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孩子聰明以後就會有出息?心理學:自律的影響遠大於智力

導語:現在特殊情況,孩子返校上班成了一推再推的事情,現在都還不能確定孩子幾時可以上學。為了擔心孩子在家裡玩瘋了,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艱難的演起了《在家上課》紀錄片。

平時娃白天上課,媽媽上班,等媽媽下班回來給放學回家的娃輔導功課已經夠兵慌馬亂的了,現是特殊時期媽媽連公司這個避難所也去不了了。現在媽媽不但在居家辦公,還當起孩子的班主任了。老師只管佈置作業,到點收作業,而媽媽全天都是輔導作業,看到朋友圈裡有兩個娃的媽媽,真的快要瘋了。

闢謠,孩子聰明以後就會有出息?心理學:自律的影響遠大於智力

讓孩子在家裡拿著手機和電腦上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1、在家環境不利於學習

大多數家庭的設計都以住宅為主,主要以住得舒服為主。有些家裡書桌和飯桌都在一起。沒有一個合適學習的環境。

現在大家都宅在家裡,家裡人也會做其他的事情,上個廁所,煮個菜這些聲音和味道都會影響到孩子。

想一想孩子坐著舒服的沙發上半躺著看著手機上老師扒拉扒拉的講,耳朵還會聽到家人說話的聲音,聞到媽媽做菜的香味,這樣的環境怎麼會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呢。

2、使用的工具不利於孩子的學習

我們成人也會發現,用電腦上班時,很多時候我們全部的精力並不是用在上班上,可能還會聊一些無關緊要的天,或者是看一些新聞網站上的八卦。

而對於孩子來說手機或者是電腦是自己平進看電視,電影或者是刷抖音,玩遊戲時的工具,一下子變成了學習的工具,孩子很難馬上可能轉化過來。

闢謠,孩子聰明以後就會有出息?心理學:自律的影響遠大於智力

3、沒有儀式感很難進入狀態

我們在學校上課,一節課一節課中間有休息,而且每次上課還會讓學生起立,叫老師好,同學們好。

孩子在學校上課還有一個從家裡去上學的過程,這些都是滿滿的儀式感。

所以孩子在家裡上網課,上完課聽完課了,再讓做作業卻是不會做了。沒有儀式感的上課會讓孩子老是分神。平時在課堂上老師一邊講還是一邊監督,但是現在上網課了,自己在下面怎麼搞小動作老師也看不到了,而家長一般也不敢在一邊盯著孩子。

4、孩子專注、計劃和執行的能力還比較差

孩子的專注、計劃、執行的能力需要大腦的高級認知中樞前額葉皮層。而這個中樞前額葉皮層要到16歲之後才會慢慢發育,一般要到20歲才會發育成熟。

我們會明顯的發現孩子越小,越專注不了,做事越沒有計劃,執行的能力越差。這是由孩子的生理特點決定的,家長要做的是引導才不是強迫。

闢謠,孩子聰明以後就會有出息?心理學:自律的影響遠大於智力

宅家學習,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沒有計劃性,拖拉,怎麼辦?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成功,自律的影響是智力的2倍還多。”

孩子的好習慣不可能自己就可以神奇的完成,需要家長的培養。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

1、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

記得小時候聽到一個笑話,就是一個家長語重心長的對孩子說:要珍惜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而孩子卻說:時間啊,我太多了,我把時間給你,你把金子給我吧!

這也說明孩子是非常沒有時間的觀念的。

對於小的孩子,先讓孩子認識時間,拿起一個鐘錶,告訴孩子時針,分針,秒針,最長的鈔針走一圈走了60下就是一分鐘,指向12就是走了一圈,中間的針會向前進一步,而分鐘走一圈就是一個小時。6點是什麼樣子的,6點半又是什麼樣子的。

闢謠,孩子聰明以後就會有出息?心理學:自律的影響遠大於智力

大點的孩子比如小學二三年級了就可以讓孩子寫計劃表,每天幾點起床,比如6點半起床,那就定好六點半的鬧鐘,而洗臉刷牙要多久,幾點上學,這些時間進行列表再和孩子做的事情一一對應。

孩子內心有一個認知,我幾點要做什麼事情,把事情裝到時間的筐裡,孩子也更清楚的瞭解自己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情。

闢謠,孩子聰明以後就會有出息?心理學:自律的影響遠大於智力

2、學會讓孩子自己動起來

比如我們的計劃表並不是讓家長幫孩子制訂,也不是生硬的說你要制定一個計劃表,我們可以選擇一天看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和孩子說:我們來做一個行為慣例表吧!這時候孩子沒聽過這是什麼東西就很容易感興趣,覺得好奇。

行為慣例表就是每天你要做什麼,做這些事情時要花多少時間。而每天要做什麼是孩子自己知道的,比如每天要做什麼作業,要運動或者是做其他的。這些事情會花多少時間,打算在什麼時候做。

這其實就是孩子的計劃表,不過可以讓孩子自己來做,還建議孩子畫出來,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一個鐘錶盤,在鐘錶上畫上要做的事情,比如早上7點刷牙可以畫一個牙刷,晚上9點睡覺可以畫一張床,放學回來5點做作業,一般只要是孩子自己認定的,自己制訂的會更好的遵守。

闢謠,孩子聰明以後就會有出息?心理學:自律的影響遠大於智力

3、家長可以設定一定的獎勵機制

這個方法對於小的小朋友來說特別實用,看幼兒園的小朋友每天回家裡額頭上貼一朵小紅花,就可以高興一個晚上,洗澡都不願意弄溼。

家長讓孩子自己訂計劃表,全天按時完成可以給一個小紅花,拿到五個小紅花可以換一個小禮物,拿到十個小紅花可以換一個更大的禮物。

可以讓孩子更有動力去執行。

建議獎勵不要長期進行,一般為期一個月這樣就可以了,否則孩子的胃口會越來越大,讓孩子形成規律的習慣就可以給孩子口頭表揚,比如:寶貝你真的太棒了,已經連續7天都完成自己訂的計劃了。

闢謠,孩子聰明以後就會有出息?心理學:自律的影響遠大於智力

4、必要時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比如孩子早上拖拖拉拉導致上學遲到了,家長不用和老師去解釋,讓孩子自己去解釋。讓孩子去接受懲罰。

第二天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我們怎麼樣才可以遲到。讓孩子可以意識到自己到底哪裡做得不對而會導致遲到,從而讓孩子自己主動糾錯,以後不遲到。

闢謠,孩子聰明以後就會有出息?心理學:自律的影響遠大於智力

讓孩子更好的執行任務,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菁媽教給家長兩招:

1、WOOP加強孩子的執行意圖

WOOP是願望--實現後美好願景--可能的障礙--用計劃來實現。

比如孩子每天放學回來做作業,讓孩子覺得很困難,老是想玩。

放學就做作業就是願望,而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象一下如果自己能夠在放學後就完成作業,吃完飯後可以看一會電視或者是和媽媽出去散步,逛街(美好的願景,甚至可以帶著孩子閉著眼睛想像一下)

之後和孩子想一下放學會做作業會有什麼困難?看到家裡的玩具就想著要玩,聽到窗外小朋友的聲音就被打擾,或者奶奶煮飯太吵了(可能的障礙)。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來想一下用什麼辦法可以解釋這些困難。比如幫孩子在房間穿一個隔音好的窗戶,把玩具收起來(定計劃實現)。

闢謠,孩子聰明以後就會有出息?心理學:自律的影響遠大於智力

2、用如果…那句式來強化孩子的行為

如果你放學後完成了作業,我們就可以去公園玩半小時。當孩子習慣這個的行為模式之後,就像條件反射一樣,當孩子放學回來,可以把平時去公園的袋子放在顯眼的地方,孩子看到就知道,我做完作業就可以去公園玩。

如果你9點前睡覺我們就可以讀10分鐘的繪本。到了快9點,家長可以把繪本放到床上,孩子就知道我應該要睡覺了。

闢謠,孩子聰明以後就會有出息?心理學:自律的影響遠大於智力

特殊時期,正是鍛鍊孩子好習慣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孩子的習慣好了,以後正式上學,媽媽輔導作業就是輕鬆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