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戰場有一群“獵毒者”,看看醫學偵探如何“辦案”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中,有一群鮮為人知的前線“戰士”,他們跟醫護人員一樣穿梭在危機四伏的隔離區,直面病人和密切接觸者,他們就是被稱為“醫學偵探”的流行病學調查員,即流調員。

當有確診或疑似病例出現,醫學偵探們便出動了。瞭解傳染源,追蹤發病後的活動軌跡,從時空層面通過邏輯推理,迅速鎖定感染來源和密切接觸者。“找到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及時隔離進行醫學觀察,能夠及早發現可疑病例,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疫情蔓延。”德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王壯業說。

疫情戰場有一群“獵毒者”,看看醫學偵探如何“辦案”


和病毒“賽跑”

“德州市寧津縣一鄉村出現3例確診病例,是目前一次性確診病例最多的村。”2月1日,接到指揮部的疫情監測報告後,為調查清楚該村的疫情發展情況,德州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副總指揮韓良兵帶隊,選派5名專家和流調隊員人組成“流調突擊隊”,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調查情況。

5名隊員、1名司機,每人一個笨重的拉桿箱,裡面裝滿了防護服、眼罩、一次性手套、口罩等用於流調的防護物資。車上,空氣比較凝重,由於情況緊急,隊員們把碰頭會開在了車上。

“像這種情況,如果沒有及時查明傳播鏈,後果將不可想象,我們必須趕在‘病毒‘前面,把他攔下來。”在趕赴現場的路上,他們就本次流調對象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共同商討出了一套工作預案,包括防護措施、流調流程等環節。

高速公路上只有這一輛防疫專用車在奔向目的地,高速出口處,流調隊員逐一下車接受檢查、登記後進入城區。流調員張本旭凝望著車窗外,這是他自當年抗擊非典疫情後,第一次到現場進行這樣重大的任務。

在寧津縣疾控中心,來自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組與流調突擊隊以及縣裡的分管副縣長帶隊的疾控力量,就確診病例的活動軌跡、管控措施、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多輪的研判與分析。就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的管控、治療、採樣等工作給當地政府一一展開分析並出具意見。

下午14時,省、市、縣三級疾控力量組成的流調隊來到位於冀魯兩省交界的這個村子,村子就是北方的最平常不過的村子,特殊的是,此時的村子已經全部封閉,由數名特警在村口守衛,禁止任何人進出,遠遠望去,空無一人,大街上回蕩著流調隊員的腳步聲。

下車前,隊員們都帶上N95口罩,流調隊來到管控卡口,向縣鄉村幹部、值班民警、衛生院負責人瞭解村民的整體防控措施,同時,通過電話向居家隔離的密切接觸人員瞭解醫學觀察情況。

疫情戰場有一群“獵毒者”,看看醫學偵探如何“辦案”


“抽絲剝繭”

經調查發現,這個村莊的第一例患者是在1月19日就從武漢返回了寧津,期間去過泰山遊玩,時間、地點跨度相對較長,由於當時正處於疫情早期,患者還未足夠重視,其間未採取防護措施。這引起了隊員們的高度重視,“包括當地疾控中心的調查情況,基本可以斷定,他就是這起病例中的0號患者(流調術語,一般指第一個被病毒感染,並開始散播病毒的患者),而且可能就是這起病例的傳染來源。”

緊接著,就是要摸排這位0號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工作的範圍又擴大了。據0號患者介紹,他從武漢回來,期間,還與同村人聚過餐。張本旭和隊員們對0號患者回寧津後接觸的所有人進行排查發現,慶幸的是,在疫情清晰後,當地政府的防控措施比較到位,經綜合分析,專家組一直認為目前疫情在該村仍屬於可防可控的狀態。

“疫情對於疾控工作者來說,最大的考驗就是密切接觸者的追蹤管理,一定要絲毫不差地做好。”張本旭說。他和隊友對調查中的每一句對話、每一通電話都仔細分析,因為這其中極可能包含密切接觸者的線索。

流調的基礎工作思路就在於摸清傳播鏈條:是誰傳給患者、患者又將病毒傳染給了哪些人。這個過程往往需要流調隊員不斷順藤摸瓜、抽絲剝繭,而層層撥開迷霧的過程每天都在上演。

張本旭1985年進入德州疾控中心傳染病科室工作,一直至今,非典疫情發生時,他40歲,正在一線,如今57歲,還在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用他的話說,在“疾控”幹了一輩子。

“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發熱症狀?最近去了哪裡?和誰接觸過……”張本旭說,目前德州已經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平均每個病例有十幾個密切接觸者。可以說,找出這些“密接者”最基礎的功夫就是“問”,不厭其煩地問、事無鉅細地問,諸如出差坐車的細節、吃飯聚餐的人數、房屋住所的面積,家裡人口的情況……從這些瑣碎的信息中沙裡淘金,然後抽絲剝繭、觸類旁通,逐步聚焦到所要尋找的密接目標。

疫情戰場有一群“獵毒者”,看看醫學偵探如何“辦案”


“攻心計”

“流調工作幹多了就會有一種直覺,可以從對方的表情、語氣等方面大致判斷出來是否講了真話。”張本旭說,最重要是告訴被調查者事情的嚴重性。

新冠肺炎潛伏期較長,流調員需要掌握患者和密切接觸者半個月內的一切生活軌跡。張本旭介紹,由於涉及大量生活隱私,部分被調查者出於種種顧慮,往往會刻意隱瞞一些經歷或細節。調查員們各有自己的“攻心”技巧,逐步引導被調查者主動配合。

2月5日,武城縣確診兩起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零點時分,德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諮詢專家組組長高志堅帶領張本旭在內的4名流調隊員連夜趕赴武城縣,會同武城縣疾控中心流調人員星夜開展工作。

“這幾天去過哪些地方,與確診病例有無接觸,有沒有咳嗽發熱等症狀?”與村民溝通時,流調員必須全面瞭解所有行蹤信息,在武城縣的一個重點村,人口眾多,來源複雜,調查工作刻不容緩。“調查年輕人側重於手機的使用痕跡,一般是支付痕跡、聊天記錄、導航軌跡,調查老年人就關注生活規律。”瞭解病例、梳理密切接觸者、會商對策、緊急防控……結合外圍調查,流調隊員很快畫出了含千餘人口的村莊地圖。

隨著調查的深入,村地圖上標註出一條條不同顏色的線,確診病例去過的地點和所接觸的人員信息逐漸躍然紙上。經過一天的摸排調查,流調人員最終理清了感染病例的行動軌跡,並及時隔離了密切接觸者,同時對村莊實行管控。調查中,流調隊員們不喝水不休息,就連簡短的吃飯時間也在討論著摸排調查情況。結束調查時,天色已晚,此時隊員們已經30個小時沒有休息了。

2月7日凌晨1:30,武城縣兩起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與傳播情況基本明確,流調隊員第一時間形成報告並及時反饋。兩天三夜的連續奮戰,為切斷傳播鏈、控制疫情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圖/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 周建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