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當下的“國學熱”現象?

程度阿


當下所謂的國學熱造就了一大批半瓶水晃盪的半吊子大師,很多所謂的大師連經典都讀不通,一包裝,會念幾句古文比普通老百姓知道的多一點就堂而皇之的出來招搖撞騙了,大家對國學有興趣還是要回歸經典,讀懂經典,從經典中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並加以實踐。《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很多專家就沒翻譯對,怎麼去教別人呢。


鋼鏰貓她爸


如何看待國學熱現象

何謂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一般認為國學即中國傳統文化,它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但國學是不能和儒學或經學化等號的。它包括我國傳統的哲學、史學、文學等。而“國學熱”簡單來說即是一種探討、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潮。國學熱在上世紀80年代掀起,以《河殤》為代表,而後90年代國學熱進入公共領域,以《人民日報》發表的《久違了,“國學”》為標誌,2004年,對讀經事件的爭論,《甲申文化宣言》的籤布,與《原道》十年紀念這三件事,預示著另一場國學熱的開始,而後06年的《百家講壇》等事件使國學熱持續升溫。  

國學熱為什麼會產生呢?我覺得最主要還是和我們這個正在迅猛發展著的國家有關。隨著經濟建設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發展極快,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的國民開始越來越重視文化道德法制層次的東西。我國打開國門發展經濟,在接收西方的文化的同時,對自身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瞭解的慾望也相應越來越迫切了。

其次,臨近國家,如日本,韓國不僅在經濟上迅猛發展,對社會文化塑造的重視,讓我們感受到重視我國傳統文化(尋根)的重要。另外,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的大國地位逐漸清晰,這種國力的日益強大,更加需要一種“文化認同”,要拉近國家與國家間的友好合作關係,光靠經濟是不行的,必須有某種“文化認同”,形成“公共性”。 

最後一點,我認為必提不可的一點:當今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嚴重,人們感傷“小悅悅”慘痛命運的同時,更慨嘆社會的冷漠,人情的缺失。不僅如此,當今社會,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橫行,人們渴望從傳統的仁義道德中喚醒人們的意識。     

因此,我覺得國學熱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是社會在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不該遏制和批判的。但是,現今掀起這股熱潮的方式我真的不敢苟同。    

兒童讀經、大眾理解國學經典、評選“國學大師”、重建私塾,重設傳統節日„„我覺得這些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用來給3~12歲的兒童背誦。俗話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不過,讓那麼小的孩子,在沒有什麼生活經歷和人生看法的情況下就去記誦這些“經典”,這樣灌輸式的方式無疑會讓學生很反感,並且不能真正理解國學。

再來看《百家講壇》,這種給大眾講解國學經典的方式,由於與現代的傳媒渠道結合,起初還是得到很多讚許的,但我覺得,把國學搬上電視,並不等同於傳統文化就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並且,這種方式反而有可能讓本是神聖的純學術變得庸俗化,娛樂化。

易中天的《品三國》,很多人是很喜歡讀沒錯,可是它卻一定程度上曲解了原作的創作意圖。我們看過易中天的百家講壇就會發現,他刻意地把三國通俗化了,有意思是有意思,可是那種感悟書本的領會沒有了,更加快餐化了。

再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很多人直言不諱,說那是心靈雞湯,為了迎合當今社會大眾的心理需求,而對《論語》作了解讀。人說“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于丹的做法,無疑對人們自身去理解《論語》是不利的,極易造成誤讀。很多看了易中天講三國的人,就不想去看原著了,他們按照易的想法去理解這部經典之作,也就不能形成自己心目中獨有的“諸葛亮”了。

不可否認,《百家講壇》的初衷:讓老百姓一起來看國學,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隨之而來的種種問題,電視臺還是忽視了。關於重設傳統節日,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的。前些年,就端午節的起源問題,韓國已經發表申明認為是他們的了,如果我們再不重視對傳統節日的設定,那將是我國的巨大損失。我想僅僅重設是不夠的,因為傳統節日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也是我國人民情感的延續,這樣的身份認同,如果被忽視,就會造成人心靈的荒蕪。像春節,中秋,除夕,端午這些古老的節日,是咱們老百姓心中極具溫情,貼近生活的元素,是不可或缺的東西。

但當今,我們悲痛地發現,很多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對於這些傳統節日的熱情日漸減退,對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等甚是推崇。對西方文化的認可不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因此而淡忘了我們自己的節日,遺失了我們自己的根,就不應該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學熱的興起也是十分必要的。

既然國學熱是必要的,而上述的那些方式又存在著問題,那麼我們要怎麼改進,促進我國傳統文化更好發展呢?     

我覺得,首先要分析探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在歷史時代洗禮後的優秀的文化加以發揚和傳播。並且時刻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斷注入適應社會的理解。 

我們可以從教育入手去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很好的。我們發現現今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開辦,那麼,作為儒學源頭的我國,又有什麼道理不去開辦這樣的學校,讓國人去學習呢?光辦孔子學院,當然是不夠的,國學並不只有儒學,我們還可以把國學融入到我們的課本中去,只是不能只要求學生們背誦,對於國學的理解,更加重要。

就像《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火了,可是真正有幾個人看了節目後靜下心來去讀那些經典呢?我想很少吧。對於傳統文化的教育可以從中學開始,在高校強化,大學的學術環境是相對自由的,而不是把這種教育強加到什麼都不能理解的幾歲兒童身上。      

我國的政府可以頒佈政策,鼓勵國人學習、探討國學的行為。就拿兒童舉例吧,因為西方文化的傳入,兒童被家長要求學習鋼琴等西洋樂器,而對我國傳統的樂器的學習則不在乎。這樣的大背景下,學鋼琴的孩子越來越多,學古箏等民樂的越來越少,長此以往,我們的民樂會越發蕭條。

就這個方面,我國的相關機構,完全可以通過一些政策(比如考試加分等)來鼓勵孩子們學習民樂,讓我們的傳統樂傳承下去。再說傳統節日,國家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對這些節日的重設和節日活動的鼓勵舉行來提高民眾的積極性。國家的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覺得國家的政策鼓勵一定要正面積極的,而不是強制的,不是為了迎合政治的強行灌輸。國學(或其中的儒學)不能成為一定階級進行政治教化的工具,而應該是相對自由的,活躍的。    

除了教育界,政府可以做出努力外,文化界本身需要做的更多。文化界可以舉辦各種交流、探討活動,並且這些活動可以與社會的先進媒體相結合,但要注意不能只為強化輿論和娛樂效果,而要注重實質。真正讓社會大眾意識到國學的重要,而不是強硬的灌輸國學知識。   

綜上,我認為國學熱的出現是必要的,是社會發展的表現,但是如今它的表現形式是存在偏差的,我們要積極研討正確的,符合歷史潮流的方式去順應時代發展,讓我們的國家傳統文化發揚得更加深遠。


超級科學奶爸


如何看待國學熱的問題,

當下國人對國學熱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談,

一,國學的來源歷史發展,

我國自從盤古開天地,我國的文化由人民所創造而所利用。

遠古時代就了出現了甲骨文,這是先人而創作,後來文化文字的出現逐浙形成,從一個遠古文化發現到現在文化歷史是一個漫長時期。我們文化歷史記載己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三皇五帝夏商周到七國分爭,大秦統一了中國。

在這漫長的我國文化發中,從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科學上各行國人的文化己成熟,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卓越的貢獻,這就是我們的國學文化。

二,國學文化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數千年我國的國學交化給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各領域帶來積極發展,比如政治上,齊家治國,軍事上戰爭與戰略戰術,文學上的詩詞歌賦,醫學上的中醫中藥,如黃帝內經難經,張仲景的傷寒論,藥性賦等國醫文化知識寶庫,多麼偉大。給國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光輝燦爛的國學文化統一了中國。

三,國學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脊樑,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靈魂,一直指導著國家和人民在歷史上前進,走向更光明更文明更富強的新時代。

四,當今時代國學不能丟應當繼續發展。

當現代時期西方文化不斷侵入我國各領域中,西方文化與中方文化在某方面都有差別,有的可以應用有的不可應用,可是這幾十當中我國的國學有些衰落,對國學重視程度處於輕視,最明顯的中醫中藥沒得到發展,甚至中醫嚴重斷層,無後繼之人,中醫藥發展仃滯不前的局面。當前很多西醫解決不了的病,只得用中醫藥才能醫好,。

五,國學文化宗旨是國家的靈魂。

這幾年的發展,國家和人民己看到我國國學重要性,黨和政府也重視國學文化的發展和應用,所以引起國學熱的原因也正是如此,更加速了我國的復興大業,走向更強大的祖國而努力奮鬥。


賜福堂6664077924646


當你沉浸在優美中國古典文學的意境時,你不得不歎為觀止。你會發現,當今能夠真正超越唐詩宋詞、三紅西水(即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的作品並不多。這使你不得不對中國傳統文化刮目相看。

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化的應用者,你不得不研究這些文化。不論是你在日常寫作還是其他工作、生活中,你都無法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當然,作為國學的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一個人只能夠論述其一,絕不可能面面俱到。

今天人們看到的“國學熱”當然是非常好的現象。只是這種熱需要一方面滲透到靈魂裡,另一方面更要摒棄形式主義。就是說,要在靈魂裡汲取古人的智慧,同時也要去掉一些不合時宜的東西,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絕非做形式上的模仿。若是“國學熱”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模仿,那就大錯特錯了。

古人聰明還是今人聰明?如果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來看,一定是今人更聰明。可是,為什麼許多古代文明是今人從來都無法超越的高山呢?或許只是古人與今人的思維模式不同所 致。古人很少有燈紅酒綠的誘惑,更沒有網絡的毒害。

今天的網絡讓古代文化離人們更近了,這是好處。同時,網絡是另一種形式的燈紅酒綠,往往泥沙俱下;對於沒有意志力,或者沒有辨別力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來說,往往浪費了青春時光,讓人對優美古典文化的鑽研力無形中下降;或者就如一種無形的大煙一樣,讓人的神經變得麻木,無法釋放真正的創造力,更無法繼承優美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可見其文化的沉澱非同一般。古人鑽研文化的精神,是今人永遠需要學習的。作為一個漢語言的應用者,那些優美的活語言,都可以在四大名著中找到。這不得不使人深為震撼。

曾經有些語言,我以為是方言。我同時以為,所謂方言,不過是一種錯誤的語言傳播使然。可是,後來在四大名著,尤其是《西遊記》中都可以見到。這使我明白,作為13朝古都的西安乃至整個陝西使用的某些方言,正是盛唐百姓經常使用的口語,能夠活生生地被人們傳流到今天,這又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文化。

當我讀到更多古典文學的時候,我再也不敢小瞧三秦文化中的某些方言。作為當時唐朝的首都,西安及整個三秦大地,處處都流傳著唐王朝的都市語言,一直流傳至今。這些秦人秦語,正是國學的根源之一。也鑑於此,使我對三秦民間語言產生更大興趣。正如最初的古代文學都是口頭文學,民間語言才是真正的國學文化起源。

人類文明的不斷髮達,一方面促進了古典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制約了古典文化的發展。然而,“國學熱”卻在這種夾縫裡應用而生。這又不能不被稱為一種奇觀。事實上,“國學熱”又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英語語言,包括其他國家的語言都有其幽默、流暢的美好感覺,漢語言的幽默與流暢卻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感覺。有多少西方人都在研究中國古典文化,同時迷上了中國古典文化,成為著名的漢學家。漢語言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應用也正在超越英語,成為人們最喜歡研究與探討的話題,況乎國人。

毋庸置疑,作為一箇中國人,“國學熱”是送給一代代青少年兒童最好的禮物。中國古典文學都是用古漢字寫成的,古代的文化多為韻文寫就,這兩個因素對於當今的青少年閱讀古籍來說,是一大難點。這是由於漢字經過多次簡化,韻文在現代文化人的作品中漸漸淡出所致。

這給國學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難度,也足見中國古典文學是世界文化中一座真正的高峰。作為炎黃子孫,永遠要對國學進行批判性接收,這才是振興國學的最好方式。

2020.2.23早晨07:53分 中國·西安


作家何路


如何看待當下的“國學熱”現象?————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地位的大幅提升,國人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隨之迸發。“國學熱”就是典型的具體表現,恰似當年改革開放的“英語熱”。過去,由於中國經濟長期在低位徘徊,國內很多人崇洋媚外,總覺得外國的一切都比自己國家的好,做夢都想跟外國沾點邊,甚至以會說幾句英語為榮耀。

風水輪流轉,返璞歸真,今天的國人才發現,老祖宗流傳至今,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其實才是最好的,以往的捨近求遠、捧著金飯碗要飯是多麼愚蠢可笑,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國學熱”。(“悟空問答”邀!)




抑鬱症破譯者


如何看待當下的”國學熱”?

當歷史的車輪緩緩駛入新時代,科技日新月異,文化走向世界。在這種快節奏的發展時期,對國學的關注成為一種熱潮。在面對社會任何一種大熱文化現象,都應抱著理性的思維去辨別。

一、到底什麼是國學?

追根溯源,“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在《周禮》中就有這麼一句話:“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所以國學最初是指國家或者諸侯們在國都設置的學校。

而現在所說的“國學”,指的是中國本土的文化學術。

從廣義來看,它涵蓋面很寬,包括哲學、歷史、美學、文學、音樂等等中國傳統文化體系要素;

從狹義來看,也就是大眾所認同的“國學”,則指以孔孟為開先河的儒家學說。儒家及其在長久的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價值體系,與中國封建制度幾乎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文化的重心。

二.國學熱的原因

從表面來看,國學熱的興起是各方力量無意中“心有靈犀”的結果。

2001年,中央電視臺橫空出世的《百家講壇》紅透大江南北,引發國內上上下下觀看、討論、思考國學內容的風潮,此後,各種國學類節目層出不窮。

2004年許嘉璐、季羨林等72學者發表《甲申文化宣言》開始,“為弘揚中華文化而不懈努力”成為許多人的奮鬥目標,學者開始正式加入宣揚“國學”的隊伍。

1992年北京大學成立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開啟高校設院辦班的先風。

緊接著,這種風潮自上而下,得到了民間的呼應。

各地私塾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私塾都以“讀經”為主要教學內容,有專門的讀經教材,引發孩童讀經熱。

除了兒童,大中學生中出現了漢服、唐裝、學古代禮儀等的風尚。大學紛紛成立各種國學社,從寫作、服裝、禮儀等方面宣傳著對國學的喜愛。

儘管各地監管部門叫停過好幾起“私塾”辦學,但都是因為辦學中出現了違法違規現象。事實上,文化部門舉行的與“國學熱”有關的活動不在少數,不過常表現出“文化登臺,經濟唱戲”的實質。

從根本上說,國學熱是中華民族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表現。國學植根於博大精深夏文化,受到豐富深厚的傳統土壤的滋養,在新時代煥發出奪目的光彩。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人民民族自信心得以長足發揚,民族精神得以振奮,人們開始將目光再次投向這些大音希聲的傳統文化。

我們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之中,民族復興必定包括文化復興,文化的復興促使復興的民族走向世界,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一個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是不可能永遠沉潛的,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它展現耀眼的光輝。

三、國學內容的揚棄

袁貴仁先生說 :“國學研究要關注現實、關注民生 ,既要潛心鑽研、探幽發微、求本溯源 ,又要著力於提高國民素質和公民道德,淨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發展。”

國學內容豐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說“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

妻綱),產自封建社會,有著明顯的尊卑等級觀念,必須唾棄的糟粕。但是在封建社會同樣重要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則對人的行為進行規範,指導修養方向,理應得以弘揚。因此,在國學“熱”中,需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所揚棄。

當下對“國學熱”微詞頗多,原因也在此。

許多人不分青紅皂白,對國學沒有什麼研究,把垃圾當寶貝,把遺毒當國粹,跟風者也不甚瞭解情況,舉著“傳統文化”的大旗就跟上去。更有騙子拉“國學”大旗夾帶斂財的私貨。

於是“國學熱”中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聲音。有政府花錢改造辦公樓的風水;有漢服團隊圍攻“不合規矩”的穿著;有私塾名為復興傳統文化,實則宣揚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錯誤思想。

四.正確普及國學

“國學熱”真正要走向正軌,必須弄清楚目的。

我們追求國學,重溫經典,目的理應是對古代聖賢的追慕,對優良傳統道德的繼承,對道德情操的培育,對民族內涵的尊崇。

反觀現在的“國學”,熱則熱矣,不是行古禮,就是穿漢服,還有大搞祭祀,廣誦經典。實則根本不是真國學,尚未觸及國學的內核。

就像一個美人,現在人們只是在追捧她的容貌、她的繁複的衣著,哪知道美人之所以美,更在於靈動的內心,在於有趣的靈魂。

國學的內核如此光輝燦爛,天下為公、美美與共、和而不同、兼濟天下等等,哪一個思想不是穿越千年,依舊振聾發聵,撼動人心。

但是,不能因為“國學熱”尚只學皮毛,便一棒子打死,這又無異於走了新文化運動時候的老路,只是那時候“打倒孔家店”是為了給新文化讓路,相當今,我們需要復興國學。雖然這條路上存在許多坎坷不平,但是它的出現,就意味著國家正在發展,人民自信心史無前例地加強。

《左傳》中有個著名的故事,叫資產不毀鄉校。

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 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 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 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

意思是,當時的人們總是在鄉校聚眾議論國事,然明說乾脆毀掉,子產卻認為,可以根據群眾的議論來調整國家的政策。

在這裡提及這個故事,其實是想說,儘管現在的國學熱出現了頗多不同的聲音,但是這些都是促進國學傳承走向正規化的動力。

正如叢一先生說:“對於當前的“國學熱”我們應抱有一種理性的認知。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國學”,能夠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和道德境界。但如果寄希望於國學擔當更多的“救世”責任,希望通過復興國學解決中國的一切問題,則是極不現實的。其中,以國學來取代現代教育的想法及嘗試,尤其值得警惕。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潮流決定了我們的教育體制必須是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教育模式 ,完全浸潤於四書五經、詩詞曲賦之中的人是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


風生北渚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方位的國學熱四面興起並持續升溫,其中媒體的參與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來自民間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需求成為主要的推動力量。

新世紀國學熱興起和持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現代化進程90年代以來快速和成功的發展,及其所引致的國民文化心理的改變。

從歷史上看,後發現代化國家處在現代化工程初期時,多采取啟蒙式的文化動員,批判傳統,引進西方文化;而在現代化受挫期,更容易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傳統,反映了追求現代化而不得成功的集體焦慮。當現代化進程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經濟發展取得成功之後,國民的文化自信便會逐漸恢復,文化認同也隨之增強。這在後發現代化國家現代化史上是常見的。

在90年代中期以來的中國,與傳統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絕了多年之後的人們,在文化信心得以恢復的同時,便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促成了對國學資源的全面需求。

從這一點來說,國學熱的出現是中國現代化成功發展的文化表象,是有其必然性的。


雲煙行書


“國學熱”有好幾方面原因,我認為人們談國學、學國學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都是個好現象。在這個文化多元的時代,大多數人能夠以批判地眼光看待各種學說、著述,少數人云亦云者也能在潮流中漸漸有自己的體悟和選擇。國學也一樣。希望這股風颳得更烈些。

主流媒體不遺餘力的倡導在“國學熱”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從早期的《百家講壇》到後來的《中國詩詞大會》、《了不起的匠人》,再到如今的《中國地名大會》,觀眾們在媒體的引導下,有機會得睹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不止是倡導,方式也很重要。傳統固在,博大精深,我們不缺文獻可讀,也不缺史料可查。曾經,國學離人們很遠,遠離人間味道,學生課本上的作品和人物大多是刻板模樣,似乎就為了讓人背誦而存在。更不要提普通人和國學間的重重距離了。

《百家講壇》讓人們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歷史不是時間線式的平鋪直敘,講師們生動的講述如告訴我們某個身邊人的故事,跌蕩壯闊的事件也如在眼前。《中國詩詞大會》“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節目定位使詩詞離開書本,跨越歷史長河也能照亮我們當下的生活。我們不曾想過詩詞可為我們的日常增添怎樣的色彩,粗略一句“腹有詩書氣自華”試圖解釋全部。從《中國詩詞大會》走出的武亦姝、陳更們的耀眼讓人看到了“氣自華”是怎樣的存在。《了不起的匠人》讓人暫時從科技與速度中抽出身,見識尋常生活裡的慢工出細活,被傳統技藝折服。

我們國家的文化自信,其實是個人的文化自信是“國學熱”的關鍵。記得小時候看的一些雜誌,多有一些外國如何如何,中國如何如何的比較,筆墨多在中國的不如人上下功夫。如今,我們把更多眼光收回來了,我們的建築、我們的服飾、我們的禮儀規矩越來越被我們自己看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再僅靠官方的呼籲,更多人已經主動地參與到中國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中去。這些本就可以和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

仰慕、走近、熟悉、懂得,是我們與摯友結識之路,也是我們與國學的相遇相知。“國學熱”不要熱一陣子,熱一輩子才好。






張晴柔


人們想靜靜,每天互聯網各種信息轟炸,鬧哄哄,時間久了,大腦會短路。我最近買了《本草綱目》《黃帝內經》,我們不能被互聯網上的數據左右,像木偶一樣,有一句話用在現在再合適不過“一句謊話被1000個人重複了1000遍就是真理”我們被網上的信息左右自己的判斷,被各種數據控制。電視購物的去做了直播,套路還是那個套路,不斷洗腦,看看我們自己還有啥思想?還有靈魂嗎?都是聽風就是雨,媒體炒作啥,我們信啥。一群傻子,為少數人打拼。我們被各種曬各種秀引導者,以為那就是生活,網紅,明星,一波一波的,除了物質就是物質,像不像木偶?除了曬寵老婆像公主,就是秀奢華,群魔亂舞一般,唉!


大美在心


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在分析國學熱的原因,先了解究竟火的是什麼國學。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如果把西學比做理科,那麼國學就是文科。國學的基本定義是:以先秦文化思想和諸子百家各種學說為基礎,附以各個朝代不斷髮展的文化成果所組成的龐大的系統性的學術體系。介紹完了國學的基本定義,再講解一下包含具體內容。

通常情況下,我們把國學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形式,分成經、史、子、集四大類:

  • 經、指儒家十三經以及相關著作,主要包括易、禮、書、春秋、詩、孝、五經總義、四書、小學等10個大類。
  • 史、包含正史、雜史、紀事、編年、地理、傳記等眾多與歷史有關分類的統稱。僅正史一項就包含《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24史,後來又加上了《新元史》和《清史稿》,合稱26史。
  • 子、既諸子百家,學說種類眾多。主要代表就是儒家、法家、道家、醫家、農家、藝術,等等。僅藝術一項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這正是當下國學熱的熱點之一。如果說史部的內容多如牛毛,子部的學說則浩如煙海。
  • 集、主要是指歷代收錄的詩文總集或專輯等,包括楚辭、總集、別集、詩文評、詞曲五個大項。基本上包括帝王所著在內的,流傳於世的非正統學說類的著作都歸結於集。

國學的定義及內容基本介紹完畢,講解的相當的籠統。國學所包含的具體項目類別猶如過江之鯽,細分的話光是目錄就得有字典厚,咱們知道個大概意思就行了。

下面就具體討論一下,到底當下的國學熱究竟是什麼。現在的國學熱其實可以稱作虛熱,並非真熱。熱的原因並非是因為國學的實用價值,而是因為隨著經濟在不斷髮展,生活富裕之後所產生的對於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而且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當經濟條件允許的時候,當然就會去追尋我們所傳承的思想理念的本真是什麼。何況熱的不止是國學,任何與文化藝術有關的事物都受到追捧。打個比方,都說現在的孩子學古箏的多,但是學古箏的人數超過學鋼琴的人數了嗎?不見得吧。國學之所以顯眼,是因為多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以西學為主的學習方式,而國學則幾乎處於廢棄的邊緣。幾乎所有人都聽說過三字經,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又有多少人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儒法是不分家的。因此當國學這個幾乎已經被拋棄的傳統文化學術,再度被提起並且學習的時候,就顯得多少有些突兀,而這種突兀感就被當成了國學熱。

再者,在當下的國學熱中比較突出的幾個熱點並不能算是國學的重點,比如說爭議性很大的弟子規。談到弟子規,有人贊成,有人反對,結果這個問題就昇華到了國學是否正確的層次上。其實弟子規只不過是經史子集中,子部的儒學類初級啟蒙類讀物而已。而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浩如煙海,比較流行的就有14大項,這14大項又分成了無數的不同學派,因此一個弟子規根本就不能代表國學。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誤解,就是因為人們對真正的國學並不甚瞭解造成的。

最後做一個小小的總結:中國之所以是世界上僅存的文明古國,就是因為我們所特有的中華文明沒有中斷,而中華文明的核心就是國學。國學很熱嗎?也許現在的幼兒教育中融入了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但是到了孩子在正統的教育體系之中接受教育的時候,國學就退居二線了,王道還是數理化。因此國學並不熱,並沒有上升到主流知識的層面,更多的時候是以興趣的形式存在。其實國學中的思想誰說是非常值得學習的,當有一天我們也有眾多智庫在研究國學中這些思想學說並加以實踐的時候,那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國學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