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滋良田 古堰润万民

一条古堰,连接着周公河,将河水引向下游,灌溉万亩良田。

一位老堰管人,连同春耕的记忆,成为人民智慧与团结的最美协奏曲。

一个老堰管站,与沿途的提灌站和渠道一起,成为周公山下水利兴衰的见证。

初春时节,雅安的一些农村开始引水灌溉农田,准备春耕生产。

在传统的引水灌溉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分布在雅安各个乡村大大小小的“堰”。

堰,是“让水结束流淌,停下来休息的土坝”,即“拦河蓄水的大坝”。

战胜水,利用水,开沟筑埂……

堰,是先民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是与大自然抗争的最好见证。

在雅安众多的堰中,位于周公河畔的周公堰就是其中的代表。

引水滋良田 古堰润万民

三九大桥下的周公堰

原名龙堰,建于清代

周公山下,周公河环城而过,在三九大桥下游汇入青衣江。

从市区往大兴方向走,走到桥头处时,可以看到,一条与周公河平行的沟渠,从桥下穿过,通向远方。

桥上,有两个65岁的老人——张明全和余志均相约在桥上见面,共同去探寻周公堰的历史。

“这就是周公堰,是在清代龙堰的基础上修建的。”今年65岁的张明全指着沟渠对余志均说。张明全是周公堰管理站的退休职工,对周公堰的历史如数家针。

据《雅安市志》(1996年版)记载,周公堰的前身为龙堰,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后来被废弃。

此条龙堰,成为先民们利用水的典范。

65岁的余志均是雨城区文联副主席,是本地历史文化研究的爱好者。他说,堰的历史悠久,是指修筑在内河上的既能蓄水又能排水的小型水利工程,《广雅》中说,“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

在没有堰渠的地方,很多农民为了种植好一季的水稻等庄稼,只能“望天种田”,于是出现了很多“冬水田”和“望天田”。丘陵地带的农民采取堵溪沟蓄水灌田,就形成了“冬水田”;一些山岗坪田全靠天雨整田插秧,俗称“望天田”。

“然而,如遇到几十天不下雨的干旱年,农民们就不好过了。”余志均说,“周公山下的大兴等地,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据《雅安市志》记载,1937年,原大兴乡(现大兴街道)遭遇大旱天气,当地村民颗粒无收。于是,当地的村民代表联名申请贷款重建龙堰,因取水在周公河,灌溉之地也在周公山下,所以当时称为周公渠(堰)。

引水滋良田 古堰润万民

张明全(左)和余志均探访大兴街道背后的支渠

维修多次,刘文辉曾题字

话说1939年,西康省成立,当时的省主席是刘文辉。

那时,为了保证粮食供给,就必须保证雅安几个粮食基地的顺利种植,雅安大兴是雅安的主要产粮基地,有一万多亩良田,到春耕播种时期就缺水,刘文辉就派水利专家设计修建大兴堰渠。

从1938年开始筹资开始修建,一直到1942年7月,周公渠终于完工通水。

该渠从原蔡龙乡(现周公河上铁索桥一带)的毕家山到大兴的顺路村、穆家村,总长约7公里。

“虽然规模较小,但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大事了。”张明全说,渠道修好后,大兴人们奔走相告,都期盼着来年春耕的好收成。开渠那天,刘文辉还到场作了讲话,他还题了字。

如今,“周公渠进水闸”石碑保存在周公堰管理站内,字体为工整的楷书体,落款是刘文辉三字。

但令人遗址的是,通渠之时正是雨季,“通水13天后又遭洪灾,土石淤塞堰道”。

雨季过后,当地又组织人手将渠道进行了疏通。

当时,雅安有五条较大的堰,周公堰就属于其中一条。

“周公堰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起到巨大的作用。”张明全说。

据《雅安市志》记载,1911年至1949年期间,雅安农民大多靠“天花水”灌溉田地,冬水田和望天田的面积大,渠堰建设规模小,自流灌溉的田亩不多。至1949年时,原雅安县(雨城区)有546条渠堰,有效水量38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8500亩。

引水滋良田 古堰润万民

周公堰现存的闸门

筑埂修堰,成春季协奏曲

沿着桥下的堰道逆流而上,在三九药业公司的厂房尾端的河岸上,一条长约20米的水泥坝呈现眼前。

“这就是拦水坝,以前到春耕前,就会组织人手筑坝引水。”顺着张明全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此坝一直往周公河中延伸,河中隐约可见数堆石块与拦水坝呈一条直线。

“每年冬天至次年春天,相关管辖机构组织劳动力淘挖淤塞河道的沙石,整修被水冲毁的堤堰,保证来年水畅其流。”张明全回忆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水利部门会组织村民投工投劳,维修堰道并新筑拦水坝。

同一时间,堰管站的工作人员也会组织人手检修沿途的堰道,及时维护整修,以保证足量的水能流到最远处。

1989年,雅安成立周公堰管理站后,很多检修工作就由堰管站的工作人员来完成。

“以前,我常和汪先生和李丙华一起整修堰渠。”1955年出生的张明全,是原大兴乡(现大兴街道)的乡镇水利员,1990年,他调到周公堰管理站工作,后来任站长。他和在他之前的两任站长,见证着周公堰在不同时代的功用。

据《雅安市志》记载,1953年,雅安专署水利队和原雅安县建设科组织复修周公渠。1954年至1955年,又建有周公河水电站,进水口在周公河铁索桥附近的澄清庵引水,周公渠也正式被称呼为“周公堰”。周公堰的主干道长5公里,支干道有洪支渠和黑支渠两大支渠,其余为灌溉派生的有32条小支渠,总长度为17.58公里。

1996年,周公堰又经两次修整加固、扩建、延伸,主支渠堰配套,引水量从每秒2立方米,扩大到3.14立方米。干渠长4.4公里,两条支渠(洪支渠和黑支渠)长3.5公里,其余为灌溉派生的有32条小支渠,总长度为17.58公里。

周公堰沿途还建有电灌站11处1203千瓦,共灌溉原蔡龙乡南坝、原大兴乡顺路、穆家、前进、龙溪等村农田,为当时全市(原雅安市、现雨城区)灌溉面积最多的渠堰。

防洪排涝,古堰体现新功能

从周公河的铁索桥处,一条堰渠延伸至远方,连接到周公山的众多农田里。

这是一条横贯大兴自流灌溉的主要水利工程,沿途可见宽大的沟渠,和一些废弃的提灌站。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来一些‘明沟’已经变成‘涵洞’。” 在城区至大兴的公路上,张明全说,“修通南外环线后,原来可见的渠道,就在公路下面藏着了。”

古堰最根本的作用还在于它蓄水、灌溉的作用,迄今,周公山下的一些农田的灌溉还全靠这条老堰。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周公堰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它却承担着防洪、排涝等重要作用,城市一些湿地、景观等用水也需要这条古堰。

在城区南坝东街的周公堰管理站外,是一个“抢险应急码头”,河岸边还有众多石桩,甚至还有一些废弃的救生船。

“管理站除了每年维修堰渠外,遇到洪涝灾害时,还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排洪工作。”张明全已在这里工作了30年,退休后他也一直住在那里,对周公堰有着深厚的感情。

“雅安的水利设施建设源远流长,在纵横交错的江湖河道上,留下了一大批历经沧桑的水利古迹。”余志均说,“这些都是水利创造力的体现,是水文化传承的载体,是雅安人民长年来治水兴水的见证。”

春节前,张明全邀约余志均一起,从周公堰的引水口开始,一直走到堰渠最下方的大兴街道顺龙村等地,重温周公堰的辉煌历史。张明全和余志均都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周公堰,记住周公堰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站在三九大桥上,眺望周公河,如今看到的只是碧水悠悠,那清澈河水中的倒影反映着两岸人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永流不息的河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和憧憬。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