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

元哥说历史


“子午谷奇谋”后世有人认为是伪作,豹眼认为不无道理。

魏延也是名将,难道不清楚“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不高吗?如果魏延真以为可行,那还是勇武、谋略双全的魏延吗?

01

子午谷奇谋

魏延自己带领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奔长安城下,驻守长安的夏侯楙不战溃逃;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取郿县,与魏延在长安回合。

作为北伐的谋略之一,未尝不可,看起来也很高明。

但任何一种谋略,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作战不是旅游,到哪里都写着欢迎到此一游。把人召集齐了,导游喊一声“走来”,就到了。

曹魏是有名的人才济济,对于西北战局也不可能没有预判。蜀汉伐魏可能的几条路线图,其中就有子午谷一线,曹魏能不清楚吗?

因此,可能的情况是:

第一,魏延通不过子午谷,在到达长安之前被发觉、消灭,这个可能相对较小一些。

第二,魏延抵达长安城下,夏侯楙不战而逃。

第三,魏延占据长安,但诸葛亮不能按时抵达,魏延得而复失。

魏延认为: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意思是说,夏侯楙很年轻,又是曹魏家的女婿,凭借裙带关系被委以重任。其实,他不仅胆怯而且没有谋略。

鱼豢《魏略》也记载说:

"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就算夏侯楙胆怯,没有谋略。那么长安是西北重镇,不可能就一个夏侯楙驻守吧。

夏侯楙逃跑了,不要说他是曹家的女婿,就是曹家的儿子,临阵脱逃,也会被杀头的。其他的战将都不怕杀头吗?

长安城墙坚固,没有足够的器械,很难攻破。魏延长途跋涉,去哪里带这些器械呢?

即便魏延成功,但能否守住,还需要另一个前提,那就是诸葛亮必须及时抵达长安城下,诸葛亮能办到吗?

诸葛亮之所以不采纳魏延的建议,是因为魏延派给诸葛亮的任务,诸葛亮不可能完成。

就是说,诸葛亮没有能力按照魏延的安排,按时抵达长安城下。诸葛亮去不了,魏延自己去了,又有何用?

02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屡次北伐,最远的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北伐,越过了秦岭,到达了五丈原。

这是诸葛亮连续北伐,经过了三年精心准备之后,采取的行动。诸葛亮依然不敢渡过渭河,依北山而进,取武功,逼近长安。在武功就遇到了司马懿大军的抵抗。

这还是孙权出动大军北伐,曹叡率领主要力量抵抗孙吴的情况下。

可见,诸葛亮从斜谷也好,从箕谷也罢,能够抵达陈仓、武功就不错了,抵达长安太难。

再说,三国时期,彼此之间的情报系统都很完善,大军行动不可能做到保密。诸葛亮从汉中出发,抵达陈仓、武功等地需要时间,曹魏也会早有准备。

就说第一次北伐,马谡据守街亭,诸葛亮大军在祁山还没有行动,马谡就被张郃五万大军击败。

张郃这五万大军从哪里来的?没有预先防御,会那么快速抵达吗?

就算魏延占据了长安,就像前段时间回答过一个问题,为何不绕城而过,这就对上号了。

援救长安的曹军,如果不能及时攻克长安,完全可以绕过长安继续西进,将魏延与诸葛亮截断。就魏延五千兵力,没有能力与诸葛亮形成前后夹击。魏延就是瓮中之鳖,毫无生路。

由此看来,魏延不会不清楚这些道理,“子午谷奇谋”很可能是假的,诸葛亮不听魏延的也就对了。


豹眼看历史


我觉得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他认为这个奇谋的不可行性太多。

当时,魏延提议由自己引兵穿越子午谷,孔明带大部队牵制,长安太守夏侯楙并非将才,只要计划得当,然后出其不意的情况下,长安就可垂手而得,将来或能平定天下。但是这里面存在的几个问题使诸葛亮最终不能下定决心。
古代通信非常落后,各路军配合困难,而且子午谷不易通行,魏延就一定能在10天以内穿过子午谷进抵到长安城下?如果长安守将坚守不出魏延没有攻城器械怎么办?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走栈道,又能否30天内赶到长安?曹真大军如果截断后路的粮道该怎么办?在关中平原以蜀汉那点步兵,如何面对曹魏的反扑?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不得不让谨慎的诸葛亮思考!


再说了,即使占领了长安,我觉得也很难守住,你没拿下潼关,曹魏就占据战略主动。而且当时长安城在董卓之后,已是一片废墟,得到的也不过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即使成功,那就会演变成魏蜀之间的决战,只会便宜了东吴。因此,在资源地盘人力都不及对手,变数又太大的情况下,诸葛亮也冒不起这个险的。


历史拾辰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是诸葛亮不敢一试,而是诸葛亮不给魏延任何表现的机会。

蜀汉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军中老将已经所剩无几了。

魏延是当之无愧的蜀汉军中砥柱,但是诸葛亮可不容许魏延做大,因为魏延和诸葛亮不是一路人。

诸葛亮身为丞相,是蜀汉行政最高长官。

照道理,北伐这种事情,诸葛亮定好方针,分派大将去执行便可以了。

但是诸葛亮要自己挂帅出征,因为他要牢牢地抓住兵权,这也是蜀汉给人军中无大将的一个间接原因。

诸葛亮是谋士,谋士是需要依附他人行事,不可以自作主张的。

但是诸葛亮这个级别,除了主公,无人可让他依附。

所以,诸葛亮出征,便政事、军事都要自己一人抓,行军布阵他要操心,后勤补给他要操心,每一仗无论大小他都要操心。

这样不把自己累死才怪,而且越是这样,要顾忌的事务越多,打仗越是进度缓慢。

诸葛亮又不肯放权,大大小小事项都要经过他手才能执行。

这样子怎么和司马懿去打?

至于魏延,不管出子午谷这个计谋可不可行,只要是魏延说出来的,诸葛亮就不会同意。

这要是万一成功了,不是蜀军能不能打下长安的问题,而是魏延的威信上升的问题。

诸葛亮本来就忌惮军中有人超过他的威信,加上魏延一直和诸葛亮走不到一块,自然是要打压了。

而且诸葛亮为了不使自己威信扫地,打仗更是小心谨慎,一点危险也不敢担。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诸葛亮几次北伐中原都没有成功,在其中就有魏延建议给他五千精兵,通过子午谷奇袭长安,达到突然效果,占领了长安对以后的战局是极其有利的,只是诸葛亮没有采用,谨慎的诸葛亮害怕冒险和赌博,不想赌一把,除了这些,也有诸葛亮的私心作祟。

诸葛亮是丞相大权独揽,他不想有人威胁到他的权力,而魏延可是有勇有谋啊,万一魏延真的偷袭成功了,而且占领了长安,那就是大功劳了,到时魏延上位就威胁到了诸葛亮的地位啦,别看诸葛亮很牛,其实蜀国大把人老他不顺眼,刘禅也是不满诸葛亮的,一旦魏延偷袭成功立了功劳,刘禅肯定扶持魏延和诸葛亮对抗,以达到遏制大权在握的诸葛亮呢!诸葛亮当然懂这个道理,也就拒绝了魏延的建议。说白了,有功劳也是我,有我诸葛亮在,什么人都别想出头,更别想爬到自己头上。其实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计谋挺划算的,就五千精兵而已,输了也不会伤筋动骨,成功了就达到巨大的效果,看魏延是战场老兵,成功的可能性挺大的,诸葛亮自然害怕魏延抢了自己的功劳,所以也就阻止了魏延的行动。职场的权力斗争一直都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子午谷出兵太过冒险,会打乱了诸葛亮的部署,如果魏延偷袭成功了,必然之前的部署计划全部废止,要重新规划,还是按照魏延的行动来部署,这对诸葛亮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北伐只有一个头,那就是诸葛亮,什么战术安排都听他的,这样诸葛亮心里才有底。如果魏延奇袭长安,魏国迅速作出变动,那时战争信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传输总是延迟,你魏延占领了长安,魏国必然派重兵包围,甚至边境也加强了部署,到时计划就全打乱了。魏延被包围,诸葛亮是两头顾不到尾,收不到魏延的信息,到时就乱了,诸葛亮也就没信心把握住整个战场态势,对诸葛亮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期冒险偷袭,还不如按照原来计划行军,至少输了,心里也服气,毕竟都是自己搞的,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魏延身上,何况诸葛亮是谨慎的人,有时优柔寡断,没有把握的事绝不下决断,所以诸葛亮不采取魏延的建议。



性格决定命运,诸葛亮谨慎的性格适合在政治上混,不适合在军事上面。战争有时需要冒险,总是循规蹈矩的,哪来的出奇制胜啊,都按照规则来打,谁都可以领兵打仗了,你诸葛亮凭什么高人一头呢!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我只看过一遍《三国演义》,了解很不深刻。总觉得对魏延有点不平。长沙之战魏降刘以后,就因为是主降派,诸葛亮就一直认为魏延有谋反之心。始终不与重任,并处处挍难压制其工作积极性。本人以为,魏延的谋略,武功应与关张赵马黄齐名,完全可以独当一面。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打赢北伐战争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在葫芦峪战役中,诸葛亮竟然想治魏延于死地而后快,这是诸葛亮在北伐战争中贻误战机,造成内耗犯下的很大的错误。先前因错用马谡造成街亭战役之失败,可见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判断有失,类犯错误。总观六出祁山的北伐战争,目的是正确的。总体情况是打了一场消耗战。西蜀本来地区小,战略物资供给不足,軍力薄弱,是经不起消耗战的。自己费尽心机,操劳一生,最后在五丈原祭灯之时,不幸又遇到重要军事情报,魏延又误闯禁地造成大祸。诸葛亮在临终之际,还不忘治魏延于死地。又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所以说我总感觉魏延叛国是不可能的,死是冤枉的。


品山103510031901


诸葛亮自恃才高,大权独揽,却没有曹操唯才是举的胸怀,导致蜀国人才凋零。

例如,当年入川,一群大将齐心协力、拼死奋战、千辛万苦,抓住刘璋手下川中大将张任。就因张任不投降,轻而易举给杀了!还美其名曰成全他忠义不事二主的美名!

却不知严颜、黄忠、已经曹操手下张辽,谁不是骂声不绝,誓不投降,而被放了之后才被感化?

即使他真不降,放了也没害处。例如关羽不降曹,但也不害曹。何况刘璋大势已去,不投降的张任有何害处?

魏延是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跟随朝不保夕的刘备。如果像文聘一样跟随曹操,可以少吃许多苦。

魏延在蜀军中,地位仅次于五虎将,战功仅次于关羽、张飞,智谋在五虎将之上。五虎将之后,他是名副其实的军中第一号人物

而魏延开会时爱发言爱出计谋,扫了诸葛亮的面子(事实诸葛亮极少像曹操那样采纳别人意见)。宁可重用马谡、陈式、廖化,也要压制魏延。

诸葛亮一生只看中一个人,就是姜维。为了给姜维扫清接班的路障,不惜杀掉魏延,理由竟然是看相,说:魏延有反骨!

若魏延真反而投曹魏,别说马岱杀他,在路上遇都遇不到魏延。可惜姜维独木难支蜀国大任。

姜维此人军事的确一流,也爱穷兵黩武,从而加速了蜀国灭亡!


碧水青山0


诸葛亮没有现场把魏延砍了,已经说明他说一个敦厚仁慈愿意给下属犯蠢机会的好领导了。

大部分人都在讨论魏延有没有可能带领五千精兵穿过子午道攻克长安,可是这只是魏延子午奇谋的一部分,而另外一个部分更是扯淡。

子午奇谋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魏延带领5000精兵花十天时间穿过600里的山路一举攻克曹魏整个西北战区的守备司令部所在城市长安,并坚守20天。

另外一部分,在此期间总计三十天时间里,诸葛亮带着部队从祁山北上,打爆整个雍凉二州的防御体系,和魏延胜利会师。

一句话就是诸葛亮carry全场,以一打五吸引敌人全部火力,魏延负责边路一边喊666一边拆塔上高地。

仗能这么打干嘛还子午谷?一起抱团一波流来一场碾压局不是更棒棒哒?

魏延这个方案过没过脑子我不知道,我只看到给领导诸葛亮挖坑的满满恶意。


玩怀旧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一个疑问!!!

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时候,魏延只不过要几千兵马,外加上几千后勤队伍,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北伐大军至少有十万左右,只是分出几千人马,完全影响不了大局啊!况且一旦魏延打赢了这一仗,正面大军就可以平取关中;即便失败,至少也可以给正面大军分减足够的压力嘛!以小赌大,诸葛亮为什么不敢一试呢?

一个困惑我很久的问题……

甚至还写过很多类似的文章,认为诸葛亮当初应该考虑一下魏延的计谋,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说不一定。

直到后来,我渐渐才发现。这哪跟哪啊!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原因,压根就不是出在魏延的计谋可行与否的问题上……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肯一试?为什么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申明一点,对《魏略》所说的“子午谷奇谋”,笔者是不怎么赞同的。毕竟此事件发生在蜀国,严格的说甚至都未发生过,只是一个单纯的想法。鱼豢身为魏国的私家撰史人,他得到的,大概只是一种遥传以及注入了他的个人猜想。

所以!大将魏延进献奇计一节,单以《蜀书》为准……

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计谋,并非意在否定魏延制定的战术奇谋,而是在大战略方向上,两人出现了绝对的分歧。

——先来了解一下魏延的“奇计”

且看原文: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参考,《三国志·魏延传》

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

既然是会师于潼关,也就是说,魏延的奇兵与诸葛亮的正面大军,两军的战略目标,都锁定在了潼关隘口。

——魏延的行军路线:

想要袭取潼关,唯一的行军路线,就是走子午谷道。从子午谷道,绕过长安往蓝田方向,利用华山隐蔽行军进取潼关。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将其拿下。魏延拿下潼关的战略目的,非常清晰,据潼关之险,阻断曹魏中央大军援助关中地区。给诸葛亮拔取关中争取足够的时间。

——诸葛亮的行军路线:

既然魏延给他指定的战略目标是会师潼关,那么!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就不可能是之前的平取陇右地区了。如果从陇右出发,时间上根本就不允许。从陇右打到潼关,在每战必胜的情况下,至少都要上百日。等他到的时候,魏延都被打穿了。所以诸葛亮的行军路线,只能走斜谷道,攻击右扶风郿县地区,进取长安,才能在短时间内与魏延会合。

魏延的总战略蓝图:

魏延——子午谷——潼关

诸葛亮——斜谷——右扶风——长安——潼关

战略目的:会师潼关,拿下关中地区。

这么一看,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谋”的主要原因就不言而喻了,两人制定的大战略方向出现了分歧。毫无疑问,诸葛亮肯定会选择他自己的战略方向啊!


诸葛亮的战略方向是什么?

且看原文: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军攻祁山。——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

同样选择的是两条进军路线,不过主力方面是从坦道平取陇右地区。而出箕谷的,是赵云、邓芝的一支疑军。

显然!柿子要捡软的捏,诸葛亮现在最感兴趣的,不是关中地区,而是平吞陇右五郡。对于诸葛亮来说,如今去动曹魏的关中地区,时机还不够成熟。毕竟关中对曹魏来说,相当于心脏外面的表皮,拿了关中,就等于说威胁到了曹魏的心脏。

如果你威胁到了曹魏的心脏,那么!孙资制定的据城而守,以国力拖垮蜀、吴两国的策略就不存在了。

曹魏的心脏都被你捅了一刀,那他还闭门发育个鬼,直接就得干你。

魏国将会大兴王师,与诸葛亮一决高下,即便让东吴坐收渔利,都会在所不惜。

所以诸葛亮不敢先动关中地区……

按照他的战略路线来看,即便拿下陇右之后的第二个目标,明显也不会是关中地区,而是比较偏远的凉州地区。

总论:诸葛亮拒绝“子午谷奇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战略方向不同。


爱尚文史


诸葛亮在我国一直是智慧的化身,被称“其智近乎妖”,诸葛亮在帮助刘备建立政权后,立志北伐恢复汉室,诸葛亮北伐之时,大将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可是诸葛亮拒绝了。



事实上,所谓“子午谷奇谋”指的是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

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甚至试都不试,这是为什么呢?

‖蜀汉军队人数少,分兵是忌讳


三国时期三足鼎立,曹魏和东吴的实力远胜蜀汉,夷陵之战的失利使得蜀汉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东顾,而另一方面由于偏安一隅,益州之地人数远不如中原和江南,人数少自然军队人数也受到限制。诸葛亮每次北伐带领的军队人数都不多,面对秦岭古道,分兵是忌讳,是以诸葛亮不愿意分兵作战。

‖秦岭古道险峻,子午谷奇谋有隐患

在我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出了名的,而秦岭古道也不遑多让。秦岭古道险峻,而子午谷作为其中之一,只有一条小路可以出入,魏延的奇袭其实是有隐患的,人多不利于展开,而人少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倘若魏军在此设伏,魏延的孤军有可能被包了“饺子”,是以一向谨慎的诸葛亮拒绝了他的建议。

‖诸葛亮北伐的深层次含义

三国之中,蜀汉最弱,曹魏最强,在当时蜀汉想北伐成功,恢复汉室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下,蜀汉假如休养生息,曹魏也休养生息,蜀汉政权可能更没机会成功,为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出战,以北伐的名义去骚扰曹魏,不给对方机会,而自己也可以由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这是诸葛亮北伐深层次的含义。既然只是为了以战养战,那么魏延的建议就没有实施的必要性,是以诸葛亮会拒绝。

总而言之:诸葛亮会拒绝魏延的建议,甚至试都不试,首先诸葛亮用兵谨慎,其次魏延的建议有缺陷,最后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决定了魏延的建议必然不会被实施。


源稚生


威严的额“子午谷奇谋”是出自诸葛亮北伐时期,由魏延提出的一个奇袭长安的计划,大致内容就是诸葛亮带领主力部队吸引魏军的注意,魏延亲自带领5000精锐部队走进攻长安最难走的子午谷道奇袭长安,计划一旦成功,他拿下了长安,诸葛亮大军就能顺利出祁山,北伐则可一战而成。

要讨论“子午谷奇谋”的问题,我就避不开诸葛亮北伐的情况,下面简要分析一下:

诸葛亮北伐形势

诸葛亮北伐开始于公元228年,就当时的国力来说蜀国远不及魏国,而且从汉中出发进攻长安的五条路,自西向东为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

其中两条平路,为祁山道和陈仓道。从距离上来说,东边的三条道为崎岖的山路,诸葛亮一般喜欢走祁山道和陈仓道,因为好走,所以军粮运输方便,但缺点就是离长安最远。这也和诸葛亮性格有关,他一生谨慎,不太喜欢用险。

最西边的子午谷道是最冷门的道路,因为子午古道是最为崎岖的,也是最难走,且距离也比较远。

从国力上来说,蜀国人口不足100万,能动员的兵力最多在10万人左右。魏国人口在450万左右,能动员的兵力至少在40万以上,当然也不会全部用来防守蜀国,还要防守东吴,按照历史经验来说每次蜀国大规模北伐,长安地区的魏军一般在20万人左右。

对于诸葛亮来说,国力上的巨大差距使他不容有失,从诸葛亮历次北伐的情况来说虽然他没有取得过多少实质性的战果,但也从来没有大败,这与他谨慎小心是密不可分的。

相对于诸葛亮的谨慎来说,魏延属于大胆型,毕竟是武将。

魏延的子午谷计划

魏延在历史上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具体来说,第一步,他带领5000精兵和5000名后勤辅助人员,走子午谷道袭击长安,大约10天左右能够到达。

第二步,到了长安后,长安守将夏侯楙是个白痴,见我大将魏延来了肯定吓得屁滚尿流,不是不战而降就是跑了,总之我魏延会很轻易地占领长安。

第三步,长安城内有足够的粮食能让他支撑20天以上,诸葛亮率领主力出汉中打到长安地区,把军粮补给物资送到长安。

这个计划历来争议很大,原因也在于人们一般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过于谨慎,打仗本身就是冒险,很多时候要敢于赌一把才能获胜,而且即便没有成功,也只是损失了5000人马而已,这个损失也承受的起。但真正的军事家虽然也会用险,但他们也会计算可行性,如果没有可行性,那么他们也不会用这个险。

子午谷计划的可行性

第一,在损失上来说,虽然是5000人,但这5000人是精锐部队,还要加上5000人的辅助人员,总人数为1万人,对于动员能力极限情况为10万人的蜀国来说,这个损失是无法承受的;


第二,从汉中走子午谷到长安,也不是10天就能到达的。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记载: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人,根据他的记载,在后勤比例为一比一的情况下,大概可以支撑18天,意思就是后勤一比一的情况下,粮食能够支撑18天左右。魏延说的10天到长安是没有考虑后路的情况下。后来曹真也曾经走子午谷偷袭长安,结果遇到了连日大雨,走了一个月也还没走到一半,结果在路上遇到蜀军埋伏被打了回来。明末时期第一代闯王高迎祥曾经走过子午谷,他用了15天的时间才走了出来,结果大量明军在子午谷口等着他的到来,一战下来高迎祥全军覆没。

▲第一代闯王高迎祥走子午谷,结果明军在谷口堵了大门一战下来就全军覆没了

所以魏延的计划中5000精兵加5000杂兵10天到长安不管是从后勤来说还是在速度上来说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第三,就算魏延能够顺利到达长安城下,前提是夏侯楙是个智障。但是夏侯楙的智障是《三国演义》里面说的,为了展现诸葛亮的才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主动出来送给诸葛亮打,被打成了猪头,兵败逃亡。

▲《演义》中夏侯楙被黑化成了一个废物,但实际上很难说

根据历史事实,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儿子,和曹丕是好朋友,娶了曹操的女儿。他的特点就是喜欢做生意,在长安开了很多的酒馆,不喜欢打打杀杀。实际上在诸葛亮北伐前他就被调离了长安,到魏国中央做官去了。夏侯楙究竟是不是白痴,这不是魏延说了算的。

另外长安城在史上许多王朝在此建都,城高墙厚,不容易攻下,蜀军攻坚能力一向不强,况且魏延部队都是轻装前行,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到了长安能攻下来么?

所以长安不容易拿下。

第四,即便魏延能够顺利到达长安,能够顺利拿下长安,也要守住长安至少20天。镇守长安,要守潼关,要防止魏军绕过潼关从黄河下游而上的路线、要防止从荆州过来的武关道、以及长安西部的魏军部队,可以说强敌四面环绕,很难守住。可以想象,如果魏延带着5000人守长安,东面曹真攻潼关,司马懿绕过潼关从黄河下游攻过来,张郃从荆州走武关攻过来,陇右的郭淮从西面攻过来,四面围攻,魏延能守住么?

▲魏国有司马懿、张郃这些大将,会这么容易让魏延得逞么?

而魏国多为骑兵,蜀国多为步兵,从速度上来说蜀国军队追不上魏军,到时候诸葛亮也很难救援魏延。

所以长安即便拿下也很难守住。

综合以上来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要满足的条件太多:一是行军速度足够快,10天内能到长安;二是走子午谷的时候没有遇到埋伏;三是到了长安后夏侯楙是个白痴;四是拿下长安后还要能守得住。从实现的条件上来说一个比一个难,个个都不容易,所以看似可行的“子午谷奇谋”实际上没有可行性。

诸葛亮也是看明白了这些也就没有让魏延一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