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的智謀連諸葛亮都驚歎,但他帶兵打仗怎麼總是輸給鄧艾?

瀟灑黃員外


有句話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有些時候還是要看天賦。諸葛亮聞名天下是因為他智慧與忠誠,但是他有個徒弟雖然學到了他畢生所學,卻依舊難逃“既生瑜何生亮”的命運。

姜維自由喪父,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他,十分懂事好學。因父親姜冏因公殉職而得到官職,封為中郎。姜維等人從天水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不巧那是正式諸葛亮六出祁山,馬遵得知消息猜疑是姜維走漏了消息,懷疑姜維叛變。

於是偷偷帶領人馬撤退,待姜維等人知道時已來不及只能去往翼縣,但翼縣也怕招惹到蜀漢,於是閉城門不予理睬,無奈姜維只得向諸葛亮投降。諸葛亮又是一個招賢納士的人,他覺得嘉姜維是一個有用之人,便收為徒弟,將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姜維。

姜維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後諸葛亮又加封他為義將軍,封為陽亭侯。諸葛亮又將姜維推薦給蔣琬統領步軍。諸葛亮死後,姜維就跟隨蔣琬、費禕這些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及的忠良之人一起北伐。

姜維可以說是晚年得志了,他跟隨諸葛亮時已是中年,而他真正在北伐戰爭展現人生價值的時候,已經是費禕死後。在費禕已近暮年時,姜維便開始主持北伐戰。史書中記載姜維曾憑藉氣力好,而九次討伐中原,但縱然姜維勇猛可是基本上屢戰屢敗,時蜀漢的大多數財力被揮霍在戰場上。

姜維和鄧艾是死對頭,姜維碰上鄧艾毫無勝算。鄧艾大智若愚,在國內興修水利,上陣打仗也有一套。姜維與鄧艾在的第一次戰爭是鄧艾為救曹魏大軍而兵分三路讓姜維陷入被動,於是姜維只能退兵。再後來由於胡濟沒有遵守約定,姜維又再一次敗給鄧艾。

鍾會與鄧艾共同攻打蜀國,鄧艾將人馬分三路,由於謀略過人,鄧艾將牽制,最後被迫放棄陰平。由於蜀國實力實在太弱,鍾會曾勸姜維投降但姜維不肯,可是時局早已改變,劉禪投降,姜維也只得投降。姜維知道鍾會野心勃勃,於是挑撥離間鍾會鄧艾二人,藉此除掉鄧艾,可未能得逞。

姜維一生幾乎沒有贏過鄧艾,雖然有師傅諸葛亮傳授的知識謀略,但是縱觀全局姜維屢戰屢敗不是沒有依據的。

廖化曾說過原因,他說了16個字:“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就是說姜維智謀不如鄧艾,而且兵力也不足,是不可能取勝的。姜維對於自己不能戰勝鄧艾也是非常無奈的吧。


歷史終任人評說


在《三國演義》中,姜維算是一個頗有智謀的一員戰將,而且武藝也不錯。

但在和鄧艾的鬥智中一般是輸多贏少,處處低鄧艾一籌。


但姜維總能在最為關鍵的時刻,一招將鄧艾製得無計可施,最後不得以依靠買通黃皓使用反間計才得脫困。

第一次是用八卦陣先敗鄧艾一場,隨後又利用八卦陣引誘鄧艾出招中了姜維的埋伏。

第二次被姜維反敗為勝無招可出,又不能退敵,只得依舊使用反間計買通黃皓,鼓動後主令姜維退兵。


但總體來說,鄧艾的計謀是高姜維一籌的,在三國的後期,魏國有兩個令姜維頭疼的對手,一個是鄧艾,另一個是鍾會。

除了這兩個人之外,其它的諸如陳泰、王經、郭淮等,在帶兵打仗上沒有人是姜維的對手。

其中在鄧艾還沒有出現之前,姜維曾經接連大敗魏軍,幾乎差點活捉司馬昭,並反敗為勝一箭射死郭淮。

不得不說,姜維確實有令諸葛亮刮目相看的地方。


但要說姜維相比於諸葛亮那是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諸葛亮在一出祁山之時,之所以計策被姜維識破是有一定原因的。

當時的諸葛亮連戰皆捷,頗有過於輕敵的思想,半路里突然冒出一個頗識兵法的姜維來,大有令諸葛亮措手不及的感覺。

待定下神來之後,略施小計便輕輕鬆鬆的收服了姜維。

隨後在整個的北伐之中,姜維在謀略上處處比諸葛亮相差太遠。

而諸葛亮也悉心對姜維精心培養,並在死後把蜀中大權盡付諸於他。


總體來講,姜維在整個的三國時代,在帶兵方面堪稱是自諸葛亮死後蜀國的一個棟樑。

但在用兵上,個人感覺他不及鄧艾,但要高於鍾會。

相比於東吳的周瑜和陸遜,大體在伯仲之間。

個人感覺,在用兵方面,鄧艾和司馬懿處於一個水平,要稍高於曹操、周瑜和陸遜。


東方評史


在後三國時期,蜀漢最傑出的將領就是姜維。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學生,在三國後期擔任了蜀漢的大將軍。他掌握兵權後,繼承諸葛亮的遺志,開始了對曹魏的北伐。

姜維是諸葛亮器重的將領,他參加蜀軍時才27歲,諸葛亮親自對他進行培養。他提拔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諸葛亮讓他率領五六千人的中虎步兵,親自教導他軍事指揮。諸葛亮評價姜維說: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諸葛亮賞識和培養姜維,雖然體現了姜維的才幹,但也從側面顯現了蜀漢人才匱乏的局面。諸葛亮在當時的戰爭中,只能依靠魏延、吳懿、王平這些老將,可是,這些將領並不能領會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在戰爭中,諸葛亮也嘗試著起用新的年輕將領,可是,他任用馬謖卻遭受了失敗。

在這個局面下,姜維的到來讓諸葛亮看到了希望。姜維“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非常符合諸葛亮的標準。所以,諸葛亮對姜維大加培養,來為將來做打算。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姜維雖然受到諸葛亮的器重,可是卻沒有在諸葛亮指揮的戰爭中嶄露頭角。比較重要的戰鬥,諸葛亮還是依靠魏延、王平這些老將。這與姜維年紀輕,資歷淺有關。雖然他掌握了一部分兵力,但在諸葛亮看來,還不能獨當一面。

到了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亮也沒有把姜維作為繼承人安排。他安排蔣琬為自己的繼承人。他對蜀漢的實際情況十分了解,知道自己死後,蜀漢北伐的成功渺茫。所以他讓蔣琬接替自己,停止北伐,給予蜀漢修生養息的時機,以待將來。

等到蔣琬、費禕死後,姜維接任大將軍,掌握了兵權。這個時候,蜀漢已經有二十年沒有大舉北伐了。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開始了對曹魏的北伐。

姜維本人是涼州人士,他認為自己瞭解涼州的風土人情。如果他帶領蜀軍出擊,再拉攏周邊的少數民族武裝,就可以控制隴西地區,做到當年諸葛亮北伐的第一步。然後按照諸葛亮的戰略,進取關中。

在姜維的幾次北伐中,有勝有負。從總的方面來說,還是勝面大一些。可是,姜維最終也沒有達到他的戰略目標,控制隴西。這是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鄧艾。

姜維和鄧艾的交手中,基本上沒有勝績。延熙十九年春,在姜維剛升遷為大將軍的時候,姜維和胡濟約好日期在上邽會合北伐。可是因為胡濟失約,姜維被鄧艾在段谷打得大敗。這一仗是姜維敗得最慘的一仗,在歷史上記載說是“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二十年,姜維再次北伐,出駱谷,至沈嶺。曹魏的司馬望、鄧艾一起據守,姜維挑戰得不到回應,被迫撤回。

景耀五年,姜維再一次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這是姜維最後一次北伐,還是被鄧艾打敗,沒有成功。

在鄧艾和姜維的幾次交鋒中,鄧艾的戰績要比姜維好一些。但是,這裡面有著天時地利的原因。姜維是客場作戰,鄧艾可以憑藉主場的優勢予以對抗。能夠抓住姜維的漏洞就予以出擊,不佔優勢的時候就回避堅守。這使得姜維無可奈何,最後只能鎩羽而歸。

如果排除兵力、國力都不如對方的因素,從戰績上看,姜維的將略應該和鄧艾的水平相當。但是,鄧艾只需要對付面前的自己的防區,而姜維還要負責蜀漢所有的軍事行動。在這方面來說,鄧艾的任務要比姜維輕得多。這樣,鄧艾有更多的時間精力來應對戰事,這都使得鄧艾佔了便宜。

從戰事來說,姜維除了第一次段谷之戰外,其他和鄧艾的戰事基本持平。雖然失敗,很快就可以重整旗鼓,再次北伐。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姜維的才幹。而且在最後,曹魏伐蜀的時候,為了牽制姜維率領的蜀漢主力,掩護鍾會在漢中的攻勢,專門派鄧艾、諸葛緒絆住姜維在沓中。

可是,在鄧艾和諸葛緒優勢兵力的圍攻下,姜維依然帶領蜀軍突出重圍,回到劍閣繼續抵抗。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鍾會最後也只能撤兵,自認失敗。

鄧艾在滅蜀後,自誇說,“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史書說“有識者笑之”。可見,鄧艾自以為比姜維高明,可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

姜維的北伐沒有成功,鄧艾這個對手是一個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在於雙方的國力差別上。如果從將略上來說,姜維和鄧艾不相上下。姜維北伐時消滅不了鄧艾,而鄧艾在沓中之戰時也消滅不了姜維。

可是,蜀漢的實力不如對手,姜維和鄧艾的將略不相上下,作戰的區域又在鄧艾的控制區裡。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姜維無法戰勝鄧艾也就順理成章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姜維本為魏將,投降蜀漢後,諸葛亮對他大為稱讚,賞識其才智,欽佩其膽略,推舉他在蜀漢為將,姜維北伐魏國共十一次,與鄧艾也有幾次交手。

第一次與鄧艾交手大敗虧輸,但這也不完全怪姜維,本來姜維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會軍後共擊鄧艾,但是胡濟未按約定會軍,最終導致姜維被擊敗。

第二次,姜維趁諸葛誕之亂,率兵趁機攻魏,屢次挑戰魏軍,但是鄧艾堅守不出,算是平手。

第三次姜維北上伐魏,被鄧艾所擊敗,此次姜維算是小敗。

第四次不算直接交手,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姜維詐降鍾會,最後鍾會、鄧艾、姜維皆身死,可謂一計害三賢,算是兩敗俱傷。

綜上,姜維沒有像題主所說的,總是輸給鄧艾。相反,鄧艾在國力佔有巨大優勢的情況下,與處處受限的姜維交手,並沒有取得什麼主動優勢,如果全面對比兩人,或許還是姜維更勝一籌。


微點觀


《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中,趙雲奉丞相諸葛亮之命,帶領五千精兵攻打天水郡,沒想到天水郡中有一位高人,早已看穿了諸葛亮的計謀,於是將計就計,準備將趙雲軍隊一網打盡。趙雲中了埋伏,被姜維和馬遵、梁虔夾攻,大敗而逃。如果不是張翼、高翔兩人接應,趙雲還不一定能夠突出重圍出去。

趙雲回到大營,向丞相諸葛亮說中了敵人之計。諸葛亮聽了之後,對此人的計謀驚歎不已:“此是何人,識吾玄機?”這時,有個南安的人告訴諸葛亮道:“趙雲將軍說的這個人姓姜,名維,字伯約,是天水郡冀縣人氏。他的父親和羌人作戰而亡,和母親相依為命,對母親非常孝順。除了這些,姜維還是一個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的當世英傑。”

趙雲深有體會,誇讚姜維槍法絕倫,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諸葛亮聽了之後,動了想要收為己用的心思,由衷地感慨道:“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

諸葛亮於是親提大軍,殺奔天水郡。到達天水郡後,諸葛亮派遣魏延帶領精兵殺奔姜維母親所在的冀縣,準備將姜維引誘而出,離間姜維和太守馬遵的關係,使其無路可歸,最後將其收服。演義中,諸葛亮收服姜維後,對其青睞有加,將其當作自己的“關門弟子”,準備將自己的衣缽傳給他。姜維也勤奮好學,在諸葛亮病逝時,繼承了諸葛亮的兵書、諸葛連弩製造之法。

姜維在諸葛亮死後,繼承了他的遺志,時刻不忘克復中原,恢復漢室江山。演義中,姜維九伐中原,而在《三國志》中,姜維十一次北伐,其中有勝有負。細心的朋友發現,姜維遇到對手鄧艾,有兩次大敗,還有一次平手。兩次大敗分別為第九次北伐和第十一次北伐,平手為第十次北伐。

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姜維和任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邽會合,然而胡濟失約了,沒有按時到達。姜維孤軍奮戰,在段谷被鄧艾擊敗,死傷慘重,元氣大傷。

《三國志》:十九年春,進姜維位為大將軍,督戎馬,與鎮西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 秋八月,維為魏大將軍鄧艾所破於上邽。維退軍還成都。

第十次北伐:公元257年,曹魏發生了叛亂,也就是所謂的“淮南三叛”之中的第三叛“諸葛誕叛亂”。姜維為響應諸葛誕,出兵秦川,鄧艾率領的魏軍固守待援。堅守了大半年,到了公元258年三四月份,諸葛誕敗亡後,姜維才撤兵。這一句,姜維和鄧艾是平手,不分勝負。可是姜維屬於進攻一方,損失自然比鄧艾大,無功而返。

第十一次北伐:公元262年,姜維休養生息數年後,感覺蜀漢恢復了國力,於是再次出兵。他與鄧艾大軍交戰於侯和,沒想到鄧艾技高一籌,被其所破。這是姜維最後一次北伐,他損失也是非常大的。當時黃皓想讓右將軍閻宇替代姜維,姜維向後主請求誅殺黃皓未果後,嚇得不敢回成都,退到沓中屯田去了。

由以上可知,姜維青年時期,敢作敢為,看破諸葛亮的計策,受到諸葛亮青睞,對驚訝不已。可是在後期,姜維遇到了同時期比他更強的對手鄧艾,打起仗來畏手畏腳,兩次慘敗,一次平手。

姜維之所以多次敗於鄧艾之手,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蜀漢國力和曹魏相差太大了。

當時蜀漢僅僅佔據偏遠的益州和漢中,物產和人口遠遠無法和繁榮的中原相比。諸葛亮為啥多次伐魏,徒勞無功,是他的軍事水平比司馬懿差嗎?非也,核心在於蜀漢國力和曹魏差得太遠了。

其二,鄧艾軍事造詣確實高於姜維。

姜維和鄧艾的多次交鋒中,不是大敗,就是徒勞無功。姜維不得不承認,鄧艾確實是曹魏最優秀的將領,是他最大的對手。即使蜀漢和曹魏國力相當,姜維也不一定能夠在鄧艾的手上佔得便宜。

結語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姜維初生牛犢不怕虎,看破了諸葛亮的計策,諸葛亮驚訝不已,青睞有加。那只是一次小勝,薑還是老的辣,可是在後期,姜維作為一軍主帥,顧全大局,早已失去了“冒險”精神。再加上鄧艾軍事早已確實高於姜維,因此姜維後期和鄧艾的作戰中,才屢戰屢敗。


魁哥說歷史


因為鄧艾無論是武藝還是智謀,都比姜維強了那麼一點點。

鄧艾出身貧寒,因為曹操的移民政策,鄧艾從自己的家鄉南陽被遷到汝南,成為一名屯田軍的新移民,沒家世,沒背景,只能從基層一步一步做起,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鄧艾因為有才能得到賞識,被封為典農校尉的佐吏。

如果沒有意外,鄧艾一生基本上就是這麼默默無聞過去,在基層幹了二十多年的小吏,鄧艾好不容易當上典農功曹,秦漢末年最有名的功曹就是蕭何了,從一介功曹之位成為大漢帝國的丞相,而鄧艾成為功曹之後好不容易有個機會上京城面見當時掌權的太尉司馬懿。

也就是這個機會,鄧艾被司馬懿看中,提拔為太尉府佐吏,這也成為鄧艾人生的一大轉折點,某種意義上說,司馬懿就是鄧艾一生中的伯樂和貴人,鄧艾從此正式步入仕途,一直做到了南安太守、城陽太守、汝南太守、兗州刺史、安西將軍等職務。

鄧艾能從庶民一路得到升遷完全靠著自已的能力,這一點與姜維的升遷是差不多類型的,不同的是,姜維的升遷給鄧艾快得多,如果說鄧艾是一步一個腳印升上來的,那麼姜維就只能算因為才能而得到破格提拔。

姜維出身小吏家族,他的父親是天水郡功曹,因為戰死才讓姜維得到了一個爵位,從這一點來說,姜維能在魏國為官,是因為父親的緣故,這一點姜維比鄧艾幸運,然而姜維更幸運的是因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而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姜維在諸葛亮北伐時因為受到懷疑而被排擠,無奈之下投降了諸葛亮,正是因為姜維投降,才讓諸葛亮意識到姜維是一個傑出的人才,因此受到諸葛亮非常特殊的破格提拔,在姜維投降諸葛亮的第二年就被封為中監軍徵西將軍,而且還有兵權可以統領五六千虎步軍。

姜維的這個升遷速度,簡直是火箭般快速,一個降將能在投降之後的第二年,就成為蜀漢政權有兵權的將領,這著實算是破格提拔了,這一年姜維才28年,而28歲的鄧艾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功曹,只能算個小吏,連官都算不上,而鄧艾只比姜維大5歲而已。

鄧艾與姜維第一次交鋒對戰是在公元249年,當時48歲的姜維已經是蜀漢的衛將軍了,而53歲的鄧艾還是魏國的南安太守,並且在抵禦姜維北伐的魏軍中,只能算是不起眼的將領,當時魏軍由司馬昭節制,徵西將軍郭淮、雍州刺史陳泰、討蜀護軍徐質和南安太守鄧艾都參與了對姜維的抵禦。

此戰鄧艾立了大戰,因為他看透了姜維的戰略意圖,姜維本想以廖化牽制鄧艾,然後親自率軍奔襲洮城(今甘肅臨潭西南),結果鄧艾看破姜維意圖,搶先到達洮城,姜維意圖破滅,只能撤軍。

一個能看破對方戰略意圖的將領,一定是比對方高明的將領,至少鄧艾在此戰中,在智謀上,勝於姜維。

而姜維在一生中11次北伐取得最大戰績的狄道之戰,也就是公元254年姜維北伐之戰,斬殺魏國討蜀護軍徐質,搶奪了三縣的居民百姓遷移到蜀漢,這可是相當大的一件功勞,而這個時期的鄧艾不在隴右,而在兗州當刺史。

鄧艾與姜維第二次交鋒對戰是在公元255年,這一次也是姜維的第八次北伐,起初姜維進展順利,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魏軍死傷數萬,姜維圍攻狄道,而此時的鄧艾卻建議陳泰說姜維軍勢正盛,暫時不要進攻。

而陳泰明確表示姜維孤軍深入,糧草不濟,現在是進攻的最好時機,事實也證明了陳泰的意見是正確的,正因為陳泰果斷率軍出擊,姜維立即就退軍了,這一次鄧艾的表現確實不怎麼樣,但這一次鄧艾與姜維沒有直接交鋒,只是出了一個錯誤的建議而已。

鄧艾與姜維第三次交鋒對戰是在公元256年的段谷之戰,這一戰鄧艾與姜維才算是真正的全力、全智謀、全方位的對抗,並且兩人都是各自所在軍隊的統帥,不像前兩次鄧艾只是輔佐其他將領,這一次鄧艾是主將。

段谷之戰,姜維率軍出祁山攻南安,鄧艾又看出了姜維的戰略意圖,搶先攻佔了武城山(今甘肅武山西南),佔領的山地之險勢,姜維失去地利之便,因而強攻鄧艾,兩軍在段谷交戰,姜維大敗,損失近萬,同時又因為漢中都督胡濟沒有到來,此戰姜維效仿諸葛亮自貶三級,這一戰也是姜維11次北伐中失敗最為慘重的一次,而且是實打實地敗在鄧艾手中。

鄧艾與姜維第四次交鋒對戰是在公元257年,姜維率軍出駱谷,這一次鄧艾沒有直接與姜維作戰,而是採取了防守和消耗戰,逼退了姜維,算是平手。

鄧艾與姜維第四次交鋒對戰是在公元262年的洮陽之戰,這一次又是鄧艾提前預判了姜維的戰略意圖,在洮陽搶佔有利地形,以逸待勞,擊敗姜維軍,並乘勝追擊,姜維逃入沓中。

鄧艾與姜維最後一次對戰就是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姜維原本在沓中屯田,18萬魏軍兵分三路進攻,鄧艾為西路軍,主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姜維邊戰邊退,又晃過了諸葛緒,提前到達劍閣設防,阻擋了十八魏軍繼續進攻。

原來姜維希望用地勢險要來阻擋魏軍進攻,結果鄧艾再一次憑藉出色的才能和全面的地理知識,從陰平小道偷渡,直達江油,攻破綿竹,兵臨成都,逼降劉禪,可以說魏滅蜀之戰,鄧艾是首功,這一戰又是鄧艾擊敗了姜維。

鄧艾與姜維一生有過五次對決,鄧艾以四勝一平的戰績完勝姜維,戰場上的成績最能說明能力的強弱,所以鄧艾的能力強於姜維。

姜維之所以總是輸給鄧艾,除了兩軍實力上的差距之外,就是能力上與鄧艾的差距,鄧艾總是能看透姜維的戰略意圖,而姜維卻不能看透鄧艾的意思,這就是差距。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問題的核心之處,不是姜維為何總是輸給鄧艾,而是為何諸葛亮對姜維智謀的驚歎。

01

諸葛亮驚歎姜維的智謀,另有意圖。

明白了諸葛亮為何驚歎,也就清楚了姜維為何總輸給鄧艾。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

第一,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不得已投降了諸葛亮。此時,姜維年僅二十七歲。諸葛亮認為,姜維這麼年輕就有非凡的謀略,為此驚歎。

第二,像姜維這樣才能的人,在魏蜀邊境重地僅僅是級別很低的帶兵官吏,可見曹魏人才儲備力量的強大,諸葛亮為此而驚歎。

第三,蜀漢官吏四萬多人,居然沒有幾個具備姜維這樣謀略的人。

第四,具備一定謀略而且年輕,特別是能夠理解諸葛亮戰略的人,蜀漢少之又少。

因為這幾個因素的存在,諸葛亮對於姜維感到驚歎,並非僅僅是姜維絕對的軍事謀略。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闢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諸葛亮給蔣琬寫信,稱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並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後又升遷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

從諸葛亮給蔣琬的信可以看出,諸葛亮指得是姜維有膽略,也就是膽子大。

諸葛亮發現姜維的智謀並加以培養,這沒問題,但從對姜維的封賞看,存在很多的貓膩。

姜維是不得已投降了諸葛亮,但毫無寸功。諸葛亮居然直接封為當陽亭侯、加奉義將軍。雖說是雜牌將軍,也是很高的職位。遍觀整個漢末三國時期,這也是罕見的事情。

一個降將,縱然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該如此賞賜。關羽是殺了顏良,曹操為了籠絡關羽,才封了一個漢壽亭侯。姜維啥功沒有,為何就能封侯呢?這太兒戲了吧。

第一次北伐失敗,那是諸葛亮的責任,馬謖被殺了,趙雲受到了處罰。諸葛亮自貶三級,這很難得,但諸葛亮並沒有放棄權力。諸葛亮在乎的是權力,而不是爵位。

這次北伐,得到姜維是諸葛亮重大收穫之一,他認為姜維是他唯一的衣缽繼承人,其驚歎很大程度是在為姜維做廣告,其實,諸葛亮也未必就認為姜維有多麼超人的智謀。

02

蔣琬、費禕時期的姜維

諸葛亮病逝,蜀軍撤回成都,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蔣琬被任命為尚書令,不久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

姜維的平襄侯是縣侯,而蔣琬僅僅是亭侯,這差距可不小哦,可以說不可思議。

在整個諸葛亮北伐時期,姜維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功績。如果沒有諸葛亮臨終給劉禪的建言,姜維不可能得到如此高的爵位。如此封賞,如何讓別的臣屬信服?

238年,利用司馬懿率軍征討遼東公孫淵的機會,劉禪詔令蔣琬率軍進駐漢中,等待時機,與孫吳夾擊魏國。蔣琬一呆就是六年,但並沒有一次征伐曹魏。期間,蔣琬僅僅多次命令姜維率領偏師西進,採取一種進攻的姿態,但收效不大。

這也看出,蔣琬不得不遵循諸葛亮北伐的遺願,但也可以說陽奉陰違,就是做做樣子而已。

246年,蔣琬病逝,費禕接替蔣琬出任大將軍。

247年,姜維升遷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夷族叛亂,姜維率兵討平。

249年,姜維假節,率軍出西平,不克而還。姜維自以為熟知西域風俗、文武雙全,總想拉攏羌、胡為蜀漢所用。但每次想出兵,都遭到費禕制裁,姜維率領的軍隊不超過萬人。

在蔣琬、費禕主政時期,並不積極貫徹諸葛亮持續北伐的戰略,姜維也得不到重用。

在諸葛亮病逝二十年的時間裡,蜀漢沒有一次像樣的北伐。

這就是諸葛亮為何對姜維青眼有加、極力吹捧的原因所在。因為在蜀漢內,他找不到能夠堅定的執行他北伐戰略的人。

因為除了姜維,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北伐的戰略意圖,這也是諸葛亮要把衣缽傳給姜維的真正目的。這也未必說明姜維就是奇才,智謀高人一籌。

說到家,就是能聽諸葛亮的話。

03

姜維北伐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費禕被魏國降人郭循刺殺,姜維獨掌兵權。姜維大權在握,終於開始了諸葛亮之後停止了近二十年的北伐事業。

從253年到262年,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姜維進行了十一次北伐,與曹魏將領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最終取得大勝二次、小勝一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的戰績。

253年,姜維第一次北伐,就因為軍糧耗盡而退兵。糧草不繼,準備不足,打得啥仗,這不瞎折騰嗎?

254年,姜維再次北伐,進圍襄武,斬殺魏將徐質,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拔其縣民還蜀。這算作是一次大勝吧。

不用再說了,熟悉諸葛亮北伐的友友,一定會看出,姜維是不是跟諸葛亮一個套路哦。除了糧草不繼退軍,就是攻陷了魏國的城池,把百姓強行遷移到蜀地。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收穫,勞民傷財,就為了這個嗎?

所謂的勝績,也是跟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將領對陣,說明不了啥。

姜維與鄧艾共有五次直接對戰,無一勝績,只有一次戰平。還是鄧艾堅守不出,姜維無奈退兵。跟你玩就把你打得大敗,不想跟你玩,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在鄧艾面前,姜維除了有膽,啥謀略也沒有。

256年,姜維升遷為大將軍。姜維整頓兵馬準備幹票大的,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兩路匯合進攻上邽。但胡濟卻沒有來,姜維被鄧艾擊敗,死傷眾多。姜維請求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這真是諸葛亮的高足,連這個都是一個套路。官職可以降,但權力不能丟,這玩得是些啥?

262年,劉禪實在是受不了姜維這麼折騰,也就不再支持他的北伐,不如聽從宦官黃皓的話,享幾天快活的日子。

姜維想殺黃皓不成,害怕被害,就跑到沓中種地去了。

263年,鄧艾偷襲成都成功,劉禪舉國投降,姜維假裝投降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魏國,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而且寫信給劉禪,說堅持幾天,就能夠復國。

簡直是異想天開,痴人說夢。

《三國演義》堅持吹捧劉備、諸葛亮的事業,繼而吹捧姜維北伐的行動。

其實,無論姜維的智謀、還是戰績,的確乏善可陳,幾乎沒有稱道的地方。

作為蜀漢的大將軍,十一次伐魏,有幾次勝績也難免,因為總能碰上幾個菜鳥。

瞎貓也有碰上死耗子的時候,何況被諸葛亮稱為奇才的姜維。

在豹眼看來,姜維並非因為智略得到諸葛亮的賞識,而是因為姜維能夠堅定地執行諸葛亮北伐的戰略,這才被諸葛亮青眼有加,選定為繼承人。

諸葛亮沒看錯,姜維的確是毫不動搖地在執行諸葛亮的遺志,就算有點成績,那也是對手太弱,遇到鄧艾這樣的名將,姜維也就啥也不是了。只有戰勝名將,啃下硬骨頭,才能稱得上名將,經常僥倖抓住幾個小嘍囉,能算得上名將嗎?


豹眼看歷史


姜維和鄧艾作比較,還是要把小說《三國演義》和史書《三國志》區別開來。

就先看《三國演義》吧,在三國後期,姜維智勇膽略出眾,諸葛亮很賞識並傾囊相授委以重託,姜維奉諸葛亮遺命歷次北伐,與鄧艾五次交鋒中姜維是四負一平,具體五次戰鬥簡略如下:

1、第一百一十回,姜維背水破大敵;勝,但沒奪取狄道城,無寸土之功;

2、第一百一十一回,鄧士載智敗姜伯約;敗,此役蜀中將士多有陣亡,蜀中元氣大傷;

3、第一百一十二回,取長城伯約鏖兵;平,撤回;

4、第一百一十三回;姜維鬥陣破鄧艾;勝,無奪取領土之功;

5、第一百一十四回,姜維棄糧勝魏兵;勝,王瓘反,又無奪取領土之功。

《三國演義》中其實姜維勝多負少,但無寸土之功,究其原因,不是姜維智謀不如鄧艾。蜀國連年征戰,雖然拖住了魏國,但蜀國國內國力已快耗盡了,再有後主懦弱,聽信讒言,數次緊要關頭召回姜維,致使多次北伐無尺寸之功。就兩國狀況,蜀國急需擴張發展以拉近與魏國的國力差距,而魏國只需拒敵防禦而拉大國力差距。

所以《三國演義》中姜維謀略、武藝是稍高於鄧艾的。

再看史書《三國志》,主要看姜維鄧艾三戰之功。

第一戰,段谷之戰,此戰因為胡濟失約,大敗,蜀軍損失慘重;

第二戰,秦川之戰,鄧艾選擇堅守,他就不跟姜維開打,佔據要地又有足夠的糧草補給,姜維是無奈無功而返,平局,但是蜀國長途奔襲,損失應該大於魏國;

第三戰,侯和之戰,最後一次北伐,姜維的銳氣也用盡了,這時候魏國和蜀國的兵力和國力都太懸殊了,姜維已經沒有一絲勝機。

史書《三國志》姜維和鄧艾的三戰可以說是全敗了,姜維不可謂不優秀,主要是蜀國國力羸弱,長年征戰,人才損失慘重,沒了後繼將才。若說智謀能力,在正史中鄧艾佔據資源優勢,姜維在弱勢的一方,從客觀的戰績來看還是鄧艾勝一籌。(可我看前半部《三國》喜歡諸葛,後半部《三國》喜歡姜維,依我說,姜維和鄧艾還是旗鼓相當吧!)


HZ南星


姜維剛出場的時候諸葛亮都中了他的算計,諸葛亮就是看中了姜維的才華,才費了好大勁勸降姜維,自此以後帶在身邊好生得調教。

諸葛亮死後更是他把他的心血全部都傳給了姜維,加上諸葛亮調教了他好些年,他死後,姜維才能執掌蜀漢軍事大權。

按說能被諸葛亮看上並且調教了這麼多年的人應該是個很厲害的人物,為什麼總是輸給鄧艾呢?

一、姜維輕敵了。

夏侯霸投降蜀漢的時候就跟姜維說了,司馬懿剛剛奪取了曹魏政權,還沒來得及向外拓展,但是要他小心兩個人,一個是鍾會,一個是鄧艾,說鄧艾的時候是這麼說的:

一人現為掾吏,乃義陽人也,姓鄧,名艾,字士載,幼年失父,素有大志,但見高山大澤,輒窺度指畫,何處可以屯兵,何處可以積糧,何處可以埋伏。人皆笑之,獨司馬懿奇其才,遂令參贊軍機。

姜維聽後只輕飄飄地說了一句:量此孺子,何足道哉!

從夏侯霸的原話中能夠看得出來鄧艾是個有軍事天賦的人,聲明兵法,善曉地理,要不然也不會被司馬懿給看中。

就是這樣的一個高手姜維還能輕視,不敗才怪。


二、鄧艾料敵機先

鄧艾打退姜維受封為安西將軍,和陳泰屯兵雍、涼等處的時候,其他人都認為姜維不會在出兵的時候,只有鄧艾認為姜維會出兵,他的原話是這樣的:

蜀兵雖退,終有乘勝之勢;吾兵終有弱敗之實:其必出一也。蜀兵皆是孔明教演,精銳之兵,容易調遣;吾將不時更換,軍又訓練不熟:其必出二也。蜀人多以船行,吾軍皆在旱地,勞逸不同;其必出三也。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四處皆是守戰之地;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須分頭守把;蜀兵合為一處而來,以一分當我四分:其必出四也。若蜀兵自南安、隴西,則可取羌人之谷為食;若出祁山,則有麥可就食:其必出五也

為此他每天都加緊操練兵馬,各處隘口也設立營寨以防不測,後來姜維果然跟鄧艾預測的一樣出兵了。

鄧艾早有準備,姜維自然得不到好,又被打退了。

三、姜維沒有得到諸葛亮的真傳

諸葛亮本人就不用了,在《三國演義》裡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神化人物,但是他有一個缺點,就是事必躬親。

所有的事情他都要過問,其他人只要按著他說的去做就行,久而久之,在他下面做事的人就是有十分的能力也只能發揮出兩三分。

姜維以前也許是個人才,但是長久的不讓他獨當一面,他就是跟諸葛亮學了再多,得不到實踐也是枉然。

姜維主政蜀漢之後,諸葛亮的那些奇門陣法什麼的一次都沒有看他用過,這些都是臨陣對敵的大器,他沒用過,只能說明他沒學會,更何況其它的本事。

綜上所述,姜維屢屢敗於鄧艾也不是沒有原因的,諸葛亮的原因是最大的,他六出祁山的時候完全可以給姜維獨自領兵,這樣姜維也能學以致用,而不是落得個反不如剛出場時候的印象。


碧海梵天


首先,諸葛亮死後,姜維等了將近10年的時間,才擺脫費禕的桎梏,得以開始了十一次北伐。起初,姜維曾經獲勝過,趁曹魏內亂時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得勝還朝。公元255年,姜維又進軍狄道,取得了洮西大勝,正是在這一場勝利過後,姜維和他的死對頭鄧艾開始了長期的對峙,鄧艾經過分析,斷定姜維會趁魏軍空虛很快捲土重來,他果然料中。

  可以說,鄧艾對姜維的瞭解,就跟當年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瞭解差不多。所以姜維率兵數萬出祁山後,鄧艾已經做好了防禦準備,讓姜維不得不改攻南安,鄧艾又搶佔了險地,堅守對抗姜維,偏偏姜維又沒等到胡濟的軍馬,最終大敗,回蜀漢後就上書請求貶為後將軍。三國活化石廖化曾經總結了一點:“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廖化認為,姜維的智謀與實力都比不過鄧艾,用兵頻繁,耗損了蜀漢的元氣,這樣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