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人都愛“說謊”

01 越會說謊,人越聰明?


說謊一定代表不好嗎?如果是的話,那人類最初為什麼會發展出這項能力呢?

近幾十年來,心理學界對說謊有一種新的理論:善於欺騙的能力使人類有了高智商。

1976年,Humphrey提出“社會智能”的假設,基本論點就是(動物)適應社會生活遠比應對自然環境更需要成熟的智力。

因為在一個大的社群裡生活,你必須分辨出誰是你的敵人、誰是你的朋友,還要預估你對別人做的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以及別人的作為對自己的影響。


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人都愛“說謊”


不過他只負責提出這個大膽的猜想,具體的論據是由英國的兩位動物學家Richard Byrne和Andrew Whiten提供的,他們通過實地研究發現了狒狒的欺騙行為。

由此假設:在遠古環境中,越善於欺騙,就越擁有繁衍的優勢。

因為說謊者能夠靠著欺騙他人獲取食物、躲避危險。同樣,越快察覺欺騙行為,也越有利於生存,因為能夠避免自己被欺騙。


不過當時兩人的研究難以受到重視,多虧了同時期內另一本出版的叫《黑猩猩的政治》的書,它的成功才使得靈長類欺騙行為的研究有了正統的基礎。

此時,利物浦大學的人類進化學家鄧巴出現了。

通過研究動物大腦皮層的容量與其社群大小之間的關係,他提出了著名的“鄧巴數”—148:即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到此刻,精於說謊與智力/腦容量之間的正相關才被科學家證實

注:此處謊言的定義為“有欺騙意圖的錯誤敘述 / A false narrative with deceitful intention”


02 兒童說謊,為了自保?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告訴孩子不要說謊,做個誠實的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孩子幾乎在學會說話的同時,就開始說謊了。


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人都愛“說謊”


在3歲以前,這些謊言通常是利己的、單純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被懲罰而隱瞞小過錯,且很快就會供認不諱。

而在3~5歲之間,兒童有更高的說謊興趣和技巧,並且會習得讀心術(theory of mind)—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的能力。

自閉症患者就缺乏這種能力,因此造成他們社交能力上的嚴重缺陷。


當然,對於家長關心的小孩是否會養成說謊習慣這件事,哲學家西塞拉·伯克推測:孩子之所以經常撒謊,是想以此來對抗體力和社會力量遠超過他們的成年人,以此築起保護自己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要培養誠實可信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教導他們享受誠實的愉悅感。

在他們犯錯時不要激烈去責罰,而是和他們一起思考如何去面對後果,讓孩子確認自己不會因為誠實地回答而受到懲罰。


03 自我欺騙是每個人的日常


不僅是兒童需要借謊言自保,我們每個人若想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下去,就不得不相信大腦製造出的各種錯覺。

Coleridge說,想象力是“所有人類知覺中的生命能量和主要媒介”,這和達爾文的想法一致——任何對世界的觀察都是推測出來的。

當我們閱讀時,眼睛實際接收到的精確信息只有視野中間的一部分,而其他大部分的字詞其實是靠各種邊緣信息由大腦自動填補出來的。

聽別人交談時也是,我們不會精準地接收並辨別對方說的每個音節,而是傾向於採取一種模式化處理。

這也是為什麼二語人士聽母語人士講話時感到十分困難的原因,他們的大腦並沒有在語言環境中習得這種模式處理。


為什麼大腦要這樣欺騙我們?

部分原因在於,它必須去填補我們感知器官間的信息空隙,否則,如果沒有一種自動的能力去解釋和組織我們接收到的混亂信息,我們就會被信息淹沒成為衝動的奴隸。

對大腦而言,最重要的目標是存活,其次才是真實正確地描繪現實世界。


心理學家Elliot Aronson是費斯廷格的學生,他曾經寫下簡練的結論——一般人會花很長的時間去說服自己“我是個好人,而且能掌控全局”。

益效(beneffectance)這個詞就是用來描述我們傾向於認為成就是我們自己行動的結果,而錯誤常常是由他人引發的這種現象。大多數時候,我們甚至意識不到自己在編造故事欺騙自己。


不過這也不一定是件壞事,如果我們無法欺騙自己、相信自己能掌握命運,那就會整天被自我懷疑折磨,無法做事。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招募了兩組被試,一組是抑鬱症患者,而另一組是平常人。兩組人都被要求玩一款遊戲,並預估自己殺死的敵人數量。

結果發現,正常人的預估往往遠高於實際數字;而抑鬱症患者的估計卻十分靠近真實數字。

所以,有的時候抑鬱症患者眼中的世界才更接近“真實”,但正因如此,他們摘掉了我們每個人看世界時帶有的“玫瑰色濾鏡”,為此常常痛苦不已。

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人都愛“說謊”


04 我們賴以為生的謊言:安慰劑


安慰劑就像人類健康系統的媒介一樣。你聽到火警聲,看到厭惡,就會分泌腎上腺素準備逃生。

同樣,服用安慰劑也會傳送一個信號給大腦:現在該是好起來的時候了,於是身體就產生化學變化。


在患者接受真正的醫學治療企圖重獲健康的過程中,有三件事情同時在進行。

首先,手術過程或藥物引發的生理效果作用在身體上;其次,身體絕佳的自愈系統也起了作用,自愈系統的行動會因為患者對康復的期待而被強化,治療可以催化這個期待;最後,患者對治療者的信念會影響患者的期待,進而影響他們的生理狀態。


過去的兩個世紀裡,在努力與迷信、魔術和騙術做區分時,醫學也在科學和其他未知事物之間築起了牆。

結果,當精神力量大於生理力量的情況出現時,就成了醫生和研究者刻意忽視的禁忌......

以科學為基礎的醫學當然受到極大的歡迎,但它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是較晚才出現的方法。在人類的發展史中,我們跌跌撞撞、盲目前進,在一個又一個的錯誤觀點中來回碰撞。

隱喻、儀式和象徵曾經是,且依舊是我們用來對抗疾病的方法,無論我們知曉與否。


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人都愛“說謊”

就連藥丸的顏色都能影響藥效。

當人們因為抑鬱症而痛苦時,黃色的藥物會讓患者覺得更有效;而如果治失眠的話,藍色的安眠藥比較有效。其他研究顯示,綠色藥丸容易降低焦慮,白色藥物對治療潰瘍最有效。

大藥丸比中藥丸好,但小藥丸卻最有效;患者認為昂貴的安慰劑比便宜藥物更有效;假的手術如果用上外觀驚人、名稱讓人興奮的機器,效果會特別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