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褚的儿子被钟会下令斩首,为何没人出来求情?

泥丫


许褚的儿子叫许仪,在随钟会伐蜀的战役中,因开道未及时补路,被钟会军法所斩。许仪作为曹氏三代恩宠的将军之子,为何被斩之时,无人阻挡,我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许家人缘差,二是钟会自傲无情。下面我简单的讲一讲,欢迎交流。

一、许家人缘差

罗贯中评价许褚:

“凛凛威风镇九州,当年许褚果如虎。”

说明许褚的勇猛,在典韦宛城战死之后,许褚接替了典韦的护卫工作,长期担任曹操的保卫工作,直至曹睿时期,被追谥为壮侯。

许褚在工作期间铁面无私,深得曹氏父子的信任,但也正是如此铁面无私,导致许褚得罪了很多人,例如有次曹仁从荆州觐见曹操,曹操还未从卧室出来,曹仁无事找许褚聊天,但许褚只说一句“魏王快出来”,就转身而去,有人问许褚:"征南将军曹仁是宗室重臣,屈尊找你说话,你为什么要推辞?"许褚回答:"他虽然是亲族重臣,但却是镇守外藩之将。而我许褚却是负责内部守卫的,我们要说话在公开场所就可以了,何必要到私下去说?",因此遭到曹仁的不满。

陈寿评价许褚:

“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

也说明许褚的工作认真不多说话。虽然这样做曹操十分喜欢,但是连曹仁都敢怼的人,怼其他人那就不用说了。

所以许家人缘在朝中并不是太好,加上许褚是武将出身,对待子孙的教育肯定也缺乏,许仪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其父少言的影响。

二、钟会自傲无情

曹魏重臣王朗之孙女王氏评价钟会:

“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

晋朝文学家荀勖评价钟会:

“钟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

都可得见钟会虽有才干,但其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从协助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设计谋害邓艾父子,联合姜维谋反就可以看出钟会这人没什么原则。

往往这类人由喜欢双标,拿原则套别人,许仪作为伐蜀先锋,居然就因为未修补道路而被军法处置,好不顾忌其父许褚的功绩,难免有点严格,侧面反映出许家实力的薄弱,也反映出钟会的心胸。


第一点许仪作为许褚之子,必然常年被许褚灌输忠曹的思想,许仪也属于类似许褚一根筋的人,而钟会属于司马氏势力的人,对于许仪这样不是司马氏集团的人来说,钟会斩杀许仪可能这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点钟会的父亲是钟繇,钟繇是曹魏重臣,必然常与许褚打交道,许褚作为粗人,估计让钟繇难堪过不少次,凭借钟会的性格,可能存在辱父之仇迁怒与其子的感觉。

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些推测,仅供娱乐,欢迎交流。


曹老师xixi


许褚的儿子叫许仪,死于钟会之手。

先来看事件经过:钟会率军攻打蜀国,许仪是其帐下的牙门将军,钟会派许仪前面开路,遇水架桥,无路修路。许仪修桥却修出了大麻烦。


这天,钟会骑马经过刚修好的桥,走到桥中间之时,突然一个趔趄,马蹄陷了进去,马受惊乱跳,钟会急忙拽住缰绳,凭着天生神力,死死地拖住了战马。桥下是万丈深渊,掉下去定然粉身碎骨,钟会惊出一身冷汗。

钟会大怒道:“这是谁修的豆腐渣工程,快把他叫过来。”

许仪哆哆嗦嗦地走了过来:“属下有罪,有罪!”钟会怒道:“按照军法,你该当处死,你还有什么遗言吗?”

众将见了,纷纷跪下求情:“将军,请看在许褚的面子上,饶了他吧?”

钟会凛然道:“不行,不杀他,何以严明军纪!”钟会一摆手,许仪被人拖了下去,不一会儿,人头落地。


以上是许仪被杀的经过,表面上看,钟会杀许仪是因许仪工作干的不好,差一点害死了主帅,而且大战之前,马失前蹄,与主不利。

PS:古人都是很迷信的!

后来,下属一起替许仪求情,但钟会丝毫不顾念许褚的面子,毫不犹豫地杀掉了他。有人将钟会杀许仪,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相提并论,说二者都是为了严明军纪,以儆效尤。

其实两者大不相同!

诸葛亮斩马谡,是饱含热泪杀的,内心不情愿,但又非杀不可;而钟会杀许仪,是明明可以不杀,但他非要杀。


其实,许仪并没犯什么大错,在蜀道上修路,本就十分困难,要材料没材料,要设备没设备,工期又异常紧张,能修出一条还算通畅的路已属不易了。

何况,桥虽然出现了质量缺陷,但并造成惨痛的后果,钟会只是受了惊吓,也未缺胳膊少腿啊!似乎怎么看许仪都不该死,难道杀许仪有不为人知的原因吗?

是的!

我认为真实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

一是,杀人立威。钟会攻打蜀国,大军劳师远征,远离妻儿老小,士兵不满情绪较大,这个负面情绪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传十,十传百,极大动摇了军心,所以钟会杀许仪,可以启到杀人立威的作用。

“诸军闻之,莫不震悚!”士兵一看,连功臣之子都被杀了,别提咱们这么无权无势无背景的小人物了,还是老老实实地打仗吧!

只是,许仪实在倒霉,他正好撞枪口上了,钟会正想杀个大将,整肃军威,而许仪碰巧犯了过错,只能说,点实在太背了!


二是,许褚得罪人太多了。许褚勇猛过人,立了汗马功劳,很得曹氏父子的赏识,但他性格鲁莽,目中无人,胡乱杀人,彻底激怒了士族集团。

他最不该杀的就是许攸,许攸嘴巴是有点欠,老是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阿瞒地叫着,还瞧不起武将,但他罪不至死,可许攸还是死在了许褚的刀下,事后曹操并未追责,此举彻底激怒了士族集团。

许褚无缘无故擅杀谋士,犯了众怒,他在世的时候,别人不敢拿他怎么样,但他一死,“报应”在儿子身上了。


一半秋色


许褚的儿子叫许仪,钟会杀许仪,有两个原因:一是立威,二是示好司马昭。

都说儿子的聪明才智来自遗传母亲的基因,钟会是钟繇74岁老来得子生的小儿子,钟繇是曹魏重臣,官至司隶校尉、太尉,与曹操关系相当亲近,钟会的母亲是钟繇的小妾,曾被钟繇的大妾在怀着孩子时陷害下毒,但及时发现并保住了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钟会。



钟会从小就聪慧敏捷,又出自名门士族之家,钟会的成长之路简直一帆风顺,从小就博学多才、精通玄学,之后顺利出士,至公元249年,钟会官至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中书的副长官,掌管制度、诏令、决策,相当于事实上的副宰相。

之所以说到钟会的身世及相关经历,就是为了说明钟会这个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对于他后面的行为就好理解了,包括杀许仪。



司马懿父子高平陵政变掌权后,钟会受到司马懿父子的赏识,成为其幕僚,用自已才华为司马懿父子谋划了许多事,淮南第二叛,力劝司马师亲征,并且在司马师去世后,力阻曹魏皇帝曹髦夺回兵权。淮南第三叛,钟会算出诸葛诞必叛,在自已服丧期间通报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为司马昭立下大功。

司马昭在巩固权力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钟会的身影在谋划,钟会甚至不惜冒犯皇权,因此钟会成为司马昭的亲信,升迁为他父亲曾经担任过的职务司隶校尉,不仅如此,钟会还谋划杀害了嵇康,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曹操的曾孙女婿。



钟会以司隶校尉之职,干预朝廷的人事官员任免及大小事项,除了他是司马昭的亲信也真的没有其它原因了,在魏帝曹髦被杀后,司马昭为了转移国内的视线,决定伐蜀,他的幕僚及将士大多不同意,包括邓艾,唯有钟会支持司马昭伐蜀。

钟会以一个名门世家子弟,以自已的聪明才智,甚至放弃朝廷的高官,甘愿成为到当朝权势最盛的司马昭亲信,钟会的目的不言而喻,为了功名利䘵,为了远大理想,为了飞黄腾达,为了处于权力的顶峰,同时个人野心是随着权力的上升而膨胀的。



于是钟会被任命为18万伐蜀大军的主帅,就连自命不凡、能力出众的武将邓艾都要受钟会节制,而司马昭之所以如此安排,并不是因为钟会打仗历害,而是因为:一、钟会是自已的亲信且能力还不错,二、钟会支持伐蜀。

要知道钟会在此之前,从未在军中任职,在军中没有任何威望,而且没有从军经历,之前钟会一直提供的是文官,为司马昭出谋划策的事是做了不少,但是身为军事主帅,钟会这还破天荒是头一次。



正因为钟会在军中毫无威望,军队中的将领和士卒对钟会也不以为然,因此自伐蜀开始,钟会一直便在寻找机会树立威信,而树立威信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人,杀那些违抗军令或办事不利的官吏,可以提高钟会的威信,而且所杀之人威望越高,职务越大,钟会树立威信的效果越好,于是许仪就这样撞上来了。

许仪是许褚的儿子,担任钟会伐蜀大军的开路先锋,在钟会经过一座桥时,钟会的马啼陷入坑中,于是钟会抓住机会,按军令斩杀了许仪。



钟会杀许仪,有两个原因:一是立威,二是示好司马昭。

立威已经解释了,再来解释钟会示好司马昭。许仪是许褚的儿子,许褚是曹操的贴身保镖,什么样的人能做贴身保镖呢?当然是曹操最信任的人,也就是说许褚是曹操最信任的人,而现在钟会效忠的对象是司马昭,当时的司马昭之心,已经是路人皆知,钟会这么聪明的人当然知道司马昭想干什么。

司马昭想夺曹家的江山,对于曹家开国之君最信任的人的儿子,对于司马昭来说,可以算天然的敌人,虽然这个敌人没有做出敌对的举动,但身份已经决定了行为,这是典型的身份获罪,钟会杀许仪就是为司马昭铲除敌人,示好司马昭,但是杀人不能随便乱杀,总得有个理由,于是钟会杀许仪的理由就是:身为开路先锋,居然连路也没有修好。



明白了钟会杀许仪的原因,再来看为什么没有人敢为许仪求情?

1、这个时候忠心曹家的人已经所剩无几,被司马家处理干净了,军中已经没有同情许家的人了。

2、钟会是想杀人立威,聪明的人已经看出来了,谁敢求情,就是和许仪一个下场。

3、为许仪求情,都怕惹上政治因素,许仪的出身注定了不会在司马家的政权中得到信任和重用,现在钟会为示好司马昭杀许仪,敢为许仪求情,基本上是和许仪一个下场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许褚是三国时期曹操帐下的一员猛将,被曹操称为“吾之樊哙”,军中敬畏而称他为“虎痴”。典韦死后,他肩负起护卫曹操的重要职责,而他的表现也十分出色。据《三国志》记载,在马超想要偷袭曹操时,“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可见他的勇猛。不过,这样一员虎将,其子却被钟会斩首示众,这是为什么呢?

上文已经说到,许褚跟随曹操征战,立下汗马功劳,而他也因为勇武过人而得到士兵们的尊敬,故而在曹魏拥有很高的地位,被封为“中坚将军”。曹操死后,他“号泣欧血”,可见君臣二人的感情之深。曹丕感激他的功劳,便“进封万岁亭侯,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

魏明帝曹叡继位后,又赏赐许褚“进牟乡侯,邑七百户,赐子爵一人关内侯。”

可见许褚作为三朝老臣,受到的待遇之优厚,地位之尊崇。不过,尽管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但许褚这样一位“虎父”之子许仪却没有继承父亲的武勇,到景元四年(263),曹魏大举伐蜀时,他还仅仅是个小小的牙门将军。

景元三年(262),大权在握的司马昭“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眼见蜀汉已经是强弩之末,而姜维又时常袭扰边境,不胜其扰。于是派出十几万大军,想要一举平定蜀汉。

其中,“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也就是说,邓艾和诸葛绪共计六万余人的军队是作为辅助,钟会带领的十万大军则是攻蜀主力。

一年后的秋天,征蜀大向益州进发。自古蜀道艰险,钟会也深知这一点,于是派出时任牙门将的许仪作为前锋,先行修路补桥,以便大军通过。《三国志》记载道:“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於是斩仪。”

钟会策马走在许仪修缮过的桥上,桥面却被马蹄踏穿,盛怒之下的钟会毫不顾忌其父许褚为曹魏做出的贡献,当即将许仪斩首示众。于是,“诸军闻之,莫不震竦。”上文已经说过,许褚深得将士们的爱戴,爱屋及乌,他的儿子许仪自然也在军中颇有些名声。如今他因为没将桥梁修好便被斩首,将士们都震惊而恐惧。

《三国演义》中则有更为生动的描写,原文写道:“会唤许仪至帐下,责之曰:‘吾方才到桥上,陷住马蹄,几乎堕桥……汝既违军令,当按军法!’叱左右推出斩之。诸将告曰:‘其父许褚有功于朝廷,望都督恕之。’会怒曰:‘军法不明,何以令众?’遂令斩首示众。诸将无不骇然。”

按照《三国演义》的叙述,钟会将许仪斩首是因为他没有履行好先锋的义务,违了军法。为了让军法服众,钟会毫不在乎他父亲的功劳,而是一视同仁,将许仪按军法处置,也成功取得了效果,让军队不敢触犯军法。这样看来,钟会斩许仪这一举动和诸葛亮斩马谡类似,都是为了凸显军法的地位,从而更好的号令将士。


邓海春


许褚字仲康,是曹操的贴身护卫,其忠诚勇武,被曹操称为“吾之樊哙”。渭水一战时,曹操带着许褚前去会见马超和韩遂,马超本想趁机突袭曹操,但见许褚怒目而视,杀气凛凛,马超未敢轻举妄动,直问“公有虎侯者安在?”曹操以马鞭指许褚。因此军中皆称许褚为虎侯。

曹操死后,许褚痛哭泣血。念其对曹氏忠心不二,曹丕、曹叡继续任用许褚统领宿卫,护卫皇室。曹叡即位后不久许褚去世,曹叡念其忠心,大加封赐其后代,许褚的儿子许仪继承了许褚的爵位。

按理说许仪凭借父亲的关系应该混得不错,但他却在263年被钟会斩首示众,甚至无人为其求情,这是为何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时曹魏已经被司马氏彻底架空了,许仪作为曹魏忠臣之子,其遇难之时自然没人替他说话。

曹叡去世后,托孤曹爽和司马懿。但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将曹爽一党尽数诛杀,架空了曹魏政权。此后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反对司马氏专权,起兵对抗,是为“淮南三叛”,不过三人皆被司马氏平定。

在司马氏的控制下,门阀士族势力崛起,曹操启用的寒门老臣受到排挤打压,他们的后人均默默无闻,因此许仪只不过是个牙门将(基层军官)而已。

司马昭掌权后,其野心更是路人皆知,甚至弑杀了魏帝曹髦,曹魏被司马氏取代只是时间问题了。

263年曹魏大举伐蜀,许仪随钟会出征。钟会以许仪为先锋,使其造桥铺路。但许仪工作并未做好,钟会在走过一座桥时因桥面塌陷,马蹄陷入泥中不能动弹。

大军将行而“马失前蹄”,这对于统帅钟会来说并不是好兆头,钟会一怒之下便将许仪斩首示众,此后军中肃然。

这件事许仪虽然难辞其咎,但却罪不至死。可钟会是司马昭身边的红人,这又是他第一次统军出征,自然要想方设法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而许仪是曹魏元老重臣,又非门阀士族,并非司马昭一派。所以钟会杀掉许仪既可以树立威信,又可以向司马昭示好,可谓“一箭双雕”之举。如果这时有人替许仪求情,岂不是自讨苦吃?


石头说历史


首先要更正问题里一个错误,许褚的儿子许仪被钟会斩首,是否有人求情并没有明确记载。

根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钟会伐蜀时命许褚之子许仪整修道路,结果在钟会过一座桥时,桥面发生塌陷,钟会所骑的马马蹄陷入坑中。钟会认为这是许仪的责任,于是将其斩首。

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於是斩仪。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许仪奉命整修道路,但是桥面塌陷,应该说确实有失职的地方,不过并不算严重,如果换个人可能稍微处罚一下就算了。但是钟会为人心胸狭窄,可以说睚眦必报,这事就麻烦了。

钟会原来一度很仰慕名士嵇康,然而几次去拜见嵇康,对方都爱理不理。钟会怀恨在心,最后利用吕安案陷害嵇康,将其杀死。

而且钟会初掌兵权,此时正需要在军中立威,许仪等于是自己送上门去了。钟会早在司马懿被曹爽排挤时,就看好司马懿,一直坚定的靠拢司马懿。司马懿死后,他更是成为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智囊,为他们出谋划策。而在淮南三叛时,钟会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对于平息淮南三叛起了很大作用,应该说在军事方面还是很有天份的。

然而伐蜀之战是他初次独掌兵权,因此在军中毫无威望,急需一件事来树立自己的权威。许仪此事虽然不大,但是许仪是许褚之子,如果将其斩首,势必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慑效果。

在《三国演义》里,写了钟会要杀许仪时众将前来求情,但是钟会没有同意:

诸将告曰:“其父许褚有功于朝廷,望都督恕之。”会 怒曰:“军法不明,何以令众?”遂令斩首示众。

在正史里并没有相关记载,不知道是否有人求情,不过确实达到了钟会预期的目标,许仪被斩首后全军“莫不震竦”。然而钟会这么做只是让部下畏惧而已,并不是真的敬爱,所以当他最后起兵时魏将都不肯跟从,钟会事败被众将而死。


不沉的经远


许诸是曹操身边威风凛凛的大将,曹操的贴身保镖,担任保护曹操之责。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许诸痛哭不已,后来曹丕称帝,念其忠心,遂升他为武卫将军,继续保护曹丕。后来许诸死后,他的儿子被封为关内侯,看似是件大好事,其实不然。

公元263年,许褚的儿子,担任钟会的开路前锋,谁料,在经过一座桥的时候,钟会的马蹄陷入坑中,钟会勃然大怒,下令斩首许仪。其实是一件小事儿,钟会都不顾及许褚的面子就把许仪给杀掉,而且还没有人求情,我认为是有以下几个个方面的原因:

许褚在时得罪的人太多,很多人坏恨在心,恨屋及乌没有人想去给许仪求情。许诸为人耿直,当初曹仁从荆州回来,想要拜见曹操,许褚就直接拒绝了曹仁。曹仁这样的宗族许褚都不放在眼里,那其他人也是一样了。而且人心难测,虽然许诸也提拔过很多的人,但是许诸已经去世,恩情显得也没那么重要。而且钟会是当时的大将,得罪大将也没有好下场,所以没有人愿意去出头给许仪求情。《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记载许仪的描述也只有"武卫将军许褚之子,官致牙门将,承其父牟乡侯爵位。”没有太多的话语,可能许仪没有他的父亲那么厉害,比较中庸,也不懂得去处理人际关系,他的父亲也已经去世,而且曹魏家族已经被司马氏彻底架空,所以当钟会执意斩首许仪的时候,自然没有人想要去给他求情。

从钟会的角度去分析。钟会原本是许褚的手下将士,在《三国志·魏书·王贯丘诸葛邓钟传》中,曾提到:会问松王所能,松曰:“博学明识,无所不贯。”会乃绝宾客,精思十日,平旦入见,至鼓二乃出。出后,王独拊手叹息曰:“此真王佐材也!”从此句话中可以看出,钟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博学多识。在伐蜀打仗的时候,军队需要的其实更多的是一个有威严的将领而钟会年纪轻轻便可以当上大将,军中自然是很多不服气的人,所以钟会必须要立军威,必须要有个杀鸡儆猴的鸡,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烧起来了,才能让众人信服,而许仪则成为了牺牲品。而且,伐蜀在当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儿,许仪的责任就是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大将的马蹄陷入坑中,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吉利的事儿。钟会第一次带兵出征,就“马失前蹄”对军中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好的意头,对于士兵的士气和接下来的战况可能都会受影响,而且古代的人又是非常迷信的,大战在即,出师不利,非常的忌讳。所以,不管是为了鼓舞人心,整顿军况还是为了树立钟会个人的威信,许仪也都非死不可了。况且许仪本身就犯了一个错误,虽说罪不至死,但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他犯的错误放在当时的情况下,就是至死的。而且钟会为人十分直接,其他将士又不傻,大家心里也都明白钟会的用意,如果最后没有伐蜀胜利,责任谁也担当不起,所以就算是想求情也得掂量掂量,钟会当时在气头上,求情也是火上浇油,所以没有人敢于冒险,也没有人愿意去冒险,毕竟枪打出头鸟,一不小心成为了下一个许仪。
政治方面。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将曹爽一党被杀净,架空了曹魏政权。此后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反对司马氏专权,起兵对抗,是为“淮南三叛”,不过三人皆被司马氏平定。在司马氏的控制下,门阀士族势力崛起,曹操启用的寒门老臣受到排挤打压,而且司马昭掌权以后,野心也非常大,居然杀了曹髦,所以曹魏被司马氏取代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而钟会则是司马昭身边的红人,许褚是曹操身边的重臣,许仪又是许褚的儿子,是曹魏的人,又不是门阀士族,也不是司马氏的人。钟会是司马昭身边的人,他作为大将,简直是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许仪杀了,这样既可以树立自己的军威,又可以向司马昭示好,正所谓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就算是有人想为许仪求情,也是自讨苦吃,权衡利弊,没有人愿意去当这个出头鸟,没有人想去为许仪求情。


木剑温不胜


先简单介绍一下许褚:许褚字仲康,是曹操的贴身护卫,其忠诚勇武,被曹操称为“吾之樊哙”。渭水一战时,曹操带着许褚前去会见马超和韩遂,马超本想趁机突袭曹操,但见许褚怒目而视,杀气凛凛,马超未敢轻举妄动,直问“公有虎侯者安在?”曹操以马鞭指许褚。因此军中皆称许褚为虎侯。

题主说的被钟会杀掉的许褚儿子名叫许仪,因曹氏感念其父忠勇护主,大肆加封许褚后代,许仪承袭了许褚的爵位。按说许仪应该在曹魏混的不错啊。为何会在263年被钟会斩首示众呢?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曹魏已经被司马氏彻底架空了,许仪作为曹魏忠臣之子,斩首时自然没人站出来替他求情。

简单叙述一下事件过程:263年曹魏大举伐蜀,许仪随钟会出征。钟会以许仪为先锋,使其造桥铺路。但许仪工作并未做好,钟会在走过一座桥时因桥面塌陷,马蹄陷入泥中不能动弹。

大军将行而“马失前蹄”,这对于统帅钟会来说并不是好兆头,钟会一怒之下便将许仪斩首示众,此后军中肃然。

这件事许仪虽然难辞其咎,但却罪不至死。可钟会是司马昭身边的红人,这又是他第一次统军出征,自然要想方设法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而许仪是曹魏元老重臣,又非门阀士族,并非司马昭一派。所以钟会杀掉许仪既可以树立威信,又可以向司马昭示好,可谓“一箭双雕”之举。

可怜许仪将门之后,不得善终。



D狮子星



看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的就是许褚、许褚之子、钟会、以及众人(曹魏众臣子)之间的关系。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许褚的儿子被钟会下令斩首时,并不能确定是否有人为其求情。由于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个人对这个问题也只能是姑妄言之。

第一,我们要分析许褚及其的儿子的自身原因。据史料《三国志·魏书·许褚传》记载:

便还入殿,仁意忿之。或以责褚曰:“征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辞?”褚曰:“彼虽亲重,外籓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


许褚如此直率坦诚且忠心为国的不可多得的良才,自然是深得曹操的喜爱与赞赏的。事实上,许褚不仅是个有勇有谋的武将,在得到曹操的赏识后也是不遗余力的提拔曾经在自己手下做事的将士。按照常理,许褚的提携之恩应当是不敢忘怀的,且有如此英勇之父,其子许仪也应当是龙虎之师。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据《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记载,被钟会所斩首的是许褚的大儿子许仪。而对许仪的描述也只有"武卫将军许褚之子,官致牙门将,承其父牟乡侯爵位。"这短短的一句话。由此可见许仪并非是如同其父一般的人才。且钟会下令将许仪斩首的理由是完全正当的。

钟会奉命伐蜀,派许仪修筑桥梁,但当钟会过桥时他所骑的马却因为桥梁断裂而落水。这伐蜀的第一步就不顺人心,自然会影响军中士气,钟会也就不得不斩首许仪来挽回士气,并以此严明军纪,提高军队的纪律性。


第二,从钟会的角度分析。钟会此人原本是许褚的手下将士,许褚的爱才之心再加上钟会自身的不凡本领,使得钟会逐渐在众将士中脱颖而出。在《三国志·魏书·王贯丘诸葛邓钟传》中,曾提到:

会问松王所能,松曰:“博学明识,无所不贯。”会乃绝宾客,精思十日,平旦入见,至鼓二乃出。出后,王独拊手叹息曰:“此真王佐材也!

足可以看出钟会的博学聪慧。而其领兵伐蜀之时,虽久有名声但军队之中需要的却并不是享有盛名的人,他们需要的是有威严有实力的统帅。斩首许仪便是钟会提高自身威严的一大举措。


钟会初次领兵就遇到了如此令人窝火的事情,自然会想到其对军中士气造成的不利影响。而为了重振军队的高昂士气,下令斩首许仪也是钟会不得不做的一件事。而众人内心应该也知道以许仪此次所犯下的罪行,是任凭他们如何替许仪求情也不会有什么作用的。

更何况钟会素来性子直接,若有人为许仪求情,并不能起到阻止事态发展的作用,反而会火上浇油,说不定连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会因此丧失。因此当许仪被钟会下令斩首时,没有人为许仪求情也是合情理的。


第三,从曹魏众臣的角度来分析。钟会斩许仪发生在曹魏伐蜀时期,据《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六回所提,因为许仪未能造成钟会交给他的疏通建筑桥梁的任务,于是"左右推出斩之。诸将告曰:

其父许褚有功于朝廷,望都督恕之。”会怒曰:“军法不明,何以令众?”遂令斩首示众。诸将无不骇然。

可见众臣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劝导钟会不要斩许仪的。但钟会当时年轻气盛,又急需树立自己的威信,又怎么会做出有损自己威严的事呢?更何况许仪虽然是许褚之子。但是当时的曹魏也是分了多个阵营的。阵营既不与许仪相同,许仪又不是个可用之才,又何必为他而违背军法呢?


许仪身为许褚之子,其的行为更代表了许褚的言行。许褚虽然对曹操忠心耿耿,但这种忠心却十分的粗暴,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许多曹魏重臣。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阵营更是对许褚痛恨不已。而钟会恰巧属于司马阵营中的一员,抓到了如此绝佳的灭对方威风的机会,钟会又怎会放弃呢?

且上文提到当时曹魏的政权大半都是被司马懿所包揽的。一旦跟随钟会伐蜀的将士们为许仪求情,不仅会引来钟会的猜忌,更无异于将自己推向司马阵营的对立面。而众多将士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由此可见,当钟会下令斩首许仪时,众多将士的内心或许是想为许仪求情的。但是当他们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与安危时,没有人会直接与独大的司马阵营对抗。因此无人为许仪求情亦是合情合理。

你是如何看待钟会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许褚的儿子被钟会下令斩首,为啥没有人出面求情说好话?



这件事是有记载的,三国演义中也有故事。看三国志.钟会传:【 四年秋,乃下诏使……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这里说,魏主曹奂咸熈四年(263)秋,司马昭下令派邓艾、诸葛绪各带三万兵马,邓艾趋沓中,羁绊姜维;诸葛绪据武街、桥头,截断姜维退路。而钟会则统帅十余万,分两路从斜谷、骆谷攻汉中。出征当日,刀枪如林、旌旗蔽空、剑戟耀日、万众仰视,晋公司马昭、文武百官送行,那是何等威风,何等荣耀!这正是 : 晋公百官壮戈矛,大将出征胆气豪;拜将还想再封侯,登峰造极谋山河!



可扫兴的是,才刚刚到汉中门口,本想给将士们,留下“不顾安危,亲临前线”印象,谁知竟马蹄踏穿桥面,差点把大帅摔下马🐴,要不是左右得力,就可能送命,这太丢面子了。好你个许仪,仗着老爸许褚当年勇猛,轻蔑吾军令,岂能饶你!



这里说了钟会当时可能的心理,钟会之所以这么🐮牛逼,一是钟会确实是那时的人杰,年龄三十八、九,正是干事业,图功名的时候;二是钟会非常有眼光,能提前预判形势,作出正确选择。早在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前,那时是曹爽当政,可钟会就已经暗暗投在司马师帐下,成为“三千死士”之一,但公开身份是曹爽中书朗,干上了危险的“地下工作”,为司马懿提供了曹芳、曹爽兄弟拜谒高平陵准确的出发时间、路径、活动安排等秘密。



钟会有眼光还体现在,对于伐蜀,当时很多人认为,蜀地形复杂,艰险难行,征伐搞不好,就会损兵折将,但钟会认为,蜀国刘禅信任黄皓,姜维虽能用兵,却被逼避祸沓中,有能力也用不上,正是伐蜀好时机。这看法与司马昭不谋而合,这也是司马昭任用年轻、资历浅的钟会,把军职高,但固执、还有点自傲的邓艾,放在辅助位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钟会心❤高气傲的心理,除了出征那天,对司马昭说了悄悄话的邵递,大多数人除了羡慕、还是羡慕。至于邵递,善于观察、深刻分析有可能,羡慕嫉妒恨,也不能排除。



许仪作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职责、义务、责任,这没说的。不过,就这个事情,可大可小,重点责罚几十军棍,轻点训斥一顿,通报全军,也就够了。杀掉许仪,确实有点过了。说句事后诸葛亮的话,如果钟会不杀许仪,而是施以小恩小惠,拉拢许仪为己所用,说不定后来谋反时,能借助大力。比如,训练贴身护卫;充当保镖;统领卫队等等,这对于许仪之类,武力出众,头脑简单的人,比较容易作到。(11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