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甘北X祝東風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又一位醫生因為感染新冠肺炎離世,他叫彭銀華,年僅二十九歲。

彭醫生原本打算在大年初八結婚,迎娶心愛的姑娘。

疫情突然襲來,他立刻擱置了自己的婚禮,不僅如此,還跟妻子達成共識:疫情不散,婚期延遲。也就是說,直到戰勝病魔的那一天,他才會考慮自己的幸福。

可是,那一天,他永遠也等不到了。

1月25日,他被確診了新冠肺炎,情況急轉直下,2月20日,晚上21時50分,他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剩下自己正懷孕的妻子,和抽屜裡還沒有發出去的請柬。

生命的最後,他最愧疚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可是,可是。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母親悲痛欲絕,妻子決定將孩子生下來,多少是對彭銀華父母的告慰。但我又不禁要想,這位妻子的一生,或許註定比常人更難一些吧?

太多悲壯的犧牲令人痛心不已。

2月18日晚,湖北省衛健委發佈信息稱,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先生於當天離世,並稱他是“第一個犧牲的院長”。

院長妻子追隨著靈車,哭得撕心裂肺:“不要,不要,不要……”

中年夫妻的生死別離,相信許多看過視頻的人,都忍不住跟著掉眼淚。

她給劉院長的備註是“小肚雞腸老公”。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多麼尋常而又親暱的備註啊。在外面,他是院長、是英雄,可是,在家裡,他就是自己小肚雞腸的老公。可現在,他永遠地走了。

更讓人難受的是,劉智明院長,在生命的最後,還拒絕妻子過來照顧,因為妻子也是一線的醫護人員,她需要照顧病人。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劉智明院長是孤單地走的,最後的插管搶救還被他拒絕了。

市武昌醫院紀委書記洪毅在接受採訪時,沉默許久才開口道:“他(劉智明)說過一句話,讓我刻骨銘心,他說,死也不要插管。”

因為切開氣管的瞬間會產生大量的氣溶膠,會大大增加同事們的感染風險。

新冠肺炎的感染者在去世後,遺體仍可能具有傳染性。為此,妻子連他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沒有遺體告別儀式,甚至都來不及說一句話,就這麼被抬上殯儀車呼嘯而去。

此後,劉智明院長的妻子在朋友圈裡說:“這兩天工作時有恍惚,看到電梯門開了,總覺得你會走出來。”(劉智明妻子的同事口述)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坦白說,這段時間,我真的不敢看微博熱搜。

懷孕九個月仍在前線的護士,父母雙雙支援武漢獨留在家的兒童,捐獻全部身家的白髮老人,身患漸凍症依舊搶救病患的金銀潭醫院院長……是的,很偉大,人性光芒綻放時,敢與日月同爭輝。

但我又總忍不住去想,他們把一切奉獻了,孩子怎麼辦,妻子怎麼辦,父母怎麼辦,餘生怎麼辦?

就像文章開頭的彭醫生一樣,他的父母家人該怎麼辦,還有那個遺腹子呢,誰來將TA撫養成人,誰來為TA支付生活費和學費?

據中國疾控中心報告,截至2月11日24時,共有3019名醫務人員被感染,確診1716例,死亡6例。

短短11天,就有8名警察倒在防控一線。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孩子喪父、妻子喪夫、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家裡的頂樑柱轟然倒塌,幾句“對不起”,幾句“謝謝你”,真就是這個世界,給英雄最後的報答了嗎?

或許我是個庸俗的人,相比於這些字眼,我更願意看到,所屬的單位、勞動局,拿出告慰家屬的實際舉措,能夠保障他們後續的生活。

之前同樣被新冠肺炎奪去生命的李醫生,被認定為工傷,保險待遇如下:一次性工亡補助金78.502萬元,喪葬補助金3.6834萬元。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李醫生妻子所在的愛爾眼科醫院也表態,會負擔兩個孩子直到大學畢業的生活津貼和學費。

在我看來,相對於紙上蒼白無力的吶喊和感動,這才是真正“有用”的表達哀悼的方式。是的,這才是寫下這篇文章的目的——犧牲不該是隻為了煽情,犧牲還應得到獎勵和補償。

英雄的生命無法再來,生者的悲痛難減半分。

我們哀悼他,我們歌頌他,一個月後呢?一年後?下次疫情爆發時呢?永遠會有英雄挺身而出,與此同時,伴隨著的卻是自己家庭的破碎。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當這些光榮的名字被再度提起,我們會繼續讚歎和感動。可這些情緒是有節點的,平時是埋在大腦皮層深處的,只有亡者家屬的痛永存!

那麼,我們能否為英雄及英雄的家屬,爭取一點實在的利益?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不知道為什麼,大眾對於“金錢”的態度,往往是非常敏感的。

在許多人的認知中,奉獻就只能搭配“無私”,偉大就只能搭配“清貧”。

人們好像很難接受,一個平民英雄的血肉之軀背後,還有需要贍養的老人,需要撫養的孩子,需要打理的一日三餐,需要繳納的房貸車貸……

就拿李蘭娟院士來說吧。

明明前一天大家還在讚揚她的辛苦付出,後一天,一篇空穴來風的文章橫空出世,惡意引導李蘭娟院士說阿比朵爾對治療新冠肺炎有效,是在為自己兒子的公司提供利益輸送。

於是,當天晚上,我看到無數的失望、反諷,甚至是咒罵,僅僅因為那些似是而非的詞句。轉眼間就推翻她在疫情一線的所有付出,評論都變成了“七十多歲的老人睡三小時很正常”“你怎麼知道她只睡三小時,說不定只是隨便說說”……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的轉變可以如此之大又如此之快。

幸而闢謠信息及時公佈——企查查信息顯示,李蘭娟兒子鄭傑的公司,杭州華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醫療信息公司,其經營範圍並不涉及藥品生產。而且,目前藥監局審批的阿比朵爾,生產企業中並沒有她兒子的公司。

退一萬步講,就算李蘭娟院士名下有企業又如何?生產阿比朵爾又如何?

早在2015年,國務院便出臺鼓勵科研人員“雙創”的指導意見,鼓勵科研人員參與“雙創”,學以致用地為百姓服務。

“雙創”指的正是創新和創業。

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對學者賺錢的反感會到如斯地步?

根據國家規定,院士每月國家津貼為200元。自2009年起,調高至1000元,院士的年薪基本在20萬元。這在北上廣深的互聯網大廠,甚至還達不到一個應屆畢業生的起薪。

有人會說,學者做項目,會有國家撥給的項目基金。可是,項目基金從申請到應用需要繁瑣的流程,而且審批非常嚴格。很多院士甚至教授,為了項目的順利開展,是自己先行墊付甚至貼錢!

院士創業掙錢很可恥嗎?值得黑嗎?

他們擁有中國最高的學術稱號,在中國最好的學術機構工作,代表著中國科研的最高水平,卻無法享受最好的待遇,甚至掙職業以外的錢都不可以。

為什麼?就因為他們必須符合我們對英雄的想象?

英雄,就應該是不求回報的;做學問的人,就應該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否則,跟滿身銅臭味的商人有什麼分別。

可是,這合理嗎?這公平嗎?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我們總是羞談“個人利益”,彷彿“利益”二字一旦出口,動機就變得不再單純。但我就想問問,誰上班不拿工資呢?

一邊拿著合理的工資報酬,一邊為公司創造效益實現理想,這二者有什麼矛盾嗎?難道就因為一個人拿了工資,他的工作就不配得到肯定了嗎?

子貢救了一個魯國人,拒絕了國家的獎勵,孔子卻說子貢做錯了,看上去高風亮節的示範,卻會打擊大家救人的積極性。

後來子路救了一名溺水者,對方送贈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丈夫在一線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妻子決定生下遺腹子!”

相比於一味的道德綁架,合理的經濟補償和實質回報,才能起到更好的社會示範作用,這是幾千年前孔夫子就知道的道理,可直至今日很多人依舊領悟不了。

現實生活中,別說回報了,一個人的品格越高尚,人們為他制定的道德標準反倒越高,他所身處的輿論環境反倒越嚴苛。

嚴歌苓在《芳華》中塑造了一個好人形象,他幾乎無所不能奉獻所有,人人都將他視為“活雷鋒”。後來這個“活雷鋒”犯了錯誤,所有人都振臂高呼義憤填膺,狠狠地往他身上落井下石——誰叫他是活雷鋒呢,活雷鋒怎麼能犯錯?

命薄如紙,世人才說美。一貧如洗,犧牲才壯烈。

然而,這樣殘忍的道德體系,真的是我們期盼看見的嗎?

給好人一些實質性的獎勵吧。讓“好人有好報”這樣的觀念深入人心,給做好事的人更實際的報酬,鼓勵更多人去做好事,讓社會陷入良性循環。

英雄已經流血又流淚了,就不要再讓他們的家人子女心寒了。歌頌和表彰當然需要,但更需要的,是實實在在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

給一線的醫生和護士充足的防護物資,為他們評定更高的職稱,提供相應的物質獎勵。

追封那些已經犧牲的烈士,撫養他們的孩子,為他們的家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還有那些為了援助他人傾其所有的好心人們,除了一聲“謝謝你”,還應當給予必要的回贈,在來日他們需要援助時,施與同樣的援手。

好人不計回報,是好人的高風亮節。

而讓好人有好報,體現的卻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我衷心希望,當好人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自勉時,社會可以斬釘截鐵地告訴他們:

“但行好事,定有前程!”

作者:甘北,100萬女性的孃家人,可以信賴的情感閨蜜。我寫男歡女愛,也寫世情冷暖!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你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