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张爱玲这本书,戳中了多少中国式爱情的真相

《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作为张爱玲经典作品之一,该书曾经先后被翻拍过多次,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版本,当属1997年许鞍华执导,黎明、吴倩莲、梅艳芳、葛优、黄磊等主演的电影,该剧被评为最符合“张式”风格的作品,并先后获得了最佳造型设计奖、最佳女主奖,我想这便是该剧年代久远,也让人爱不释手的原因吧。

《半生缘》:张爱玲这本书,戳中了多少中国式爱情的真相

《半生缘》主要讲的是旧上海几对年轻人的悲欢离合的爱情遭遇, 世钧和曼桢、叔惠和翠芝,他们本是真心相爱的有缘人,却因为命运的无情捉弄,最终阴差阳错,与不爱的人捆绑在一起。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半生缘》之所以这么多年仍被读者念念不忘,因为它不仅勾起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美好回忆,还因为错过的恋情,会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难以忘怀。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的爱情会不一样,后来才发现这世上的人来人往,故事大抵都一样。


本文会从《半生缘》中世钧和曼桢感情发展的缘起缘灭、时代背景下的人生悲苦、张爱玲创作《半生缘》背后的心路历程三个部分来解读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半生缘》:张爱玲这本书,戳中了多少中国式爱情的真相

0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而戛然而止的恋情让人“耿耿于怀”

1、世钧和曼桢之间的爱情,是命运捉弄也是人为的过失,最在乎的人,总是在误会和错过之间擦肩。


世钧和曼桢因为共同的好友叔惠而结识,三人同在一个工厂做工。世钧是世家子弟,儒雅敦厚。曼桢,是市井之家,温柔而坚强,世钧说不清何时开始爱上曼桢,他会大半夜的拿着手电帮曼桢找丢失的红手套,只是想满足她的小心思。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两人相爱,世钧想过与曼桢结婚,曼桢觉得家累太重,想过几年再从容的结婚。曼桢还有个姐姐曼璐,因父亲早年去世,17岁的姐姐离开了初恋,做舞女养一家老小,随着年岁渐长,曼璐美貌不再,为了后半生的安稳,嫁给爱投机倒把的祝鸿才。


曼璐没想到,这仓促的一嫁,竟然毁了妹妹曼桢一生的幸福。婚后老公祝洪才发了财,在外花天酒地,在家耀武扬威。曼璐想通过孩子留住丈夫,可惜曼璐年华老去,因往日堕胎过多而不能生育,焦虑的她竟然生了借腹生子的蠢念头。


当看到老公觊觎妹妹,甚至连初恋爱人都爱慕妹妹时,曼璐抓狂了,这么多年她忍受家人和外人的冷眼,用青春养家,如今年老色衰无人爱恋,妹妹曼桢美丽贞洁,倒成了老公和初恋的“心尖肉”。她嫉妒曼桢。

作家亚米契斯说:“不要喂嫉妒的蛇,这蛇要吃你的头脑,坏你的心胸的。”

她诓骗妹妹来祝家,祝鸿才强奸了曼桢,曼桢被姐姐锁在小黑屋,期间世钧找过曼桢2次,被曼璐谎称曼桢已到他人结婚,并退回了世钧的戒指,世钧以为曼桢移情别恋,失魂落魄离开,转眼便遵从父母的意愿,与门当户对的翠芝结婚。


曼桢被姐姐囚禁9个月直到生产,她趁转机时逃出,第一件事便是找世钧,才知道世钧已与翠芝结婚,曼桢伤心离开。


世钧因为误会曼桢的“离开”,赌气与翠芝结婚,自此,曼桢失去了世钧,叔惠失去了翠芝,这世界上不过又多了一对伤心人儿。


试想如果世钧能信任曼桢对他的感情,能找到曼桢再质问为何要嫁与他人,而不是遵从父母之命而草率结婚;如果叔惠能放下门第之见,给翠芝多一些爱的肯定和信任,而不是一次次的拒绝,两对人的结局是否会不同?这一切是命运捉弄也是人为的过失。


《世上每一座孤单的岛》写道:“最在乎的人,总在误会和错过之间擦身,不能怪命运不公,是你没有付出足够的信任,是你没有为爱情义无反顾的决心。

《半生缘》:张爱玲这本书,戳中了多少中国式爱情的真相

2、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痛苦,一次错过是缘起缘灭,一错再错是个人选择,半点怨不得人。

曼桢得知世钧结婚后,逃去外地教书谋生,不久曼桢的姐姐曼璐,含恨而终,祝鸿才做生意破产,亲儿子也生病了,曼桢不忍心看到亲生儿子无人照顾,决定委身于当初最恨的人-“那个不笑像猫,笑起来像狗”的姐夫祝鸿才。


而在祝鸿才的眼里,曼桢看起来是“可口的虾仁”,相处起来是木木的面粉,没有滋味。

一对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婚姻,一个为儿子的周全,而牺牲后半生的曼桢,当然是糊涂的。祝鸿才并未因曼桢的牺牲而懂得珍惜,一样花天酒地。曼桢最终花了极大的代价离婚,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


而另一边的叔惠远走异国,最终娶了如翠芝一样的大小姐,只是比翠芝还要有钱。


十年后叔惠回来,对翠芝说:“她跟你有几分像,但她跟你没法比,你终究是懂我的,你害我这辈子只能吃这碗饭” 翠芝露出怅然而释怀的微笑。


对叔惠来说,当年的翠芝是大小姐,出身一般的叔惠,自知配不上,若干年后,叔惠可以娶到跟翠芝一样富有而相似的女子了,但到底意难平。


十年后,命运的兜兜转转让他们再相遇,曼桢经历这半生坎坷,尘埃落定后,她在小酒馆里面对世钧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张爱玲在《一别就是一辈子》说: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

《半生缘》:张爱玲这本书,戳中了多少中国式爱情的真相

02主线感情线下的呈现的人生悲苦

1 婚姻的悲剧就是把原本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 世钧与翠芝结婚,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家庭的压力和个性的懦弱,既然没能与爱的人在一起,跟哪个翠芝又有什么区别呢?结婚时,刚退婚又结婚的翠芝泪眼婆娑:”你也是不喜欢我的,我也是不喜欢你的,我们怎么办?“

两个人就像犯了错的孩子,两下心茫然。两个尚未反抗,就懵懵懂懂走入世俗婚姻的人,大概都少了一点追寻自由和自我的勇气。只怕是纵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 曼桢是个温柔独立的新时代女孩,她历尽辛苦逃出姐姐和姐夫的魔掌,又为了儿子,重新回到当初仇恨的祝家,委身与当初强暴她的人,曼桢以为自己跟姐姐是不一样的,最终明知道不对,还是追随姐姐曼璐的老路。

这对姐妹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一条自我牺牲的道路。既然曾经错失一段婚姻,未来的婚姻更应该对自己负责。

这世界上不幸的婚姻何其多,为了成全孩子而委曲求全的婚姻,看似是为了孩子周全,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童年寄托在他人身上,一错再错的婚姻,最终只会陷入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中。

《半生缘》:张爱玲这本书,戳中了多少中国式爱情的真相

2时代洪流下的家庭悲剧

曼璐是个该剧最大的悲剧性人物,曼璐放弃了挚爱的初恋,她为了养家去做舞女,外人指指点点流言蜚语也就罢了,连受她恩惠的家人,都觉得曼璐是家庭的污点。

曼璐用青春造就了曼桢,也因嫉妒亲手毁了曼桢,曼璐被姐姐诱骗被姐夫糟蹋后,曼璐的母亲知道此事,一心想找世钧,救女儿出去,曼璐给了母亲一笔钱,并承诺送几个弟弟出国念书,母亲便默许了,有时钱能使鬼推磨。

在电影《寄生虫》中导演说:钱就是熨烫机,熨平了一切烦恼。

同样那个时代,赤贫可以磨平良知,加上重男轻女的愚昧思想,一家人成为摧毁曼桢幸福的元凶。可悲可叹。

曼桢逃出姐姐和姐夫的魔掌后,世钧已经按照家人意愿娶了翠芝,曼桢给世钧写了一封封信,都悄悄被世钧家人销毁了,曼桢经历黑暗般的痛苦,情无处诉,冤无处申,连得到一封回信的温暖都是枉然,人性的冷漠与自私,可见一斑。

世钧、翠芝、曼桢和曼璐的悲剧,是个人选择的悲剧更是时代促成的悲剧,其中问题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仍有警示意义。

《半生缘》:张爱玲这本书,戳中了多少中国式爱情的真相

03张爱玲把《十八春》改编为《半生缘》背后的内心世界

《半生缘》原名《十八春》,《十八春》的结局是世俗意义上的团圆喜剧,主角分分合合后,最终世钧、曼桢和叔惠来到东北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迎合了当时的时势背景。1950年后,张爱玲旅居美国后,再次删除该结局,改名为《半生缘》。

《半生缘》和《十八春》一个悲剧一个喜剧,同一部作品却结出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呢?

桑弧曾评价《半生缘》:“张爱玲的文章比以前来的疏朗,醇厚,在思想感情上,她显出比以前沉着而安慰”

张爱玲改编《半生缘》时,恰逢与胡兰成结束了21年的婚姻,这一年张爱玲48岁,张爱玲第一次细心刻画了爱情的美好,她仍渴求的那份不可及的爱情,又给主人公的爱情以磨难。


不久后,胡兰成曾托人写信给张,希望复合,张拒绝了,也许如同曼桢那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一样,张爱玲对胡兰成的心境亦然。


张爱玲的笔下的文字愈发清冷而深刻,也许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转变,也许是那份“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感触,曾经那份“一见到他便低到尘埃里”的感情,也如同《半生缘》一般结局已定。

《半生缘》:张爱玲这本书,戳中了多少中国式爱情的真相

总结

张爱玲的《半生缘》虽然是一部爱情婚姻中的悲剧,也不乏对爱情婚姻的启发和警示,对后世非常有参考价值。不同的人读张爱玲的文字,会有不同的感悟。

关于爱情,张爱玲说:“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 这部电影唯一的“糖”,送给你,愿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关于婚姻,张爱玲亦说:“如果我跟世钧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琐碎的婚姻也有迷人的烟火气,一切都在于自己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