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服抗凝藥物降低房顫患者骨折風險

今年2月剛剛在線發表在歐洲心臟雜誌的一項約2萬房顫患者的研究發現與傳統華法林相比,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的房顫患者骨折風險下降16%。

房顫,即心房顫動,是指心房無規律、快速的跳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我國房顫患者數約為1000萬,且房顫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大而逐漸增高。房顫最嚴重的併發症——腦栓塞具有高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和高複發率的特點。因此,預防腦栓塞的房顫抗凝治療十分重要。目前臨床上為預防卒中進行抗凝治療的藥物包括傳統的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如利伐沙班、達比加群等。

華法林作為抗凝藥物應用歷史很久,預防房顫患者腦栓塞臨床療效也很好,但是臨床應用過程中存在一些“麻煩”:多吃一點過量導致出血;少吃一點不能達到預防腦栓塞的效果;而且還需要定期抽血監測凝血指標用來調整劑量。新型口服抗凝劑使用方便,不需常規監測凝血功能,療效不受藥物與食物的影響,新型口服抗凝劑的出血風險,特別是危及生命的出血風險明顯低於華法林,且療效與華法林相似。

最新學者發現,房顫患者長期應用華法林可能還會增加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今年2月剛剛在線發表在歐洲心臟雜誌的一項入選約2萬房顫患者的研究發現與華法林相比,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藥物治療的房顫患者骨折風險下降16%。另外,進一步亞組分析顯示,與華法林比較。達比加群降低12%、利伐沙班降低19%、阿哌沙班降低33%。因此,對於需要服用口服抗凝藥物的房顫患者,特別是已經存在骨質疏鬆或跌倒風險較高的患者,建議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藥物替代華法林降低骨折風險。


供稿: 張雲鵬 劉彤

新型口服抗凝藥物降低房顫患者骨折風險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0, 1–9 doi:10.1093/eurheartj/ehz9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