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製出品

本期導讀

繼續講書——《瘟疫與人》,【上一期】講的主要是傳染病隨貿易的傳播,而當亞歐大陸上的戰爭硝煙燃起之時,瘟疫又多了一重傳播可能。面對黑死病疫情,中國人曾經在上世紀交出高分答卷。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欄目主理人/ 邵聖懿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

01 黑死病,歐洲滅霸

今天繼續講麥克尼爾的這本《瘟疫與人》。上一期講的主要是伴隨著貿易的興起,絲綢之路把亞歐大陸整個打通了,但同時也打通了一條傳染病傳播的通道。伴隨著“四大疾病圈”被打破,亞歐大陸上的幾次大的瘟疫,尤其是在古羅馬和中國大的瘟疫還是引起了很大的歷史變化。今天我們著重講的就是除了貿易之外,另一個能夠使瘟疫快速傳播的人口活動的行為——戰爭。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要說戰爭帶來的瘟疫傳播,最好的例子就是中世紀歐洲的那次黑死病。黑死病本質上就是鼠疫,因為皮下出血導致死者皮膚會發黑,所以叫黑死病。現在說起黑死病,其實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中世紀一三四幾年開始,在歐洲的那一次大的鼠疫的傳播,它最終造成了全球超過7500萬人的死亡,在歐洲是1/3以上,將近一半的人都死掉了。由於它實在是太過慘烈,所以現在大家說起黑死病,基本上指的就是一三四幾年開始的這次中世紀的大的瘟疫。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鼠疫桿菌

上一期在結尾的時候我們也提到了,鼠疫在歐洲爆發的序章,那是公元五百四十幾年在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大瘟疫”,這個是歐洲有歷史記錄可以查到的最早的大的鼠疫橫行。但是大家注意,序章寫完之後,公元五百四十幾年這次鼠疫之後,到中世紀的黑死病之前,這中間有將近800年的時間,這800年的時間好像鼠疫在歐洲就消失了一樣。這鼠疫去了哪兒?為什麼在一三四幾年突然又回來了?序章和正文之間怎麼空了那麼大的一段?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瘟疫與人》目錄

這個問題麥克尼爾在這本書的第四章做了非常完整的解答,而且第四章寫作的手法,如果借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家很熟悉的一個詞彙來講,就叫“流行病學調查”。就是他給你一步一步的分析,瘟疫是從哪來的?怎麼建立起了傳播鏈條?最終為什麼大規模的爆發?


02 蒙古騎兵,鼠疫的翅膀

那說鼠疫首先當然就是傳染源了,鼠疫的傳染源、原始宿主當然就是以老鼠為首的齧齒類動物,包括老鼠、松鼠以及旱獺——就是土撥鼠等等。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土撥鼠(旱獺)

麥克尼爾介紹人類傳染病學研究發現,在世界上最早的兩個鼠疫的疫源地,一個是在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喜馬拉雅山麓,另外一個就是在中非的大湖地區,這是兩個最早的疫源地。這兩個地方大家在腦子裡邊一想,馬上會發現距離歐洲萬里之遙,而且中間有非常複雜的這種地理間隔、地理障礙,也就是說一般來講是很難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傳播鏈條的。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中世紀歐洲的這次黑死病是怎麼不遠萬里,突破了地理上重重障礙,去往歐洲造成大規模的爆發?這個背後實際上就是一個特別能打仗的民族,那就是蒙古人。蒙古人最早和鼠疫什麼時候開始遭遇的?

麥克尼爾認為應該是:

當蒙古騎兵深入雲南和緬甸,始於1252-1253年的時候,他們進入了齧齒動物至今都在為鼠疫桿菌充當宿主的地區,這不經意的讓該病突破了以前的地理界限。


於是蒙古人很快就把鼠疫帶回到了他們的老家,就是亞歐大草原上,而且使得亞歐草原成為了除了喜馬拉雅山麓和中非之外第三個大的鼠疫疫源地。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而且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各位如果還有印象的話,在去年的11月份,當時內蒙古發生了幾例鼠疫感染,就是當地的牧民和齧齒類動物和土撥鼠發生接觸造成的。所以至今蒙古草原仍然是鼠疫的一個重要的疫源地。如果去草原上玩,各位千萬不要去和齧齒類動物,尤其是非常憨態可掬的土撥鼠做近距離的接觸,這個是很危險的,這是個題外話。


03 追查黑死病“一號病人”

回到正題,伴隨著亞歐大草原淪陷於鼠疫桿菌,那麼這種病很快的傳播到歐洲幾乎就一馬平川了。因為我們知道鼠疫除了它的原始宿主齧齒類動物之外,有一箇中間宿主——跳蚤,很多時候鼠疫是通過跳蚤咬人來傳播的。那麼不管是老鼠還是跳蚤,在蒙古大軍當中其實都是隨處可見的,跳蚤在人的身上寄生,老鼠在軍營的物資當中到處可見。同時“由於蒙古騎兵快速機動,也意味著河流以及類似的地理障礙不再難以跨越。”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蒙古征服路線

但是剛才說這些只是一個大概的流行病學的分析,就是鼠疫怎麼從他的疫源地從喜馬拉雅山麓來到了亞歐草原,被蒙古人一路向西帶到了歐洲這樣一個區域當中。但這個分析還可以細化,結合歐洲人當時的歷史記載,用現在的流行病學分析的理論來推導的話,甚至可以定位到那場黑死病的“一號病人”,也就是最早導致傳染病擴散開來的病人。

在1346-47年,當時的蒙古騎兵正在圍攻歐洲的一個城市,叫卡法。這個城市今天在克里米亞半島,在黑海畔這樣一個位置。攻城戰都是打得非常艱苦的,尤其騎兵,他的特長是快速機動,但是攻城戰騎兵是沒有任何優勢的。蒙古大軍當時久攻不下就想出了一個損招,他們把自己軍中感染鼠疫死去的人的屍體,用拋石機扔到了卡法城內,先是導致卡法城內鼠疫很快傳播開了。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然後有一個在卡法城做貿易的熱那亞商人,今天意大利的熱那亞這個位置,熱那亞的商人他從卡法坐船回到熱那亞,很快熱那亞就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第一個感染鼠疫的城市,於是鼠疫一發不可收拾,黑死病席捲歐洲。

所以在麥克尼爾這本書裡頭,用當時的一些歷史記錄,結合當下的流行病學分析的方法,把歐洲這次黑死病的整個傳播路徑給它描繪出來了。如果中間的信息沒有誤差的話,這太厲害了,六百年前的一次瘟疫,我們把他的“一號病人”給找到了。


04 黑死病之後,嶄新歐洲

好,那麼這次黑死病導致中世紀的歐洲死去了將近一半的人,但是在漫長的將近1000年的歐洲的中世紀,也因為這樣一次黑死病應該是迎來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黎明就在前方。很快的,大航海時代來了,文藝復興來了,所以歐洲又進入到一個蓬勃向上的時期。

簡單說兩句,歐洲這次黑死病帶來的幾個影響。

第一個是公共衛生理唸的提升,防疫制度初步形成了。當時意大利的一些港口像熱那亞、威尼斯,要求商船靠岸之後隔離40天,這個和今天我們在做的事情其實是一樣的。所以幾百年來面對未知的瘟疫,最有效的方法永遠是先隔離,先防,然後才是治療。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黑死病時期歐洲的宣傳畫

第二點就是拉丁語系的影響力下降。因為原來歐洲教會的聖經都是拉丁語寫的,那麼由於大量的這種拉丁語的牧師死亡,導致歐洲各個國家的語言開始萌芽,實際上最終推動了各自語言的形成,以及各自不同的文學的產生。

第三個就是教會的影響力一落千丈,人們不再那麼好騙了,實際上反過來也促進了之後的宗教改革。

第四點是城邦自治發展起來了。一些小的城邦,尤其意大利境內的小的城邦,由於面對這樣大的災難的時候,他比較靈活,整個治理能力也比較強,使得百姓在城邦內受到的保護比較好,於是城邦自治蔚然成風。城邦自治實際上也是文藝復興的重要原因,將來有機會我們可以結合文藝復興來詳細的講。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黑死病蔓延路線

另外還有一些民族因為這場瘟疫遭到了歧視,認為他們是天然的帶菌者。比如說猶太人,被日耳曼人驅趕向東遷移,離開了自己的家園。大家會發現幾百年過去了,在傳染病爆發的過程中,很多事情,幾百年前什麼樣,現在還什麼樣。就是那句話說的:“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吸取任何教訓。”

這就是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


05 伍連德的滿分作業,我們沒有珍惜

今天既然講鼠疫,我們接下來再簡短講一個鼠疫的例子,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在1910年的時候,可能有些朋友聽說過,在東北在哈爾濱發生了大規模的鼠疫。那次鼠疫是怎麼發生的?實際上也是來自於亞歐大草原的鼠疫疫源地,拜蒙古人所賜,剛才已經講了。

當時有不少的關東勞工被俄國僱用,在西伯利亞勞動,他們的任務是抓旱獺,這個旱獺就是土撥鼠。於是一小部分勞工不幸的感染上了鼠疫,當時俄國人非常不地道,強行把他們送回國內。於是在1910年10月份的時候,最早在哈爾濱的傅家甸就發生了鼠疫。當時鼠疫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到12月份的時候,這疫情已經幾乎不可收拾,死了幾萬人。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當時清政府幸虧做出了一個如今看起來無比正確的決定,他們派出了一個合適的人去處理這次疫情。這個人叫伍連德,這是一個馬來西亞華僑,他拿到的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雖然這事已經過去110年了,但如今看起來伍連德當時對於這次鼠疫的處理,放在今天都堪稱典範。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劍橋博士伍連德


伍連德到了哈爾濱之後先幹了兩件事,第一個是解剖死者,他確定這是一場鼠疫;第二個就是做流行病學的分析。當時他發現有大量的家庭內部聚集性的互相傳染,於是就判斷這個鼠疫和過往大家的認知不一樣,存在人傳人。於是伍連德堅定的對外宣佈,這個鼠疫存在人傳人的現象,一定要做大規模的隔離防範。

這個和過往大家對於鼠疫的認知不一樣,因為之前大家認為鼠疫只是通過老鼠和跳蚤來傳播,這樣的一個判斷還遭到很多人的質疑。當時有一個法國的傳染病專家叫梅斯尼,他也到哈爾濱調查這次鼠疫。他認為怎麼可能存在人傳人?但是沒幾天他自己也染病了,而且最終死於這場鼠疫。這導致一方面大家恐慌情緒就上來了,另外其實也側面印證了伍連德的判斷是正確的。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1910 年鼠疫流行時

面對這樣的一個人傳人的烈性傳染病,其實就是兩方面,一是控制傳染源,二是切斷傳播鏈條,100多年前的基本邏輯和現在是一樣。

那麼伍連德就幹了兩方面的事,第一個對於傳染源,他要求挨家挨戶的入戶排查,一旦發現家裡有鼠疫病人,馬上就要帶走集中隔離;第二個就是屍體的處理了,伍連德要求把病死者全部做焚化,這個和中國人的傳統理念是完全相違背的,最終是不斷的上奏朝廷,得到特許,終於把死者集中的焚化,切斷了很大的傳染源頭。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1910 年鼠疫流行時的煉人窯

對於傳播鏈條的控制,伍連德主要乾了這麼幾方面的事:第一個,提出了叫“疑似”的概念。110年前啊各位!當時就提出了“疑似”的概念,而且強調“疑病從有”,一旦是疑似的病人就要集中的隔離起來,最大程度避免這些疑似病人成為傳染源。

第二個就是控制人口流動,他把重點疫區用紅、黃、藍、綠不同的顏色給它區分開,要求居民只能在各自的顏色範圍內活動。比如我們家是紅區,你對不起,你不能出紅區,你不能去藍區。就個是今天的“網格化管理”啊!包括今天的禁足。其實你看理念是完全一樣的。

第三點就製作了這叫“伍氏口罩”,用當時能夠得到的簡易材料製作口罩發給大家,讓大家戴著口罩才可以出門。另外他就是要求政府停掉了火車的運輸,切斷了哈爾濱和外界的聯繫。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伍氏口罩

正是因為這些強有力的措施,三個月的時間,整個哈爾濱的這場鼠疫疫情就平息了。儘管總體死了幾萬人,但是很多都是在伍連德到達哈爾濱之前就已經死去了,而且由於他的控制,鼠疫沒有造成更大的影響,由於他這次鼠疫防治出色的表現,伍連德在1935年還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的提名。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為什麼今天在結尾要講這樣的一個故事?一是為我們下一期也是最後一期關於現代醫學和傳染病的內容做一個鋪墊。另外你會發現伍連德在110年前乾的事,放到今天都反覆被證明是防治瘟疫最有效、最重要的事。就是特別遺憾,因為曾經有一份來自110年前的滿分的標準答案放在我們的面前的,但是我們沒有珍惜。如果早點照抄作業的話,局面是不是會不一樣呢?

100年前東北鼠疫6萬人死亡,他卻救了幾百萬人,我們是否吸取教訓

下期我們進入到《瘟疫與人》系列的最後一期,講講現代醫學和瘟疫的關係。人類是不是能夠徹底消滅傳染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