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口罩可以戴幾天,用過之後怎麼處理?

頭條健康


如果不是因為眼下的疫情,那麼也許很多人平時其實並沒戴口罩的習慣。由於疫情的突如其來,所以導致各地往往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臨時採取的緊急措施。就我所在的城市而言:大概是年三十左右大家才開始對疫情普遍重視起來。在此之前也有人通過一些途徑對疫情有了一些大概的認識並提前做好了防護。大約是在臘月二十七八左右我女朋友去藥房買了一堆口罩,當時藥房老闆還很奇怪怎麼一下子買這麼多,然而僅僅兩三天後口罩就成為了緊俏商品了。目前隨著疫情的發展可以說口罩緊缺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口罩能將環境中的細菌、病毒以及空氣中漂浮的霧霾和灰塵與人的呼吸道隔離開來。從口罩的用途來看主要是兩方面:防細菌、病毒;防霧霾粉塵。由此也就演化出了兩種專用口罩類型:以防細菌、病毒為主的醫用口罩和以防霧霾粉塵為主的工業口罩。當然一般的口罩都會同時兼具這方面的功能,只不過醫用口罩會特別強調防細菌、病毒的功能,而工業口罩則會特別強調防霧霾粉塵的功能。所以如果您有心要為抗擊疫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捐贈口罩,那麼請記住:N95和KN95這兩個型號只是表明該產品能符合美國或國標“有效過濾 95% 顆粒物”的標準,至於具體是工業或是醫療用途需要看口罩上印有的認證編號。

醫用外科口罩一般是需要2~4個小時更換一次的且基本屬於一次性用品。這是因為在醫院這種環境中其實病毒還是相對比較多的,尤其是在目前疫情形勢正嚴峻之際直接接觸確診患者的一線醫護人員的口罩是絕不能重複使用的。目前各地政府陸續出臺的一些政策中都呼籲黨員領導幹部們不要佩戴醫用N95口罩,要把專門的醫用口罩優先配發給一線醫護人員,這就是因為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對口罩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那麼我們普通人是否有必要佩戴醫用口罩呢?事實上我們普通人和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所身處的環境是根本不同的。

現在有這麼一句口號”我宅家我驕傲,我為國家省口罩“。這句口號不見得絕對正確,但在居家狀態下口罩的確並非一種必需品。醫用口罩的防護效果的確比普通口罩好,但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環境中並不像一線醫護人員那樣面對那麼多的病毒。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防護效果好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然而如果要滿足全國14億同胞都戴上醫用口罩顯然是不現實的。目前國家官方發佈的《口罩選擇與使用技術指引》中為我們列出了低風險暴露人員的範圍:居家室內活動、散居居民;戶外活動者,包括空曠場所/場地的兒童、學生;通風良好工作場所工作者。如果我們符合這些特徵,那麼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節約口罩。

具體而言:在居家狀態下其實就可以完全不必佩戴口罩,但在目前的疫情形勢下如果要出門就必須佩戴口罩了。那麼這時我們該如何節約口罩呢?事實上對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使用過的口罩其實是可以重複利用的。一般情況下符合標準的一次性口罩使用兩三次沒有問題,但重複使用次數不建議超過五次。在小區內外散散步、外出買菜、倒垃圾等這些使用條件下回家後摘下口罩,置於通風環境下自然晾乾或曬乾其中水分,同時防止表層菌群積累,這樣處理過的口罩就可以再次供本人使用。戴過的口罩最好是放入衛生密閉的“封閉袋”中保存。嚴格意義上口罩的每次重複使用都會削弱其防護功能,但在目前口罩稀缺的狀態下一個健康的人在低風險環境中可以重複使用,不過不建議重複使用五次以上。

那麼確實已不能再用的口罩如何處理呢?一般來說只要將其從內而外摺疊後放入塑料袋中,然後將塑料袋封口紮緊丟入垃圾桶中,讓相關的垃圾處理機構集中處理。如果是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使用過的口罩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是放到套有垃圾袋且加蓋的垃圾桶裡,最好用75%的醫用酒精或5%的84消毒液噴灑或澆灑至完全溼潤,然後紮緊垃圾袋口丟入有害垃圾桶裡。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處理辦法都是針對普通人在低風險環境下而言的,可如果你去過醫院這種可能存在病毒的環境就是另一回事了——這種情況下不建議重複使用口罩。醫療機構有專門分類的醫療垃圾桶,所以在醫院環境中使用過的口罩最好是扔到專門的指定垃圾桶。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注意口罩的佩戴方式,因為不正確的佩戴方法會影響到口罩的防護效果。正確的佩戴方式是顏色較深的朝外,顏色較淺的對自己,有金屬條的部分戴在鼻子上。讓鼻子和下巴處與口罩貼合。摘口罩時注意不要用手去接觸口罩的內表面和外表面,只要摘下“耳掛”即可。摘口罩應當儘量選擇在家裡這種相對安全的空間內,避免在高風險的汙染區內摘口罩。摘下的口罩不要直接放入兜裡、包裡,以免增加感染的風險,建議“由內向外反向摺疊”之後放入自封袋保存。每個人佩戴自己的口罩,不要與家人混用口罩,也要儘量避免接觸別人用過的口罩,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