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杉、君聯等明星機構,在疫情後如何掌舵2020年醫療健康投資?

2月3日,開市。滬指大跌逾7.7%,深成指大跌逾8.4%,生物醫藥板塊一隻獨秀,數十隻個股掀起漲停潮。


在新冠疫情中,旅遊、餐飲等許多行業皆遭受重創,但對於醫療健康行業來說,一些細分領域卻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剛剛發佈年報的平安好醫生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有的健康險企業保單銷售量是平時的180倍,互聯網醫療、商業健康險等領域迎來了明顯變化。


除了正向的一面之外,在另一面,行業中的線下醫療服務機構因疫情無法按時復工,受疫情的影響較大,“活下去”成了不少企業今年的首要任務。在一級市場,由於投資盡調等無法開展,2020年上半年投資規模和投資案例或將出現明顯下滑,很多VC機構開始出臺舉措去幫助被投企業。


當然,就醫療健康行業來說,資本仍然會保持熱情、保持溫度。據多位投資人向動脈網透露,“近些年來,各大一線VC都逐漸加大了在醫療健康板塊的投資權重,很多國家層面的基金也陸續參與到行業的投資中來。”


在醫療健康這個又長又寬的賽道上,各家投資機構有不同的投資理念。本文通過對紅杉中國、君聯資本、北極光創投、軟銀中國等VC機構和多名投資人的採訪,力圖去探尋在疫情影響下,2020年醫療健康產業的投資邏輯和方向。


大健康的投資邏輯


十多年前,現為華蓋資本創始人的許小林,還在建銀國際產業基金總經理的任上。在梳理產業基金的投資方向時,他關注到了一條曲線。


“醫療這個行當,第二年不會比前一年差,但是它也不會出現爆炸式的增長。所以它會有一個持續的穩定增長,這種行業就比較適合大資金、長週期的去持續的押這個行業。”許小林向團隊分享了他的判斷,並決定去推一隻專門只投醫療的基金。建銀醫療成長基金由此成為行業早期的醫療基金之一。


2020年1月中旬,美國舊金山的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大會上,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和ARCH Venture Partners的聯合創始人Robert Nelsen展開了一場對話。


兩位頂級投資人聊了很多。


Robert Nelsen說:“亞馬遜、沃爾瑪、谷歌、阿里……這些巨頭未來都將成為某種類型的醫療健康企業。”


沈南鵬說:“中國正在圍繞醫療健康的創新建立一個巨大的生態,正如20年前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一樣,一個創新生態的逐步建立是最令人振奮的。”


某種程度上,本次對話開啟了這樣一個共識,“Healthcare”是2020年投資的第一個關鍵詞。


據國家衛健委官網數據,2018年中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57998.3億元,佔GDP百分比為6.4%。在5年前,這一比重還僅為5.56%。


醫療健康行業的潛力,其實很多人都發現了。據投中網數據,在2019年中國創投市場各行業中,醫療健康的融資規模達77.32億美元,僅次於互聯網,位列第二。


“十年後,大健康將成為超過房地產、汽車的最大產業。”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陳東昇在去年的某場會議上,講了這樣一個金句。馬雲也曾在不同場合公開表示,最有可能誕生下一個BAT量級企業的領域是醫療健康。


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接受動脈網採訪時說:“醫療健康是中國未來10年到20年都會發生很大變革的行業,未來百億美金市值的企業,可能很多來自生命科學,健康醫療領域,包括生物製藥、醫療設備、診斷、服務、數據醫療等所有方面都在加速往前走。”


可見,醫療各個細分領域都是“寸土寸金”,VC早已帶著金錢、打法、邏輯進入這個行業。


北極光創投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由創始人鄧鋒親自負責,2009年時,北極光的身影就出現在醫療健康領域,秉持著“戰略上激進,戰術上保守”的打法。“當我們看中某一個領域的時候,一定要先進去。剛開始哪怕是交學費,也要先投一兩個項目,做火力偵察,比如從中後期的項目跟投開始,看得更清晰之後再從資金和人兩方面下重注,並逐漸走到早期。”


“希望在最有潛力的領域投到最好的公司。”據紅杉中國董事總經理翟佳透露,他投資的方式,除了常規的選創業公司,還可以是和大的平臺型公司一起孵化企業。2018年紅杉中國關注到健康險這個領域後,就聯合妙手醫生共同發起投資了圓心惠保科技,又聯合眾安保險共同發起投資了暖哇科技。到了2019年,健康險這個領域全面爆發以後,紅杉中國成為了這一領域最耀眼的投資方。


高瓴資本是賦能型的打法,偏向於行業併購和整合,一度在尋找賽道最大額度的投資,最惹人注目的案例是花數十億買下了1萬家藥店。經緯中國是投早期,單筆投資金額在1千萬美金以下,主要投藥和線下醫療服務兩個領域。而鼎暉資本和華蓋資本則都是PE風格。


疫情中的醫療健康行業


疫情來了。


醫療行業被置於在鎂光燈下,放大了各界對整體醫療資源匱乏的焦慮和擔憂。


恆大研究院出了一份流傳甚廣的分析報告,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餐飲、旅遊、電影、交運、教育培訓等行業衝擊最大,醫藥醫療、在線遊戲等行業受益。簡單估算,電影票房70億(市場預測)+餐飲零售5000億(假設腰斬)+旅遊市場5000億(完全凍結),短短7天,僅這三個行業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佔2019年一季度GDP21.8萬億的4.6%,這還不包括其他行業。”


正如這份報告的分析,在這場疫情中,醫療行業的抗週期特點進一步凸顯,預期將會有更多的資本和研發投入到醫療相關行業當中。


在本次疫情中,醫療健康各細分行業受到疫情影響的分析如下:


對於新藥類企業來說,總體影響偏正向,最直接的是臨床項目進度推後,潛在其他研發影響短期不大,關於新冠疫苗的研發會有政策審批的綠燈;


對於器械類企業,可能會有一定影響,部分企業新產品的臨床和取證時間可能會延遲;


對於診斷類企業,總體影響為正面,對短期內分子診斷企業以及呼吸道病原體診斷企業的產品銷售有促進作用;


對於服務類企業來說,線下業務為主的公司短期影響較大,口腔、醫美、體檢等機構無法復工營業。


不過,就疫情下的整個醫療健康行業的投資邏輯來說,影響不大。軟銀中國合夥人武凱表示,“今年我們會繼續保持在這個行業的投資速度和投資規模。”


面對本次疫情對企業的衝擊時,VC們也迅速出臺了許多舉措幫助企業。


北極光創投一直聚焦的早期科技領域的項目,目前暫不屬於這次受衝擊的核心行業。但北極光也在第一時間與被投企業一對一交流,在預算、現金流管理、融資方案等梳理風險點。除商業服務外,財務、人力、法務也有針對性的為企業提供特殊時期下的專項服務,包括與合作銀行做了及時溝通,提出短期借款方案以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研究和分享疫情下各類出臺的稅收、補貼等政策;開展疫情下復工流程培訓;為企業後續融資、重組第一時間提供專業法律建議及融資判斷。


北極光創投執行董事宋高廣表示,醫療再次進入大眾視線,行業會引來好的苗頭,“醫療會在大災大難中,逆勢而行,經過災難的洗禮之後,行業會異軍突起,迎來更多的創新和快速的提升。”


君聯資本投資總監戚飛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這幾年醫療健康行業的投資已經在一個快車道上了,會按照既有的路徑和速度走下去,“市場上主要的醫療投資機構都已經穿越了週期,不會被疫情嚇倒,也不會因為疫情而一擁而上,疫情對這個行業基本的投資邏輯不會有顯著的影響,但也確實會推動一些細分領域的快速成長。”


不過,戚飛覺得,今年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很大,目前看沒有時間表,如果不能儘快好轉,很多企業會撐不過這個疫情,對於企業來說,“今年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君聯資本投資的金域醫學、和瑞基因、金匙基因等都在抗疫一線配合疫情檢測工作。君聯資本的醫療團隊在春節期間就在與旗下投資的80多家醫療企業CEO進行溝通,跟進疫情對企業的影響、企業現金流情況,與企業討論後續應對計劃,幫現金流緊張的企業介紹銀行貸款。


紅杉中國投資團隊在疫情期間全員線上工作,將專門為近30家早期成員企業舉辦兩場Demo Day,幫助他們對接50多個創投機構。紅杉投資的成員企業中,在武漢的一些企業受到了較大影響。紅杉團隊正在針對性地部署短期支持方案,向上百家企業完成遠程辦公協作工具的培訓,準備電話遠程營銷培訓、組織招聘和勞動法規培訓等,還引起多家銀行機構和部分企業洽談疫情期間的貸款合作等。


曾供職於中電健康基金和經緯中國的王曉岑,是互聯網醫療的知名投資人。在疫情期間,她聯合一家上市公司用5天時間完成了對一家疫苗研發企業的投資。她認為醫藥行業長期被看好,疫情對整個的投資決策影響不大。“這個行業是受政策影響比較大的行業。我覺得,在本次疫情結束後,政府會對這個行業更加重視,在政策上,在資金上,在審批上,會對這個行業有愈來愈多的寬容。”

王曉岑說。


拐點與熱點:細分領域拆解


翟佳近期在社會媒體上看到一個細節,是關於湖北醫院病房總量能接待多少患者的故事,查詢方式還是依靠人力,非常傳統,也做不到實時更新。


“這個細節明顯反映了醫療信息化不足的問題,當地醫院、區域醫聯體沒有一個數據平臺去支撐這個事情。要是信息化做好了,就不需要再掏出手機打電話挨個確認。”翟佳覺得,在本次疫情中,直接顯露出來的行業發展方向便是醫療信息化和醫療大數據應用,這也是未來持續的投資主題。


香港海美資本執行董事林玉生在醫藥領域有20餘年經驗,先是做渠道,後來轉向了投資,還曾擔任過多家上市公司CEO。林玉生覺得,疫情過後,醫藥行業不會迅速出現投資拐點,但會湧現一些投資熱點。他看到了五個細分領域的投資方向:


一,中醫藥行業會得到更加重視,在國家層面會建立戰略機構進行主導,因為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規模疫情,都是中醫藥起到至關決定性作用,這次新冠肺炎中醫藥唱主角也不會例外。這個新病毒估計會與人類長期共存,不會消失,會以病毒流感存在。所以除疫苗研發外,會有許多中醫藥傳統配方進行研發,主要是配方顆粒劑和煎熬的湯劑療效上有新突破。資本界投資也會對中醫藥行業進行理念上的一次提升,重新覆蓋,進行估值調整。


二,對醫藥零售終端的去終端化方向上會有新進展。一個是醫院終端在分級診療和醫藥分家的基礎上,處方藥由醫院終端轉向線下藥店和線上電商平臺的速度加快,預計70%會流向藥店,30%會流向線上電商平臺;另一個是藥店終端開始向大眾化家庭端方向發展,通過遠程視頻醫療和共管家庭藥箱(櫃)的形式下沉到家庭端,會有點天女散花的感覺,藥店不再是終端,會成藥店端,會成家庭端的中轉站或者一百米的配送商。這些變化會讓B2C模式裂變,渠道商會加速衰退萎縮。


未來投資在醫藥行業點(零售終端)、線(配送信息流物流)、面(平臺),更加看好藥店零售終端點的確定性和穩定性,並通過下沉市場改善商業模式,提高毛利率和銷量。


三,在線問診或者遠程醫療。在大數據、區塊鏈、5G和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同時配合互聯網醫療保險,會形成一個微閉環,未來流量紅利相當多產生在這裡,投資長期看好。


互聯網醫療是一個低頻,剛需的平臺,本次疫情中,如丁香園平臺的瀏覽次數竟達到了十幾億。王曉岑也認為,互聯網醫療是受本次疫情刺激最大的領域,“互聯網醫療在本次疫情中證明了自己。”她覺得,本次疫情給了互聯網醫療免費的市場教育和推廣,在常態化的醫療資源遭遇到突發疫情時,醫療供給不足的問題暴露無遺,未來政策或許會將互聯網醫療的邊界打開。


四,按照消費社交電商平臺運作的大健康醫藥電商平臺,會是投資特別看好的領域。主要是直播(KOL)、短視頻(KOL)、微社群(KOC)、公眾號(KOC)等私域流量引流方法應用在傳統醫藥電商平臺,形成社交電商平臺標配版。特別是在私域引流精準營銷、打通上下產業鏈的B2C的4.0升級版極其看好。


五,對高端仿製藥和生物技術方面,投資始終看好。這次疫情如果能讓醫藥行業出現新拐點,也是在這個領域。疫情後,行業會加快疫苗、特效藥物的研發,這會是一個增長爆發點。


疫情期間,王曉岑花5天時間即完成的投資案例就在這一領域。2月4日,據鵬鷂環保公告,披露公司決定以自有資金出資3000萬元對外投資參股北京艾棣維欣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艾棣維欣正在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已完成疫苗設計、製備候選疫苗品種等階段。


武凱認為,中國的IVD市場大有前景,第三方消毒、全自動PCR檢測等領域都是未來很好的投資方向。


價值迴歸:泡沫,圖景與希望


對於正在加速發展的醫療健康行業來說,是否存在一定的投資泡沫?


戚飛覺得,醫療健康行業的一些細分板塊在2017年、2018年出現了泡沫,現在整個產業正在經歷一個價值迴歸的週期,考慮到疫情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和資金面的影響,2020年對於整個產業來說,可能會是一個繼續價值迴歸的年份。


翟佳認為,整個行業存在一定的泡沫也許是一件好事。“醫療行業對社會具有重要價值,一定的泡沫會吸引更多的資本和人才進入這個行業。”


泡沫之外,資本市場上,關於醫療健康行業的故事正在延續。


武凱認為,在疫情結束以後,市場上很多公司的估值會大幅度回調,而這正是進入的好機會。


2月15日凌晨,據高瓴資本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的最新文件顯示,高瓴新進了3家生物製藥公司,在高瓴持倉的54家公司中,生物製藥佔了25席。


不僅是高瓴資本,包括紅杉中國、君聯資本、北極光創投等一線VC,都在加緊了步伐,朝著各自心中醫療健康的圖景出發。


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在接受動脈網採訪時,講述了他所看到的醫療健康圖景,“對未來我是很樂觀的。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醫療健康在GDP佔的百分比會繼續高速增加,中國創新的產品會愈來愈多,中國的醫療改革會有進步。


十年後,人口老齡化肯定是巨大的問題。蘊藏著很大的機會,我們也一直在關注,但是在老齡經濟或者銀髮經濟裡,有什麼東西是輕資產或者重資產,現在不是很清晰。中國醫療出海肯定是個大趨勢,會有愈來愈多的企業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整合也會發生。在醫藥領域中國會出現若干個像百濟神州一樣百億美金的大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