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村老人喝酒都愛燙一下,溫一溫在喝酒,現在為啥沒人溫酒喝了?

農夫也瘋狂


農村的老人喝酒的時候都願意把酒燙一下再喝,這叫溫酒,其實不光過去的人們要溫酒喝,現在冬天喝酒的時候,也還是會溫下酒,我們家爺爺和姥爺都很喜歡喝白酒,午飯晚飯的時候怎麼也要來一盅小酒,春夏秋這三個季節就不需要燙酒,可是冬天,喝酒的時候是要燙一下的。



原來總見爺爺喝酒的時候,要把酒添在小酒壺裡用熱水溫一下,我也沒有多想,覺得老人們上了年紀,可能胃受不大了,喝酒的時候跟喝茶水一樣要喝溫溫乎乎的,後來聽爺爺說,之所以要溫酒喝,是怕直接喝涼酒手顫顫。怎麼喝涼酒就凍手嗎?我倒沒有喝著試試,也不知道爺爺說的是真是假,他說如果冬天喝酒的時候不溫一下,喝完之後手就會發顫,像得了帕金森一樣,他說村裡的老人都這樣講的,他擔心自己喝完涼酒之後手抖,於是就一直溫酒喝。


其實喝酒的時候溫一下,酒的口感和味道會更好。白酒除了含有酒精之外,還含有醛,醛對人體的危害還是比較大的,雖然說它在白酒裡邊的含量比較少,但是畢竟對身體有害,那麼就要想辦法將白酒裡的醛除去,醛怕高溫,也不用太高的溫度,稍微一溫乎醛就揮發掉了,就不用擔心對身體產生危害了。

而且溫過的酒喝起來口感更加醇厚、柔和,香氣很濃郁,老人的年紀大了,也不適合喝太烈的酒,所以入冬以後,喝白酒的時候都用溫水溫上一溫再喝,也算養生喝法了。


其實不管喝酒的時候燙還是不燙,還是少喝酒比較好,至少不要酗酒,喝上一二兩活絡下血脈還可以,一喝就喝個一兩斤,那可就有點要命了,那就不是活絡血脈的級別了,直接個吐血了,咱還是要小酒慢流。


一品小十六


一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時候農村老人喝酒用的燙酒壺,下面圖片這種,配幾個小盅子。

喝酒的時候倒滿酒壺,放在熱水裡燙上一燙,然後倒入小盅子裡,慢慢品味。記得小時候特別小的小盅子,大人說是一錢,一次喝半盅或者是一盅。

是的,小時候家裡普遍都窮,東西也缺,一瓶白酒都要珍惜著喝,一瓶可能能喝一個月。在我的印象裡,因為特別缺,喝酒前先溫上一溫,成了一種特別的儀式,顯示了酒的珍貴,對酒的尊重。現在酒也不缺了,一次能喝半瓶,喝之前也不溫了,酒成了某種飲料,再也沒有那種神聖感了。

當然,古代人普遍都會溫酒,這可能與古人獨特的養生觀念有關。這就好比喝水一樣,中國人吃飯喝的水必須是熱水或者溫水,因為中國人認為,喝涼水會刺激腸胃,導致腸胃虛寒。因此,跟水一樣,中國人喝酒也必須要溫酒,如果喝冷酒,很容易將寒涼帶入體內,導致一系列的健康問題。比如在《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經典的對話:

這裡寶玉又說:“不必燙暖了,我只愛喝冷的。”薛姨媽道:“這可使不得,喝了冷酒,寫字打顫的。”寶釵笑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它,豈不受害?從此還不改了呢。快別吃那冷的了。”寶玉聽這話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燙來方飲。

可見,古人對養生來說,是非常重視的,而且這種觀念,能夠滲透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在古代醫療水平非常低的情況下,人均壽命非常低,因此,養生觀念能夠更加深入人心。

當然,現在都是崇尚西醫了,就如同外國人很少喝熱水一樣,現在的白酒也是拿來即飲了。但是,如果你是講究人,最好還是溫一下再喝,並且少喝,冷酒加過量飲酒更為有害,殊不知,現在喝酒手抖的人越來越多了。


山東味兒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式變了。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小時候父母喝點白酒,冬天的時候就喜歡拿開水燙一下,那時天真的很冷,南方也沒什麼採暖措施,條件好點的也不過是提個烘手的籠子(裡面放上燃著的木炭)。酒熱著喝,一面是因為這樣酒勁上得快感覺更暖和,另一面桌上放一大盆熱水也增加了屋子裡的熱量。其實在農村,大人們多會喝點白酒,幹活實在是太辛苦了,腰痠背痛的,喝點酒解乏。不喝酒的家裡也會準備點,除了待客,很多時候酒也是藥,受點小傷直接拿白酒消毒,手腳扭傷了拿酒點著了按摩。這個是有傳統的,當年紅軍四渡赤水,就拿茅臺當藥用。在條件不太好的農村,白酒就跟油鹽醬醋一樣是生活必須品,喝酒是一件很鄭重的事,燙熱了再喝,這個燙的過程也有一種儀式感,就像喝工夫茶一樣。

現在喝酒方便了,而且喝白酒的人也在減少,大冬天的在外面擼串好多人還在喝冰啤酒。生活條件好了基本不用再靠白酒來禦寒,而且生活節奏加快,也沒什麼時間慢慢燙酒,酒燙熱了也是要慢飲的沒辦法“感情深一口悶”了。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慢慢就改變了溫酒的習慣。不僅不溫酒,還有人把白酒弄涼了再喝呢!

不過很多人喝黃酒還是要熱一下的,那樣更好喝。但是,傳統上熱飲的黃酒,也推出了一些可以“冰鎮”的品牌,這是不是在向生活方式的轉變低頭呢?


職場簡史


關於把酒溫一溫再喝酒,一般會發生於秋冬季節,即便到了今天,在我們這邊農村的一些老人仍保留這樣的溫酒再喝方式,另外,我們在一些古裝影視劇裡也會看到溫酒喝的情景,其實我感覺過去喝酒之所以會溫酒,會有幾方面因素考量,下面就簡單聊一下:

一方面,溫酒可以讓甲醇揮發,利於身體健康。過去喝的酒多為自釀的糧食散酒。記得小時候大人喝的酒基本是拿著瓶子從村裡釀酒農戶家裡取回來的,也可能是從村裡超市買的那種散酒,不過,這種家庭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往往會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雜醇油等物質,尤其是含有的甲醇,人體一旦攝入5~10毫升就會引起中毒,出現頭暈頭疼等症狀,並且對於視神經也會造成危害,而超過30毫升就會致命的!

即便如此,但對於過去有經驗的農戶也會有解決辦法,那就是通過溫酒方式降低危害,這是因為甲醇的沸點只有64℃,而乙醛的沸點更低,只有21℃而已,因此,通過剛燒開的熱水進行溫酒,往往就會讓散酒中的甲醇和乙醛變為氣體揮發掉了,從而就不會產生甲醇中毒情況。



另外一方面,冬季喝酒比較涼,溫酒更益於舒服。在過去,一般冬天是農閒時間,往往也是親戚走動比較頻繁的時候,這時家裡來親戚後,就會常常準備酒菜。不過,這會兒因為天氣寒冷,室內雖然有生爐子也不一定很暖和的,因而這會兒喝酒就會特別涼,為此,為了讓客人儘快暖和一些,往往就會將白酒溫一下,這樣再喝時就會身體五臟六腑暖暖的,也不再寒冷,喝酒就會更盡興而歸了!

而現如今為什麼會很少再看到溫酒的情景了?我感覺一方面原因是現在喝酒的酒品來源已經發生質變,目前走親訪友喝酒是買來的正規白酒,也就是那種企業生產的標準瓶裝白酒,基本沒有多少人再喝自釀散酒了,因此就不會擔心有工業甲醇等危害物質!另外,隨著農村現代生活條件的改善,家裡的冬季採暖措施是越來越好,往往就用不到溫酒來暖和一下再喝了!不過,現如今在農村還會有一些老人仍保留著這份傳統溫酒方式,或許這只是一種過去的習慣吧,畢竟已經維繫了大半輩子,基本到了這會兒已經無法再改變了!以上僅為個人見解,對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歡迎留言互動!


龍百曉生


在農村長大的我,過去也多多少少喝過溫過的酒,至於為啥要溫過再說,我也不知道,只是隨著長輩一同喝,直到我的老父親和我說了。

簡單總結了他老人家說的話,大概如下吧。

過去農村老人喝酒都愛燙一下,而現在都沒人溫酒了,主要有幾點原因:

一、禦寒

小時候大部分農村人都很窮,不像現在,大冬天的有羽絨服穿,根本不怕了。過去的農村人很怕冷,喝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禦寒,喝過酒的人都知道,酒喝下去之後,會暖人的腸胃。但酒在未喝下肚之前是冰冷的,在冬天下飲也是一種痛苦,於是就有人帶頭把酒溫一下,再喝。後來人傳人,逐漸都這樣喝了。

二、養生

我老父親他們那一悲起就已經有養生的概念了,可能養生這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喝溫酒,不會將寒冷帶入腸胃,引起不健康的問題,這就好比,我們平時喝的水都講究喝溫不喝涼的,認為喝涼水會刺激腸胃,使腸胃虛寒,不過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這是從老人家那裡聽來的。

直到現在,酒溫著喝還有這樣的一個原因,比較有科學性:

過去農村喝的酒,一般都是自己釀的,不像現在大家都是買廠家出廠的品牌酒,品質有保障。

我們都知道,釀成的酒中含有甲醇乙醇,溫酒可以讓甲醇揮發,利於身體健康。過去喝的酒多為自釀的糧食散酒。這種家庭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往往會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雜醇油等物質,尤其是含有的甲醇,人體一旦攝入5~10毫升就會引起中毒,出現頭暈頭疼等症狀,並且對於視神經也會造成危害,而超過30毫升就會致命的!

並且,純糧酒,在冬季寒冷條件下,酒裡的乙醇乙脂會呈現霧狀,棉絮狀態。顯得酒比較渾濁。熱了後,酒就清澈了。再一個,冬季酒比較冷的情況下,喝下去不舒服。所以以前用瓷壺或者錫壺熱酒。當時條件有限,酒比較貴,所以拿壺熱熱,喝一壺兩壺。現在酒精勾兌的,裡面沒有乙醇乙脂,不會發生渾濁。條件好了,飯店家裡都比較熱乎了,熱不熱也無所謂。錫壺是含鉛的,容易中毒。

老家一句話:冷酒傷肝,熱酒傷肺,不喝傷心,喝了傷胃。


醬紫品酒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我國酒文化歷史淵源流長,一杯酒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一杯酒可以風停雨順,一杯酒可以盡釋前嫌,一杯酒也可釋兵權。歷史上酒文化遠遠高出喝酒了本身的含義。古人是怎麼喝酒的,書本上記載的很多,年代題材的電視劇上也有很多很多情節展示,細心的觀眾朋友總是會發現,古人們坐在一起喝酒的時候,都要把盛著酒的酒壺放在熱水裡燙一下再喝。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而現在人們喝酒,我們都會發現,這樣的文化傳統已經在城市已經消失殆盡了,但在鄉下農村人的紅白喜事中,農民家庭辦酒席,仍然在“執事單”裡安排專人燙酒,特別是冬天辦酒席,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人喝酒都不再給燙一下了呢?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這既有歷史文化傳承的原因,也有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原因,還有酒類差別的原因,具體如下:

第一,飲用溫水燙過的酒利於身體健康。

過去人們喝的酒,多以自釀的糧食散酒,那時候的農民喝酒、或辦酒席都是農家人自家釀造的酒,也可能是從村裡代銷店裡買的散酒。這種家庭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往往因蒸餾等工藝技術的原因,會含有少量甲醇、乙醛、雜醇油等物質,尤其是含有的甲醇超過30毫升就會致命,量少易引發中毒,出現頭暈頭疼等症狀,且對視神經也會造成危害。因此,利用燒開的熱水溫酒,讓散酒中的甲醇和乙醛變為氣體揮發掉,從而就不會引發甲醇中毒情況。

第二,冬天溫酒飲用舒服。

我們看到,農村人喝酒一般在冬天都有溫酒的習慣,而在夏天卻實則很少見。這主要是因為冬天天氣太冷,人們活動量也很少,喝酒後因酒精作用人體立馬產生血液、各器官等加速運轉,你想想,人體剛處在靜默狀態,一喝酒就要超負荷運轉,人體髒體器官根本不能適應。於是,人們就選用溫酒的方式,提升飲用時的溫度與酒精產生的溫精相差無幾,冬季喝酒比較涼,溫酒更益於舒服,使身體與酒精活動量相匹配。

第三,農村人具有溫酒的習俗。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發覺,傳統文化在農村是保留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而許多傳統文化在城市瞬間就會消失。這是由於農村傳統文化受新文化新思想衝擊較少,城裡人以享文明的高傲心態往往把老祖宗的文化就扔垃圾溝裡了。而農村人一直具有保持著傳統文化的習俗,其中溫酒的傳統文化就一直流傳著。這也就為什麼城裡人現在喝酒直飲,而農村辦酒席還一直要溫酒的重要原因。

第四,喝溫酒對身體驅寒具有相當好處。

長期以來,農村人過冬取暖採用就是用柴火和煤炭等單一的方式,到冬天平時吃飯喝杯酒暖暖身子也是沒辦法的辦法,這種驅寒的方式從過去一直流傳下來。過去農民在冬天處於農閒時間,往往親戚走動也比較頻繁,坐在一起喝杯燒酒拉拉家長,說說閒話,不過,這會兒天氣寒冷,室內雖生爐子也暖和,但喝酒就會涼,為了讓客人儘快暖和一些,往往在吃飯前就會將白酒放在熱水裡溫一溫再喝,身體五臟六腑也就會暖暖的,也不再寒冷,喝酒對身體驅寒也是很有好處的。

第五,過去制酒工藝水平較為簡陋。

過去,農民喝酒要溫一下才喝,這主要是過去的酒都是糧食釀造,受制於當時制酒工藝限制,很多酒度數較低,度數不高的酒水分含量大,且在沒有提純的過去,很多酒裡面除了酒精乙醇之外,還含有諸多元素,不加熱不但口感很差,還酒味不純正。於是,農民為了提高白酒純度,去除不利元素,就把酒放在溫水裡燙一燙,以讓酒的精華隨時現顯,其實,這很大程度上跟當時的釀酒工藝有很大的關係。


第六,現在高檔的白酒製作工藝不能同日而語。

現在的白酒跟過去早已經大相徑庭,市面上勾兌的白酒比比皆是,這也是被稱之為糧食酒,為什麼呢?因為食用酒精是糧食釀造的,食用酒精經過勾兌之後,就被稱之為糧食酒,這也是在合理合法的範圍之內,只不過這種酒多喝會很難受,雖然調製的口感爽滑,但喝多之後,確實會出現頭痛反胃的現象,而且更是不能溫著喝了,這些就經過熱水一燙,別說是增加口感了,說實話那種味道真的是聞不下去,現在的白酒直接喝才是硬道理。

第七,農村保持自身的文化傳統。

隨著農村現代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越來越富裕,家裡的冬季採暖措施是越來越好,往往就用溫酒來暖和一下再喝了,不過,現如今在農村的老人仍保留著這份傳統溫酒方式,這就是一種過去的習慣吧,也是對自身文化傳統的尊重和傳承,畢竟已經維繫了大半輩子,基本到了這會兒已經無法再改變了!

因此,在過去釀酒都是古法釀造,使用的是五穀雜糧和酒麴,質地醇厚綿香悠長,這種糧食釀造的酒沒有經過任何化學成分的勾兌,在溫一溫之後,更加能夠激發酒的香氣,喝著口感頗佳,而且熱酒更加容易促進消化,對於腸胃都是有極大的好處,溫酒不宜溫度過高,在40多度即可,太熱因為酒精的沸點也是很低,在揮發不利的物質同時,對於乙醇也是很大的影響,所以在過去喝酒不會喝很熱的酒,溫一溫即可。

網友朋友們,你們對這個問題還有何高見?我在下面留言評論區恭候。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鄉村關中


不只是農村、在天津這個地方以前(就說是文革前吧)街頭巷尾有很多一間門臉小酒館在天氣較涼的時候差不多每家都有一處溫酒的盆子,打上二兩酒放在裡面溫熱了喝。或者盆裡已有酒家在溫的酒、酒壺上面蓋著一個酒盅子防止走味。到了大一點的飯店、酒鋪可以找服務員來幫忙溫酒、這時候服務員拿一個盛有熱水的容器放在你的桌上了。在個場景我是很熟的、小時候父親經常帶我去、主要是天津的南市那裡有很多小酒館各有特色。後來我長大了又和我的小夥伴們去那裡喝酒了。感覺和在家中喝酒就是不一樣、最起碼是說話的禁忌少了並且可以和相鄰食客連聊帶吹吧……酒助慫人膽。哈哈😄。相對來說喝酒的環境變了,現在的屋子裡冬天的溫度比那時候要暖和多了、就說八零年前後吧我家的冬季最高是十一攝氏度點的是煤球爐到了九零年吧燒的是土暖氣屋內為十六、七度現在已經達到二十多度了、這個酒是不溫也可以喝了。還是熱一下喝著舒服。


手機用戶言蜚


我小的時候看到爺爺在冬天裡喝酒,尤其是早上,都喜歡把小酒壺放在熱水缸子裡,最初我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樣酒喝到肚子裡就不會太涼了,身上才會暖和

爺爺喜歡把酒從大瓶裡倒進這個小酒壺裡,然後等小酒壺被熱水溫得差不多時,再從小酒壺裡倒進小盅子裡,盅子不大,所以他每次也都是小口喝,不像我爸那樣直接倒進大玻璃杯裡,幾口喝完,爺爺更像是現在喝紅酒那樣,小口細品,有時候還用嘴“咂摸”一下,慢下來感受酒的美味和酒喝下去的痛快舒適感,他每次喝的也不多,2兩左右吧(具體我也記不清了)

他說他小時候看到他爺爺、他爸爸冬天也是這麼喝酒的,這樣喝酒對身體內的五臟六腑好,免得受冷酒的刺激,其實冬天喝酒還有一項功能就是保暖,尤其是以前的北方農村,家裡取暖條件沒有現在好,冬天喝點酒,藉著酒的烈性和酒的溫度,能使身體發熱、變暖一些

而如果只喝涼酒,雖然有酒的烈性,但酒的溫度比體溫低很多,需要體內先去暖酒,而暖酒的過程是把體內的溫度帶走去溫暖冷酒,這時候,不但不暖和,還會讓身體打冷顫,等體內暖完酒後,酒才開始暖身體,但這時候酒暖身體的作用和效果將大打折扣

其實《紅樓夢》裡也有過喝涼酒和溫酒的描寫,寶釵就勸寶玉說: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它,豈不受害?

所以古人從注重養生角度,喜歡在冬天燙酒,而現代人的養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生活節奏加快,覺得喝酒之前還燙一下太麻煩,所以燙酒的傳統已經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喝冷酒

當然,現代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北方的冬天在室內也特別的暖和,靠喝酒來取暖這一酒的功能也越來越弱化,室內的溫度足以支撐人們抗寒保暖,所以根本不再用喝燙酒來暖身了

另外,現代人可能覺得喝酒燙一下未免太老套,有的人喝酒更注重耍帥和麵子,一杯冷酒一口悶,顯得多有型啊、多爺們啊,這可能也是很多現代人的觀念,所以,他們覺得老套的燙酒方式太有傷喝酒的興致了

雖然我不喝酒,但從科學角度和養生角度來講,酒還是少喝,尤其是北方的冬天,即便室內溫度高,但最好還是讓酒帶上點溫度,否則就像《紅樓夢》薛姨媽說的“喝冷酒寫字手會打顫”


二尺布


我生在農村裡,年輕時不會喝酒,可一次偶然的機會學會了自己做黃酒。每到冬季時,我就會自已用黃米等配料做上三十多斤黃酒來品嚐,慢慢也就學會了喝酒這件事。我做的黃酒配了好多中藥材,也算養生酒。我常常把自己做的黃酒送父親,他喝過後經常誇獎我做的好。我還幫其他鄰居也做過,他們也說好。

我父親曾經告訴我,喝黃酒時要在爐子上先燙熱,最好像開水沸過後,喝著就是香,喝後肚子暖,渾身感舒暢。我一直做了黃酒好多年,冬季送給父母親和岳父母,他(她)們很歡心。自從雙親下世了,我的黃酒也就不做了。沒了盡孝人,喝酒也掃興。

今天看到這個問題,我想道理一樣,過去酒是糧食做的,燙熱喝感到香,喝了也舒服,因此老年人就養成了這個習慣。而現在的白酒大多是勾兌的,又何況年輕人喝酒最愛逞英雄,你喝半斤,我來他六兩,還那講究燙熱呢還是冷了喝,習慣也就自然不習慣了。

要我說,喝真正的純糧酒,不仿你試試,燙熱了再喝還真的不一樣,又香又熱會讓你暖到心裡。


李增喜3


什麼呀?前幾天我們還溫酒喝呢!前幾日我們在鄉下工作過的幾個老朋友小聚,養雞場的朋友帶了自釀的高粱酒給我們喝,他說那酒在窖子裡存放了十多年!一下子就把我們的酒蟲給勾起來。



打開瓶蓋,一股醇香的酒味確實與眾不同。再一看,這酒可比市場上賣的那酒混濁多了。我們說,這會不會不衛生啊?!

朋友就讓服務員拿了一壺熱水過來,把酒瓶子放到裡面熱了一會,酒清了許多,喝到嘴裡,那才叫一個香!

朋友說,純糧食酒其實就比較混濁,加熱一下就清了。但是呢,還不能太熱。“冷酒傷肝,熱酒傷肺”,喝溫酒才好,差不多熱到35度個人體差不多的溫度就行了。



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從前的人熱酒喝,而現在很少了,為的就是糧食酒比較渾濁,熱一下既清爽又養生。不冷不熱才好啊!

朋友又告訴我們,以前的人喝酒還因為暖身子!大冷的天兒,特別是窮苦人家,家裡面都比較冷,所以熱一熱喝酒才能暖和身子!那時候酒的作用有很大的成分是為了熱身子的。



現在呢,一方面因為酒大多數是勾兌出來的,不需要加熱解濁,另一方面家家戶戶家裡面都比較暖和,特別是在飯店裡都有空調,所以熱灸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看來,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酒文化也是與時俱進的!

純糧酒,您現在還喝的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