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走進金字塔的中國人:小時候沒錢讀書,43歲教滿清皇帝英語

第一個走進金字塔的中國人:小時候沒錢讀書,43歲教滿清皇帝英語

中國長城和埃及金字塔,並列世界七大奇蹟;

中國和埃及,同為文明古國、世界文明發源地。

處於亞非兩地的古老文明,1866年,有了交集。

那一年,有位中國人,首次進入金字塔。

他的名字叫,張德彝。

第一個走進金字塔的中國人:小時候沒錢讀書,43歲教滿清皇帝英語

胡夫金字塔,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始建於公元前2690年左右。

在1888年巴黎建築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原高146.5米的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整整領先了世界將近5000千年。

1798年夏天,拿破崙率領法軍,遠征埃及。

7月13日,法軍遠征軍團,在開羅附近遭遇埃及軍隊,雙方在金字塔群展開大戰。

在強大炮火支援下,埃及軍隊敗退,法軍開進開羅城,拿破崙成為埃及霸主。

第一個走進金字塔的中國人:小時候沒錢讀書,43歲教滿清皇帝英語

當拿破崙進入胡夫金字塔時,被震驚得一言不發。

事後,有親信士官問他看到了什麼,拿破崙回答說,“就算我告訴你了,你也不會相信我的。”

1866年,滿清同治五年,張德彝進入胡夫金字塔參觀。

他留下了這樣的記錄,“神魂失倚”,“雖有土人指引,亦若眩暈”,“出則一身冷汗矣。迄今思之,為之神悸”。

可見無論是歐洲軍神拿破崙,還是來自大清朝的張德彝,在金字塔面前,一律被它的強大感所震懾。

第一個走進金字塔的中國人:小時候沒錢讀書,43歲教滿清皇帝英語

張德彝,第一個進入金字塔的中國人,出身既不富也不貴。

他出生於北京柏林寺旁邊的龍王廟衚衕,如今雍和宮東邊的柏林寺還在,龍王廟衚衕併入了柏林衚衕。

小時候張德彝家貧,讀書學費常常要靠舅舅接濟。

1862年8月24號,京師同文館招生,15歲的張德彝報名入學。

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由恭親王奕訢和工部侍郎文祥奏請開辦,目的是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與外國人辦外交時“不受人欺矇”。

張德彝考取同文館的目的很簡單,因為當時到同文館就學,可以“坐補馬甲錢糧”,領一份“膏火銀”,三年屆滿後,按考試成績還會授予七、八、九品官職。

沒想到,同文館的學習,讓張德彝開啟“知識改變命運”模式。

第一個走進金字塔的中國人:小時候沒錢讀書,43歲教滿清皇帝英語

1866年初,時任大清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羅伯特·赫德,請假回國與布萊頓小姐結婚。

出發前,他建議總理衙門派遣同文館學生,跟著他一起出國,對西方各國進行遊歷、考察。

此事得到滿清朝廷禮貌性的支持,但是,處於對於未知的恐懼,大臣們都不願意去。

最後,山西襄陵知縣斌椿自告奮勇,成為使團領隊,並在同文館中優選學生,跟隨赫德出洋。

張德彝因為成績優異,名列其中。

這個距今一百五十年的外交使團,規模小的可憐,團長斌椿已經63歲,擔心路上不測,帶了兒子廣英隨行,以便屍骨還鄉、落葉歸根;同文館學生方面,算上張德彝,一共三個人。

兩邊人馬加起來,滿打滿算,五個人。

第一個走進金字塔的中國人:小時候沒錢讀書,43歲教滿清皇帝英語

1866年3月7日,外交五人團從北京出發,先後遊歷了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瑞典、芬蘭、俄羅斯、德國、比利時、埃及等等國家,歷時4個多月。

已經18歲的張德彝,在一路上用心看、用心記,把全部精力,放在“泰西諸國”的社會文化觀察上,並寫出了《航海述奇》,詳細記載所見所聞。

除了“為之神悸”,關於金字塔,他詳細記錄到,“週一百八十丈,高四十九丈,皆巨石疊起……正面一洞,高約八丈, 上有埃及文一篇,字如鳥篆,風雨侵蝕,模糊不復辨識。”在墓前有“一大人頭,高約四丈,寬三丈許,耳目晰。”

這次“西遊記”,雖然短短4個月,可在當時社會,也引發轟動。

隨後,張德彝先後七次出國。

1868年,滿清同治七年,蒲安臣使團出使歐美,張德彝擔任通事,也就是翻譯,再次環遊了歐美各國;

1870年,同治九年,欽差大臣崇厚因天津教案一事專程赴法道歉,他作為隨員;

1876年,也就是光緒二年,出任中國駐英使館譯官;

1891年,43歲的張德彝進入紫禁城,擔任光緒皇帝的英語老師。

以往帝師講的是四書五經,張德彝講的是ABCD,這也是開歷史先河。

第一個走進金字塔的中國人:小時候沒錢讀書,43歲教滿清皇帝英語

從1866年第一次出國,到1918年辭世,張德彝一生中八次出國,海外生活累計27年。

在《航海述奇》之後,他又寫出了《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

這共計70 餘卷、200 餘萬言的“述奇系列”,為當時國人,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

現在,“述奇系列”的手稿,還存放在北京圖書館柏林寺書庫內。

對於歐洲來說,這也是一份難得的史料。

第一個走進金字塔的中國人:小時候沒錢讀書,43歲教滿清皇帝英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