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與社會階層的流動

有人說貴族制確實有很多優點,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使社會階層無法上下流動。科舉制有很多缺點,最大的好處是實現了社會階層的上下流動,真的是這樣嗎?

科舉制與社會階層的流動


科舉制度下,世家大族出身的子弟比真正的農民出身的機會多的多。先不說古代書籍很貴而且稀少,光是一個上學機會而言就能很明確的將二者分開。

您一個自耕農,就算村裡有族學(一般還是村裡有錢的地主辦的),頂多也就是受到些酸秀才的教育。民諺曰:“家有二斗糧,不當小兒王”,一般族學裡的教師素質可見一斑。等您長成為少年後,因為父親老邁,家中需要人務農(古人四十多歲就老的不成樣子了),所以未必有機會去求學。科舉也就僅此而已。

您要是大族出身,首先您的族學裡,很可能有飽學之人。比如族裡致仕的官員,隱士之類。上完蒙學後,您還有機會去各種書院讀書,積累人脈。只要有錢,做個文盲進士也不是不可能(崇禎朝就出過這事兒,不過不是魏忠賢,而是東林黨的錢謙益大才子--就是投河嫌水涼的那位)。

科舉制與社會階層的流動


所謂“窮文富武”純粹是誤導。您要是要走武將路線,只要身體健康,哪怕是盲流出身,在前線靠殺敵也能逐漸上去(武藝啥的只要不死,殺著殺著就練出來了)。劉裕當年靠採草藥過日子,爛賭鬼郭威也曾一錢不名,但人家照樣出人頭地甚至當了皇帝。走武將路線,七分靠的是運氣。您家裡有錢,自幼學的騎射,不過是起點比別人高一些而已。說不定被人派去當斥候,死的更早。

我具體沒算過文官中窮人出身的比例,但是隨便找一個時期的文官來看看,當官的基本上都是出身地主士紳。比如明代後期,滿朝大臣有幾個真是出身中農?倒是武將裡出身窮人的比較多,毛文龍當過算命先生,其部署也就是後來的三順王出身都是礦工,遼東軍老祖宗李成梁家裡更窮,連到北京去申請繼承父職的路費都沒有。另外,魏忠賢貌似倒是出身貧農的。

其實就軍隊而言,關鍵不是世襲,而是國家的軍事制度。就拿二戰來說,同樣是軍人家庭,容克貴族的素質就很高。但米國的麥克阿瑟就不咋地。當德國將軍與軍隊共存亡時,麥克阿瑟卻能“合法”的拋棄八萬美菲聯軍(其中至少一萬多純美軍)和幾萬美國僑民,逃出菲律賓。

這件事關鍵不再世襲,而在那個“合法”,而在米國一直以來對軍隊的態度。從獨立戰爭到越戰,米國就沒有一次能解決好了退伍軍人問題。一次又一次的過河拆橋,對底層的米國大兵可以考愛國主義來“愚民”,對高級將領則只能靠拉攏。這種將領您憑什麼認為他會效死?哪怕如斯大林格勒的保盧斯一樣戰鬥到最後一兵後被俘,在米國將軍裡都不可能。要知道德軍一直有一定的,空中優勢即使是在戰役明朗化之後,保盧斯都有的是機會逃回來。隨便搭乘一架空運的飛機就行。要是麥將軍,早就說句狠話(比如“你們給我記住”啥的)後遠遁了。

科舉制開始興盛宋朝開始是有養馬地的(河套、甘肅、青海等地,由於政策不當,給丟了),中期也奪得過甘肅一些地方,但都沒有守住;明朝更是有充足的養馬地,也有燕雲十六州,但結果連宋朝都不如。

中原除了開國皇帝能真正掌握軍隊從而壓倒整個文官系統以外,其他的皇帝都只能在文官系統中搞平衡,包括大名鼎鼎的漢武帝和唐玄宗,這兩位皇帝要是和整個文官系統對抗的話照樣一敗塗地。只不過漢唐的文官還是以貴族和世家為主,再怎麼惰落在大局上和皇帝的利益都是一至的。宋明的科舉官僚在維護本家利益時和皇帝的利益並不一至,國家興亡與否對他們影響不大。看看遼金和滿清入侵時儒生們的表現和代遇就知道為什麼科舉產生的文官集團缺乏民族責任感了。

科舉制與社會階層的流動


中國向來是權力社會,科舉產生的權力是不能世襲的,文官們當然有權不用過期做廢,哪管死後洪水濤天。再說了異族統治也是需要文人的,除了碰上蒙古這個怪物以外,肯"識時務"提早為當漢奸做好準備的話待遇還是不錯的。明末為什麼那麼多文人當漢奸,還不是世襲二字太過誘人鬧的

現在的宣傳中都把科舉吹成先進制度,但實際效果卻未必好於貴族世襲制,原因在於科舉雖然能讓有才能的人出人頭地,但是並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能保證科舉官僚的政治責任感和對國家的忠誠。世襲貴族往往起初都是國家的有功之臣,家族的利益只有國家政權不被推翻才能得以保證,異族入侵時龐大的家產會成為優先瓜分的對象。所以即能吸引平民階層賣力又能保證政治忠誠度。科舉官僚則不然,投靠異族侵略者一樣可以出人頭地,科舉雖然創於隋唐,但是世家貴族仍是政治的主流,真正起主導作用的是宋明兩代,而這兩代的文官集團和文人的政治操守和民族氣節卻是一代不如一代的。

尤其科舉制度發展到後期,把其他出頭的道路基本堵死,只能讓大家去鑽科舉的道路,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一個社會的出路太少,要出頭差不多隻有考試一條路,必然要帶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