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大將嚴尤為什麼說在對付匈奴的問題上,“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無策”,你覺得有道理嗎?

心無止境ghyo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弄明白,王莽手下的大將嚴尤,他為什麼會給王莽如此分析,周朝,秦朝,漢朝對付匈奴這三個策略的優劣?

王莽篡漢,為何也面臨匈奴的威脅?

漢朝從漢武帝開始,就逐步任用外戚輔佐政務。到了漢元帝時期,皇后王政君就先後輔佐過4個皇帝,王莽是他的侄兒,也憑藉著王政君的關係。開始從政為官,並且由於他表現很好,為人圓滑,懂得上下打點朝中大臣,因此被一步步的提拔,最後官職大司馬,他表面工作做得很好,王政君也被他迷惑,直到王莽獨攬大權,代天子臨朝,這時王政君想要阻止王莽也來不及了。

皇后王政君畫像

公元八年。王莽暗中指使人去偽造漢高祖遺照,藉機篡漢稱帝,西漢就此滅亡,王莽建立了新朝。在建立新朝之前,王莽為了讓政權和平穩定的過渡,首先內部行事要果斷,同時還得確保漢朝的外部要和平穩定。所以他拉攏了北方的匈奴,給了他們大量的金銀財寶,讓他們支持自己,不要在再篡政時搗亂。

本來一切都進行得非常順利,但是王莽很愛面子,以後他就是當皇帝的人了,匈奴願意歸服新朝,那麼以後將匈奴當成下屬的一個少數民族來對待就行了,但是王莽不希望別人知道匈奴是因為自己賄賂,才歸服新朝的,所以就王莽就在詔書中,把匈奴從歸服改成投降,匈奴單于一看頓時火冒三丈,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好歹自己也是一方霸主,於是就帶著大軍反叛新朝。王莽畫像

王莽見匈奴反叛,非常的憤怒,就想要出兵討伐匈奴,但是新朝才建立不久,政權也不穩定,雖然匈奴被漢武帝打萎了,但是實力還是有的,所以他還是決定先向下屬們徵詢下意見,於是就有了這一番對話,“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無策”,這句話在《漢書·匈奴傳》中也有此記載。那麼嚴尤看法是否合理呢?

歷朝對付匈奴的政策究竟如何呢?

嚴尤對於這三個朝代,對付匈奴政策的看法是否合理,我們還得結合每個朝代的實際情況來看。周朝得中策,周朝是周天子分封了各諸侯國,匈奴是北方的邊患,各諸侯國之間,在春秋時期,周天子很難統一調動他們抗擊匈奴,所以通常是各國各自為戰,抵抗匈奴。這在兼併現象還不是特別嚴重的春秋時期。基本上還能確保北方邊境的安全,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既要對抗其他諸侯國的兼併,同時還要對抗北方匈奴的入侵。西漢時期匈奴勢力範圍

所以在周朝,對付匈奴的政策效果並不明顯,並且效率還很低,更不利於北方的經濟發展,所以就我來看,周朝這種,沒有一個統一調度,各自為戰,對北方匈奴的抵抗行為,實際效果也並不明顯,還要分散精力,時時提防下一次匈奴的入侵,將此稱為中策,有些不合適,在我看來,周朝對付匈奴的政策,應該屬於下策。

那麼漢朝得下策又如何呢?嚴尤說漢朝是下策,也不太不合理的。的確在漢朝成立之初,國力並不強大,時刻還要面臨匈奴的侵擾,甚至還不得不讓公主去匈奴和親,來維護邊境的安全,在這一段時期可以稱為下策,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日漸強盛,遠征匈奴,直接造成了匈奴的分裂,一部分向西遷移,一部分歸順的大漢,一勞永逸的徹底解決了匈奴邊患的問題。

漢武帝劉徹畫像

雖然在一些人看來,以一國之力遠征匈奴,造成了國力下降,國庫空虛的問題。但是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在短期內,西漢的確會受到一定的損失,但就長遠來看,是直接從根源上把問題給解決了,我認為,漢朝對待匈奴的政策可以稱為上策。

而所謂的秦朝無策,這更是瞎扯。秦朝秦始皇派蒙恬駐紮大軍,在北疆守衛邊境,之後又修建長城,抵禦匈奴,就總體來看,秦朝對待匈奴的態度是以守為攻的,雖然這是較為消極的方式對抗匈奴。但從長遠來看,修築長城,駐兵在北方邊境,一直以來都是歷朝對待匈奴最常見的方法,也比較有效。

雖然損耗民力,但是卻可以儘量減少交兵,解決邊患問題。也是一種相對較好的選擇,因此,將這稱為中策,並無不可。王莽手下的大將嚴尤,其實是想告訴王某,不要興師動眾遠征,討伐匈奴。最主要的還是通過和平的手段歸化匈奴,當然,再從後看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國也的確歸化了不少入侵的少數民族。但是這些少數民族,大多是從北方打入了中原的,然後逐漸通婚融合才被歸化的。

修建長城防禦邊患

而另外一種情況,就必須得是中原王朝特別的強大,然後這些少數民族逐漸內遷之後,歸服中原王朝,進而實現了歸化。第一種,最後被少數民族入侵後,而影響少數民族的文化,讓他們歸化,這是下下策,而通過自身的發展壯大,讓其他少數民族自願內遷,並逐漸接受我們的文化,進而達到歸服,這則是上上策。

不過就當是王莽所統治的新朝,要想達到上上之策,要實行起來,可能性非常小,如果不征討匈奴,或者不做出有效的防禦,那就很有可能會造成最後的被少數民族入侵,進而達到的歸化,這反而是下下策。所以嚴尤對於這三朝對付匈奴政策的看法,是不太合理的。

匈奴畫像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王莽是歷史上一個備受爭議的皇帝,因為他通過“禪讓”的方式代漢,許多古代史學家認為他是篡位的鉅奸;因為“均產”“土地國有”“廢奴”三大政策,近代史學家認為他是富有遠見而且無私的“改革者”;又因為“遊標卡尺”、“貸款制度”等超前思維,在普通人心中他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穿越者”。

王莽在位十五年,動作頻頻,但他的皇位畢竟是“篡奪”而來,根基薄弱,無論改制還是用人,無論是安撫百姓還是少數民族政策上都倉促而輕率、漏洞百出,幾乎所有政策、計劃都以失敗告終。

新莽末年,王莽興師動眾的討伐匈奴和周邊少數民族,嚴尤上諫:“臣聞匈奴為害。。。後世三家周、秦、漢徵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其主旨是勸諫王莽改變戰略戰術,聯合各路人馬,以快速出擊、速戰速決,避免戰線和時間過長,造成過渡內耗,致使國力衰竭進一步加劇。當然,以王莽的剛愎自用和率性而為,那是肯定不聽的。結果就是百姓的稅賦、徭役進一步加重,造成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死於非命;軍隊也是軍糧前後不及,士卒飢疫,三歲餘死者數萬人。這無疑也加快了新莽王朝覆滅的腳步。

單從“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無策”的說法而論,嚴尤說的有些過於片面。周朝和秦朝不論,在新朝建立的130年前,西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封狼居胥,一路追擊匈奴遠到貝加爾湖畔,打得匈奴兩百年沒有回過神;在新莽覆滅後的70年後的東漢永元三年,匈奴被竇憲徹底擊敗,更是導致這個曾經的北方最強民族從歷史上逐漸消失。

把對手徹底剷除從歷史上抹去,這在當今的眼光看來哪裡是下策,那簡直就是永絕後患的神策。


翠微劍使


嚴尤是王莽的同學,後來也是王莽非常器重的大將。他的建議對王莽來說至關重要,但是說話得講證據啊,憑空胡扯誰不會呢?<strong>

嚴尤指出了歷代對待匈奴政策的高低。

匈奴一直以來都是歷朝歷代最頭疼的一件事,為了抵抗匈奴,早在秦始皇時期,就曾經將長城連成了一片,後來漢朝的時候,就不斷跟匈奴和親,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把匈奴給打服氣了,但是匈奴問題在漢朝依舊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所以王莽在處理匈奴問題的時候,需要聽一聽嚴尤的建議。嚴尤告訴王莽,歷史上有這麼幾個皇帝對待匈奴是比較著名的。

  • 其中周宣王時期,匈奴南下的時候,到處燒殺搶掠。周宣王心裡也不爽啊,但是他不想打仗,所以只是派了一支小部隊,將境內的匈奴給趕走了。所以這個是中策。
  • 再說西漢的漢武帝時期,那是打擊匈奴最嚴重的一個時期。漢武帝窮兵黷武三十年時間,雖然打服了匈奴,卻也消耗了大量的國家財富。使得老百姓窮苦不堪,所以這是下策。
  • 再看秦始皇,秦始皇轉守為攻,利用長城的防禦能力來抵抗匈奴。但是打造長城需要若干民工,天下為此震動,這是無策。

那麼上策是什麼呢?嚴尤其實也沒什麼好辦法,但是他希望王莽採取中策,不要採取下策。他認為下策勞民傷財,中策可以達到治理匈奴的效果。

征討匈奴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太苛刻,所以為了新朝的未來,嚴尤表示反對。

其實王莽是想要打擊匈奴的,任何一個有雄心壯志的皇帝,其實都想對匈奴下手。但是要想打擊匈奴,必須要具備很多條件。

  1. 第一,國家國庫必須要充盈。這一點顯然王莽是沒有做到的,王莽篡位的時候,西漢已經日薄西山,貪汙腐敗十分嚴重,國家收到的錢壓根就入不敷出。所以國庫不支持王莽這麼做,王莽政策改革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使得新朝富裕。
  2. 第二,物資運輸麻煩。那個時候既沒有高速公路,又沒有高鐵火車。所以運輸物資完全要依靠馬匹和人力。但是匈奴距離中原太遠,馬匹人力本身也要消耗大量糧草,所以到北方打仗,其實對於新朝廷來說不划算。
  3. 第三,匈奴行蹤不定,很難徹底擊潰。嚴尤認為,漢武帝就是在這件事上吃的虧,匈奴的戰鬥力雖然比不上西漢,但是他們會跑啊。大草原到處都可以是他們的根據地,這一點西漢的軍隊是做不到的。同樣新朝也沒辦法做到,大軍長途跋涉卻找不到對手,這對新朝來說可是致命的。

所以說嚴尤對大軍征討匈奴是表示反對的,而且反對的理由十分充分。他說的確實有道理,對於當時剛篡位成功的王莽來說,壓根就不適合征討匈奴。



我認為漢武帝的政策才是上策,對匈奴只能用打的,但是嚴尤不敢說。

嚴尤說漢武帝的政策是下策,主要是因為當時王莽時期的國力不行,強行出征很容易導致兵變亡國。這是有道理的,但是不能因此就貶低漢武帝的政策。

自古以來對匈奴打擊最狠的就是漢武帝,他從任用衛青開始,就已經想到了未來幾十年的規劃。有文景之治給他留下的豐厚財富,漢武帝在對抗匈奴的事業中,顯得更加有底氣。

後來的霍去病更是封狼居胥,將匈奴徹底趕出了漠北草原。在西北地區設置西域都護府,做好隨時群毆匈奴的準備。那真的是蕩氣迴腸的壯觀場面,保證了一百年內,匈奴對西漢都是載歌載舞。

其他任何一個朝代君王,能夠做到保證邊境百年無虞嗎?壓根就做不到,對付敵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擊敗對手,否則攢了這麼多錢有什麼用呢?周宣王那一招雖然可以暫時將匈奴趕走,但是根本就阻止不了人家第二年再次前來搶掠,甚至下個月就能再來。

而秦始皇的防守政策,我覺得也是不錯的,應該能算是中策。但是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沒點實力是搞不起來的。

總結:嚴尤正是認清了王莽並沒有這個實力,所以只能採取周宣王的政策。

嚴尤是比較欣賞周宣王的手段的,也出兵攻打匈奴,但是並不會為了匈奴傷筋動骨。這也是當時的王莽最應該採取的做法。

王莽篡漢的時間不長,需要做的是維持穩定。其實他更應該向王莽提出漢高帝劉邦和漢文帝劉恆到底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當年劉邦的軍事力量那麼強大,都採取了跟匈奴和親的政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劉邦知道自己剛剛建立大漢朝,政局不穩,必須要先重視國內的和平和發展。

對付匈奴的事情,只能交給後代子孫了,他這一代只能用和親的手段解決這個問題。雖然有些無恥,但是用一兩個女子,換千萬百姓的平安,劉邦看來還是比較划算的。

這也是王莽應該做的事情,因為王莽的政局也不穩定,各地還有不少叛亂。他現在的側重點是要穩定自己的統治,至於匈奴的事情,先放一放問題不大,畢竟漢武帝以後,匈奴壓根就沒有過去那麼猖狂了。


江湖小曉生


題主所說對待匈奴問題的策略上,“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無策”出自於《漢書·匈奴傳》。在王莽準備篡位之時,曾經通過賄賂匈奴、烏桓等周邊政權,以得到他們的支持。但是王莽太過於重視“名分”了,非得把匈奴改成“降奴”,把漢朝賜的玉璽改成“玉章”,這些小事讓匈奴很生氣,覺得受到了侮辱。於是,他們開始常年入寇,甚至將雁門和朔方的太守都殺了(是後,單于歷告左右部都尉、諸邊王,入塞寇盜,大輩萬餘,中輩數千,少者數百,殺雁門、朔方太守、都尉,略吏民畜產不可勝數,緣邊虛耗)。

而此時的王莽剛剛即位不久,手中還有前朝皇帝留下了的大筆財富,他便決定要給匈奴點顏色看看——他選了十二位將軍,三十萬士兵,想讓他們攜帶三百日的糧草分十道出擊匈奴。這場戰役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匈奴驅逐到“丁令國”境內,將匈奴的土地併入新莽王朝。

將軍嚴尤因此上諫:“匈奴千百年來都是中國最主要的邊患之一,但是出征匈奴的帝王卻只有三位,分別是周宣王、秦始皇、漢武帝。周宣王之時,獫狁入寇制涇陽,周宣王派人前去征討,收復了被侵佔的周朝國境就班師回朝。周宣王將獫狁的入寇看做是牛虻蜇人,把它們驅趕走了姓了,所以後世都稱頌周宣王的聖明,他對待獫狁的策略可以算是中策。

漢武帝選將練兵,任命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長驅直入討伐匈奴,雖然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一連三十多年用兵,中國和匈奴兩敗俱傷,漢朝也是從此時開始走下坡路。所以漢武帝對待匈奴的策略只能說是下策。

秦始皇為了防禦匈奴而動用數十萬民力修築長城,弄得民不聊生,長城修完之後秦朝也滅亡了,所以秦始皇對待匈奴完全沒有使用任何計策。”

以上就是嚴尤說出“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無策”的歷史背景和他的論點。其實,若要對嚴尤的言論做出評價,我們不能脫離其所處的歷史環境。雖然王莽剛剛篡位,手中有一定的經濟和軍事基礎,但是發動三十萬大軍在整整一年的時間中出征萬里之外,即便是在現在看起來也是有點欠考慮的。再說了,當時匈奴本來就是臣服於漢朝的,是王莽非得沽名釣譽,惹得人家不高興了才逐漸入寇的。

所以,嚴尤這三句話的重點不是在評價周宣王、漢武帝和秦始皇,而是在勸王莽,對於匈奴的入寇,稍微用兵驅逐一下就行了,重點還是在於好好安撫他們,別讓他們整天來中國惹是生非。大舉發兵的話對中國實在是弊大於利,幹嘛非得弄得百姓不得聊生呢?王莽沒聽,還是發兵出擊匈奴了,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個“天下騷動”的結果。


國史通論


首策是同化,走民族融合發展的路子,但基本上做不到,其次是戰爭加同化模式,這就是李世民採取的策略,分化打擊,將北方遊牧民族內遷,代價雖有點高,但解決問題較為徹底;再就是隔離,修建長城,將匈奴隔離開,同時削弱其騎射優勢,派軍隊戍邊,但存在防守戰線長與防守力量不均衡的矛盾,一點突破,全線崩潰,特別是匈奴一旦力量壯大,就防不勝防,薄弱的環節容易被突破,在王朝後期體現最明顯,但較好平衡了穩定和財政壓力;再就是主動出擊,殲滅匈奴,但由於戰線明顯拉長,糧草運輸發費不糜,更需裝備優良馬匹和優質鎧甲,器械等,財政壓力非常大,好處是能大量殲滅敵方有生力量,帶來一段時期的和平。再說周朝,諸侯國兵車合起來較匈奴有優勢,但諸侯各自防守自己領地,沒有統一協調指揮,更沒有統一的策略,諸侯國各自為戰,策略不一,不能形成整體力量,如趙,齊修城,秦發展騎兵,中央一旦有難,諸侯國來救,防守效率,效果都很差。如從效果和花費而言,修長城可以說是中策,但容易養虎為患;漢主動出擊,效果好但花費高,說下策是不妥,也算是中策;周有力量但形不成合力,各自為戰,疲於本命,可以說沒有策。


用戶6418987073999


嚴尤是王莽時代比較有才幹的將領。王莽篡漢後,由於實施一系列錯誤的政策,導致原本歸附大漢的匈奴復叛。王莽打算動用30萬兵力,征服匈奴。大將嚴尤是反對王莽的計劃,他對王莽說了這麼一番話:““臣聞匈奴為害,所從來久矣,未聞上世有必徵之者也。後世三家周、秦、漢徵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

那麼,嚴尤說的有道理嗎?

我認為沒有道理。

第一,“周得中策”,不知有何依據

匈奴的前身叫玁狁,又稱為獫(xiǎn)狁,是典型的遊牧民族。

共和二年(公元前840年),即國人暴動後二年,玁狁就曾入侵西周的西部邊境。到宣王時,玁狁的入侵更加頻繁,以致於周人“靡室靡家”,靡就是沒有,沒了家室,妻離子散。 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為了抵禦玁狁進犯,周宣王命大夫南仲築城於朔方,又命尹吉甫率師討伐,攻至太原一帶。玁狁不敵,逃往北方。

關於西周與玁狁的戰爭,史料其實非常少。據出土的《虢季子白盤》銘文記載,在周宣王十二年時,虢國的季子白奉王命再伐玁狁,取得了斬首五百,俘虜五十的戰績。季子白班師回朝時,又命屬下率兵追擊敗退至洛水的玁狁,取得勝利。由於這次勝利,虢季子白受到了天子的嘉獎,周宣王賞賜他馬匹、弓箭、彤矢和斧鉞並賜予其征討蠻夷的權力。

我們現在能查到的史料,就是這麼一丁點。嚴尤認為周宣王對玁狁的戰爭,比漢、秦兩代都高明。至於高明在哪裡,他也沒有講,我們也實在看不出來。考慮到中國文化,常常有厚古薄今的傳統,我認為嚴尤的這個結論,是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據。

嚴尤為什麼要拔高西周呢?我認為是要捧王莽。

王莽上臺後,就積極改制,改成什麼樣子呢?主要是西周的制度。他恢復西周的井田制,又改了一大堆官員,如“大司農”改為“納言”,“大理”改為“作士”,“太常”改為“秩宗”,“大鴻臚”改為“典樂”,“少府”改為“共工”等等。可見王莽對西周是極為仰慕。嚴尤不顧史實,拔高西周,有捧王莽之嫌疑。

第二,“漢得下策”,是對西漢的貶低

嚴尤認為西漢對匈奴的戰爭是下策,這個結論也很讓人懷疑。

事實上,從整個中國歷史來看,中原政權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表現最好的就是漢與唐,漢把匈奴打趴下,唐把突厥打趴下了。西漢不僅完敗匈奴,還令匈奴服服貼貼。特別是自呼韓邪單于歸附大漢後,許下為大漢守北藩的諾言。

終呼韓邪一生,都沒有違背這個承諾。在他臨死前,還留下遺訓,要求後世子孫永遠保持與漢的友好關係。繼呼韓邪單于之後的復株累若鞮單于、搜諧單于、車牙單于等,基本上都遵從此遺訓。大漢帝國的北方邊境獲得數十年的和平,史書對這段時間漢匈和平局面有如下記載:“是時邊城晏閉,牛羊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聲,黎庶亡干戈之役。”

如果說這樣的結果,還只是下策,那麼請問還有什麼更好的麼?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嚴尤要貶低西漢呢?

顯然,這是跟王莽篡漢有關係。

王莽篡漢後,一直想消除大漢的影響力。除了前面說改官名之外,他還改錢幣,把漢代五銖錢棄用了。他對西漢忌諱到什麼程度呢?剛開始時,他推行兩種貨幣,一個是錯刀,一個是契刀。後來他覺得不妥,因為漢室皇帝姓劉,“劉”字中有“刀”字旁,所以錯刀與契刀兩種貨幣也禁止使用。

因此,嚴尤貶低西漢,也有捧王莽之嫌疑。

第三,“秦得下策”,這個也值得商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大將蒙恬發兵三十萬,攻打匈奴。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伐,勢如破竹,一口氣把匈奴人趕出河南地。次年,蒙恬又奪取河套以北的陰山地區,設四十四縣,置九原郡,在黃河沿岸修築城池要塞。之後,蒙恬又渡過黃河,攻取高闕、陽山、北假等地。為防匈奴南下,秦始皇徵發大批人力,修築長城防線。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蜿蜒萬里,故而稱為萬里長城。

秦國攻打匈奴,開疆拓地,消除北方之隱患。賈誼在《過秦論》中說: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匈奴人被打得不敢還擊,怎麼就成下策呢?

嚴尤為什麼要貶低秦對匈奴的戰爭呢?

還是同樣的原因:因為王莽最討厭秦朝。

大家都知道,王莽是一個儒家的信徒,一心想建立儒家理想的天堂社會,所以整天搞復古改革,最後把國家把整完蛋了。秦是一個什麼朝代?焚書坑儒的朝代啊!因此,嚴尤當然把秦貶得最低,稱他是“無策”。

第四,嚴尤睜眼說瞎話,有他的目的

不過,我要為嚴尤說幾句公道話。

他固然有討好王莽的嫌疑,但是這只是手段,他的真正目的,是要勸阻王莽放棄攻打匈奴。

為什麼呢?因為王莽攻打匈奴的計劃,完全是不切實際的。

怎麼不切實際呢?王莽為了攻匈奴,下詔組建十二個兵團,徵兵三十萬,為了這次龐大的軍事行動,作戰所需的軍服、兵器、糧食等,源源不斷地從江淮運輸到北方的邊境。所徵用的士卒民夫,凡有違抗者,一律以軍法處置。他要求軍隊準備三百日的口糧,這是一個完全空想、不切實際的命令。

將軍嚴尤是頭腦還算清醒的將領之一,他上書王莽,直言這個作戰計劃的不切實際:

第一,作戰部隊已集結在邊塞一年,大軍長期宿營野外,生活艱辛,還沒開戰,士氣已低落不堪;第二,邊境地區的糧食必須由內地遠程輸送,而各地又多糧食欠收,連年饑饉;第三,一個士兵三百日的口糧,一頭牛還無法負擔其重,況且還要準備牛的飼料,以這種強度運輸,不出三個月,牛就會活活累死,到時剩餘的糧食就無法運輸;第四,因為準備要長期作戰,就必須要面對秋冬嚴寒的天氣,還必須準備木柴、炭,以及必需的鍋碗、水袋,這些物品運輸量極大;第五,由於運輸量太大,會影響大軍的行軍速度,行軍到險要地帶時,輜重有被截斷的可能。

嚴尤最後得出結論:耗費民力過大,卻很難有大的戰果,這是極可憂慮之事。王莽看了嚴尤的上書後很不高興,認為是杞人憂天,不聽,依舊我行我素。自王莽興師動眾後,天下騷動,史書載:“數年之間,北邊虛空,野有暴骨矣。”

王莽就這樣折騰了好幾年,最後北征匈奴不了了之,因為耗盡國力民力之後,仍然無法湊足王莽指定的三十萬大軍三百日糧食。北伐匈奴計劃雷聲大,雨點小,最後無果而終。


君山話史


嚴尤是西漢末年大將,他自比樂毅、白起,與王莽曾是同學,深受其器重,曾任王莽的大司馬,掌管天下軍事。 嚴尤所說的“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指的是在如何對待匈奴等外族的問題上,周朝的做法勉強及格,漢朝的做法不值得效法,秦朝更是值得鄙視。


01 嚴尤的話什麼意思?

先說周朝,周宣王時,外族內侵,而周朝的做法時,直接將他們打出去。到了漢武帝時,雖然深入北境,驅逐韃虜,使得匈奴受到重創,但是30多年的戰爭,也讓漢朝的國力耗得差不多了。而秦始皇則直接用修築長城的辦法,抵禦匈奴,這種做法耗盡民力,最終掀開秦末亂世的序幕,所以是為“無策”。

嚴尤說出上述這番話,是要力勸王莽,不要輕易對匈奴用兵,否則過度消耗國力、民力,反而引火燒身,後院起火,影響新朝內部的統治。可是,對於嚴尤的意見,王莽並未聽從,從而引起了天下騷動。


02 嚴尤說的有道理嗎?

嚴尤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對。 對於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直接深入漠北草原征討,肯定是有極大風險的,而且因為後勤補給困難,將會造成極大的國力消耗。相反,秦始皇的做法有合理之處。

嚴尤看到了修長城的巨大代價,但沒有看到,相對於出兵匈奴,長城的“長尾效應”,以後憑藉著長城進行積極防禦,代價就要比出兵漠北小得多。


秦始皇修長城屬於一次性投入,以後就可以憑藉著長城,用中原王朝所擅長的方式積極防禦,可耕可戰,可以自給自足。而匈奴等遊牧民族,無論是進中原搶劫,還是搶完了離開中原,都需要翻越長城。

而且,遊牧民族一旦發生內部分裂或遇到大的天災,就是其最為弱小的時候,這個時候再出兵攻打,才是上策。


深夜聊齋


王莽篡漢建立了短暫的新朝,對待匈奴問題上比較強硬,大司馬嚴尤勸諫王莽說了這句“周得到中策、漢得下策、秦則無策”話,我個人覺得這句話如果只是針對當時新朝的政權形式,應該是對的;如果是針對整個匈奴民族政策,這是沒有道理的。

嚴尤的勸諫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王莽篡漢後,打算兵分12路,共計30萬人馬出擊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徹底解決困擾中原王朝幾百年的威脅,而此時的大司馬嚴尤是反對此時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用兵的。

嚴尤勸諫王莽的話,對當時新朝的情況來說,很有道理。周宣王時期,對待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很簡單,直接進行軍事驅趕,只要驅趕出周王朝境內,就不再對匈奴進行追擊;漢朝對待匈奴問題比較特殊,前期是和親、進貢,從漢武帝時期,就是舉全國之力,動員全國之兵對匈奴進行主動打擊;而秦朝則是對匈奴進行主動防範,修建長城,設立邊郡,防範匈奴侵擾。

王莽建立的新朝此時的情況其實和秦朝差不多,都是新的王朝建立不久,國內極不穩定,而王莽對匈奴的策略又是採取的漢武帝時期的舉國之力,這對一個剛建立起來的王朝是極其不利的,嚴尤的勸諫說得很委婉,告訴王莽,我們應該學周朝那樣,對南下的匈奴進行驅趕就行了,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國內鎮壓不穩定的因素上面。

嚴尤的勸諫很中肯,只針對當時王莽新朝的實際情況來給皇帝出最正確的主意,當時的新朝國力遠不如漢武帝時期,而整個國家局勢更像是秦始皇時期那樣反對勢力暗流湧動,一旦國家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就給了那些反對勢力蠢蠢欲動的機會。

那麼嚴尤的這種勸諫是否適合所有的時期和王朝呢,恰恰相反!

從歷史發展來看,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的關係處理上,漢武帝是最高明的,秦始皇是最保守的,周王朝卻是最短視的。

周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政策太過溫柔,只是希望趕走他們就行了,這對那些馬背上的民族來說根本就不是個事兒,搶都搶完了,本來就打算回北方草原享受勝利果實,就算不驅趕,他們自己也要回去的,難不成在中原地區過年?他們的文化、習俗、實力等方面都不允許他們長期呆在中原地區。周王朝對他們的驅趕,有點像歡送的意思,反正周又不進行追趕,回去休息一段時間,一定還會來。

秦王朝對待匈奴的辦法很實際,既然秦無法對匈奴進行有效的防範和打擊,那就進行主動的邊境防禦,修築高牆進行阻擋,匈奴要南下就要逾越長城,這本身就是一種難度很高的軍事行動,而駐紮在長城邊的邊塞軍隊就可以根據長城預警進行精準防禦。這種非常現實的防禦政策很符合中原王朝的實際情況,只是由於修築長城太過耗費人力財力,而又恰逢秦始皇駕崩,秦二世完全是個小趴菜,秦朝才迅速的滅亡。但秦的滅亡其實和修築長城關係不大。

只有漢武帝時期的對匈政策是非常完美的,對待北方遊牧民族那種無賴種族,其實就應該採取主動進攻,徹底滅絕的政策,在冷兵器時代,所有王朝和政權的穩定與安寧都是基於實力之上的,而保證實力具有壓倒性優勢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潛在的敵人進行主動打擊,迫使對方無法達到與自己同等實力的量級。現階段的某某大國依然是採取這種國際政策從而成為了全球唯一的霸主。

<strong>

綜上來看,嚴尤對王莽的勸諫有一定的歷史特殊性,對他那個時代來說,那句話是很有道理的,而對於整個歷史的發展來看,有恰恰是最沒有道理的!


沉墨I方之城


對於如何對待遊牧文明,應該是補一個關於最佳方案的猜想:“炎黃得上策;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無策”。

炎黃是炎帝神農氏的農耕文明與黃帝軒轅氏的遊牧(工業)文明聯合形成聯盟關係,進行種族融合,共同征戰天下。

我們一般將自己稱之為“炎黃子孫”,實際意思就是“工(黃帝軒轅氏)、醫、農(炎帝神農氏)的子弟”的意思,提供工匠、醫生、農民是我們民族的基因遺傳,應有之義,對於民族,則必然屬於上策。

黃帝部族很大可能應該是羌人(羊🐑人部落),與擅長養蠶紡紗工業的蜀人(蟲🐛人部族),控制了製鹽工業的巴人(蛇🐍人部族),擅長馬匹飼養控制交通的周人(“鳳鳴岐山”的鳥🐤人部族),擅長進行物流交易的商人(“天命玄鳥”的鳥🐤人部族)建立了一個工商業聯盟的部族,將單純的遊牧文明(士)轉化為順理成章的工商業文明(工、商),使其與農耕文明(農)結合起來,就構成我們的社會階層的“士(黃)農(炎)工(周)商(商)”聯盟。

具體到一箇中國傳統家庭,“男耕女織”就有“炎(農)黃(工)聯盟”的雛形,就包含了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最初的融合之意。

周朝是將遊牧文明驅逐出境即可,只不過缺點是治標不治本。

漢朝是對遊牧文明窮追猛打,有不死不休的決心,後果不免有些勞民傷財。

秦朝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視遊牧文明為野獸,只要像防備野獸攻擊人類那樣,讓它通不過長城這個“圍欄”即可。

在現代,東方文明面對西方文明的侵襲,實際上就與農耕文明面對遊牧(工業)文明,或者叫“狼🐺文化”與“羊🐑文化”的碰撞,與古代面對匈奴存在類同之處:上策是“工農融合”,中策是“正本清源”,下策是“不死不休”,無策是“堅壁清野”。

而“工農融合”的思想第一步,就是必須開放思想,第二步是徹底奔向工業化,第三步是繼續傳承我們的工匠精神(工)、農家精神(農)、醫師精神(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商人精神(商)。

在近代中國面對西方列強,上策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洋務運動”;中策就是“太平天國”想達到的相安無事,下策就是“義和神拳”似的一拼到底,無策就是層層的“閉關鎖國🔒”。


河東來


1.因為他說錯了唄!先講個生活經歷:大家在盛夏蚊蟲較多時,蚊子飛到家裡嗡嗡叫個不停,大家是習慣的開窗將它驅趕走,還是把它拍死,還是掛上紗窗、蚊帳進行預防?答案是我們可能這些辦法都用過,但掛上紗窗預防恐怕是最好的選擇,把蚊子拍死是第二選擇,第三選擇是把蚊子驅趕走。問題來了,這麼做的做法恰恰和《漢書·匈奴傳》中嚴尤說對待匈奴的問題相反!秦朝花費民力興建長城,被他稱為“無策”,漢朝武帝時期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被稱為“下策”,而周宣王派軍隊驅趕匈奴卻被稱為“中策”。嗚呼!嚴尤的說法簡直是顛倒黑白!詳見下文具體分析嚴尤為什麼這麼說。

《漢書·匈奴傳》:臣聞匈奴為害,所從來久矣,未聞上世有必徵之者也。後世三家周、秦、漢徵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當週宣王時,獫狁內侵,至於涇陽,命將徵之,盡境而還。其視戎狄之侵,譬猶蚊虻之螫,驅之而已。故天下稱明,是為中策。漢武帝選將練兵,約齎輕糧,深入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中國罷耗,匈奴亦創艾,而天下稱武,是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築長城之固,延袤萬里,轉輸之行,起於負海,疆境既完,中國內竭,以喪社稷,是為無策。

秦長城示意圖

2.筆者認為嚴尤這麼說的原因有二:

一是古代謀士的故弄玄虛。

喜歡看《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那些裡面的謀士,都喜歡把問題分析的頭頭是道,然後給出上、中、下三種策略讓“明公”選擇。最後主公往往選的是下策,取得成功了,謀士依舊受褒獎,因為是他們提出的策略;萬一沒成功,甚至壞了大事,謀士也不要緊,正好證明了謀士的高深。這些謀士提出的下策往往是最切合當時實際的,是正常人都會選擇的策略,他們故意把這些策略放到下策,其實就是按照當時實際情況最做出最實際的選擇。

二是嚴尤本身沒有看到對付匈奴問題上“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嚴尤看到對付匈奴問題上,秦漢花費的代價太大,但要想與匈奴邊境永久安寧,就不能不付出較大的代價,代價只是暫時的,但是千秋功業卻是長期的、值得後人稱讚和享受福利的。周朝總是像驅蚊一樣的做法,只能養虎為患,而秦朝時期不僅修築長城,還派蒙恬大將軍駐守,“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漢武帝時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匈奴實力大損,此役死傷9000人,匈奴單于伊稚斜無膽再戰,成為漢匈戰爭的轉折點,後來再有南下侵略漢朝的行為就可以視作是迴光返照、窮兵黷武了。

漢匈戰爭示意圖

除上述兩點之外,筆者認為《漢書》為班固所著,他本身就有很強的對匈奴反戰思想,所以《漢書》裡特別記載些與他自己思想相同人的言論。整本《漢書》除了《匈奴傳》中提到王恢和韓安國就應對匈奴威脅展開的論辯有較詳細的記載外,其他的描述多見反對征伐四夷的主張和思想。可以說,班固屬於“鴿派”,他喜歡記載同為“鴿派”的言論。

班固畫像

3.綜上,筆者認為只能說嚴尤的說法有他自己道理和邏輯,但和筆者的想法相左。回到開篇提到的如何對付蚊子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驅趕只能是始終不能滅絕,萬一不是普通蚊子,是瘧蚊呢?各位觀眾,您說是吧?

文\\燕山史話

參考文獻:《論中國古代的治邊方略 》 方鐵 《論漢武帝》 安作璋 劉德增 《 三傳合一體例 與兩漢邊疆民族思想》 黎小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