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密《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最放不下的就是“名利”二字。尽管人人都知道生命是最重要的,但是常常却做着南辕北辙的事情,为了争名夺利,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虽然看起来很低级,但是确实千古不易的道理。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孙策,为了自己的“君候”的名声,因为一己之执念,生怕“于神仙”抢了自己的风头,嫉妒治下的臣民对其百般崇信,刚愎自用,力排众议,非得杀死民间“神医”于吉。

老子在《道德经》44章一开始,就连着问了三个“送命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一个更重要?身体健康与财货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得与失到底哪一个才是有害的?

表面上看,这三个问题都很好回答,只要是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明白,比起名利财富,还是命重要,人生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可是人人都是生活的“理论家”,一旦遇到事,受到名利的诱惑,这些保命的大道理就会统统被抛到九霄云外。

解密《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杨修是一个丞相府小小的书记员,虽然本人很有才,但事情就出在他太有才,还太自以为聪明上。作为一个小小的文字秘书,你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帮曹丞相写好发言稿、通知、新闻统稿、讲话稿等。

就像所有的老板一样,曹操最嫉恨的就是那些自以为可以参透自己心思还常常自作主张的部下。曹操嫌弃公园的大门太宽,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他的用意就是等着手下人猜不到什么意思,然后来问自己,显得自己文思细腻,才华横溢。

但是杨修却擅自在曹操之前就公布了丞相悬赏的题目答案,你说你这样干,让老板怎么下台?老板还没说呢,全天下人都知道答案了,换了你,就不会觉得特尴尬吗?

解密《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曹操有心退兵,但是又因为前面牛吹得太大,一时不好收场,所以犹犹豫豫,才发出“鸡肋”的口令,如果是一个识趣有情商的聪明人,杨修该做的应该是给老板曹操一个漂亮的台阶下,而不是在背后使绊子,直接让曹操从台阶上摔下来,跌一个狗吃屎,磕得鼻青脸肿。

他私底下揭穿曹操的心迹,就是在背后打曹操的脸,你说他不死谁死?杨修就是因为自己的才名,为了自以为是的小聪明送命的。而且前几次小事情,曹操已经明显不悦了,他还不知悔改,变本加厉,真是要名不要命的典型了。

当然也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不顾别人的性命,草菅人命。比如秦朝的昭襄王,根据史书中的记载,一带战神白起在长平打败了赵国四十万军队,面临如何处理俘虏的问题。

倒不是有什么选择性困难,白起心里很清楚,四十万赵军,如果接受他们投降,就等于在秦国的军营里进驻了一支赵国的国家队,他们的数量和秦军实力相差不远,如果他们反叛,随时都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所以,赵军的降军必须死,只是白起在等的是秦王的一个承诺,给自己下一道命令。但是昭襄王为了自己国君“清白”的面子,为难白起,最终白起只能在屈辱中处死降将,独自背负千古骂名。

解密《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也因此,昭襄王失去了白起的忠心,秦国也因此失去了最佳的战机,使得统一大业推迟了很多年。

因为金钱财富而丢掉性命的,例子更是胜不胜数。比如影视剧中的杀手,就是典型的要钱不要命,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着刀上舔血的生活。再比如很多人为了钱财不惜铤而走险,最终锒铛入狱,沦为死囚。虽说是抱有侥幸心理,其实根本上讲,还是把钱财看得比命重要。

那么什么才是保命大法,是我们长生不老的“仙药”呢?那就是知足。

《红楼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歌词:疯道士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解密《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顺之则人,逆之则仙。神仙之所以能够成为神仙,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摆脱凡人对于金钱美色的欲望,内心恬淡自然“长生不死”了。

蒙古国的开创者成吉思汗也曾请教过丘处机道长长生不老之法,丘处机当时就建议他放下军务,不要再领兵打仗,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内心,活在当下,知足常乐。可是身为蒙古大汗的他怎么可能放弃这些呢?还不如要了他的命呢。

于是成吉思汗虽然统一了蒙古,他的子孙更是出息,一路杀到了欧洲,打到了黑海一带,但是最终他留给世人的,还不是只有一个土坟,一座荒冢?


解密《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多情必夭,多智不寿。林黛玉本来身体就弱,还多情,终究花子漂流水自流;诸葛亮智力过人,但奈何天不护佑,只活了53岁就“鞠躬尽瘁”了。

所以老子告诫我们,要想长寿,要想保命,就不要太爱惜名利财货,就要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如此才可以长长久久。这便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