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巡抚•张汝梅故居


山东巡抚•张汝梅故居

张汝梅故居即张公馆,位于淮安城东门内,东长街之东,北与蒋公馆一街之隔。其主张汝梅官至山东巡抚,子张香谷为袁世凯妹婿,宅邸在淮亦称张公馆。房屋建筑历史悠久,部分房屋一直沿用至今。张公馆原有各式建筑、房屋数百间。今仅存有中路下中路堂屋等建筑数进以及部分厢房,保存相对完整。据史料记载,张汝梅自同治元年(1862)起领按察使衔;光绪十七年(1891)任山西按察使;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山西布政使;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山东巡抚。张汝梅在任山东巡抚之时,曾奏请改义和拳为民团,一度为清政府采纳,也使义和拳运动得以扩展。
张公馆建筑概况 张公馆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占地面积巨大,东临回龙巷,南至打线巷,西至东长街,北至东门大街。大门设于打线巷,与其南沈公馆一样,其宅门前为宜围墙所建之院落,宅门处于封闭状态,从旁门的牌坊下穿过才可抵达张公馆正门。大门建筑为抬梁结构硬山式建造,面阔三间,左右各设门房,来客必须经禀报后方可入内,门前立有系马桩和上马石。建筑主要由东、中、西三路组成,各主体建筑都配有东西厢房,由厅房、穿堂、堂屋、楼房以及花园中的亭、台、轩、榭、石桥等建筑组成。宅院现只存正屋多进。其中主屋面阔3间13米,进深9檩9米,檐高3.5米,抬梁结构硬山式建造,全院有环廊连接至各处,廊宽约1.5米,现存房屋中方砖、天花、地板保存完整。张公馆中路以堂屋建筑为主,坐北朝南,从南至北堂屋逐渐高大,南侧一些厅房主要用于会客,堂屋最后为其宅的花园,东路建筑由数个四合小院组成,设有祠堂以及供家人居住,并设有旁门一座。西路也由数个四合院前后组成,设有私塾馆、部分厅房用以家人居住以及招待宾客。


山东巡抚•张汝梅故居

张公馆之主张汝梅官至山东巡抚,其子张香谷又于袁世凯胞妹袁书贞通婚,致使张氏宅院也成为东门内不可忽视的宅邸。1915年袁世凯称帝,其妹袁书极其反对,致信于其兄:“袁张两姓,世受清恩。兄代清为民国总统,犹得曰是民主也,非篡窃神器可比。今兹称帝,兄何以见隆裕太后于地下乎?虽云从民意,以妹视之,直叛逆耳!妹幼读诗书,稍知君臣大义,请自今日起,兄为君主,妹愿为前清遗老之妇。”袁书贞死后葬在淮安城东大官荡。
张公馆如此大的宅院,从南到北均有廊檐相连,直至最北部花园之中,无论是暴风骤雨,还是冰天雪地,进宅后不湿一鞋便可在宅邸任何一所宅院的各房间行走,乃至后花园。加上精雕细琢的木雕,传神至极的砖雕和各门前的石鼓门榫,以及各室的豪华装饰,无不体现出张公馆当时的豪华和奢侈。


山东巡抚•张汝梅故居

张汝梅生平 张汝梅,祖籍河南开封府密县,字翰仙。历任山西右江道,山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等职。光绪二十三年(1897)山东巨野教案后,朝廷罢李秉衡后,任张汝梅为山东巡抚,并令其加紧镇压济宁、单县、寿张等地的大刀会。抵任后其主张办理民教纠纷,但在办理过程中,感到民教纠纷多因外教引起,力主持平解决纠纷,不一味镇压中国百姓,并向朝廷奏报反洋教原因,表现出了强硬的对外立场:“窃以教士远涉重洋,其传教原是劝人为善。惟入教之始,不细加选择,入教之后,遇事多所偏袒。于是抢劫之犯人入教者有之,命案之犯人入教者有之,负欠避债因而入教者有之,自揣理屈,恐人控告,因而入教者有之,甚至有父讼忤逆,子投入教,遂不服传讯者有之。一经入教,遂以教士为护符,凌轹乡党,欺侮平民,睚眦之仇辄寻报复,往往造言倾陷,或谓某人毁谤洋教,或指某人系大刀会匪,教士不察虚实,遽欲怵以兵威。不知教士之势愈张,则平民之愤愈甚。民气遏抑太久,川壅则溃,伤人必多,其患有不可胜言者”。且告知朝廷“查明义民会即义和团,并未滋事”。张汝梅其中还提出两法加以解决:其一,请总理衙门照会外国公使,“转饬各教士,嗣后务须慎收教徒,严加禁约,毋得始终袒护莠民”。其二,利用朝廷兴办团联的号召,将山东义和拳、梅花拳等反洋教主要势力纳入团联。如此一来,民教既可纳入政府控制,也可消除来自教会的迫害,达到“调和民教”之目的。光绪二十五年(1899)九月初,义和拳朱红灯在平原县杠子李庄领导起具有影响的打击外教活动,树起了“兴清灭洋”的大旗。此后,“顺清灭洋”、“保清灭洋”、“扶清灭洋”等口号前后出现,至光绪二十六年初,口号基本统一为“扶清灭洋”。但因之后张汝梅在处理直隶、山东边界赵三多和阎书勤义和拳的过程中,一面佯作包围之势,一面派新署任冠县知县曹倜前往梨园屯招抚义和拳民。虽将各乡义和团编列保甲团防内,义和团仍在山东继续发展,清政府责其弹压无力,遂被革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