点)

“天干庚辛丙丁,火炼秋金,是天赋甚厚的强势命造,术语称为”身旺“;地支子午卯酉,局全四正,男命得之,为驷马乘风,主大富贵。”

如此“大吉大利、大富大贵”的命相,让深信生辰八字之说的康熙皇帝甚至惊讶,也表示出了极度的惊喜,因而对于弘历这个孙子也是另眼相看。

其次,弘历是被康熙接进宫中抚养的。

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0个,这些儿子为他生育了97个孙子,如此庞大的孙子数量是的其中能为康熙所知所识的都只是凤毛麟角,更不要提由康熙招进宫抚养了,根据史料记载,除了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晳,也就是幼年时期的弘历有过这样的待遇了。

并且,康熙还安排了自己的晚年非常宠爱的两位妃子,即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和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抚养弘历,足可见康熙对其的重视和喜爱。

再次,康熙为弘历亲授书课,亲自培养。

康熙的所有儿子里面,也就只有废太子胤礽是康熙亲自授课并加以培养的,而对于弘历,康熙也给予了同样的待遇,带在了自己身边,教授知识和治世之道的同时,也教授弘历骑马射箭技巧。特别是在后来,康熙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几个月中与弘历是朝夕相处,期间还留下了年仅11岁的弘历沉着冷静,成功“补刀”未被康熙彻底射杀的灰熊,保全爷孙二人性命的记载。这些都是康熙对于弘历格外看中和器重的体现。

由此都可以看到康熙对于这个当时年仅10岁的皇孙弘历,的确是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之情,至于是不是因为弘历的关系,康熙才最终确立雍正为自己的继位者,这一点还有待历史的考究。


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就惊喜的放下了就被,除了康熙对于此时的弘历“见即惊爱”外,我认为还有这一些其他的原因。

一来,康熙本就非常看重外在的相貌和气质。

在清朝的相关史料中,都有康熙对于皇子外貌的评价,特别是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有着非常多的关于其相貌的描述以及康熙对其相貌的正面评价,由此可见康熙是非常典型的“外貌协会”的。所以临近暮年的康熙再看到外貌与形象都非常出众的皇孙弘历的时候,感到惊喜和惊讶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

二来,康熙这是在雍正的府上,多少要给雍正一点的面子。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是在雍正的雍亲王府上第一次见到的弘历,可以说是在雍正的刻意安排之下,让康熙与弘历相识。尽管康熙与雍正是父子关系,但是终归是君臣有别,在雍正的府上,多少还是要给雍正一点面子的,再加上本就对弘历的外在形象非常的惊喜,因而才会惊讶的放下了酒杯,以此表达自己对于自己这个孙子的喜爱之情。

三来,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样的记载也是为了彰显继位的合法性。

不管是雍正皇帝为了乾隆的继位在铺路,还是乾隆为了自己的皇位而贴近,历史终究是胜利者书写的,以康熙这样的表现和评价,来证明雍正和乾隆皇位来源的合法性,提升自己的历史评价和地位,所以才有了如此的记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