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在基層】篩查也可以更有“溫度”

小雨淅淅瀝瀝飄落下來,為武漢又增添了幾分清冷的感覺。

這一天也是我作為一名馳援工作者,來這裡工作的第五天。我作為中國疾控中心的一員與另外一位長期從事基層工作的同志組成一個小組駐紮東西湖區,幫助當地把住社區關口,儘早發現傳染源頭。

2月10日

到今天,我和搭檔已經走訪了東西湖區的6個街道和社區、3個衛生院,以及2個隔離點。今天天氣雖冷,但我發現,篩查工作卻變得越來越有“溫度”。

首先是大家責任心很強。在我走訪的幾個地方,我都深刻感覺到當地的社區排查人員所做的事情早已不止為了完成一項工作,而是設身處地為當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著想。面對居民提出的各種問題,他們都耐心解答,消除大家的疑慮和緊張。

在責任到人方面,李家墩社區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社區制定了排查分工表,近4000戶居民被分為14個小網格,每個網格包括1名網格員、1名下沉黨員和1-3名志願者。這為實現“不落一戶、不漏一人”的排查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也讓當地居民感覺到放心、有依靠。

其次是工作方法更加細化,社區制定了電話詢問模板,問詢標準統一。

社區工作人員告訴我,由於這次排查工作任務重,很多人又沒有太多的醫學背景,為了讓排查工作更加科學規範,他們從一開始就制定了標準的電話詢問模板,保證問詢時做到準確、清晰,與此同時,他們還特別注意問詢時的語氣、語調。他們說,這個階段,每個居民都有心理壓力,開展詢問工作時,多一份對居民的理解,多說“麻煩了”、“打擾了”、“謝謝支持”,就能換回一份理解和支持。

【抗疫在基層】篩查也可以更有“溫度”


疫情時期,社區居民會有一些實際困難和擔心。比如有的居民特別緊張,雖然沒有被感染,卻整天提心吊膽,甚至每天都會諮詢自己的情況。社區工作人員針對居民的各種疑問及時總結,整理彙總,也提出了一套標準的回答方式。

再次是發動志願者的力量,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共同開展防疫排查工作。社區成為居民的“組織者”,居民成為社區的“守門員”,這種互助的模式把社區和居民拉到了一起,社區書記告訴我,每天通過“微信+電話雙打卡”的響應可達90%以上,剩下的再通過上門排查進行補漏。

在走訪過程中,有一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在常青花園第四社區,書記給我展示的是2月8日,也就是農曆正月十五晚上來自居民微信群的一條條同樣的留言,書記說當晚大傢伙自發舉辦了網上元宵節晚會,紛紛錄製歌曲和小視頻,表演舞蹈和武術,而第二天一早,這裡又成為大家測體溫打卡的平臺。

【抗疫在基層】篩查也可以更有“溫度”

寫到這裡,一陣陣暖意湧上心頭,生活在大城市的我過去對於社區的概念是模糊的,我甚至不知道對門鄰居的模樣。也許這裡以前也是這樣,但一場疫情把大家的距離拉近了。在武漢封城後的日子裡,他們經歷了什麼,我們只能想象但卻無法真正體會,在苦難面前,我欣賞他們的勇氣和樂觀,我真心希望“快樂防疫”的觀念可以傳遞給更多的人,社區防疫工作可以,也應該做到有“溫度”。

在寫完這篇日記的時候,區指揮部社區組的工作人員給我發來微信,指揮部對我們今天的工作建議很重視,已經向各街道下發了重要事項督辦單,並感謝我們的工作。這種肯定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支持,只要上下一心,我們一定能早日戰勝疫情。


文:中國疾控中心結核病預防控制中心 王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