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父妻子继,兄死娶嫂”是恶俗吗?

tiger-liu0816


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对游牧民族的匈奴人来说当然不是恶俗了。那么为什么呢?历史漫谈君带大家来一起了解一下。

一、匈奴女人肩负着联姻的重任。

对匈奴人来说,他们生活在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各自生活着。而他们的婚姻是通过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联姻而达成的。

由于部落和部落之间容易发生战争,他们自然都想找自己的盟友。而这种盟友大多就是通过联姻的方式来找到的。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孝庄皇太后就是在他的哥哥吴克善作主下嫁给皇太极的。吴克善的部落属于比较弱小的,而皇太极的部落是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汗国,可谓是兵强马壮,势力盛极一时。

而且在孝庄之前,吴克善的姑姑哲哲就嫁给了皇太极。由于哲哲生了几个女儿,没有诞下儿子,所以孝庄又嫁了过去。而后来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又嫁给了皇太极,更是得到了皇太极的盛宠。

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嫁过去的女性来说是肩负着家族与部落的重任的,是维持好双方关系的纽带与桥梁。即使是丈夫死了,也不会回到原来的部落。她们还要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嫁给本部落的人。于是就有了父妻子继,兄死娶嫂。



二、为了保证财产的不外流,势力的不削弱。

在男人死后,如果女人不是父妻子继,兄死娶嫂,那么势必会嫁到别的部落去。去的时候自然不会孤零零的一个人,可能会带着孩子,还会带着自己的财产。

那么这样就变相的使这个部落的财产外流,人丁减少,势力得到减弱。对一个部落来说,人丁和财产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整体的利益,他们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于是就出现了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现象。



三、匈奴人思想比较开放。

在历史上包括匈奴在内的少数民族思想都比较开放,没有受到儒家思想的约束。

比如李世民,他的奶奶和他的母亲都是少数民族,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和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后来他又把李元吉的王妃纳入了自己的后宫,而且给他生了一个孩子。这在我们汉人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但是在他看来无所谓。

再比如,武则天本是李世民的才人,但是后来还是跟了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当皇上他们都是如此,那么对平常的,匈奴等的少数民族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又有什么顾忌呢?



对少数民族来说,抢婚现象还非常正常。比如成吉思汗的老婆孛尔贴后来就被别的少数民族部落蔑尔乞人抢了去了。因为在少数民族有抢婚的习俗,结婚的时候你自己没有守住老婆,被别人抢了去了,那只能怨你倒霉。

等到孛尔贴再被成吉思汗抢回来的时候,可怜的孛尔贴挺着大肚子,已经有了几个月的身孕。而成吉思汗虽然被戴了绿帽子,但是对此毫不介意,对他的老婆孛尔贴依然非常好。等孛尔贴生下了儿子后,成吉思汗给他命名术赤。术赤在蒙语中是客人的意思,术赤虽然不是成吉思汗亲生的儿子,但是骁勇善战,非常得成吉思汗的喜欢。



综上,匈奴人因为上述原因所以才会父妻子继,兄死娶嫂。


历史漫谈君


在咱们看来,这是乱伦,绝对是恶俗,但匃奴却不这样认为

事实上,除了匈奴,几乎所有北方的游牧民族,都在传承着这种“恶俗”。朱元璋坐上江山后,认为这种习俗太伤风化,特意下昭严禁。

这是为什么呢?咱们姑且深入交流一下。

先研究一下“父妻子继”。

意思是:父亲的老婆,也可以给儿子当老婆。当然,不是同时啊!如果一个女人能同时给父子俩当老婆,那就真乱套了,咱不知道其他星球有没有?反正地球上是真没有,即便有个把人也可能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但绝对不为伦理所接受!

实际上,匃奴的“父死子继”,是父亲没了之后,儿子能娶的,是除了生母之外,父亲其他的女人。

也就是说,一个母亲,是绝对不会嫁给亲生的儿子的。嫁给儿子的,是后母。看到这里,有人会松口气,有人会失望。松口气的,我敬重;失望的,就失望吧。匃奴人也是爹生娘养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人家明白!

就是一点啊,这后母和父亲生的孩子,在母亲嫁给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后,这倒霉孩子该怎么称呼自己亲妈的新丈夫呢?以前叫哥,现在叫什么?真是乱了套!

再看“兄死娶嫂”,哥哥没了,哥哥的媳妇再嫁给弟弟。这个倒不稀奇,解放前的特困地区,兄弟几个娶一个媳妇的也不是没有。只是到了晚上,可就热闹了。

有点扯远了,咱们言归正传,说说匃奴有这恶俗的原因吧。

其实原因也简单,就两字——为生存!

一、为了本家族的繁衍昌盛。

众所周知,游牧民族人口太少,原因是生存环境恶劣,女人生孩子像过鬼门关,生不好就母子双亡。一个家族,如果人丁不兴旺,便意味着无法生存。所以,女人很金贵!是熊猫级的的社会资源,

按常理,父亲没了,母亲会改嫁到别的家族,还会带走一些牛羊。这是绝对的肥水流到了外人田。匃奴人不能答应啊!

所以匃奴人为了生存,选择这种为人不耻的再嫁方式,也是迫不得已。试想,如果连命都保不住,何谈礼义廉耻?生存发展是第一大要义啊!

二、为了孩子能活下去。

娶了继母和嫂子的男子们,不是光得到,还要付出。他们除了照顾这些继母与嫂子们,还要要养着跟过来的弟弟和侄子。毕竟还是有血缘关系,总比外嫁后,让无血缘关系的男人们来抚养要好一些。

怎么样?匃奴人是不是把“肥水不流外人田”做到了极致?这种看似乱伦的恶俗是不是也有一定的道理?欢迎下方留言,共同探讨。

反观如今高居不下的离婚率,再婚后,双方孩子在无血缘家庭的生存危机,再婚夫妻对伴侣的孩子的教育轻重问题,是多么的令人揪心?!怎么样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相信已成为社会问题。

如果您有好的主意,请知无不言。助人便是助己,福往才会福来!今天就聊到这,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帮忙指出来,我谢谢您了!


小熙为人人


任何风俗,存在即有道理!

<strong>

所谓“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即父亲死后,儿子会继承除生母以外的庶母;兄长死后,弟弟会继承所有的寡嫂。


“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无冠带之节,阙庭之礼。”

这种习俗在我们汉人看来,绝对是“败坏”道德,不和伦理。

当年汉朝和亲为何被认为奇耻大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一个文化习俗的差异性太大!

事实上,不仅仅是匈奴,整个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有一些发展落后的地方都有着类似的传统。朱元璋赶走元朝之后,还特意下令禁止这样的习俗。

“若收父祖妄及伯叔母者各斩,若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妇者各绞,妾各减二等。”


但是咱也不能就此说其是“恶俗”,其存在一定道理的:

第一点原因,该民族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早在春秋时期,中原和“蛮夷”国家就站到了文化的对立面。在中原人的观念之中,除了中原地区以外的民族都近乎处在“原始”阶段,平时没有什么固定的居住地点,吃东西也非常粗野,道德伦理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多余”。

中原人这样理解他们倒不算特别冤枉,因为包括匈奴在内的一众游牧民族,都在历史上保持着持续的文化落后现象。

文化落后就意味着道德体系不够完善,在我们看来娶庶母和娶嫂子是有悖人伦的事情,但是他们就像是“不知者无罪”一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家人在一起也方便照顾。

不然留下母亲和嫂子也会非常孤单,综合考虑来看,这样的“传娶”方式不但解决了年轻人的婚姻问题。还能让庶母和妻子不活活守寡,所以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二点原因,财产保护意识。

古代的游牧民族都有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但没有固定的住所,连财产也会经常处于“流动”状态。

妻子身上的穿戴以及掌管的一些钱财,再加上妻子本人,这三个方面都属于男主人的私人财产。如果说某位女子的丈夫突然死去,他的妻子也算被“孤立”了出来,。

过这样的孤立会带走一部分财产,妻子在离开家族以后,家里的财产也会损失不少。

还有一些年纪轻轻就做了寡妇的女子,她们在离开先夫家族以后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凭借着年轻靓丽的容貌可以很快的开始生活,这样一来先夫家族的财产就成为了别人的,这是他们不情愿接受的。

所以直接把母亲和嫂嫂“过继”回来,可以很好的守住家族财产,这样一个家族才会具有凝聚力,在未来的时期也会不断壮大。第三点:生产条件所限

古代游牧民族,生活条件恶劣,人口缺乏。特别是在外奔波的男人们,平均寿命都很短。为了确保家族的繁衍续存,让育龄妇女在夫君死后留在部落是最好的办法。而且在那样的环境之下,如果没有男人的庇护,这些寡妇们如何自己生存?所以这也算是对于父兄的责任,娶了她们就得肩负起照顾她们的的责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这种“风俗”并不是只有匈奴等少数民族有,我们中原地区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其产生原因跟匈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只不过随着后面礼仪宗法制度的约束加强,人们对伦理道德这一块更加看重,这才有了区别。

可文化发展缓慢的匈奴以及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保持着这个“习俗”,所以人们才会以为这种过继模式是匈奴的“专属”,但实际上这种有违道德的继承风俗只不过是落后的体现罢了。

综上所述,这种婚姻模式虽然有悖人伦,但却比较实际,本质上是文化落后的体现。


白话历史君


类似的事情小时候曾看到过,没什么好奇怪的。人类把生息繁衍作为要紧之事,在各方面条件恶劣时,为了种族延续而采取类似的做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时间倒退回几十年前,农村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就有类似的情况,就发生在舅舅家所在的屯子里。那户人家姓张,一共有两个儿子,老大结婚后,家里实在没有钱再给老二娶妻了,老二一直到二十四、五还没结婚,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经算大龄剩男了。按照他们家的情况,很有可能要打光棍!


老大结婚后有了孩子,日子过的虽然不富裕,但也算安稳,谁知道人有旦夕祸福,没几年居然得了火痢拉(病毒性痢疾),治疗不及时,没到一个月就病故了!等处理完后事,他老婆带着孩子,去留就成了问题!

娘家的意思是把孩子留下,然后她趁着年轻改嫁,婆家本来老两口就岁数大了,还有个孩子没结婚,再养个小孩,压力可想而知。于是老婆婆就算她,希望她能留下来嫁给老二,一起过日子,这样既让孩子不失去母亲,还能结果二儿子的婚事,两全其美。


后来事情就这样决定了,虽然屯子里有人说三道四,但人家一家人的日子过的挺好,后来两口子又生了两个孩子,也算是其乐融融。

但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相信他们会有另外的选择,这和当年部分少数民族的做法,原因是相同的。

人口稀少,生存条件恶劣,想要部族生息繁衍,采取“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收继婚制度,就成为最佳的选择,这并不是什么“恶俗”。

提起收继婚制度,就让人不禁想起历史上大大有名的王昭君。她在汉元帝时远嫁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为汉匈之间换来了和平。呼韩邪单于去世后, 王昭君希望能回归故乡,结果汉朝的皇帝竞让她“从胡俗”,也就是遵守收继婚制,于是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我们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看历史上曾经实行的收继婚制度。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连起码的生存和繁衍都面临困难的时候,这种做法是无可指责的。


李飞叨


都别抢,我来答。

其实可以说这是一种恶俗,当然这是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评判,但在部落制的游牧民族内部,这种名为“收继婚”的制度却是一种基于现实考虑出发的制度。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说: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父亲的妻子并不是指自己的母亲,而是指父亲其它的妻子,并不说父亲死了以后,他就把自己的母亲给娶了。这种情形即便是在游牧民族内部肯定也是不允许的,所以《史记》里面写的很清楚,叫“妻其後母”。

按照伦理,父亲的所有老婆都是儿子名义上的母亲(庶母),譬如像父亲的第二个老婆,虽然不是自己的母亲,但也要按照礼仪称呼其为母,但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那么当父亲去世以后,儿子就可以把这个女人娶过来。

从伦理上来看这是一种落后的制度,但由于双方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因此除了道德上不能接受,倒不会再生理上创造出畸形的后代。而兄弟死亡以后,把他的妻子娶过来这就很常见了,在唐朝尤其是最为常见。

譬如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就把自己哥哥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占为己有,而李治也把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纳入后宫,唐玄宗直接把自己的儿媳杨贵妃霸占了。

以上这些事例其实都属于欲望作祟,而匈奴人的“收继婚”制度则有它的现实考虑,譬如《史记》中描述他们的生活方式说“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匈奴人属于游牧民族,这些民族最大的财产就是牛羊马匹以及人口。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游牧民族侵扰变成,掠夺人口、牛羊马匹,在自然经济时代,人口、牛羊马匹就是最大的也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因此当父亲去世以后,他的妻子肯定不会像中原王朝的太后一样被供养起来,也不会像普通民众那样守寡。

由于游牧民族依然还停留在部落制,基本上都是一个族群一个族群的分散在大草原上,为了避免本族的人口流失到其他部落,也为了促进人口的繁荣,父亲的妻子就会被没有血缘的儿子继承,实际上是以财产继承的方式被他的儿子们继承了。

譬如我们最熟悉的王昭君,她起初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后来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曾经向汉成帝上书请求回到内地,但是汉成帝为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和平,最终选择把她牺牲,所以回复说“从胡俗”,于是王昭君迫不得已只好下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后汉书·南匈奴》

而这些女人还将继续承担为族群生育的作用,已经继续参与部落内部的生产活动。

另一方面,除了游牧民族存在这种“收继婚制度”,其实在中原地区也存在相似的“转房婚”,不过由于中原地区已经孵化出较高的文明,自然不会娶自己的庶母,但是娶兄弟叔伯之间的妻子却在民间依然存在。像兄收弟媳和弟收兄嫂,乃至于说子娶庶母的情况也并非不存在,这些人可能受制于经济条件的缘故,因此只能相互将就拉扯过日子。

应该说民间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由于迫于生活困难,而像唐玄宗那种统治者高层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则完全是生活糜烂,欲望作祟的缘故。


围炉谈史


匈奴“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来自于《史记匈奴列传》: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父亲死了,儿子则以后母为妻,兄弟死了,活着的兄弟就娶死去兄弟的妻子为妻,看上去很难理解,其实史记没有说的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没有血缘关系,才能这么做,有血缘关系是不能娶的,必须要了解这个前提。

不要用现代的眼光看两千多年前的匈奴人,也不要用两千多年前汉人的眼光看匈奴人,因为各自的发展历程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导致了生活习性也不一样,要知道匈奴人的祖先是夏朝遗民,与华夏同宗同源,要想了解匈奴人为什么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就必须了解匈奴的历史。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匈奴人的祖先来自夏朝最后一任帝王夏桀的妾生的儿子,名字叫淳维,夏朝灭亡前后,淳维带领一部分夏朝遗民向北逃入草原深处,夏朝可是正宗的华夏子民,他的遗民自然与华夏人同宗同源,只不过生活的地区与环境不一样。

这之后,淳维以及夏朝遗民就一直在北方的草原深处生存,与中原的华夏政权为敌,中国历史上的北方草原,可不是只有匈奴人,还有其他的游牧民族,每个朝代的叫法都不一样,史记记载,尧舜时期北方就有山戎、猃狁、荤粥等外族生存,这些逃亡在北方的夏朝遗民为了生存,就不断地与这些胡族开始融合、兼并、同化,以至于自身的习俗与胡族并无二致。

草原上没有耕地,只有茫茫草原、河流与沙漠,匈奴人就养成了游牧的生活习俗,逐水草而居,完全依靠大自然而生存,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草原上的猛兽、敌对势力的侵扰,于是匈奴人养成了弱肉强食的生活习惯,因为这本来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只有强大才能生存。

所以史记也记载了匈奴人的部分生活习俗:

《史记匈奴列传》: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强壮的人吃肥美的食物,老年人则吃剩下的食物。匈奴看重强壮的人,轻视老弱病残的人。这就是弱肉强食。

这简直和动物界的行为是一模一样的,动物世界同样是如此,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早期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习俗大多都是与动物是一样的,比如母系社会时,原始部落所有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是当时社会环境所局限的,再比如弱肉强食,你不强大,大自然就会灭亡你,这都是大自然逼出来的生活习俗。

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同类的搏斗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人口。

想要保持本部落,或者本宗族,或者本民族恒久不灭亡的唯一原因就是保持众多的人口,现在叫“科技以人为本”,在古代叫“生存以人为本”,没有人,啥也没有,华夏族能够一直保持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增加的人口。

有了人口,就能增加力量,在对抗大自然环境和来犯之敌都能从容面对,有了人口 ,就能发展壮大,抢占更多的地盘,那么人口从哪里来?

人口自然是需要母亲来生育的,也就是育龄妇女,换句话说,只要育龄妇女越来越多,理论上人口就越来越多。

匈奴人在北方原本生存环境就非常恶劣,要面对大自然、猛兽、敌人,经常会发生战斗减员,有大量的人战死,匈奴人是崇拜强者的,一般来说,打仗或者对外搏斗都是强壮的男人出征,既然是出征就难免会有人战死,这些男人一旦战死,他们就会留下孤儿寡母。

这里又回到匈奴人的习俗上来,匈奴人是天生崇拜强者,看不起弱者的,不论原因是什么,男人去世后留下的孤儿寡母家庭,成为匈奴人巨大的苦恼,于是匈奴人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前提是没有血缘关系,只要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没有这个伦理之说。

别说匈奴人没有,早期的华夏人也照样没有伦理之说,华夏政权进入周朝才有礼仪制度,之前的朝代虽然比原始社会好一点,也经常会出现所说的伦理之事,文明进入到一定程度,这些的习俗就会发生改变,但是匈奴人生存的那个时代,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有这种“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并不奇怪,反而有巨大的好处。

因为“父妻子继、兄死娶嫂”这种习俗的好处是:既能通过再次婚嫁增加人口,又能照顾到孤儿寡母,增强整个部落的实力,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换了谁当部落首领都愿意这么做,这不是恶习,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定产物。

匈奴人之所以有这种“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其实史记早已经告诉我们答案,这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导致,也就是史记上说的: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在中原儿子与庶母通奸叫做“烝”,历史上著名的烝了庶母的皇帝有很多。例如武则天就是李治的庶母,李治与武则天通奸就做“烝”。

这不是一个好词,对中原文化来说这是大逆不道,是对父亲的不尊重。庶母也是母,这是乱伦;可是在北方游牧民族却有着另外一种孑然不同的风俗习惯“父妻子继,兄死娶嫂”。

继承庶母与寡嫂是一种责任。

中原诸侯是富饶的民族,至少他们的统治阶级是不愁吃穿的;可是北方游牧民族却没有这些优势。他们需要每个劳动力都为家庭付出,才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

铁木真在很小的时候,由于父亲的去世他和他的家人都被家族的长辈抛弃;他帮助母亲一起在草原上生存了下来。

铁木真和他的兄弟姐妹,能独自在草原上生存下来被视为一种奇迹。如果当时铁木真的叔叔辈们能够承担起照顾寡嫂的责任,那么铁木真一家的生存或许会容易很多。

继承演变为一种风俗,肥水不流外人田。

后来游牧名族的生产力也有所提高,至少他们的统治者开始拥有大量资源。这时候继承庶母、寡嫂就不只是一种责任了,更多的是一种欲望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

昭君出塞带来了和平也为少数民族带去了中原文化;在历史上拥有很高的评价。

可是一个女人千里迢迢远嫁塞外,人生地不熟。在丈夫死后又要嫁给下一任可汉,作为一个受三从四德教育的女性来说是种煎熬;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冲击。

作为可汉,能够得到中原大国的承认得到他的公主是种荣誉。



风俗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但是随时时间的推移曾经的合理变成了现在的伤害。

在古代生产力底下的情况下,继承寡嫂、庶母是一种责任;在生产力提高之后就应该给她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如果一味的强迫她们被继承就是一种占有一种欲望。

曾经各地葬礼都有自己的风俗,北方游牧民族直接暴死荒野,让野兽将死者分而食之;南方地区或许直接放在河排上漂流而下,中原地区入土为安。这些风俗在当时都有特定的意义,但他们都不再适合现在的实际情况(现在只能火化)。

我想所谓恶俗就是指以前的风俗不在适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一味的遵从之前的风俗给现在的人带去了痛苦。


蚁史为谏


父妻子继,兄死娶嫂这种恶俗,据说是古代游牧民族匈奴里面的一种习俗,事实上不只是匈奴,在其他一些游牧民族也有这种事情发生。事实上很多游牧民族都出现过这样的习俗,这是因为他们生活环境恶劣导致的。



按中国人的伦理来讲,夫妻子继这个恐怕有点太违背伦理道德了,不过兄死娶嫂这个在北方倒是比较常见,即使按照中原文化伦理,也不算太违背。最有名的就是汉朝的美女王昭君了,她作为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但是匈奴的单于死了之后,王昭君两度改嫁,分别是嫁给那个单于的两个儿子,这个在中原人看来有点接受不了,但是在匈奴实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里的有所体现,当时南宫公主是嫁给了匈奴的老单于,老单于死后继任的单于向汉朝要求再嫁一个公主给他,结果汉朝嫁过去的只是普通的宫女而已,所以小单于一路之下就把父亲的公南宫公主据为己有。对于匈奴的这种做法,匈奴的解释是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性。



事实上这只是表面的说法而已,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非常的恶劣,所以在游牧民族之间的争斗非常的频繁,男子的死亡率非常的高。而他留下的妻儿还需要人照顾,如果是外人的话很难照顾他的后代,所以由自己的弟弟或者是后代来照顾。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不但是匈奴,蒙古、女真都存在的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风俗。


汉朝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首领单于。后来单于去世,单于的儿子即位。王昭君依照匈奴的习俗。又嫁给了自己的儿子新一任单于。

匈奴首领之子去世后,新首领可以娶除生母以外所有的父亲嫔妃。

后金皇帝努尔哈赤曾经对太子代善交待,自己去世后,让他娶了自己的宠妃阿巴亥。努尔哈赤年老体弱。阿巴亥认为自己迟早是长子代善的女人。就捷足先登。二人暗地里发生了关系。

努尔哈赤得知后,废除太子代善。努尔哈赤认为,代善和阿巴亥虽然乱伦有错。但自己给太子预订了自己的嫔妃为妻。自己做的也有不妥。女真人父妻子继的习俗确实是有悖人伦的恶俗。女真人入关后,逐渐废除了这一陋俗。


杨朱学派



所谓的“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就是说:当父亲死后,他的儿子可以娶除生母之外的其她后妈;当哥哥死后,他的弟弟可以娶哥哥的所有妻妾。这种做法叫收继婚。

收继婚俗称转房。转房的“房”并不仅仅指房子,还有婚姻的含义。

例如:大房、二房、三房……所以转房就有改嫁的含义,而且转房不是普通的改嫁,而是专指女方在丈夫死后,改嫁给夫家其他男性的行为,其中就包括父死子继、兄死娶嫂。

匈奴是否有收继婚的习俗呢?

答案自然是有的。

例如,《史记·匈奴列传》中就谈到: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妻妻之。

再比如王昭君。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耶单于,呼韩耶死后,按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需要嫁给呼韩耶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了11年,生有两女。

一种习俗的诞生,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收继婚是恶俗吗?

诚然,匈奴的收继婚制在汉人看来或许有些荒谬,属于所谓的乱伦行径,违背了传统的伦理纲常,但却有着诸多的现实因素。

汉文帝时期,有个叫中行说的宦官,因汉文帝强迫他陪送公主到匈奴和亲,中行说便记恨在心,转眼就当了汉奸,投靠匈奴。而中行说是个“匈奴通”,通晓匈奴习俗。有关匈奴的收继婚制,中行说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按他所说:

匈奴生产资料匮乏,逐水草而居,所以没有必要像汉人一样建很多房子,而父母和成年的儿子儿媳妇睡在同一个毡房里也是极为常见的事情。匈奴人这样做,固然会使生活上的私隐会少一些,但因为条条框框的限制少了,生活就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至于“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行为,固然违背了传统的伦理纲常,实际上却有助于种族的延续。这个不难理解,匈奴人口相对较少,而古时候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所以此时具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嫡子不娶后母,后者则可能为了生存改嫁他人或者被外姓的男丁抢走、抓走。

换句话说,所谓“父妻子继,兄死娶嫂”或者说收继婚制,其实更多是为了种族的延续而存在。而且,除了匈奴外,古代的少数民族大多有收继婚现象,比如蒙古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