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今年吉大法学院新生,想保研去人大,想知道各位对于本人大一大二学习生活有什么建议吗?

镶者62Zm2657


一、常规篇

0. 进了大学就没人管了,要保持自律,不要乱花家里的钱,也不要急着出去挣钱。

1. 请保证每一周有超过二十小时的自修时间,而且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完整的自修。据我所知,没有哪个学校的课程密集到无法保证每天两个小时的自修。而且我强烈建议每天都要坚持,大学新生还保留了自修的习惯。如果懈怠了,再恢复很难。

还是补一句,我大学四年学生工作也做过,法律援助也做过,辩论也玩过,该吃吃该玩玩并没有错过什么。一天自修两小时无非就是八点看书到十点,要求实在是不能再低。甚至没影响我十点半回寝室打dota,本觉得这种事没必要啰嗦,吃吃玩玩之类的不用说人人都会。

2. 大学的学生活动固然重要,但只是怡情,无论如何不能反过来影响正常的专业知识学习。不要听学长学姐说大学和高中不一样,要培养综合能力、人脉之类。这些都是胡说八道。别的专业不敢说,对于法学学生来说,没有任何东西的重要性高于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也不是靠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和面向低年级的实习来培养的。

3. 每天两个小时的自修时间中,建议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是学习英语。具体时间可以因人而异,但英语的重要性仅次于专业知识。

4. 大一新生不一定一开始就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原因很简单,很多学校大一第一学期是不教民法和刑法的。相反我更加建议在大一的时候,广泛的学习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这些基础学科。如果有个人兴趣,学习哲学、历史学、甚至高等数学都可以。到了大二大三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金融、财务会计等更专业的课程。这是我在另一个答案中针对法学院低年级学生开的书单,仅供参考给大学生拟一份通识教育书单,哪些书可入围? 可以百度搜姜源的回答。

为什么不急着学法学呢?因为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民法刑法等专业课不太可能学的很深入,到了大二大三开始认真学,时间也来得及。相反,其他学科因为不是本专业课程,入门更难,不妨早点开始学。而且有一定的政治学、经济学基础,对学习法律理解法律很有帮助。

5. 大一新生要培养自己纯靠书本,从零开始自学一门学科的能力、习惯和思想觉悟。原因很残酷,在大多数学校不靠谱的大学老师多于靠谱的大学老师,部门法很有可能是要靠自学的。

6. 要逐渐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学习。比如这幢楼里很多人建议学法理,虽然我个人因为兴趣使然法理学学的不少,但个人觉得法理没什么重要性,可学可不学。又比如这幢楼里有人建议看教材,我个人同样持怀疑态度。这些都只是不同的人基于自己的体会和经验给出的私人建议,重点是大学新生要培养自己的鉴别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人云亦云。

所以这个答案的建议仅针对大一和大二,再往后读什么学什么,怎么读怎么学,要不要实习要不要出国,应该自己琢磨,不该依赖别人。

7. 找一个好的财经类媒体,每天花时间读一读。不是为了看股票涨了还是跌了,而是为了熟悉真实的商业世界是怎么样的,积累一些商业常识和商业意识,哪怕知道一些谈资也不错。

8. 养成习惯每天锻炼身体。

二、专业篇

1.搭好法律理论框架。法律学习不是单纯地学条文,条文是会不断变化的,毕业之后再加上工作十余年,条文基本都会修订过。法律服务市场面对的新产品、新花样更是层出不穷,让你应接不暇。因此,要理解与掌握的是条文背后的理论与思想。通常情况,有权利则应有救济、有授权应该会有限制、有权利冲突应该会有解决方案。知道一个条文,会推导出另一个条文可能存在。这就要求学习者搭建理论框架和形成整体思维,这样对某一法律问题有更加整体和全面的思考。这就类似于考试中的“紧急立法权”,即便没有看到过一个条文,但脑子里会知道这样的条文应当存在。另外,现在媒体极发达,每天都可以有新案子、裁判规则推送给你,现实生活远比条文丰富多彩,如果不知道周围发生什么而只是死背条文,到时候拿到案件给你就傻眼了,不知道怎么入手分析。

2.学会区别事实与观点。事实真相只有一个,但观点难分对错。许多问题,人类社会已经争论了数千年。在法律这一行业,事实查明与法律适用交织在一起,但是呢,中国的法学院往往只教条文,给你事实,让你套用。在既定事实的前提下,条文一熟,你会觉得答题容易,便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而毕业之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让你猛然发现,事实啊,怎么不按法条规定的要件展示出来啊!真相啊,究竟在哪里啊?当事人会各执一词,媒体报道也经常带有强烈引导性,最后往往许多人是脑补事实,然后得出结论,为强化自己辛苦得出的结论,会拒绝承认事实,这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法学院从不教你查清事实的技术,这就是中国法学教育的弊病之一。这里顺便带一句,作为法律人,在微信朋友圈转贴要慎重,观点极端倒也算了,转一些事实歪曲的贴子,会让同行或者客户觉得要么你根本不重视事实,缺乏法律行业的严谨,要么你根本就没学会如何查清事实,因为有些歪曲的事实稍经大脑或者初通外语就能判断。经常发这些帖子,你可能在别人心中早已默默被拉黑,许多机会擦身而过。

3.要培养比较的视野。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产物,不同的民族,经过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不同的制度与作法。制度是权衡利弊,有所取舍的,而且经常变来变去。在课堂之上,教授会批判一切,尤其是批判中国的制度与法律,这是他的职业特性之一。其实,比较不同制度,大家各有各的问题,也各有各的长处。学会了比较的视野,看问题就不会迷茫。

4.学一点经济学的思维。作为学生,满身热血喊一句“天塌下来,也要实现正义”很容易也很正常,但慢慢你就会发现,正义虽然是美好的东西,但却也是昂贵的东西。法律这个行业,你叫他legal industry 或者legal business更合适,因为道出了盈利的本质,跟医疗产业差不多。任何行业要做得好,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人才,法律行业把精英弄过来,许多制度设计就会更优越,许多案件的结果就能更精确。但人才是有成本的。哪一行薪酬最高,最聪明的人就流向哪里。这么多人去玩金融,就说明了问题之所在。

5.多接触资本市场,了解市场的新花样。如果一点都不了解资本市场,当你去运用你的法律知识的时候,会发现力不从心,或者你的客户不满意。就象合同法,从农业时代的合同法(主要针对已有的物),到工业时代的合同法(主要针对将来生产的产品),许多规则都在演化,到了资本时代的合同法,重点又会有所不同。以金融产品而言,是无形资产,往往是针对未来的现金流制定的合同,比如股票就是将来的受益,期货、远期、期权等等,也是着眼于将来时点的交易。这种合同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你是否有把握通过合同条款约束对方在未来给你这些利益?

6.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现在学习环境相比以前,可谓是资源太多,机会太多。现在有大把的资源足不出户即可得,法律讲座、TTC课程、TED演讲、总统辩论视频,可以说是信息爆炸时代,真正缺乏的是求知欲。不知道是不是教育制度的原因,我们从小被逼迫学习用力过猛,到了大学便觉得解脱不愿再学,到了工作岗位愿意自学、能够自学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7.先实习再选择职业。法律行业的就业,体制内有公检法,体制外律师也分内所、外所,还有企业法务。除非你对职业选择已经胸有成竹,否则建议多寻找不同的实习机会,不一定要高大上,实习时间也不一定长,而主要是氛围感受,借机比较一下各个行业的利弊。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既要清闲,又要赚钱,想得太美。如果一点都不了解就盲目选择某个职业,工作之后抱怨连连再花时间转行,相当于浪费了不少人生。至于如何选择,你的学习成绩、智商情商、家庭背景、身体素质会决定你在某个行业能走多远,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8.要明白不同地区法律运行是有差别的。在神州大地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不要为任何一个案件惊喜或者失望,因为这代表不了中国的进步或者落后。中国这么大,地区差异极为明显,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交易越多,需要法律保障契约的执行,这样才能吸引外来的投资者,因此对法律的需求就越多,也会相应地重视法律,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经济不发达的地方,随意更改规则,喜欢玩关门打狗的游戏,久而久之,投资客敬而远之,在法律层面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即使是相同的法律条文,在不同地区,结果完全可能不同。

9.学好外语以便了解外面的世界。中国的许多方面,都是与国际接轨后学来的,金融市场尤其明显。许多方面,中国还到不了制定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地步,因此没办法只好用别人的标准。当你熟练掌握外语的时候,发现有许多东西,别人早就有成熟的作法或者案例了,这些都是人家先走一步、经历许多坑才完善起来的,在思考的基础上借鉴,会省力不少。外语会让你视野更加开阔,了解制度与制度之间背后所存在的思维与逻辑,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这样就能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所带来的局限性。举个例子,中国的公司有法定代表人制度,公章代表一切,而英美国家公司却没有法定代表人制度,法律规定公司也可以不要公章。在不同的制度设计下,许多问题解决思路完全不同。

10.要形成博弈论的思维。立法、谈判、交易等等,这些都可能是法学院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需要面对的事项。无论是立法还是具体的某项交易,在制定条文规则、草拟合同文本之时,一定要事先考虑对方可能的反应,可能的反制或者规避措施。比如有些规则制定,拍个脑袋就出来,可能本意是好的,但执行之后往往发现根本执行不下去,或者与原来的立法目标更加偏离。当规则改来改去时,就变得难以取信与民。

11.法律学习要有输入与输出。作为学生,你会听老师讲了许多课,也会用心看了许多书,但这些东西,转换为你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并不一定很明显。因为这都是输入端。学而时习之,或者是practice make perfect,也很重要,这就是输出端。比如,工作之后,你可以经常写东西(包括在知乎答题,错了也不要紧,因为可能会有人纠正你,而且还是免费的),也可以多给客户做presentation(不一定收费),在输出的过程中,会迫使你不断理清自己的逻辑,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或者是能够用更加浅显的语言让外行人听懂你所想要表达的东西。久而久之,你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想不提升都难。

以上是一点点个人学习与从业的感悟。可是呢,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以上一些大道理,笔者在读书时也知道,但做不到,有些现在还在慢慢摸索中。大学阶段,大把的美好青春,谁愿意放弃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去面对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呢?! 正如艾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中说的:“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总是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妈的太难了”。(Now l have come to the crossroads in my life. l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l knew, but l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 It was too damn hard. )的确,法律这个行业,经历上万小时的学习与实践后,可能你才会觉得刚刚摸索出一点门道。这期间,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与汗水,没有捷径可以走,也没有那些在知乎上用一小时便能让你突飞猛进的技术。

当然,也不排除会有那么一群人,真心喜欢法律,觉得“书中自有颜如玉”,拼命用书本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比如在今晚情人节还在刷这个贴子的你。恭喜你学霸,法律是你的真爱,正义是你的女神(男神)。不用笔者在这里唠叨,你也会成为优秀的法律人


历史故事拌视频


本人,有历届学生先后在吉大就读,毕业。从他们身上的经验,建议你:

首先,千万不能有挂科的。哪怕是在大四上学期,已经取得了保研的资格,后面的考试也不能有挂科。

实例之一,已经取得了保研资格的某学生,大四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挂科了,被取消了保研资格。而那时,当年的研究生报名考试都已结束,连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机会都失去了,只能二战。

其次,保研看的是大一到大三三年的综合成绩排名。从大一的第一次考试开始,就已经在累计成绩了。所以,从头开始就得努力。如果起步晚,在吉大这样的985院校,在考入985院校的学生的竞争实力面前,想逆袭反超,基本没有机会。

最后,在吉大能否取得保研资格,归根到底看的是每学年期末考试的成绩排名。

实例之二,某学生即参加过“大创”比赛,有名次,又获得过国家级奖学金。最后,保研资格看的还是考试成绩排名。以一名之差,没有获得保研资格。

所以,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参加学校活动。


三人行有我为师


首先你想要被保研,你就应该先了解自己学校的保研制度,已经被保研学校的相关要求,例如一些学分、绩点要求,是否要求英语六级或通过司法考试等,尽量去完成一些保研的加分项,一些在校经历、社团活动、评奖评优等。其次被保研最基础的一点就是成绩,确保自己的专业课达到良好或者优秀,其他课程也不要落下。在自身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去构建身边的关系,和辅导员、同学老师处好关系是很重要的,也许你保研的机会就掌握在他们手中,特别是保研本校的话就更重要了。大一大二课程可能并不是很忙,所以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去完成英语等级考试,我不了解你们学校的情况,但是我们的英语六级就是保研的门槛。在这期间也可以去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同样是学生,有社团经验、有社团负责人的头衔以后在哪里都可以为自己加分。做事勤奋,多和老师交流学习,可能老师平时上课拖沓,但是有人请教他还是很乐意的,老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也可以去,搞好师生关系。总结一下想要被保研就是自身条件满足,在搞好师生关系,多获取一些加分项,上学期间不要千万有处分,事事早做打算。望采纳,谢谢!


不吃茴香豆的孔乙己


1成绩一直很好,班级名列前茅的,最后基本保研了,保本校还是外校就看你自己的能力了;

2、作比赛获奖的同学,成绩不要太差,最后基本也保研了;

3、通过国家的政策保研,比如当2年辅导员,然后在读2年研。还有其他的一些支教什么的政策,可以保研。


远方屠苏


吉大法学院大四老学长飘过。有目标是好的,好好学习就是王道,最后保研到人大的都是年级前几名的大佬。


nonsense3


先去香港青山找个房,然后慢慢想吧。


飘泊流浪的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cc5b0009bb2ca5d239bc\

亲子教育小头爸


想当年丫头同学,开学的时候,大家互相介绍,她说,我希望4年后的我,在保研席位中有一个,结果,大一就挂科了。。。。现在说保研为期过早,不如沉下心努力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