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志力消失殆尽前,学会做减法

“如果你下决心不动,你就会不动。”

这是做过活雕塑的阿曼达.帕默尔说的一句话,是她工作时的写照,更是她的职业素养。而用在我拖延症上,用雷打不动形容更加贴切一些。

我说“自己不是一个很自律的人”。恐怕身边很多朋友同事会难以相信,顶多觉得我又在傲娇式的自谦了。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确实有很多自律的地方,或是说大部分情况是自律的。但不可避免的,我也有一些极端的恶习,比如拖延症、熬夜,前者或许只是会影响我的工作成绩和成就,而后者可能会要了我的命。

在拖延症和熬夜这两件事上,无论我立过多少Flag,尝试过几十回,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我已宣布放弃抵抗。


在意志力消失殆尽前,学会做减法

迫使我从书柜中找出自控力、意志力的书籍,源于上周我做了一份职业测试,以前测别人这一次是测自己,100多道测试题凭感觉,也刷了回速度。

拿到测试报告时,内容非常详实的从「追求卓越、目标管理、客户导向、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坚韧性」六个维度,分别做了解析和参考建议。

报告结果有点出乎意料,平时被公认还不错的沟通能力,竟然低于平均分,而「坚韧性」那一项却获得近90的高分,我甚至快怀疑是不是测试结果出问题了,还是说我完美的欺骗过了我自己呢。

我深信,除非是人为故意的,要不然系统可骗不了人。从专业老师那里了解了沟通能力与现实差异存在的原因后;

我对「坚韧性」那一栏产生极浓的兴趣,从来没觉得我有一个这么突出的特点,而这一项后面推荐学习书籍是:《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我并不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或必然联系。

以往的认知里,「拖延症」和「专注、自控力、效率」有关

,我以为我只是内驱力不够,才造成拖延症较难治愈的顽疾。

又或是,我的决心出问题了。

以往,每做一件事我都能特别认真、投入,甚至可以集中注意力好几个小时。不管是出于职业道德,还是平日里积攒的好习惯,都是我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

可是不知不觉间,这几年,我发现我变得无法专注,高效率被拖延症取代,再继续这样下去,我差不多可以废掉了。

值得高兴的是,我在书中找到一些有趣的答案。

原来这一切和「诱惑」有关,就像大家经常忍不住会分心,不自觉的停下工作盲目的刷手机,刷微信,或被各种聊天和电话打断;

又或是立志要少吃多运动,最后总是忍受不了美食和甜品的诱惑,吃下超过身体所需要的热量。

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发现,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使用就会消耗。


在意志力消失殆尽前,学会做减法

如果把「意志力」看成一种能量,那我们每天处理很多任务,比如忍受上下班拥挤的交通,诱人的美食,烦人的同事,苛刻的上司,难缠的客户,这些都在消耗我们的意志力,就像在消耗我们的能量一样,消耗多了存有的就少了。

当「意志力」存量不足时,我们就很难再去抑制其它的诱惑。就像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下班回到家,对家人往往表现出没有耐心,不关心,坏脾气一触即发,甚至对亲人恶言相向,也没有精力面对淘气的孩子们了。

如果我们能在能量耗尽时下班回家,不熬夜、不在游戏和电玩中消磨时光,我想我们的幸福指数和亲子关系也会有所提高吧。

我们总是希望生活可以变得美好,比如变美变瘦变富有,还想要健康,我们努力克制着,想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恨不得一次摒弃生活的全部陋习,想戒烟,想戒酒,想减肥,还想着努力加班以获得更高的业绩奖金。

结果,想要的太多,往往一个也改变不了。

这让我想起每年初立Flag时,斗志昂扬的写一长串的梦想清单,不用等年底盘点了。就现在,连自己都快不好意思拿出来看一看了,会汗颜一切还没开始呢。

我们似乎忽略一个事实:树立一个目标,想要实现都很难,更何况有很多很多个,意志力又怎么会够用呢。

人总是贪心的,不甘心一次只做一件事。可是如果常常一心多用,或许短时间内可以暂时兼顾一下,但是随着意志力的消耗殆尽,我们可能越来越容易犯严重的错误。


在意志力消失殆尽前,学会做减法

想明白这一点,我拿出2020年的职业规划和梦想清单,除了还没有开始,也没大毛病,基本每一项的完成都在不同阶段和时间点。

可是再看书桌上的待完成工作清单,密密麻麻一摞A4纸呢,每一张都有至少一半未完成的事件。如果意志力可以透支,此时我的意志力账户应该早已冻结甚至是破产了。

不行,我得找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花了10分钟,盘点我所学过的各种用于提高工作效率、目标管理等工作方法,随便写写就不下10个了。 (喔,我又回到老路上了)

这似乎也是人们的一个通病,我们常常懂得很多知识,可是工作和生活却没有带来改变,核心关键就在于「学到知道,并没有做到」。

再看一眼旁边堆积成小山一样,还没完成工作清单,我咬咬牙,打开抽屉,将它们通通放进去锁了起来。

我换了张小小的便利贴,只够写下一件任务的那种。

我选了当前最最最最想完成的那一件,写好后贴在我的电脑上。

我的意志力挑战计划,从现在正式开始了。

最后,感谢我的好朋友阿城,在他搬家时送给了我很多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让我可以通过知识找到方法找到答案。

我是#妮嬷嬷#,一个温柔又“凶狠”的职场女魔头。曾经在上市公司、外资企业工作15+年。欢迎和我做朋友,一起探讨职场那些有趣的事,谈理想谈创业谈赚钱更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