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健人:逆行是為了萬家燈火

開欄的話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全市各級各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要求,迅速行動,採取積極有效的防控措施,全力阻擊疫情。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一起,衝鋒在前、拼搏一線,凸顯了高度的責任擔當和紮實的工作作風。《日照日報》從今日起,開設“來自日照抗疫一線的報道”專欄,系統展示部分行業抗擊疫情的感人事蹟。敬請關注。

卫健人:逆行是为了万家灯火

一場疫情,像一塊巨石砸入我們原本平靜有序的生活,一時間,巨浪翻湧。

宅在家裡的人們,每天在不停地刷新聞中度日。然而,在我們見或不見的地方,總有一些溫暖的畫面,直擊內心的柔軟。

他們的故事,算不上驚天動地。但他們,值得我們銘記。

他們也是父母、是子女、是丈夫、是妻子,當披上“戰袍”的那一刻,他們就是戰士,面不改容,無所畏懼。

馳援湖北 真正的逆行英雄

2月21日,是嵐山區人民醫院主管護師馬珊珊到達武漢的第12天。12天裡,馬珊珊先後換了兩個組,體驗了三種不同的工作,一步步從醫療隊後方走進“方艙”深處。

當天她所分管的護理單元裡有近百名患者,她要負責分發藥品、測體溫、測血氧飽、咽拭子檢測、協助患者進餐、處理患者大小便等,還要解答患者提問,隨時處置他們的各種問題。

胸口像有塊石頭壓著,額部、顴骨、鼻骨傳來劇烈壓痛,衣服一點點溼透,護目鏡一點點模糊。但她都顧不得,只能分秒必爭,她深知自己是一名“戰士”,肩負著300多萬日照人民的期盼,承載著億萬山東父老的囑託。

“疫情過後,我想帶著孩子們到武漢街頭走一走,告訴他們,這是媽媽戰鬥過的地方,這裡曾經有一隻很大的怪獸,媽媽變成了奧特曼,和許多的叔叔阿姨把怪獸打倒了!”這是疫情後,馬珊珊最想做的事。

從1月25日大年初一,日照市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出發起,我市已先後組織三批共20名醫護人員赴鄂支援。馬珊珊只是他們其中一員。

疫情發生以來,市衛健系統積極落實國家、省、市疫情防控決策部署,向全體幹部職工發出了“動員令”。於是,一位位黨員不懼風險衝鋒陷陣,一名名醫務人員主動請纓奔赴湖北。

在這支“逆行者”的隊伍中,有經常給隊友出好點子的市中醫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許偉偉,有身在黃岡卻還為家鄉抗疫捐獻一個月工資的市結核病防治所重症醫學科醫師鄭祥鋒,有不管6歲兒子聲嘶力竭哭喊“只要媽媽”的市人民醫院感染科主管護師甄瀟,有出發前還瞞著父母的五蓮縣中醫醫院呼吸科主管護師孫萍萍,有被贊“給日照小隊樹立榜樣”的日照港口醫院內科主治醫師陳兵,有第一次穿紙尿褲、剃光頭、被患者雙手合十“膜拜”的市中心醫院腎病風溼免疫科主治醫師張繼超,有“渴了只能舔一下嘴角汗珠”的莒縣人民醫院內科主治醫師曹偉,有被提議“就留在這裡給我們武漢姑娘伢當女婿撒”的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主管護師秦曉輝……

正是這些逆行而上、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白衣戰士,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為我們擋住了所有的恐懼和不安,給我們築起了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他們是黑夜裡最明亮的星辰。

病房一線 充滿愛、奉獻和勇氣

“今天好好吃飯了嗎?防護服一定要穿好啊,回到住處第一件事要消毒!”2月21日晚10點40分,聽著視頻裡母親軟糯的嘮叨,李發娟調皮起來,“我在隔離病房比在外面還安全呢,媽,您就放心吧!”

1986年出生的李發娟是市人民醫院普外科二病區的副護士長。自1月20日,她成為該院隔離病房護理梯隊第一位入駐的護士後,她已先後兩次進入隔離病房,也就是從那時起,她就沒回過家。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全副武裝後將冒著熱氣的早餐給患者送去,然後開窗通風、紫外線消毒、84消毒液擦拭、更換被服、拖地、打包垃圾、臭氧消毒,為患者辦理入院、採集病史、取血、取痰、取便、輸液打針、陪患者聊天……兩個小時下來,防護服裡面的衣服都被汗溼透,防護目鏡裡都是水滴。

剛入駐隔離病房時,每天除了大量的病房消毒、個人防護、物資接收、環境佈局整理、捋順工作流程外,最難的是給患者進行輸液和留取咽拭子的環節。

護目鏡裡有水滴,給患者靜脈注射幾乎都是摸著、憑著經驗,即使這樣,李發娟也從來都是“一針見血”。在取咽拭子時,不少患者壓不下去舌頭或者乾嘔,他們的飛沫就像一梭梭看不見的機關槍子,隨時可能命中近在咫尺的她。但李發娟沒有退縮,她和同事用筷子代替壓舌板,聊家常轉移患者的注意力。

這一個多月,李發娟和母親只見過一面。大年初二,醫院大門口,李發娟遠遠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在寒風中望眼欲穿。雖然帶著口罩,但她一眼認出,那是母親!

眼淚瞬間湧出,在隔離病房裡像戰士一樣堅強的她,此刻卻像個孩子一樣哭著飛奔向母親。母親給她帶來了最愛吃的素三鮮餃子,在公交站臺長長的候車凳上,這頭是就著眼淚吃著餃子的女兒,那頭是目不轉睛既心疼又驕傲的母親。

在我市抗擊疫情的一線,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一病區主治醫師李仲琪是第一個進入隔離病區的醫生,他說:“我是黨員,學的重症醫學,沒有人比我更合適!”;該院手術一部護士長莊見繪每天在隔離病區督導醫護人員穿脫防護服,竟然忘了自己49歲的生日;有著9年重症臨床經驗的主管護師許偉在隔離病區裡向母親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媽,醫院臨時加班,我就不回家過年了”。還有剛剛懷孕兩個月的市中醫醫院急診監護室醫生劉小翠,不僅自己堅守防疫一線,更是把同為重症監護室護師的丈夫侯永良送去了湖北;市中心醫院夫妻檔尹慧敏和趙波,同一時間瞞著對方寫下“請戰書”,露餡後兩人相視一笑……

白衣天使可不可以不勇敢?可不可以也害怕?

他們也是普通人,會憂心、會疲憊、會膽怯,但“使命感”讓他們一夜蛻變。推動著他們逆流而上的,是學醫時治病救人的拳拳初心,是這襲白衣賦予他們的職責擔當;支撐他們堅守火線的,是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是佑生命解民憂的家國情懷。

檢測排查上報 不為人所知的“隱形戰士”

作為直接和病毒交鋒的“隱形戰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科科長尚兆榮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回家了。

疫情發生之後,尚兆榮所在的實驗室24小時運轉,3個班組倒班,隨時對全市各區縣送來的疑似患者標本進行檢測。

為儘可能縮短病毒感染的診斷治療和密切接觸者的判定時間,他們通常在6到8小時內出檢測出結果,部分複核的也能在24小時內完成。一天平均檢測300份樣本,不吃不喝,還要面臨著隨時被感染的危險。目前,他們已累計檢測2143人次、樣品3263份。

除了病毒檢測,尚兆榮和部分同事還承擔著調查、尋找密切接觸者的任務。

流行病學調查,簡稱“流調”。如果說,“流調”是預防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的“關口”,那麼,“流調”人員就是前沿陣地上的“偵察兵”,是疫情防控“突擊隊”。

東港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義江就是這“突擊隊”中的一員。在青島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確診後,他們就立刻展開了日照密切接觸者的排查。“這段時間和哪些人接觸了”“去過什麼地方”“是自己駕車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流調”中,朱義江要像偵探一樣反覆詢問,任何細節都不能放過。一天下來,朱義江的嗓子乾的說不出話。

尤其在東港區出現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後,為第一時間找到密切接觸者,朱義江義無反顧衝入隔離病房,與病人面對面詳細詢問。

“這是我們的職責,一個也不能漏,這關係到家家戶戶的生命安全!”說這話時,朱義江一臉平靜,但平靜的話語蘊含了讓人敬佩的勇氣和魄力。

正是憑著這股不服輸的韌勁,他和同事不放過蛛絲馬跡,協助棗莊、武漢、成都等地衛生疾控中心的同行們,多渠道瞭解信息、辨別真偽,先後排查出百餘名接觸者。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密切接觸者776人,已解除觀察743人,還有33人在定點場所接受集中醫學觀察。

同樣拼在一線的還有市衛健委辦公室主任代華,身為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辦公室綜合協調組成員,代華的忙碌也反映著疫情阻擊戰的艱鉅和繁重。

起草、審核重要文稿,向上級報送工作情況;收集、整理、上報動態……專項會議籌備等,都是綜合協調組的工作內容,這是一些很難統計的瑣細工作,而每一次行動每一項內容,必定牽動著上下左右。為此,代華每天接打電話的數量都在百個以上,眼睛紅腫,耳朵嗡鳴,這樣大的工作強度,她卻說:“比起一線的醫護人員、基層的幹部職工,我所做的微不足道。”

有太多這樣的故事,我們知道的,也許只是萬分之一。在這些溫暖的、有著些許悲壯的故事裡,他們的話或質樸、或情深、或俏皮、或篤定,但都發乎於心,擲地有聲。

疫情防控,是一場短兵相接的遭遇戰,一場舉國出征的總體戰。從長江兩岸到白山黑水,從中原大地到東海之濱,一位位白衣戰士、一名名奔走在疾控前沿陣地上的“哨兵”,為護佑萬家燈火,衝鋒陷陣、日夜奮戰,他們“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他們“臨危不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捨己救人”的責任擔當,時代傳承,歷史銘記。

總有一股戰無不勝的力量,在大難中生根,在苦難中磨礪,在艱難中長成。齊心合力,明媚的陽光終會照亮這片土地,車水馬龍,繁花與共。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秦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