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探究北宋能夠統一的真正原因

安史之亂後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到了五代十國之後,這樣的狀況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是呈現了一種擴大的趨勢。處於五代十國時期的百姓面對這樣混亂局面所帶來的苛捐雜稅十分不滿,且當時還有契丹等外來人員的侵擾,渴望統一的心情愈發濃烈,直到北宋的建立才結束了混亂的局面。

不破不立?探究北宋能夠統一的真正原因

而北宋能夠快速建立並統一大部分地區的原因則是因為一場改革,這場改革的主導者就是在位不到六年的柴榮。雖然他在位的時間十分短暫,但卻在經濟和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整頓,改變了當時後周的國家面貌,是後面北宋能夠快速統一的重要原因,而他本人也因為這次改革措施為後面的統一事業做出了絕對貢獻。

不破不立?探究北宋能夠統一的真正原因

柴榮

一、經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改變上層建築的決定因素

經濟是改革的重心,只有經濟政策的改變才能夠推動政治和軍事文化的變化,所以想要讓北周獲得新生,必須先從經濟改革開始 。

封建社會農業經濟尤為重要,柴榮首先做的就是獎勵開墾荒地的農民,然後減輕他們所需要繳納的稅款,緩解農民的經濟壓力。再由朝廷組織生產,安撫各地的流民,解決流民的基本生活。安排官員編畫繪製《均田圖》,在派遣專門的官員前往各地查看田地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指定田租,勘察尚未開發的良田,組織百姓進行開墾,通過增加田地數量的方式獲得稅收收入,而不是增加個體農民的經濟壓力。

不破不立?探究北宋能夠統一的真正原因

北宋農民

除了開墾農田,增加良田數量之外,柴榮還非常留意農民的生產情況,親自到農田去查看莊稼收穫情況,同時也取消了世家大族的免稅權,就算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孔家在當時也沒有例外的權力。

除了取消免稅權之外,世宗還減輕了百姓的賦稅,世宗在位後期,派遣官員重新制定南方地區的稅收條款,同時下令免去了百姓之前的欠款,為了增加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後面還下令免除了一些苛捐雜稅和部分徭役,讓百姓能夠安心務農。

想要農業經濟快速發展,水利工程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世宗在水利工程方面花了很大的心思,首先下令興修水利,恢復了以開封為中心的航運交通網絡。

為了發展經濟,同時能夠保證有充足的勞動力,世宗下令讓除開編制外的寺院一律廢除,不允許私自剃度出家,這樣的規定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當時勞動力缺乏和因為大量修建佛寺而消耗的金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世宗召:“詔禁天下銅器,始設立監鑄錢”,“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

不破不立?探究北宋能夠統一的真正原因

除了農業經濟上面的改革之外,接下來就是貨幣改革,作為一種流通手段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柴榮繼位的第二年就出現了國家財政短缺的情況,為了改善這樣的情況,世宗頒佈了多項命令,使得商品流通得到了加強,創造了一個和諧的經濟環境。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經濟改革,後周的經濟開慢慢發展,有了經濟的支撐,國力也逐漸增強,成為了後面北宋統一的基礎。

二、政治改革之上打破常規,改變官制只為加強君主統治

政治改革能夠改變一個國家的運轉形式,在政治改革之上,柴榮選擇了從官制改革開始。他提倡廣開言路,鼓勵手下的臣子直言進諫,大膽進言,同時也給予了言官更多的權力,對皇帝和重臣的過時都要做到知無不言的地步,有效地改善了官場官員相互包庇過錯的情況。

世宗下令推舉“堪為令錄者”。在世宗繼位的第二年就察覺到了人才不足的情況,於是下令廣納人才,運用多種方式選擇人才,這樣的舉動非常有利於國家的政權建設,同時也給了下層有志之士的晉升渠道。

不破不立?探究北宋能夠統一的真正原因

在世宗統治期間,對於官員的選拔除了科舉制度之外還有一種新的方式就是薦舉制度,這種制度能夠擴大官員選拔的渠道,且因為官員並非世襲而是皇帝認命,能夠很大程度上增強皇帝的威信。除此之外,還會根據官員的政治進行獎賞或者是懲罰,公正嚴明,非常有利於封建統治者樹立權威。

除了多次下令之外,還將對於官員的賞罰制度制定為了法律。《大周刑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這一部法律後面也成為了後世編修法典的借鑑。在各種條款中,賞罰分明是其中的重要一環,當時處於亂世之中,繼位之時百廢待興,唯有嚴刑于官員,才能維護帝王權威和封建統治。

官員制度的改革為國家找到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才,增強了國家官員的治理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君主統治。

三、軍民一體,整頓軍紀獲得軍心的同時也穩定了民心,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

想要改變一個國家的狀態,軍事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世宗剛剛繼位的那一年就將目光放到了軍隊的整治之上,他將一些臨陣脫逃的將軍和戰士處以極刑,用這樣果決的方式震懾了三軍將士。同時還親自軍隊,讓一些年紀較大的將士回鄉養老,然後納入新兵,組成戰鬥力更為強悍的軍隊,這些軍隊都對後面平定三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破不立?探究北宋能夠統一的真正原因

自高平一戰之後,世宗下令“主乃成乎其為主,臣乃成乎其為臣”,用這樣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當時藩鎮官員權力過大的問題。同時也因為他下了功夫整頓軍隊軍紀,使得後周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同時加強了皇帝身邊的軍隊力量,側面削弱了地方軍隊數量,消除了地方軍隊對朝廷的軍事威脅。

五代十國時期,軍隊軍紀不嚴一直是一個大問題,

“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柴榮繼位之後的一系列舉措加強了軍隊紀律同時也獲得了百姓對於軍隊的信任和擁護,軍心民心同時掌握,一舉兩得。

軍事實力的增強也就是國家戰鬥實力的增強,有了軍事力量的支持,後面的改革才能夠更加順利。

除了經濟政治軍事之外,柴榮還十分重視文化和律法的改變,他修訂了其他律法,下令雕版印刷古代經典文章作品,充實了當時流通的文化作品,用這樣的方式發展後周的文化,為後周文化找到了根基,同時也促進了思想的統一。

不破不立?探究北宋能夠統一的真正原因

雖然柴榮在改革的時候正處於社會不穩定且吏治混亂的時期,而他改革的本意也僅僅只是為了鞏固當時搖搖欲墜的後周統治壽命,帶有非常明顯的封建統治階級侷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改革順應了當時的歷史潮流,一定程度上面緩和了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增強了軍事實力,增加了社會勞動力,用各種方法提高了後周的綜合國力,穩定了當時的社會秩序,使得後周政權得到新生。

在這樣一個新生的狀態之下,整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也是後面北宋能夠統一的根本原因。

筆者認為,所謂不破不立,想要獲得新的社會景象就必須要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加入更鮮活的元素。柴榮的改革讓當時的後周有了充足的實力,同時也為國家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制度基礎和經濟基礎以及軍事優勢,讓後面北宋的一統北方得以順利進行。


參考書目:

《宋史》

《宋朝事實》

《宋會要輯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