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农村老年人的扶贫金自己不舍得吃用,都用于帮助儿子?

老米头565


老人辛苦一生眼里只有儿女,自己老了身体不好了也要把一点积蓄全给儿子或女儿,老人是为了让子女养自已老,可是子女领情吗?有多少案例证明,当儿女把老人的钱炸干后就嫌弃老人是累赘,就不管老人了,真是白眼狼。可伶天下父母心。老人当年对孩子的溺爱造成了今天的苦果,可怜的老人们有苦难言。


十里梅花香


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心疼自己的儿女,也有一部分是被逼无奈,你别说一个都没有,还有一小部分走的是商业路线——以小博大。再有极个别的是一毛不拔的,然后整天还要儿女伺候着吃好的喝好的,稍不顺心就和你来气儿! 不要认为我是在丑化这个社会的老人!因为这样的老人我身边就有,自己什么都不做还要挑剔别人整天指手画脚的,嫌弃做的饭菜不好吃,对小孩的教育不得体,其实他自己也就是个狗屁!说个不好听的就叫给脸不要脸。 我没什么文化所以语句有点糙,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者来说三天三夜都有讲不完的酸甜苦辣!但是我这样已经坚持了八年了,如今还在继续过着电话二十四小时不能关机,随时绷紧神经害怕下一秒会接到电话说又没有药了,或是又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就像是现在疫情当前有一个大半夜还要让你满世界的给他去买药的人,你整天面对他然后你讲话会不糙吗?


陈郝郝


二后生觉得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在我国始终有一种家族思想一直存在,那就是重男轻女。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观念有所减轻,但在农村很多地方依然存在。都说在农村养儿防老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了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差异。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于土地,而耕作地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持。传统农业劳作并没有像现在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多的体现在人多力量大。如果没有劳动力的支持,土地就会荒废农民也就没有了经济收入。儿子多体现了劳动力的旺盛,而传统农业问题导致更多的“重男轻女”现象,因此农村就有这么一种现象,那就是老人宁愿把全部积蓄给儿子,却一分都不愿给女儿。

受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熏陶,农村里的习俗是儿子传宗接代,也是生活现实的逼迫。农村人信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此女儿出嫁后是亲戚,只有儿子才能继承香火,才能保住家产,也才能要求儿子给自己养老,所谓养儿防老,这个角度看,养儿经济回报更高

以上是二后生在农村听过和见过。虽然现在社会条件好了很多,但是大多数老人还是愿意接济儿子。俗话养儿防老吗。





天韵农庄二后生


按说老人已把自己的孩子养大成人,任务已经完成,再没有义务对子女没完没了的付出了,这也是法律规定



可现在大多数老人不希望看到子女受苦,为减轻子女的压力,宁愿舍弃本该悠闲地生活,心甘情愿的尽力帮助儿子,有的帮助带孩子,有的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给儿子买楼房,他们省吃俭用、任劳任怨,完全在为儿子的小家庭牺牲,也想孤独的晚年能有点依靠


现在就有一部分年轻人认为:在老人身上得到的多少和今后对老人的养老挂钩,以此去绑架老人,让他们年老的时候再受这种折磨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老人愿意帮你是情分,不帮也是本分,子女有责任和义务对老人养老送终,这是道德、也是法律


因此,对父母的帮助我们要心存感激,平时多与老人沟通、要发自内心的孝顺、让他们在你的小家庭里不再是憋屈而是开心😊,这样你们对他们好一点,老人就会对你们两点的好,努力让家庭和睦吧


深秋枫叶林aa


不是有些,好像还很普遍。

孩子是宝贝。不假,孩子是家苗,是希望,是寄托,是传承,抚养孩子长大是责任,是义务,无可厚非。但呵护到多大才该放手,是成家,是立业,还是孙辈成群,没个定论。约定成俗的是有头没尾,直到自己爬不动。人这一生对子女的付出可以说是倾尽所有,非常到位。

老人是累赘。是的,老人年纪大了,身体垮了,爬不动了,不中用了,负担重了,碍事了,多余了。赡养老人也是责任,是义务,也无可厚非,但往往做不到位,更多的投入又回到孩子身上。出外挂念的是孩子,在家呵护的是孩子。老人似有似无,可有可无,甚至没比有强。

谁都有小,谁都会老。若物质不灭,死后托生,这样下来是不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闭环?这是不是自然法则?这是不是见惯不惯?

老人是想开了,下步就是孩子孝顺点,人生闭环也就完美了。



聽於無聲


中国老百姓当中长期流传有一句俗语:“儿走千里母牵挂,儿长在外不想娘。”儿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从古到今留下的美德,宁愿自己吃苦受罪,也不想让儿子受累。光害怕。儿女过不好,忧儿愁女,根本不考虑自己。

比如在我村这种情况多的是,咱单指一个人,名字叫杨某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镇办煤矿付矿长,二儿子晋城某房地产。他们条件都不错就是老杨闲不住,俩老口七十多岁了还种二十亩地,和外出打工挣的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这就是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美成习惯改不了。


晚霞余光


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们的心在石头上。再着,久病床前没孝子。人并非钢打的,铁铸的。老了,总有个头疼脑热的,看病,取药,要花钱。把几个扶贫钱,一股脑儿地都给了儿子们,到自己急用时,向儿子们要,儿子没有,不要,自己又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这不是两难吗。况且,儿子们长大了,尤如森林里的老虎娃子,想让它们在大自然里生存下来,就得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扑食,去生存,这是大自然法则。[爱慕]


拿许


城里老人有退休金,老了不用愁。而乡里老人没有退休金,只有靠儿子。

农村老人只要身体健康,一般都生活节俭,能够自给自足。用不着扶贫金。

农村老人没别的收入,把政府给的扶贫金积攒起来,在儿子需要的时候拿出来也是一笔不少的钱(对老人来说),代表老人的心意,也代表老人对儿子的作用,只为老了不能动了,儿子能养他(她)。

善良又勤劳的农村老人就是这样:为了儿子苦自己[流泪]


一叶草73


在农村,老年人一般都有养老金和扶贫金,但很少有独居,一般都与子女一起生活,虽有养老金和扶贫金,但不多,只有慢慢积起来,可帮助子女们解决实际问题。

农村一般都有留守儿童,都是老年人照管,照看,子女们在外打工不容易,拿回家的资金不是很多,这样的生活开销也节俭,丛中也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开销了,帮衬子女们,所以自己也舍不得乱用,这也苦了老人们。


爱在深秋健康管家


不论穷富,每一个父母都是竭尽所能,倾其所有没有一点私心的帮助子女,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求回报的人。父母视子女为心头肉,掌中宝,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养儿防老,有几个老人能享受到子女带给的幸福?能有父母对子女好的一半就是烧高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