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們一出生,就被父母“毀”了


徐崢被“毀”了!

電影《囧媽》中,他不耐煩地對媽媽說道:“在你的心目中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排水,都已經設定好了,然後鍥而不捨地改造他!”

說完,他突然意識到,妻子也對他說過類似的話。

他討厭媽媽的地方,正是妻子討厭他的地方!這就是原生家庭的悖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們一出生,就被父母“毀”了

電影《囧媽》

現實生活中,幾乎人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父母的缺點,但這並不是遺傳造成的,而是原生家庭的環境影響了我們。

我們一出生,就被父母“毀”了,他們對我們的早期撫育,影響著我們的性格,甚至人生軌跡。

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的專業術語解釋:

早期撫育會影響孩子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甚至會影響大腦不同部位的尺寸;早期撫育還會影響我們的皮質醇水平,而皮質醇正是調節自身性格的重要化學激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們一出生,就被父母“毀”了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本書最早出版於2002年,影響至今,已經成為“原生家庭”這一概念的濫觴,作者奧利弗·詹姆斯是英國《衛報》、《泰晤士報》力薦的“國民心理學家”,他長期致力於心理研究,是一名兒童心理醫生。

他的外公曾經是一個抑鬱症患者,後來自殺了,外婆也患有輕度抑鬱,叔叔不堪痛苦,也因抑鬱症而自殺,他母親接受心理治療,承受住了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併成為了一名心理醫生,在養育作者時,為了隔絕家族悲劇,辭掉工作,專注於撫養子女。

也因為如此,作者對“原生家庭”的研究十分深入,在寫這本書時,他同時又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本著對母親家族的溯源,和對自己撫育孩子的指導,作者考證大量的科學研究及名人事例,完成了本書的創作。

身為讀者,無論我們是子女,還是父母,都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我們想要的知識。


01 我們真的瞭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嗎?


電視劇《都挺好》中有一個情節,蘇明玉和父親蘇大強在一次爭吵中,蘇明玉指責蘇大強懦弱無能,從她小的時候就這樣,隨著爭吵越來越激烈,蘇大強出現了幻覺,對著蘇明玉叫起了她母親的名字。

在那一刻,蘇明玉也恍惚意識到:原來一直以來,自己並沒有擺脫原生家庭的影子,她的樣子與她的母親如出一轍。

蘇明玉一直不明白,自己那麼厭惡媽媽,為什麼身上還會又她的影子?她想擺脫,卻越糾纏不清,她不斷地回憶小時候的事情,看透了母親的強勢與抑鬱,父親的懦弱和妥協,才與家庭和解,與自己和解。

蘇明玉只是萬千原生家庭中逃離出的一個,還有更多的人,一生也難以掙脫。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們一出生,就被父母“毀”了

原生家庭中長大的蘇明玉

書中講到一個例子: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在公眾場合發表的講話中,經常出現語法錯誤的詞語,然而他並不覺得這些詞語有誤,即使別人替他糾正了,下一次他仍會這樣說。

小布什無法意識到,從小被父母用嚴厲的方式管教,讓他形成了偏執的性格,說錯誤的語法讓他獲得了反抗權威的滿足感,因此才會難以糾正。

原生家庭的影響無處不在,卻又捉摸不定,我們的性別、家庭的排行、父母的關係(親密或爭吵)、家庭的規模(姊妹的數量)、父母童年的經歷、父母的偏心或者冷漠、社會刻板印象(如認為男孩更擅長數學)等等,都會影響我們的性格。

並且,在很多時候,這些也並不是父母能夠掌控的,比如偏心問題,父母可能在無意中偏向長相好看的孩子,又或者因為家中添了小兒子,而疏忽了大女兒。

更甚至,對於高敏感的孩子,也許父母並不覺得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但仍會在孩子的心中造成缺愛的影響。

據一項數據表明,天才兒童長大後並不會更有成就。反而從《大英百科全書》和《大美百科全書》找出的600多名重要人物當中,有1/3的人有幼年喪父或喪母經歷,而在普通人當中,這一數字是17%。

坎坷的童年經歷確實能造就大人物,尤其是作家,但更多時候,坎坷的童年會毀掉一個人,讓他患上精神疾病。

作者引用英國大詩人菲利普•拉金的一句詩來說明原生家庭的影響:

他們毀了你,你的媽媽和爸爸。

他們可能不是有意的,但他們做了……

原生家庭就像一道無法解封的魔咒,影響著父母,塑造著子女。

很多人會發現,隨著我們的成長,總有一天,變成了自己討厭的人的模樣。

我們一邊反感著母親的嘮叨,一邊對自己的孩子叮囑不停;一邊討厭父親的強勢,一邊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須如何如何。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卻成了當年我討厭過的你。

紀伯倫曾在《我曾經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中寫道:“當我們鄙夷一張醜惡的嘴臉時,卻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過去的經歷一直都在影響著現在的你”,這一事實的確讓人沮喪,但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可以去了解自己,發現身上受到的影響。原生家庭劇本不能由我們執筆,但未來的情節可以期待。


02 瞭解原生家庭,就是認識你自已


古希臘阿波羅神殿的石柱上,刻著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據說,蘇格拉底曾以此為座右銘。

認識自己並不容易,在本書中,作者幫助我們回顧6歲前的早期撫育,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


3~6歲時受到的早期撫育,會塑造我們的良心

良心,也就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標準,作者將它比喻為一個“內在的警察”。不同的早期撫育會形成不同得良心類型:善良的,脆弱的,懲罰性的。

“懲罰性的良心在精神學上類似於一個警察國家,如果你具有強烈的懲罰性良心,那就太過壓抑了;在另一個極端,如果你具有過於脆弱的良心,你就會只顧尋歡作樂,導致縱慾或濫交;善良和良心介於這兩者之間,他能夠更好地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考慮自我滿足帶來的後果,又儘量滿足當下的需求”。

人人都會有這三種良心的一部分,只看哪種良心占上峰,這就好比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相互衝突,又相互依存。

說來十分有意思,作者特別熟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弗洛伊德認為,良心是因為我們對父母一方的恐懼而形成的,他用俄狄浦斯情節為例,認為童年期的我們渴望獨佔父母中的異性,但又認識到同性父母比我們強大,於是,就學著認同同性父母,把他們的道德標準來當作我們的良心,以此來吸引異性父母。

簡而言之,他認為良心是恐懼的結果,並且是以同性父母為基礎。

但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講述自己的父親經常鼓勵他,擁抱他,但偶爾也會發脾氣,而他之所以認同父親的道德標準,不是出於恐懼,而是因為父親的愛和責任感。

天下的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愛孩子不等於擁有良好的早期撫育,以懲罰型的方式教育孩子,容易形成懲罰性良心;以強制的方式教育孩子,容易形成脆弱的良心;只有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權威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善良的良心的孩子。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早期撫育的層面上來說,這句話很有意義。


0~3歲時受到的早期撫育,會影響我們的依戀模式

何為依戀模式?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約翰•鮑爾比就提出了“依戀理論”,專門用來解釋人際關係中的不安全感。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和別人相處時的感覺。

0.5歲~3歲是嬰兒形成依戀模式的敏感期,過了這個時間,就基本定型了,要麼形成安全的依戀模式,要麼形成迴避型、纏人型、混亂型的不安全依戀模式。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們一出生,就被父母“毀”了

孩子的依戀模式與媽媽的情緒有很大關係

形成何種依戀模式與父母的陪伴有很大關係,在此年齡段,缺少陪伴的孩子會變得沒有安全感,但這很容易讓媽媽們感到焦慮,現實中我們常常是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據一項研究表明,全職媽媽更容易患上產後抑鬱症,而抑鬱的媽媽很很容易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相比是誰來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教育的人,一個能盡心陪伴孩子的保姆比一個患抑鬱症的母親強上10倍。

如果媽媽們要上班,將孩子託付給可靠的敏感的照顧者,未嘗不可。


0~6個月的早期撫育,會影響我們的自體感

6個月大的嬰兒,其實有著如同成年人一樣的需求,除了生理方面的需求,他們也有些豐富的情感需求,假如照顧者缺乏共情,總是不能理解嬰兒的需求,就會造成自體感弱的結果。

嬰兒們正是通過滿足需求來積累關於身體感覺的記憶庫,這是他們增強自體感的基礎,只給嬰兒餵奶而不給擁抱,他們很難存活。

如果你是一個容易上癮、暴飲暴食、抑鬱、衝動,又或者是一個工作狂,極其自戀,熱愛冒險的人,那麼你就算是一個自體感弱的人。

80%的罪犯是自體感弱者,但大多數的高成就者也歸屬此類。


03成為你自己劇本的作者


有種奇妙的定論,極端成功和極端失敗的人生,都源自原生家庭。與其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如試圖改變,成為自己人生劇本的執筆者。

魯迅曾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可能我們小時候沒能受到父母的關愛,可能我們成了一個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但是,人生歸根結底是自己的,我們人生之路的後半程,需要的不是對過往的傷感,而是改變與奮鬥,釋然與和解。

就像《囧媽》中的徐崢和媽媽,經歷了一場俄羅斯之行後,母子雙雙明白,愛一個人並不是希望他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於是徐崢向妻子坦白,並簽下離婚協議書;母親在兒子離開後,自言自語道:“電影中的伊萬還是小孩子,我的伊萬已經是個大人了。”

我們再來看看那些出自原生家庭的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們,高成就者的性格特徵偏向積極的逃離,低成就者則完全相反,他們偏向消極厭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們一出生,就被父母“毀”了

讀書筆記

同樣是出自原生家庭,一個是面對孤獨又枯燥的科學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以此來獲得尊重,抵消缺愛的心靈;一個是屢教不改的慣犯,用偷竊來表達對權威的抗拒。

我們一旦出生,必然要經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們不管有意無意,總會將缺點和優點一股腦兒“塞”給我們,我們被他們擁抱,受他們影響。

曾看過這樣一段話: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我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出身,卻能把握自己的未來。

開局可能不利,所幸未來可期!

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謹以指導你成為自己劇本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