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可以學中醫,最基礎是哪些?

春意的生活


沒想到會收到中醫問題的邀請,既然如此作為一個曾經想填中醫志願(儘管後來被現實妥協讀了理工科)的餛飩就來答一波,畢竟填志願的時候也是查了不少相關資料🧐

餛飩異聞錄專注分享世界上奇怪有趣的故事,偶爾科普冷知識、冷歷史和藝術,喜歡可以點個關注呦😘

首先如果你想從事中醫就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有句老話說得好:“富人不學道,窮人不學醫”。學醫註定是一條漫漫長路,見過醫學生複習期末考試的盛況嗎?

並不是勸退,只是學醫真的需要心裡有點ABCD數,不管是學中醫還是西醫。

另外家庭經濟情況沒有那麼好的人強烈建議慎重考慮。想當年餛飩就是理想敗給了現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陶淵明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至少陶淵明老先生還有才華撐著。

如果你堅定了學中醫的信念且不需要擔心家裡經濟,那麼恭喜你,你就是命定學中醫的人!

最靠譜的一條路就是考醫學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廣州中醫藥大學是首選。如果覺得考不上就看你報考的學校,它們的附屬醫院是不是國家級規培基地,是的話就準備準備複習考試了。

考上了大學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餛飩在諮詢過學中醫的小夥伴們後,給出以下比較好的學習建議:

1.

學習一下古文,中醫嘛,起源於悠久歷史的中國古代,學中醫的孩子總是需要參考一些古代書籍的,所以掌握一些古文知識是非常有用的哦。

2.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好也接觸些現代醫學知識,因為有些古代歷史上的治療方法在如今已經證明並不科學,那就應該採取更科學、更有效的治療來對待你的病人。

3.

別走火入魔,有些歷史古籍上可能記載一些術法、丹道之類的,現代人一定要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

關於中醫要學的基礎知識,這篇回答中肯定是不能具體給出了,那麼複雜的中醫理論怎麼只看一篇回答就能學會了?但不管學什麼,學習這件事也就5個字可以概括,那就是“看書+實踐”

看書先由淺入深,剛開始可以讀一讀《名老中醫之路》,先看看前輩們的學習經驗,再來總結出適合自己的路子,這才是真正的讀書明理。

有了前人的經驗加持,這時候可以讀讀中醫基礎理論,比如《中醫基礎理論》、《臨證脈學十六講》等鞏固一下基礎知識。之後就可以涉及到一些經典,不清楚什麼是經典書籍?簡單!上網查一下中醫相關課程,尤其是高等院校開設的中醫課程,看看學生們的教材就清楚了。

再來普及下一些中醫的基礎知識,學識有限,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

中醫上認為人體發病原因是因為外界的邪氣入侵(現代醫學上稱作病毒、細菌等微生物),邪氣包括風邪、寒邪、暑邪、溼邪等。中醫問診講究“望、聞、問、切”,每一個步驟都包含著大學問。

比如“望”的步驟就有著望全身、望形體、望氣色、望姿態、望局部(頭髮、舌頭、皮膚等等)。通過人的外在表現來大致判斷是什麼部位出了問題,當然對於學識越豐富的中醫來說越容易判斷的準確。

大致的判斷後,之後的聞診、問診、切診就是在這基礎上佐證你的判斷或引導你正確的判斷,每一步都缺一不可。要問怎麼能使判斷更精準,就是不斷學習再學習,有了一定的經驗自然能孰能生巧。

最後再來說說有人認為中醫無用的言論,對此餛飩的看法是先人的智慧不可小覷,對於一些慢性內分泌疾病,不得不說中醫的治療方法更加安全、沒有副作用且能更好地調理身體。👍

餛飩以前也一直有著痛經的問題,後來看了一個老中醫後真的緩解了很多❤️


餛飩異聞錄


如何自學中醫

隨著肺炎疫情的發展,中醫的介入取得療效,中醫再次被人們炒熱,捧上高位,學醫中醫的浪潮又熱起來了。

那麼,普通人,沒有中醫基礎,能不能學好中醫,該怎麼學習?

這裡分批次給出一點點小建議。

如果如上所說,文化水平不算很高,初中文化,有什麼途徑可以自學中醫,自學中醫,看得懂文字就行,懂得靈活變通。

中醫入門書籍

中醫的經典書籍:《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但是,劃重點,這四大經典對於初學者其實不是特別友好,我在這裡結合自己學歷中醫10年的經驗,給大家另外推薦幾本書:

  1. 《新編中醫入門》董漢良著,金盾出版社,該書主要構建中醫基本框架,並對每一部分如內、外、婦、兒等介紹了學習方法、主要內容及其參考書目,書很薄,內容豐富,都是乾貨。

  2. 《名老中醫之路》,此書很多名醫的成長之路值得借鑑,比如說他們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學了哪些中醫著作。

  3. 《中醫臨床傳統流派》黃煌著,相當於中醫醫學史,可以對古代中醫有個大體的認識。

  4. 《中醫治法與方劑》現代,陳潮祖著述,可以瞭解中醫的基本治法,常用的方劑。

  5. 《中藥學》,《診斷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學》第九版中醫教材。教材都是中醫院校的入門級別的書,整理成現代人熟悉的閱讀方式,十分適合老少咸宜閱讀。

有些人中醫0基礎的,一上來就去背誦《黃帝內經》,背誦《醫古文》,研究《玄學》,其實那是十分費勁的,有了基礎以後再去研究經典,我覺得效果就十分快。

中醫進階書籍

接下來推薦經典著作的界內有口皆碑的書籍:

  1. 《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現代·郭靄春著述。郭靄春,被譽為“黃帝內經”研究整理第一人,看他的書,可以少走彎路。

  2. 《傷寒論》講稿、現代·劉渡舟《傷寒挈要》,劉渡舟的傷寒論講稿深入淺出,是學習傷寒論補充的重要加油站。

  3. 《傷寒論》、《金匱要略》講稿,《經方傳真》,現代·胡希恕著述。胡希恕講傷害,業界名氣十分大,值得一看。

此外,還有很多比較好的書籍,這裡就不一一展開,學醫先學藥,中藥很重要,看病先辯證,診斷有療效,切不要貪圖經典玄幻,或者急功近利,而把最重要的大餅丟棄了。作為入門級別,這些書看完看懂,已經很好的造詣,若想了解更多可以關注我並留言,我會給大家解答。

藉助網絡課程

除了看書,藉助現代網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目前我自己喜歡並上著的網課,有中國大學慕課(MOOC),學習通,這兩個都有APP,學習基本都是免費,裡面除了中醫,還有大量西醫的課程,學醫不懂西醫,是有所遺憾的,有興趣的可以下載看看適不適合自己。

拜師學藝

 附近中醫院、中醫館的醫生、村裡的祖傳中醫,都可以試試打開門路,如果有機會拜讀他們的醫案或者有臨床機會(就是跟診出診學習看病),對於自己的提升都有很好的效果。

跟診名師或者加入中醫社團,這個對於大部分其實有些難,找一個會中醫的真正的老師本身不容易,還要人家願意教你跟你分享他自己的經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啊!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可以嘗試。後期我也會開一個學習中醫的圈子,免費分享醫案供大家學習進步,喜歡的也可以先關注我。

院校培養,專業成才

選擇合適的院校教育。

現在做中醫學習培訓的很多,都可以瞭解看看,當然如果有機會去中醫大學學習,那是再好不過。比如,廣州中醫藥大學,國內的四大中醫名校之一,成人教育就十分合適:報考專科(高中起點升專科)以及高起本(高中起點升本科)的考生應具有高中畢業(或相當高中)文化程度。具體可以點擊學校的官網。

自學中醫最害怕一開始就走錯路,相信了玄學、巫術、算命、土方法,偏方,這些都是細枝末節,打好根基才是最重要的,所謂根基不牢,地動山搖。

這可能是頭條上最詳細,最良心的自學中醫的文章了,一字一字打出來的,覺得有用的用你的小手給我點贊關注吧,這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謝謝大家啦!


中醫內科Doctor張


對於怎樣開始學中醫,最基礎有哪些,中醫在我國流傳的時間非常深遠,影響也是很廣泛的。決定好要學習中醫,那我們肯定要從最基本的人體原理、病理開始瞭解,關於這方面的內容也有很多的書籍,學的同時做好學習筆記,不光能加深記憶,日後從事相關工作也能查閱第一手的資料。另外呢中醫還包含古代的天文、地理、哲學以及心理學,也要學習瞭解,對我們日後自我養生祛病都是有好處的。

在一個呢,中醫它也是有分類的,我們將來有什麼發展方向,要有針對性,有目標的去學習,一類是西化的中醫,一般都是看化驗單來看病下藥,藥也沒有什麼湯頭,目前多出現在一些大醫院,治療效果一般。二類是時方中醫,這些中醫一般都是師傅帶徒弟或是家傳的,開藥有湯頭,治療效果還可以,但問題也是有的,比如如果是慢性病就不能停藥,一停就容易復發,這也是在農村能看到好多人常年煎服中藥的原因,其次呢,對大病也是治療有限。三類是經方中醫,這類才是真正的中醫,他們是按照六經來分析病情,通常把的也比較準,通常在喝第一幅藥的時候就能感覺到中藥的神奇療效。

說完這些你可以根據將來的發展方向,是中西醫結合那種還是純中醫,還是養生中醫,學習的內容自然也是有區別的。學習的動力是需要,如果沒有強烈的渴求作為支撐,也是難以堅持下去的,學習中醫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最基本的先入手學習,除了人體結構,這裡在推薦幾本書,希望能給你帶來一點幫助。《中醫基礎學》、《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生理學》。





東歌影視經典


我來說說我學習的體會。
本人一直對傳統文化,命理學,中醫學等一直比較感興趣。
高中時候選專業,沒有聽大人們的意見,自己選擇了藝術類。
經過這麼多年,我還是發現自己,對傳統文化,中醫類學非常感興趣。
其實古代對命理學,陰陽五行,八卦等都包含著中醫方面,中醫也是要運用陰陽五行等結合望聞問切來診斷。


西醫也是通過視觸叩聽,基本上大同小異,同釋儒道一樣,中醫,西醫都是殊途同歸。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淨化心靈。
學中醫,首先要具備中醫人的心態,有救死扶傷,有大愛的胸懷,所以先把大醫精誠要熟讀,體會古代聖賢的精髓。
我認得的師傅是海南醫學院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人非常好,他帶的學生都是高端醫學人才,我認識他後,他從基礎指導我,所以人家地位越高,思想境界越高。
另外中醫基礎理論,診斷學,藥學,方劑學這些基礎的知識要學會。
然後再去讀內經等,基本上可以說已經入門,並具備一定的知識,然後多去請教中醫醫生,多看案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c5000f01fa8b6d9d54\

靜心永年


學中醫只要你有興趣和自信心,方法恰當就不難的,教你如何學習好中醫?學中醫最有效最捷徑的辦法就是跟個好中醫邊學習理論邊跟著實踐,不然你把書讀的滾瓜爛熟也沒有用的,中醫在實踐的基礎上學習比較有興趣比較好理解接受的,中醫很抽象的,只有跟這個好中醫邊學理論邊實踐才會能很好的理解很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識的 ,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習中醫就不難的。

零基礎不建議自學,中醫的東西有難度,自學很難學進去,最好是報箇中醫學習班。

非科班出身的中醫愛好者,零基礎想學習中醫知識及技能,可以找山東中域,中域有大中醫學習基本課,師承弟子班、中醫針灸、中醫推拿等。

第一:基礎階段。1《中醫基礎理論》2《中醫診斷學》3《焦樹德用藥心得十講》4《中醫方劑學》5《中醫內科學》6《中醫婦科學》7《針灸學》 上面除《焦樹德用藥心得十講》之外,都是中醫學教材,要買第五版教材,80年代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最好(綠色封面),如果找不到,就用6版教材(黃色封面,人民衛生出版社)。照順序學完上面7本書,基本可以學會解決一些常見病。學習時,遇到某些不懂的問題不要死摳,暫時放過,等到7本書看完,某些問題自然可以前後貫通。要儘快粗略看完一遍,這樣就可以有一個整體的中醫觀。接著比較詳細地再按順序看第二遍,精讀第三遍。 第二:提高階段。 1、《胡希恕傷寒論講座(錄音講稿)》,2《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錄音講稿)》3劉景源《溫病條辨》講稿,4王洪圖主編《內經選讀》 自學中醫,最忌貪求怪異,否則容易誤入歧途,劉力紅的《思考中醫》、《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個人認為並不適於初學。 《名老中醫之路》這本書,介紹了很多老一輩名中醫的成才經歷,大家不妨看看,可以受到很多啟發。


創業鄲城


學中醫,如果是把它當職業要從小抓起,如果只是興趣隨時都可以學,因為職業要要職業證書才可以行醫,興趣愛好學一點可以自己給自己和家人做養生保健。中醫大體可分為中藥和針灸兩部分,中藥需記住性味歸經,神農本草經是必看的,如果用方的話,張仲景傷寒論要看,中醫講究對症下藥,每個人都不一樣,要診斷什麼病症,就要把脈,李時珍湖頻脈學要讀。針灸可以不需要診脈,記住經絡和穴位就可以下針,有立杆見影的效果,前提是記準穴位。比如四總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這四個穴位基本上可以治大多數病症。網上有好多視頻可以學,推薦看倪海廈的視頻。學中醫要有一定的悟性,黃帝內經是必看的經典


情書劍聖


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醫學道路/1
醫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如此的複雜,醫生作為最苦的行業之一,選擇醫學這條道路的學子們要做好忍辱負重、默默奉獻的心理準備,要了解醫生的職責是用學到的醫學知識去解除病人的疾苦,挽救病人生命的。而作為一名醫學新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醫學道路,如何更快地進入角色,作為一名行醫五十年的醫生,我個人有些經驗。
怎樣看待中醫/6
中醫與西醫的優勢各有不同,在現代的醫療實踐中,應該中西醫並重,不能要一個,廢棄一個,也不能肯定一個,否定一個,這樣才能大大擴展醫療領域。中醫、西醫屬於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也正因為中醫的整個理論體系不同於西醫,這才是中醫的真正價值所在。
簡便效捷的中醫治療/10
要評價中醫,首先要了解中醫,要了解中醫,又首先要深入到中醫實踐中去,從實踐中深入觀察、體驗,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那些對中醫持否定態度的人之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學者教授,甚至也是醫生。他們反對中醫,主要是不懂中醫,或者說只瞭解中醫的皮毛,沒有去深入瞭解。不深入到中醫中去,怎麼能正確評價中醫的是非曲直呢?那些反對中醫的人,究竟是怎麼考慮的呢?
診療中如何處理中西醫的關係/18
中醫與西醫的關係,目前存在三種情況。一是學中醫的人只管埋頭研究中醫,不太考慮西醫,認為中醫、西醫是兩種理論體系,互不相干,不如努力把中醫搞好,西醫的問題,讓西醫醫生去考慮。第二種情況是一些西醫醫生,只研究西醫,不過問中醫。第三種情況是對中西醫兩者兼顧,這主要是西學中醫生,以及在中醫醫院管理病房的中青年醫生。
重視中醫理論,精讀中醫古籍/30
醫學的進步,首先是理論的發展,經典著作是源,後代名家著作是流。源和流相互影響,推動醫學不斷地發展到新的高度。
我對中醫的認識過程/40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是醫學,都是用來治療疾病的。要對某一種醫學做出正確評價,不是從它的形式,也不是從它表面現象來做出,而是需要深入到醫療實踐中去。接受實踐的檢驗,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
中醫的辨證方法與技巧/44
中醫辨證是臨床診療工作的重要環節,辨證是認識疾病。即通過望聞問切等診法手段,收集疾病信息,加以綜合歸納,得出辨證結論,以便為治療指明方向。若辨證不明,則治療方向不清,必然難收良效。因此,辨證與治療是中醫臨床兩個密不可分的關鍵性步驟。
如何確立治法/51
中醫治法的確立既要有嚴格的原則性,又要有高度的靈活性,二者並不矛盾。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原則中有靈活,靈活中有原則。我們在臨床上不能把原則看得很僵化,也不能把靈活看成是靈活無邊,靈活中也要有原則。在臨床運用中,必須把握好這二者的關係。
臨證處方的確立/56
辨證是瞭解情況,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擬定處方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擬定處方不外兩種方法,一是採取以古方或成方為基礎,進行加減變化;二是根據病情,自行設計和制定一個治療處方。
用藥如用兵/65
中醫理法方藥是環環相扣的。我們在研究制方思路以後,還必須研究藥物的特性。中藥是方劑的基本單位;要想制定出好的有效方劑,除了洞悉病症,明確病因病機以外,還要了解與熟悉每一味中藥的特性,正如古人所說“用藥如用兵”。

onlyonly


你好,我曾經學了四年中醫,大致有中醫基礎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古籍學,中藥學,針灸學,腧穴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以及分科的中藥炮製學,推拿學,中醫正骨,中醫骨傷,中醫骨病學,中醫兒科等等,另外還要學解剖,生理,西醫診斷,藥理,西醫外科,西醫內科等現代醫療知識,


91好音樂


學習中醫需要一顆腳踏實地的心

很多人抱怨中醫不好學,難學!我想問一下,你真的靜下心來一步一步的來了解中醫,學習中醫了嗎?我不信,只要你放下你那顆浮躁的心,靜下心來讀讀中醫,看看中醫,我相信你一定不會一無所獲的。

2/7

靜心是學習中醫的基礎

擁有一顆平靜的心,可以讓你更好的學習中醫!不僅僅是學習中醫,只要你擁有一顆平靜的心,做什麼事情你都不會亂了陣腳的。

3/7

學好中醫需要一顆感悟之心

中醫來源於生活,是我們的祖先長期不斷總結的經驗集。如果我們要想讀懂這些經驗,學會這些經驗,甚至是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需要我們擁有一顆感悟之心,對社會生活品悟之心。

當你留意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時,你會發現中醫無處不在!

4/7

多記、多背、多學

無論是學習哪門學科,都需要我們將這門學科的關鍵知識記憶在我們的腦子裡。只有記在了我們的腦子裡,我們才能更好的學習、理解和應用這門學科!

5/7

學習中醫,學方法為主

學習中醫不能死記硬背,關鍵在於理解,我們要學會理解作者的用意,作者的方法!知識隨時可以學,但方法卻很重要。

6/7

要有一顆仁愛之心

我們學習中醫是為了服務於人,需要我們用一顆仁愛之心去服務病患!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出現事故。

7/7

要堅持,要活到老學到老

作為傳承了五千多年的古老醫學,他所包含的東西何止千千萬!所以,當我們踏上中醫這條道路上時,意味著我們要不斷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我們的醫術才可以登上一個更高的山峰!才能為中醫的發展起到作用。


安逸5825


學習中醫,是一個比較嚴格要求的,而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就要背熟藥物歌訣,再學習望聞問切,熟讀中醫四大名著《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論》,《溫病學》及《頻湖脈訣》等等一系列書藉,還要掌握推拿,按摩,針灸等等技巧,總之,學習中醫要有耐心,循序漸進。不要憑一時衝動去學習中醫,更不能三天打漁,四天曬網。既然選擇學習中醫,就要努力去學習,去鑽研,最後祝福你學習中醫有所建樹,掌握了你的中醫治療,造福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