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玛尼石的手工艺人不受约束,放飞自我?

雕刻玛尼石的手工艺人不受约束,放飞自我?

大约在四千万年前,欧亚板块撞击的造山运动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变成了世界屋脊,千姿百态的阔岩与石砾孕育而出。

佛教文明传来之前,雪域西藏盛行着原始拜物教——苯教。

那时的人们对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敬畏、崇拜、迷惘和依恋。大至山川、小到木石都成为人类的保护与破坏之神的寄寓之所,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世世代代顶礼的对象。

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猎,凿石锅以煮食,垒石屋以避寒,佩石坠以驱邪,如此维系着长久不衰的巨石崇拜与灵石崇拜。

散见于西藏各地的摩崖石刻与玛尼石堆,便是这一古老信仰习俗流变的具体体现。 西藏的摩崖石刻大都形成于公元十世纪前后,这得益于当时藏传佛教各派系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知与接受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三世纪以后,摩崖石刻之风日渐衰微,而玛尼石刻则几乎不间断地延续着发展着,成为西藏高原古往今来流传最广,风格品相众多,表现内容和材质手法极为丰富的藏族民间雕刻艺术。

制作刀法

藏族匠人将任何一块石头的光滑表面都可以雕刻图纹。雕刻前先在石板平面上用粉笔或炭笔画上所刻图纹的轮廓线,然后雕刻。

先用锤子和錾子錾出粗形,这样便在石板的表面留下不太凹深的刻痕。

藏族有三种石刻法:第一种是浅刻;第二种是在板石上的浮雕;第三种则是三维空间的立体雕刻法。

这三种石刻作品一般都要彩绘装饰。此外,在野外常见匠人们利用光滑岩壁或巨石上雕刻有各种图纹及字符。技术及刀法在西藏玛尼石刻中一般不多强调,这与民间艺匠大量参与有关,他们所能发挥的受一定局限性,河卵石线刻以及那些造形规范的石刻多是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宗教环境下所产生的。

雕刻玛尼石的手工艺人不受约束,放飞自我?

雕刻风格

玛尼石的雕刻风格,在早期只注重整体形态的刻画,雕刻的线条比较简单粗犷;而晚期的雕刻则开始注重细部表情的刻画,雕刻线条流畅自如,逐渐细腻。

相比之下,民间艺匠灵活多变的手法更富有情感,具有石刻艺术表现力。造形自然,线条随意,不拘于规范,有的甚至完全照自己的意愿去刻。

他们的目的只是为祈求神佛的虔诚愿望。刻一块玛尼犹如朝一次佛,念一遍经,刻的佛神形象越多,越多得神佛恩泽。刻多了熟能生巧,自我风格也就形成了。

他们在雕凿前一般不作稿,多靠经验和感觉。在刻的过程中主要求其心意,再顾其形似,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得心应手,其它无所顾及,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特性之一。

在民间艺人的刀下也有他们把握的规范,那就是所造神佛外形特征和标志。如佛、神手中的道具,帽冠形状,站立还是盘坐的姿势要明确,只要抓住这几个要则,其它是否比例适当,造形准确等技术方面就不关紧要了,艺匠们可以自由发挥。

因每位求刻者的要求不同,每块石料的形状各异,均要求朵多艺人们必须具有很强的变通与创新能力,以及敢于求新求变自由发挥的胆识。因此,同样的佛尊神像,在不同艺人的刀下千姿百态,甚至同一个艺人所刻也是千变万化。

正因为有以上因素的存在,在民间艺匠的刀下自我意识也就多少表露出来。人们可以从玛尼石刻中领略到寺院殿宇艺术里所少有的、富于个性的、表现张力和纯厚质朴的民情风俗气息。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雕刻玛尼石的手工艺人不受约束,放飞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