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地区的范围有多大?

独家档案


中原在三皇五帝的时候,应该是指如今的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一带,尧舜禹等时代,这里是中华文明的起始点只不过,由于后代的战乱以及黄河决口等原因,繁华不在,现在定陶还有天中街道,这里应该是中华文明发祥地


文山樵唱


中原的来历:《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

中原本就是一个范围的概念,具体范围究竟有多大确实是不好计算的。人类生存需要使得祖先们会选择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落脚,所以天下文明的起源都几乎和河水脱不了关系。

而华夏文明和黄河和洛水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故夏商周的时候河洛一带就成了中原的心脏。所以,中原可以理解为,以河洛一代为中心向外扩展的地区,但具体扩展多远,没人能给出准确数据。

故此就有了狭义的中原和广义的中原之分。狭义中原是指河南及毗邻地区。广义的中原则是黄河中下游的地区。

秦朝时在中原地区设置了好几个郡县,如三川、南阳、颍川、砀、河内、东、陈等郡,图如下:

古籍上对中原范围有过界定,当然啦,不是绝对的范围,也不是方形或圆形的范围:

北界——太原(中原北门)、张家口野狐岭、北京以南的河北地区,来自:1、金《过晋阳故城书事》:“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晋阳即今太原)2、《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3、元《岭北行》:“中原南北限西岭,野狐高出大庚顶”(西岭指大马群山,野狐即张北境内野狐岭)。

南界——秦岭-伏牛山,来自《出师表》:“北定中原,还于旧都。”(蜀国位于秦岭之南)

东界——淮安,来自《登楚州城》:”此去中原三里许,一条玉带界天横。“(楚州,今江苏淮安)

西界——甘肃陇南、天水,宁夏固原、陕西榆林,来自:1、《三国演义》:“蜀兵已到祁山,入寇中原,卿安忍坐视乎?“(祁山位于陇南、天水一带,兵临祁山即意味着入寇中原)2、明《名山藏》:“陕西三鎭(zhen,同“镇”),中原门户也。”(明三镇为今陕西榆林、宁夏固原等三边镇)

大致就是这样了,希望我的答案能给你帮助。


掘书观史


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中国”、“中土”。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原就是古代的河南,事实并非如此。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传统上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概是今天的河南省全境。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范围很大。而在与北方外族相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虽然宋朝之后的朝代一般都在北京建都,但这里仍然是繁华依旧的地区。在中国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搞收藏的人都知道,自古中原出帝王,黄河两岸古文物众多,所以形成了特殊的收藏文化,郑州古玩城是国内最大的古玩城之一。


今日大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微藏天下


中原,顾名思义就是“天下至中的原野”,这可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称得上是华夏民族的摇篮。在古代,中原一直被视为天下中心。

那中原到底是哪个地方呢?我们要知道,我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流域,黄河又是我们的母亲河。所以在远古时代,黄河中游那一小块就是中原。后来随着华夏民族的扩张,中原的定义也在慢慢的变大。

夏商周之时,中原的定义就变成了今河南省这一块,洛阳为天下的中心。到了春秋战国之时,中原又包含了诸多诸侯国的领土。慢慢的,随着华夏民族国土慢慢变大,中原也变成了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整个中部地区外加山东江苏的边边角角。


中原在古代属于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经一度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无数朝代在这里建都,你唱罢来我登台,好不热闹。这里也就成为古代中国的核心地区。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所以河南省是我国出土文物最多的一个省份,因为这里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朝代太多,还大多在此定都。所以在田地里挥几下锄头都可能挖出古董。


历史咸谈


所谓中土、中原都是一说。

那么中原有多大?其实很小,最狭义的中原范围,也就是与今河南省差不多,而更广义的一些,则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以河南为中心,北到河北,南至湖北左右,西至陕西,东至山东这样一个大致的范围。

早在先秦时代,洛阳这个都城,被认为是天下之中心。距今3000年前西周时期的何尊青铜器铭文就提及的宅兹中国,这说明早在古代中原与中国已经为一语,当时人们认为这个地方是天下之中心,所以要在这里统治民众。

而根据中国一词汇,后又有东国、南国,其实东国和南国就泛指东方夷人和南方荆蛮地区。以至于后来东西南北四方,各命名蛮夷,更巩固了中原一说。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到了一定时期所谓中原定义为“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新蔡、安丰。

这个范围主要还是河南,并括了山西南部,江苏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数地方。


井夫子


一般认为,中原地区在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代是古代华夏族的发源地,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一些夏、商时期的河南省周边地区,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也被纳入中原文化区。 现代中原地区称谓一般使用广义的大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为中心,涵盖周边地方的广大地区,包括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等地区。



史上中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般都集中在现在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古时候也有称华夏就是中原的,“中原人”“中原马”等。现在我们说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



中原,广义上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淮河上游以北。包括今河南省、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江苏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等广大区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族的摇篮,是汉民族祖居地,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中原也被称作中国、中土、中夏。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蔓延。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以别于四夷而自称中华,一些夏商时期尚属四夷的地区,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也被纳入中原文化区。 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因“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称呼专指洛阳一带,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地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概念延伸至华夏各诸侯国,与秦、吴等边远地区相对应。


秦代开始,中原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可以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包括今河南、陕西关中一带、山西和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偶尔也指黄河流域,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黄河流域。 从夏朝到宋金时期的3000多年间,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历代统治者皆认为把中原纳入版图的王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统称中原王朝,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洛阳、开封、郑州和安阳。 现在我们说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但是,河南又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所以,这个中原就是泛指以河南为代表的广大中部地区了。


时间的车轮


看古装电视剧或者小说时,总会遇到一个名字,就是中原。那么这个中原到底是什么地方呢?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电视剧里的人物每当提到中原时都会情不自禁的产生佩服之意呢?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让人尊敬之处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介绍。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原就是古代的河南,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传统上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概是今天的河南省全境。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整个中部地区外加山东江苏的边边角角。而在与北方外族相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顾名思义就是“天下至中的原野”,这可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称得上是华夏民族的摇篮。在古代,中原一直被视为天下中心。有句古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可以看得出中原在古代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心中的地位。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原本狭小的中原地区逐渐扩张,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族群体。

既然中原地区在古代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就少不了各位兵家的战争。这里曾经一度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无数朝代在这里建都,你唱罢来我登台,好不热闹。这里也就成为古代中国的核心地区。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如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等。虽然宋朝之后的朝代一般都在北京建都,但这里仍然是繁华依旧的地区,无数贤人义士聚集此地,共谋大业。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在中国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中国”、“中土”。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黄淮海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中原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1978年9月发掘的南召猿人说明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中原生息和繁衍。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我们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都充分表明中原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关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地区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诸多特点。

中原地区的文化非常丰富,其中以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最为著名。

中原地区在古代创造了很多第一。比如:商圣——范蠡,河南南阳人,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隐退经商,热心公益事业。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桑弘羊,为西汉洛阳人。一字千金——吕不韦、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当时人口达到150多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而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伦敦当时只有5万人。

中原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多,比如长城、龙门石窟、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清明上河园、白云山等。

这里的名人更是占据天下一半。政治家有黄帝、嫘祖、颛顼、帝喾、舜、商汤、姜子牙、伊尹、司马昭、冉闵、谢安、司马光、长孙无忌、唐玄宗、赵匡胤、赵构、高拱、刘福通、朱元璋等。军事家有岳飞、吴起、庞涓、灌婴、诸葛亮、司马懿、张良、吕蒙、常遇春、年羹尧等。思想、文学家: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列子、惠子、韩非子、鬼谷子、王守仁等。


历史地理的那些事


中原,即“天下之中”!相传人文始祖伏羲氏为仆吉凶,在河南地区“一画开天”,创先天八卦演绎世间万象。从而有了华夏文明。


此后,中原成为我华夏文明的摇篮,孕育着华夏文明,使她逐渐先进、厚重,不断壮大,形成中洲。

其先进的文明不断扩张与外部碰撞融合,逐渐形成华夏部落。



其范围也逐渐从河南地区向四方扩大,最终与东方的东夷部落碰撞而引发大战,后在阪泉之野爆发大战并击败东夷部落,从而使炎帝发出决议,除了蚩尤势力其余全部融入华夏部落,并最终炎黄联手击败蚩尤。

使华夏文明延伸到黄河、淮河下游,也使承载着华夏文明的中原扩大到此。


嗜欲者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在春秋到两汉时期,许多史料中,中原就是“原野”的意思。到了东晋南北朝,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来的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

1936年版的《辞海》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P84)

《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中原在古代很多年间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于是历代王朝都为这片区域战争,也在努力经营中原地区。



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所以造就了中原成为华夏民族的摇篮,成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现在,广义上来讲,按照省行政规划,中原地区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具体来讲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邻近的安徽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如果哪里说得不恰当或不准确,网友可以在评论区补充交流。


历史逸事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